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初因为“庚子事变”而外出留学的人中,许多人后来成为我国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各界十分杰出、具领军或举足轻重影响的人物,为中国的科教和文化全面融入世界潮流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作用。本书即是对这次留学活动和留学群体作了整体、全方位考察和描述的长篇纪实报告。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庚款留学百年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程新国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中心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上世纪初因为“庚子事变”而外出留学的人中,许多人后来成为我国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各界十分杰出、具领军或举足轻重影响的人物,为中国的科教和文化全面融入世界潮流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作用。本书即是对这次留学活动和留学群体作了整体、全方位考察和描述的长篇纪实报告。 内容推荐 庚款是上世纪初“庚子事变”后,各国列强强加给我国的巨额赔款,后因美、英等国的所谓“退还”而形成历时近半个世纪的特殊的留学活动及相应的留学群体;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成为我国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各界十分杰出、具领军或举足轻重影响的人物,为中国的科教和文化全面融入世界潮流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作用。 本书即是对上述留学活动和留学群体作整体、全方位考察和描述的长篇纪实报告。 目录 前 言 ■1 上卷 庚 款 兴 学 一、庚款之耻■3 二、说客明恩溥■10 三、庚款“甄别生”■17 四、清华“灵芝”■26 五、孑民英伦行■36 六、孟禄使华■45 七、中基会助学■53 八、清华基金沉浮录■62 九、英“退”风波■72 十、列国庚款钩沉■80 中卷 美 雨 欧 风 十一、负笈康奈尔■91 十二、初识美利坚■102 十三、聆教哥伦比亚■108 十四、磨砚波士顿■119 十五、留踪芝加哥■129 十六、修业伦敦■138 十七、问学“牛桥”■149 十八、钱氏学人浮槎记■163 十九、归去来兮■175 下卷 再 造 中 国 二十、启蒙之光■189 二十一、铺路新教育■199 二十二、科庐初筑■212 二十三、实业兴邦■225 二十四、伸张自由民主■239 二十五、举贤铸栋梁■252 二十六、走向科学前沿■264 二十七、寻找大油田■276 二十八、铸造“两弹一星”■287 二十九、探索生命基因■301 结束语:历史该怎么说■317 跋 ■323 试读章节 二十、 启蒙之光 1915年1月,《科学》杂志在上海悄然问世。 此时的上海,虽已是深受西方文化浸淫的中国最大商埠,但也是全国闹哄哄地向“孔学”祭祀的最卖力之地,大约还没多少人特别关注到这本杂志,但正是从这里,赫然亮出了中国现代文明的曙光。 《科学》杂志的诞生,在今天看来是一种历史的必然选择。 1914年夏天的一个傍晚,留学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几位中国同学,晚饭后在俱乐部走廊上闲聊,不知怎么就谈到“科学”上去。大家觉得,以中国之大,竟然没有一个专讲科学的学术期刊,实在是有愧。继而,许多人七嘴八舌地说:我们这些人是来外国留学的,又以学科学的为多,别的事做不到,若做几篇文章讲讲科学,还是可能的事,倒不如就此办本杂志。 大家深以为然,便约好待大考完毕后商议此事。 6月10日考试完毕,约有十来个同学相约来到被他们视为兄长的任鸿隽房间。赵元任在这天的日记中写道:说也奇怪,当晚到会的,皆非常热心,当时因见中国发行的期刊,大半有始无终,所以我们决议,把这事当作一件生意做去,有许多股东在后监督,自然不会半途而废了。这样,为了保证《科学》杂志的刊行,他们议定成立一个股份制的科学社来具体运作。 6月29日,由赵元任、周仁、胡明复、秉志、章元善、过探先、金邦正、杨杏佛、任鸿隽九人签名的《科学月刊缘起》和由杨杏佛手写付印的《科学社招股章程》发出,章程中确定以“提倡科学,鼓吹实业。审定名词,传播知识”为宗旨。发起人中,任、杨为稽勋留学生,其他皆为清华“史前期”庚款留学生。 