本书中字里行间都体现了作者个人的喜好——喜欢翻书喜欢观影,喜欢走路喜欢看画,喜欢植物喜欢美食。那么本书属于哪类呢?游记?书评?散文?文化随笔?电影笔记?作者本人认为是“杂花生树”,相信读者看了之后变会明白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想像舞蹈的马格利特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娜斯 |
出版社 | 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中字里行间都体现了作者个人的喜好——喜欢翻书喜欢观影,喜欢走路喜欢看画,喜欢植物喜欢美食。那么本书属于哪类呢?游记?书评?散文?文化随笔?电影笔记?作者本人认为是“杂花生树”,相信读者看了之后变会明白了。 目录 前面的话 l 旅行与旅途中的阅读 5 在那里幽灵与日光同在 6 巴黎的月亮 l0 独走桑塔菲 26 再遇尤瑟纳尔 38 美味——性,冒险,激情? 50 卡帕——一场奢华的传奇 58 记忆樱桃沟 66 想到茶,想到西湖 70 电影笔记 77 孤独的老虎 78 “银幕之爱的初夜” 82 转瞬即逝的春天故事 86 五十年后,再次小城之春 92 情诗三种与电影 100 三个法国女人 108 观看《让娜·迪尔曼》 112 一个拾荒者的豪华拼贴 l18 吃在电影院 130 之一:感官的盛宴 131 之二:饮食女女 143 之三:爱欲情仇 147 之四:食意绵绵 l53 之五:杯中风景 160 之六:餐桌上的当代美国 169 之七:社交晚宴 173 之八:厨房奏呜曲 183 之九:绝对呕吐 190 之十:饥饿难耐 197 视觉笔记 203 面向人海 204 想像舞蹈的马格利特 208 浮世尘身 212 维多利亚的秘密 218 流水居 224 阿尔瓦·阿尔托:寻找人性的现代空问 228 花之画及其他 242 记忆与想象中的花园 感觉一只水果 253 她的花园(书) 26l 当欲望遭遇植物 269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食万粒豆? 28l 给我一棵树 29l 咖啡鸦片大麻茶 295 我的玫瑰香——代后记 299 试读章节 巴黎的 月亮 l 小时最爱看的小说之一是大仲马的《三剑客》,三十年代的竖排译本,译者是谁我那时当然不会理睬,但现在想来译笔实在是好,后来再看《三个火枪手》,乏味之极,让我快要怀疑那是否是同一本小说。 《三剑客》和续集《二十年后》都是父亲从朋友处借到的“黄书”,但不知怎么一直留在我家,成了我童年时代的“重要读物”之一。那种法国大时代背景下的浪漫侠客故事与神秘宫廷秘史,在我们那时代背景之下显得遥远奇异而更有吸引力。直到现在,我几乎看过了各种版本的《三剑客》电影,都找不到少时小说给我的那种享受。 妈妈在干校开始自学法文,后来得到去法国进修的机会,所以家里有好多跟法国有关的人和事。印象深的有,妈妈练笔翻译了一个法文电影剧本,叫做《阿黛尔H的故事》,是从一本法国电影杂志上找到的。里面一个美丽女子一袭黑衣,形单影只,妈妈说那是雨果女儿的故事,她爱上了一个军官,跑到北美洲去找他,最后为爱发疯。到美国以后我才知道这是新浪潮名导特吕弗的作品,在特吕弗影展的时候,我特地跑去看这部电影,不仅仅为电影,更为记忆。 妈妈还给我介绍一首阿波利内尔的诗,就是那首有名的《米拉波桥》,那有名的重复,“爱情消逝了桥下的水依然在流动……”。法语读来才真正有味。 