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唐代诗歌的多元观照/珞珈语言文学学术文库
分类
作者 尚永亮
出版社 湖北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将主要关注点放在了唐代诗歌的传播接受和定量分析上,从阐释学和接受学角度考察近今学者研究唐诗的成功经验;谈交往诗创作的文章,则用定量分析法考察开天、元和两大诗人群的异同和变化。分为五个部分:唐代诗论编;唐诗文化编;诗人诗艺编;传播接受编;定量分析编。

目录

一 唐代诗论编

唐代诗学论纲……………………………………………………3

初唐声律论的深化及其特点

——以上官仪、元兢的诗学理论为中心…………………18

《诗格》、《诗式》之特点及其对唐代诗学的推进…………29

二 唐诗文化编

文人与政治

——兼谈唐代文人的参政活动和文学创作………………47

“壶天”境界与中晚唐士风的嬗变……………………………60

唐人的后院

——从唐诗中的“药”看唐人生活与创作………………85

三 诗人诗艺编

孟郊诗风及其成因管窥…………………………………………105

韩愈的潮州之贬及其心性变化…………………………………125

白居易走向超越的心理机制与具体途径………………………14l

圆外方中:柳宗元被贬后的心性设计与主客观矛盾…………170

寓意山水的个体忧怨与美学追求

——柳宗元游记诗文的直接象征性和间接表现性………180

元和贬谪文学艺术特征管窥……………………………………195

四 传播接受编

人生困境中的执著与超越

——从对屈、贾、陶的接受态度看刘、柳、白的心态

和创作………………………………………………211

论“元和体”之原初内涵及其与接受学的关联………………225

欧、梅对韩、孟的群体接受及其深层原因……………………255

柳宗元诗歌接受主流及其嬗变

——从另一角度看苏轼“第一读者”的地位和作用……282

论钱钟书对韩愈、李贺诗的艺术发微…………………………304

从接受学角度看钱钟书的韩愈研究……………………………319

五 定量分析编

唐五代诗作者之地域分布与北南变化的定量分析……………335

唐知名诗人之层级分布与代群发展的定量分析………………352

开天、元和两大诗人群交往诗创作及其变化的定量分析……369

后 记……………………………………………………………384

试读章节

唐代诗学论纲

一 唐代诗学与唐诗的关系及其特点

唐代是诗的国度,而非诗学的温床。关于唐诗,人们已说了很多;关于唐代诗学,系统论述者却不多见。究其原因,主要者盖有三端:

其一,诗与诗学是两个不同的领域。诗,重感性,重情意、形象、辞藻,重个体生命的当下发越;诗学,则重理性,重分析、概括、推论,重创作经验的总结和理论的提升。而唐代,尤其是诗歌创造臻于极盛的盛唐时代,正是一个重感性、重个体生命发越的时代。葛晓音《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说得好:“盛唐之所以令诗歌恰逢其时,又因为这是一个情感超过思理的时代。盛唐诗人对于诗歌虽有自觉的追求,却没有系统理论的约束;对于时代虽有认真的思考,却没有深刻的理性思辨。热情、爽朗、乐观、天真、富于幻想和进取精神——盛唐诗人所有的这些性格,乃是属于纯诗的品质,因而最高的诗必然出现在盛唐。”事实正是如此。试看与唐代上下相邻的六朝和两宋,其诗学论著在数量上均远过唐代,便是显例。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其说是唐人不善于理论思考,不如说是唐人将其主要精力投放到了与其自由心性更为契合的诗歌创造上,将其对诗歌的理性感知更多地内化成了一种审美感受和诗意表述。似乎正因为如此,所以唐代使后人为之心动神移的主要是鲜活的诗歌创造,而非诗学理论的建构。

其二,与如火如荼的唐诗创作相比,唐代诗学总体上处于滞后状态.很多情况下,不是先有了理论然后依此理论去进行创作’而是受时代大潮催发,根据个体的审美直觉和生命感悟率性而作’而后再回过头来进行理论总结。这种总结,对后来的作者固然是有帮助的,但对其总结的对象而言,却难以发挥当下的指导效用。当然,号称初唐“四杰’’的王、杨、卢、骆和同时稍后的陈子昂等人,确曾在创作的同时打出过反对浮艳空虚诗风而追求“风骨”的旗帜;杜甫、元结等人也曾发表过关于“转益多师”和要求“兴寄”的纲领性意见,但却都缺少深细的理论阐述,以至后人在总结这份遗产时,虽可得其旨归,而难于细究深探。在有唐一代,真正做到在创作之初即有了明确、完备的理论主张,并以之指导创作实践的’严格来说,恐怕只有中唐时代的白居易一人而已。