这些留学生为何对创办《科学》杂志抱这么高的热情呢?除他们多数是学科学者外,任鸿隽的组织引导也起了重要作用。 任鸿隽1912年冬赴美留学,当时同行的稽勋留学生有11人,只有他和杨杏佛去了康奈尔大学,因其他人是去学政治、经济或其他社会科学的,只有他们两人志在科学。康校在美国以理工科著称,加上中国公学的同学胡适已先入该校、时时以康校风景之如何美相告,故他们也选择了她。 任鸿隽并非仅为掌握一门学业或获得一个学位留学,而是要深究东西方文化之不同,找出中国落后的根源。正如他所说:“吾等当日向往西洋,有不到黄河心不甘之慨,固不在博士硕士头衔资格也,于功课吾不敢自谓有异于常人,但于西方学术之本源略有所见。” 那么,他“所见”是什么呢?他剖析道:西方学术乃至西方文化之所以异于东方者,一言以蔽之,西方有科学,东方无科学而已。所谓科学,非指一化学一物理或一生物学,而为西方近300年来用归纳方法研究天然与人为现象所得结果之总和。欲效法西方而撷取精华,莫如介绍整个科学。盖科学为西方文化之泉源,提纲挈领,舍此莫由。 1914年初,任鸿隽在担任《留美学生季报》主编后,即于该年6月发表《建立学界论》表达上述观点,并指出:自清末以来,吾国虽有数千博士硕士进士翰林,却不过是饰己炫人,为利而学而已,致使中国根本没有一个“为学而学”的学界,这是国家长期衰弱、国人“非愚则谀”的主要原因。在他看来,一个国家的盛衰强弱,与学界之有无成正比。他从而呼吁:要建立学界,增进知识,懂得科学。 任鸿隽的这些观点,康校的中国同学都有同感,所以一经提议,便一拍即合,很快形成了一致的意见和行动。 接下来,便是招募股东、募集办刊的费用。招股章程拟定:资本金为 400美元。 P189-190 序言 庚款,是1900年“庚子事变”后各国列强强加给我国的巨额赔款,为百年国耻中的莫大创痛。 后来,美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带头“退还”本已多收的部分庚款,用于培养留美中国学生,后来其他一些国家加以效仿,由此形成了一项历时近半个世纪的特殊留学活动——庚款留学。 这项留学活动,因源之于庚款,故一开始便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国耻的烙印,这也是后来人们耻于谈论这一留学活动的原因之一。所以,当这段历史终结后,也就随之寂寥无闻。 今天,我们之所以要拂开这段尘封的历史,是因为其中的许多事件足以激动人心、催人奋进;有些事件甚至对中国走向今天的文明昌盛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孔子日:知耻而后勇。 当年,那些庚款留学生,正是顶戴着庚款的耻辱,负笈美欧,孜孜以求,将大耻化为大勇,卓有成效地将西方先进的科学教育文化引回中国,这些勇敢的盗火者已将自己的名字永远镌刻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上。 这里,就让我们从庚款留学的源头说起,继而全面追寻这一特殊群体不同寻常的求索历程。 后记 1997年夏,我去中科院上海生化所采访90岁高龄的王应睐院士,他谈到,自己因考取了中英庚款的留学名额,才得以去英国剑桥深造。说来惭愧,这是我对“庚款留学”的关注之始。 为了解究竟,我去上海图书馆查阅了《民国丛书》留学卷,看了舒新城先生和袁希涛先生的著述后,始对“庚款留学”的梗概有所了解。 后来,我之所以对这一事件作全方位考察,是另一契机。1998年11月18日,上海“明复图书馆”重新挂牌,引起了我的兴趣,中国科学社由此进入我的视野,它提供了一个线索,即对中国现代化的形成与崛起具有重要意义的、以倡导民主与科学为鹄的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及现代科教事业的奠基者,居然十之七八与“庚款留学生”有关。这种现象就不容我再将其简单放过了。我想,像这段既让民族蒙受“大耻”,又让国人激发“大勇”的历史,是不应该让它尘封的,故萌生了创作此书的念头。 但往事悠悠,事件沉湮已久,时间跨度又大,且头绪纷繁、人物众多、材料稀少,而不少人言其事又多有躲闪回避,故写作难度很大,颇费时日,只能主要靠大量阅读相关科教书籍及人物传记,然后重新梳理抉择,这样终于也渐成篇什。从1999年初动笔,直到2003年底才算完稿。 在写作过程中,上海图书馆的戚文先生、陈宁宁女士在体例上和资料上给予很大帮助,卢湾区图书馆(原明复图书馆)罗泽国先生也予以提供图片和资料。此外,杨小佛先生(杨杏佛先生之子)、杨臣勋先生(杨孝述先生之子)、蔡啐盎女士(蔡元培先生之女)曾接受过我的采访。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愿此书能让更多的人认识这段被尘封的历史,并能从中有所收获。
作 者 2004年12月24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