妈妈从法国给我和妹妹寄来优美的风景明信片,带回漂亮的衣服,别致的香水瓶—牌子是伊夫圣洛朗的“鸦片”——东方情调的设计,至今放在我的书柜中,却从没用过。记得还看到一本法国使馆赠送的宣传法国的画册,张张图片永远是一份不费力的精致,让我百看不厌,尤其是那些石头建筑的小村子,最有味道,更有一张一个小女孩站在巧克力糖果店柜台后的照片,文字是:“在糖果店工作是每个小女孩的梦想”。老天,这从此也成了那时嗜吃巧克力的我的伟大梦想。 当然,提到法国文化波及中国,流行与不流行的还有好多:雨果、波特莱尔、印象派、阿兰·德龙、杜拉斯和她的中国情人。记得妈妈接到一个法国朋友的电话,问她能否推荐一个中国男演员演那个中国情人。要英俊、高贵、东方型。妈妈想不出来。那时,在内地还真难找出这么个男演员。后来看到梁家辉,觉得还真给他们找到了。父母还爱把新浪潮挂在口边,张口巴赞(新浪潮理论家),闭口《电影手册》 (新浪潮的电影刊物)。我却是在很久之后才搞懂了新浪潮。 大三的时候,因此种种,修了法语作为第二外语,却觉得好难,最后以七十分的成绩告终。P10-11 序言 曾经一到期末就眼圈发黑,多半是因为在电脑机房里赶了一夜的洋八股。越是被训练越觉得还是想写得散一点,而且琢磨着理性、感性能不能兼顾?因为天生喜欢走路、识字、观影、看画、观察、记忆,而又喜欢说话聊天,风景与风景之间,地理的,文化的,高低错落,要是不记些领悟感想,也就过去了。有些是出于惯性,有些是编辑之邀,放到一起好杂,游记?书评?散文?文化随笔?电影笔记?只能往好里想自我抬举是“杂花生树”,当然是不能达到我的“高标准,严要求”。写电影的《孤独的老虎》、《流水落花》,文化随笔《感觉一只水果》之类,都想着怎么能说出些意思,而又落笔有韵致一点,在朋友中间也颇得鼓励,想按此风格再多做些文章,但是拖延至今只好先总结一下再说。这个集子中的文章,最早的写于一九九二年,有发表在海外《今天》、《世界日报》、《国风》上的,后来则在《万象》、《书城》、《读书》等杂志上。而题材也是五花八门,北欧的建筑,尤瑟纳尔的生平,昨日的电影,眼前的草木……都是有所感,于是有所记。 这其问,因缘际会,在《三联生活周刊》写起了一个专栏,取名“纽约明信片”。当时周刊专栏需要具备时效性、信息性,算是比较面向大众,选材文风上都以此为取向,所以日“明信片”,取其公众化、明朗化,以及与当下的相关性之意,反正是寄出去谁都可以看的,连邮递员也不例外。但是不管那个专栏得到的反映是褒是贬,我心目中都比较清醒。就像我们出门在外既有可能发明信片,也有可能带笔记本,也有可能写外人不便看的私人信。我在随意发明信片的同时,放不进去的题目,或者不合专栏“时宜”的,或者说与二三知己的,可能就属于笔记本的范围了。《明信片》因为杂志专栏的缘故,很是“前瞻”,至于笔记本,却多是寻找一种沉淀了。而且《纽约明信片》局限于美国,而我的文化兴趣当然不止于美国,所以在这本集子里其他兴趣都得到解放。 写《纽约明信片》之初,我想那是大众媒体写作,语气应平易,文风应近人。结果平易近人应该说是做到了,大众化却也未必,因为在中国什么算大众,什么是“小撮”,什么是高雅,什么是通俗等--等,还真不好分类,我也不敢轻易下断语。西方的通俗,到了中国也可能就是先锋。反之亦然。比如我刚到美国时,被西方后现代批评理论搞得一愣一愣的,一知百分之一解,轮到交作业,根本想退课,老师说,你先试着写一篇再说。我只好把“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可道,非常道”等等咱们的说烦了的话拿去说怎么跟德里达的意思相通,结果老师不但不许我退课,还要拉着我谈“禅”,居然就把课混出来了。 