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创新的精神创设了一个较别致的体系结构,以严谨务实的态度选取了一些立论角度,选材精,立意新,给读者展示了一片新天地。内容包括公共事业管理的理论基础、公共事业管理的管理学基础、公共事业管理系统、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公共事业管理职能、公共事业管理的主要领域、公共事业管理过程、公共事业管理评价、公共事业管理的责任伦理及监控机制、西方公共事业管理改革与比较、我国公共事业管理改革与发展趋势等。
本书作为高等院校管理类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公共事业管理人员的培训用书。
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及各项事业的发展,社会公共领域不断扩大,社会公共事务迅猛增加,众多问题或矛盾需要解决,这就推动了公共事业管理理论的迅速发展。这一理论发展势头已预示了这门学科的锦绣前程。面对这一前程,我们产生了锦上添花的冲动,于是我们组织人员编写了这部书。写这部书时,我们牢牢站在这样三个基点上:
一是站在管理理论这块富饶的领地上,彰显理论的科学价值。公共事业管理既然是研究政府各部门及非政府部门管理各种事务的行为及其规律的学问,必然使科学的管理理论贯穿其中,这就使这门学科有了深厚的理论根基。科学的理论其生命力总是旺盛而持久的,这就使这本书有了日久弥坚的韧性,这种韧性可以显著地增加可读性;
二是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尽力着眼于新问题,把握新趋势,寻找解决问题的新途径,以满足读者对理论创新的渴求;
三是站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上,着眼于实际操作手段的运用。理论联系实际是显现一部著述生命力的关键所在。故本书力求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管理工作者办好各种事务,以求得管理工作的最大绩效。
眼高有可能手低,对于上述写作的指导思想究竟体现得如何,我们心中是忐忑不安的。 参加本书撰写工作的有(以章次为序): 王德清(西南师范大学):前言;
周守军(浙江工业大学):第1、9章; 张焕英(西南农业大学):第2、5、1l章; 陈恩伦(西南师范大学):第3章; 祝建华(浙江工业大学)、周守军(浙江工业大学)、陈恩伦(西 南师范大学):第4章; 张振改(西南师范大学)、周守军(浙江工业大学):第6章; 张振改(西南师范大学):第7、8章; 陈金凤(西南师范大学):第lO章; 陈金风(西南师范大学)、周守军(浙江工业大学):第12章。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参阅了国内外相关部分著述,并引用了其中一些观点和材料,我们除把这些著述列目于后外,在此对其作者谨表谢意。
王德清于西南师范大学
2005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