其三,唐代诗学欠缺理论上的系统性和深密度,除元兢《诗髓脑》、王昌龄《诗格》、皎然《诗式》等少数论著差强人意外,大部分诗学观点都较零散、杂乱,类似南朝刘勰《文心雕龙》这种体大思精的著作是压根没有的,即使如宋代《沧浪诗话》这种系统的评诗之作也难得见到,萌芽于初唐的一些关乎声律要求的论著和涌现于中晚唐的《诗格》类小书,大都是为初学者指示规范的粗浅之作’而缺乏理论上的必要提升和指导创作的力度深度,且多陈陈相因’简单重复。至于被视为唐诗发展过程中最重要一环的律诗定型一事,亦无专门的经验总结和理论说明,只是到了后代,关于律诗发展、演进、定型及其体制、特点的论述才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P3-4

后记

写书不易,写有质量的论文尤难。老友胡明先生说过:“出见解、出思想、出断制的论文学术价值远胜于周全而平庸的专著。”(《古典文学纵论·自序》)这一看法,我是深以为然的。惟学养不足,力有未逮,在见解、思想、断制方面常感欠缺。这本即将与读者见面的由论文汇集而成的小书,便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些缺憾。

收在本书中的二十多篇有关唐诗的文章,有谈诗歌理论的,有谈诗与政治、文化关系的,有谈诗人之心理状态、生存状态及诗歌艺术特征的,有谈唐诗传播接受的,也有用定量分析方法考察唐诗作者队伍之地域分布、层级分布、代群发展和交往诗创作的。由于涉及面较广,所用方法也不尽一致,故权且名之为《唐代诗歌的多元观照》。

近几年来,由于承担相关国家课题和211工程子项目课题的缘故,我将主要关注点放在了唐代诗歌的传播接受和定量分析上,希望通过一些个案考察,能为唐诗研究找到一些新的突破点。但也只是尝试,有时常为一个问题的确解苦苦思索,为一种方法的当否反复掂量。友人王兆鹏教授与我比邻而居,志趣亦颇投合,于是,一些相近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便成了我们议论最多的话题,攻玉之效也就成了我们共同的收获。我先后指导的博士生李丹、刘磊、洪迎华,硕士生张娟、肖波诸君也因研究论题的接近,常相过从,切磋探讨,或搜集材料,或草就初稿,而每成一文,我们都要一再推敲,反复修改,有时达七八次之多,仍不敢自是。本书中关于“元和体”的传播接受、欧梅对韩孟的群体接受、柳宗元诗接受主流以及唐五代诗作者的地域分布和代群发展、“药”与唐人生活创作的几篇文章,便是我们一起用力的产物。其中有的已联名发表,有的还待字闺中。这里特别提出,既示不敢掠美,亦表真诚的谢意。至于文责,自然是由我来负的。最后两编中谈钱钟书论韩愈、李贺的二文,意在从阐释学和接受学角度考察近今学者研究唐诗的成功经验;谈交往诗创作的文章,则想用定量分析法考察开天、元和两大诗人群的异同和变化,以为传统的研究作些辅助和补充。是否达到了目的?还有些什么阙漏?均盼读者高明不吝赐教。

入选本书的文章,曾分别在《长江学术》、《江海学刊》、《文学遗产》、《陕西师大学报》、《华中师大学报》、《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战线》、《中国诗学》、《人文杂志》、《唐代文学研究》等刊物发表,对这些刊物的编辑先生们的支持谨致谢忱;武汉大学文学院慷慨解囊予以出版资助,湖北人民出版社欣然接受书稿并拟在短时间内使之面世,这种扶持学术的热情和气度尤令我感佩。

从古都长安辗转而至白云黄鹤之乡,已八阅春秋了。每登高远望,看风卷山木,东湖波涌,便不自觉地有一种莫名的感慨,一种物是人非的沧桑之感。在拙著《庄骚传播接受史综论》的“后记”中,我曾写有这样几句话:“时光荏苒,转眼几十年过去,已逾不惑之年了。回想往昔,成就无多;瞻望来日,倍感迫促。……天步悠长,人道苦短,无论如何,都愿在有限的生命之流中,追求一个学人的真实,一个学术的究竟。”与斯时相比,马齿又长几岁,很快就要迈人知天命的门槛了,但想法却未有多的改变。在这本小书即将付梓之际,录下这几句话,以志心绪,兼陈微愿。

公元二00五年元月二十五日匆记于珞珈山麓寓所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3: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