喜欢翻书喜欢观影,喜欢走路喜欢看画,喜欢植物喜欢美食,回头一看,都在本书中有些反映,就算得是也没愣头愣脑瞎欢喜一场吧,虽然还是谈不上开悟。这些始自于父亲母亲祖母外祖母的遗传与熏陶,我要感谢他们最珍贵的赠予。 也在此感谢吴彬女士为本书付出的劳动。 二00三年 岁末 后记 我的玫瑰香 ——代后记 玫瑰香系欧亚种,原产英国,英国人斯诺于一八六。年用黑汉与白玫瑰杂交育成。于一九二六年前后由北京故宫引入河北昌黎县凤凰山的王家山,而后遍及凤凰山一带。 玫瑰香不是一种玫瑰,而是一种葡萄。自我有记忆起,它就在那儿,在我家后屋的窗前,我一直庆幸,能跟有这么美丽名字而又美味的葡萄结缘。 那是缘于热爱植物的祖母,我从她那里得到很多东西,对植物的爱好就是之一,而一切又起始自那株葡萄。玫瑰香于我出生之前不久栽下,祖母说,是为我的来临而备。所以这是一株跟我一起长大的植物,或疏影横枝,或绿阴密密,不管是浅斜还是浓蔽,陪伴我的童年,当然也陪伴我的记忆。即使它在我的生活中消失已久,可是却早已潜入内心包藏最深密的诗意。我想应该是我生命中得到过的第一份珍贵礼物。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让我记忆的童年枝叶繁茂。 最不能忘的是盛夏午后,绿影婆娑窗前,小孩子的我,吃着葡萄看《红楼梦》。那是一个超然惬意的梦。也许我第一次从书架上发现了那本泛黄的、当时显得很奇怪很辽远的书,正是葡萄果实累累时,而除此之外的美味并不多。总之,后来一到吃葡萄的时候就想到《红楼梦》,一读《红楼梦》就想吃葡萄,玫瑰香葡萄成了我的“小马德琳蛋糕”。但是自从远离那架葡萄之后,我却还没与那记忆中的味觉再度相遇。现在葡萄可以天天有之,可是不是“那种”味道。 关于冬天的意象——葡萄藤被埋入地下,堆起个小土包。盼望下雪,盼望那土包成为雪人的座席。一班小友可以为此激动大半天,而且为了张望雪人有没有融化可以忙乎上数日——直到盼望下一场雪。 某年冬天,偶望空空的架子一挂着一串钥匙。却是夏天跟小朋友玩时,不知怎么甩到架子上去的,当时是不知不晓,找了一整天,最后是以为钥匙丢了。不想冬天来了——钥匙挂在架上,构成一份永远的恍然的惊喜。也许事物都是这样,总有个结果,只是不一定能马上为我们所知。 春天可是得劳动,被奶奶逼着给葡萄藤浇水,一桶又一桶,要到自来水龙头上去接,然后提回来。我是老大的不情愿,但奶奶说了,要想吃到又大又甜的葡萄,春天浇的水得越多越好。而我在惬意地吃到葡萄的时候,当然也承认春天的劳作是值得的。现在越来越喜欢种园艺时的那种感觉:身体力行,又有美丽又有果实,何乐而不为。 葡萄摘下来,给邻居送去分享,中国人邻里之间的情分,也是从祖母那里得到的一份熏陶。当然,我们也同样能吃到邻居香椿树上摘下的香椿。 至于结局——当然,像所有类似的童年故事的结局一样,奶奶去世了。我十二岁,这之后我就转了学,先走读,继而住校,对于葡萄的记忆就完全模糊不清起来,那就是童年的正式结束吧。再过两年,我们搬家了,永远离开了那株葡萄,再也没有看见过它。 上中学,上大学,总是往更远的地方跑。但是跑得越来越远,那株葡萄的记忆却离我越来越近。我渐渐知道,人生其实不是直线,而是弧线,我会再次与那株葡萄相遇,提笔记之,也未尝不是相遇方式之一种。童年的那株葡萄可能早已回归土地,但是我与它的关系并没有终结。 二oo三年十一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