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越发展,人心越浮躁,越来越多的人遇事即求佛、求法、求僧,殊不知向外求皆属于依赖心,就是俗话所说的临时抱佛脚。本书通过星云法师生动活泼、丰富多采、趣味盎然的释法,向我们传播了宁静、博爱、平等、克制、知足等精神思想,帮助在漫漫人生征途中迷惘的我们更加清醒,帮助在痛苦与烦恼中挣扎的我们涤除忧扰,也将帮我们抚平创伤、慰藉荒芜的心灵。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星云法师释佛(修行在现代化的净土)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作者 | 星云法师 |
出版社 | 长安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时代越发展,人心越浮躁,越来越多的人遇事即求佛、求法、求僧,殊不知向外求皆属于依赖心,就是俗话所说的临时抱佛脚。本书通过星云法师生动活泼、丰富多采、趣味盎然的释法,向我们传播了宁静、博爱、平等、克制、知足等精神思想,帮助在漫漫人生征途中迷惘的我们更加清醒,帮助在痛苦与烦恼中挣扎的我们涤除忧扰,也将帮我们抚平创伤、慰藉荒芜的心灵。 内容推荐 所谓生活的佛教,就是说睡觉、说话、走路,不论做任何事,都应该合乎佛陀的教化、譬如佛陀告诉我们要发心,不止布施要发心,信佛要发心,甚至吃饭睡觉也要发心佛法中的发心,可以运用于我们的家庭生活中,敦亲睦邻、孝敬亲长、友爱手足、帮助朋友,都需要发心,愈发心,功德愈大、效果愈好佛法并不是画饼说食,嘴上说说而已,应该身体力行,彻底去实践,进而扩充运用于家庭、学校、礼会,不可以把生活和佛法分开。 目录 第一章 我的宗教体验12 幼年期的宗教薰习 12 难忘的参学生活 16 修行时的刻苦自励 20 生活上的佛法体验 33 第二章 郁郁黄花皆是妙谛 37 --谈佛教的学习过程 第三章 佛法在众生中求51 以退为进 51 以无为有 52 以空为乐 56 以众为我 58 第四章 怀疑的佛学60 一个不算少,万亿不算多 61 微尘不算小,虚空不算大 63 刹那不算短,劫波不算长 65 有的非真有,无的非真无 67 污秽不算脏清洁不算净 69 退步非落后进步非向前 71 下编 人世的佛教 第五章 出世容易入世难74 从四阿含经谈小乘罗汉简单朴素的修道生活 74 从禅宗语录谈禅师超然物外的悟道生活 79 从般若经谈菩萨无住而住的行道生活 82 从诸经律典中谈佛陀解脱果位的证道生活 85 第六章 人生十问91 第一问:如何处贫居富? 91 第二问如何处理得失? 93 第三问:如何忏除罪业? 97 第四问:如何消除烦恼? 99 第五问:如何安排生活? 101 第六问:如何安身立命? 102 第七问:如何放下眷属? 104 第八问:如何施舍财富? 106 第九问:如何面对老病? 107 第十问:如何了生脱死? 108 第七章 幸福:般若的美果111 不比较、不计较 112 不怨天、不尤人 115 不侵犯、不推诿 118 不贪求、不嗔怒 120 不自卑、不懊丧 124 不邪见、不妄心 127 第八章 佛教的财富观129 罚他做个大富翁 129 最富的穷人与最穷的富人 130 宿因与现缘 133 用钱与藏钱 134 福报与现缘 135 非法的财富 136 佛教发财的方法140 佛教认可的财富 142 佛教最究竟的财富 143 第九章 洗心革命147 --漫谈佛教的命运观 命运的故事 147 改运良策 150 佛眼观命运 153 第十章 心游邃古一念万年158 --漫谈佛教的时空观 一般众生的时空 158 圣者解脱的时空 162 如何利用时空 164 第十一章 降服镜里魔军成就梦中佛果。169 --说梦的神奇 梦的原因和梦的解释 169 梦的时候与梦的速度 173 梦的内容与梦的真假 176 梦的人生与梦的意义 179 第十二章 保护人间的心灵法律182 --杂说因果轮回 第十三章 佛教对心理病态的疗法202 损人不利己的病态与疗法 2D3 信坏不信好的病态与疗法 207 畏果不畏因的病态与疗法 210 信假不信真的病态与疗法 212 第十四章 佛教对社会病态的疗法216 家庭伦理的病态与疗法 218 农工职业的病态与疗法 221 教育道德的病态与疗法 228 健康养身的病态与疗法 233 第十五章 佛教对民俗病态的疗法238 民俗数字的病态与疗法 239 民俗婚丧的病态与疗法 241 民俗信仰的病态与疗法 245 结语:佛教如何现代化249 佛法"现代语文化" 249 传教"现代科技化" 251 修行"现代生活化" 252 寺院"现代学校化" 253 试读章节 对一样东西我们会生起这是肮脏的,那是干净的,这间教室堂皇庄严,那间房屋破落简陋,有种种的分别。现在为什么说污秽的不算脏呢?清洁的不算净呢?我们先从人的大便说起,人的大便就是自己都认为是脏的,可是狗类却把它当成佳肴美味,互相争食。我们认为是脏的,狗子却认为不脏。这是什么道理呢? 因为众生的业感不同,对净秽的看法自有差异,如唯识学上说:天人所看到的水是琉璃,人类看到的水是水,鱼看到的水是宫殿,地狱里的众生看到的水是脓血,而理化学家又把它看成二个氢分子、一个氧分子的化合物。同样是水,业感不同,知识分别,其净秽价值就迥然不同了。 再比如说:我们吃剩的饭菜,如果脏了、坏了,把它倒了,因为这是不卫生、不清洁的东西,可是有很多修道的人,他们认为吃残羹剩饭才有功德,甚至还专选这些脏的、臭的东西吃。有名的鸟窠禅师,出身六宫使者,与帝王相处如兄如弟,但出家后栖居松树上,茹苦不避恶食;金山活佛专在厨房里以洗锅水为食。有的人吃的是山珍海味,他还觉得不高兴吃,没有味道;欢喜吃鱼虾的人,假如他知道吃一口鱼虾,也同时把多少鱼虾的大小便肠胃都吃下去时,他一定会恶心;猪肉好吃,但猪公、猪母都吃最脏的东西成长的。当然,为了口腹之需,心里就不把那些看成是脏的,所以净秽皆由自心所现,自心所造。 在佛教里常谈西方极乐世界是净土,东方琉璃世界是个净土,有的弟子就怀疑地问佛陀说:"佛陀!您的世界怎么不是净土呢?您看娑婆世界是多么污浊肮脏啊!"佛陀即用他的佛力,要弟子看他的世界,顿时日月四洲,金河茂树,繁花秀草,齐现眼前。怎么世界变了?因为那才是佛陀的世界,体验的境界。 心净国土净,心若清净,那世界就自然清净。如是清净,才是修道者的圆满的价值,修道者的心中世界,不是外面世界的净秽为净秽,修道者的心境可以转移外境的净秽。所以学佛的人,应该不要受环境影响,要能自立独行,要能在狂风骇浪、举世浊流的环境里,不受环境影响,而去支配环境。所以,学佛的人,要证得心境的湛定,就要把那些虚妄的对待法都抛开,应该朝超越对待的般若智慧里去找。 我在这里所说的净秽,是就心境层次的提高,以解物欲的桎梏,并非要大家矫枉过正,去效法鸡犬或邪命外道,希望不要误会。P69-70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