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寓言是一座奇特的桥梁,一座介于简单与复杂之间的桥梁。在这座桥上多走几个来回,我们不仅能看到五光十色的生活现象,更能发现生活的内在意义。
寓言其实就是一把钥匙,一把可以打开心灵之门、启发智慧、告诉我们做人做事道理的金钥匙。
本书收集的经典寓言故事,它们不因时间褪色,反而穿越时空,更显精粹,最简单的故事有着引人深思的寓意,最经典的寓言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
记住它们,学习其中的智慧,无论是蜷缩在火炉旁,或沐浴在阳光下,这份激励心灵的宝藏,必能带给你眼泪与欢笑。
师旷劝学
师旷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音乐家。一天,师旷正为晋平公演奏,忽然听到晋平公叹气说:“有很多东西我还不知道,可我现在已70多岁,再想学也太迟了吧!”
师旷笑着答道:“那您就赶紧点蜡烛啊。”
晋平公有些不高兴:“你这话什么意思?求知与点蜡烛有什么关系?答非所问!你不是故意在戏弄我吧?”
师旷赶紧解释:“我怎敢戏弄大王您啊!只是我听人说,年少时学习,就像走在朝阳下;壮年时学习,犹如在正午的阳光下行走;老年时学习,那便是在夜间点起蜡烛小心前行。烛光虽然微弱,比不上阳光,但总比摸黑强吧。”晋平公听了,点头称是。人生感悟:活到老学到老
知无涯,生有涯,活到老学到老。
自诞生之日起,学习就成为整个人类及其每一个个体的一项基本活动。从幼年、少年、青年、中年直至老年,学习将伴随人的整个生活历程并影响人一生的发展。古人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没有止境地学习,是每一个向上者必要的。人要想不断地进步,就得活到老学到老。在学习上不能有厌足之心。
之所以提出终身学习的观点,因为人类几千年积累下来的知识文化,岂是只用短短几十年的一生能学得完的呢?故先贤庄子曾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何况现代社会的知识寿命大为缩短,个人用十几年所学习的知识,会很快过时。如果不再学习更新,马上就进入所谓的“知识半衰期”。据统计,当今世界90%的知识是近三十年产生的,知识半衰期只有五至七年。而且,人的能力就像电池一样,会随着时间和使用而逐渐流失。因此,人们的知识需要不断“加油”、“充电”。
当今时代,世界在飞速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人们要适应变化的世界,就必须努力做到活到老、学到老,要有终身学习的态度。以老人为例,也得学会如何使用洗衣机、微波炉甚至是电脑,不然享受不了科技带来的乐趣与便捷。
终身学习这方面,鲁迅先生是榜样,先生在临死前一个小时还在写文章呢!还有华人首富李嘉诚,他每天晚上看书学习,这个好习惯已坚持了几十年。更有甚者认为,只是“活到老,学到老”还远远不够,比尔·盖茨就讲过一句话:在21世纪,人们比的不是学习,而是学习的速度。在现今的企业环境里,没有打不破的铁饭碗。你的工作在今天可能不可或缺,可是这并不意味着明天这个职位仍然有存在的必要,所以我们必须用不断学习来防患于未然。
世间有“知足者常乐”一说。而且,大多数人都承认,知足常乐是一种美德。的确,这是一种美德。但是,一切事物都有其存在的环境,知足常乐的道理也是如此。在物质生活上,知足者常乐。如果不知足,就永远不会有幸福。而在事业上,在学习上,总是知足就会裹足不前。所以,在学习上,要知道精进才行。未来社会的竞争,必将会从今天的人才竞争转向学习能力的竞争。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全新理念,并做到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真正实现自我完善、自我超越。P.1-2
读什么样的书,做什么样的人,这是个重要问题。每一个人的不同回答,可以彰显其不同的为人观念和处事方式。
人生成功的准则是:三分做事,七分做人。在谈什么是做人做事之前,我们先来看这样一个故事:
传说有一位美貌的仙女,贪恋人间美景,于是下到凡间来游山戏水。可她没有想到,世人的心并不像自然山水这般清新怡人。她独自一人在青山绿水间留连忘返,结果遇上了一伙剪径的强盗。强盗头子见她貌美如花,当然不肯放过,把她抢回山寨作压寨夫人。洞房花烛之夜,山大王虽然心痒难耐,倒也不敢太唐突佳人,耐着性子帮夫人宽衣解带。可是出乎意料的是,一层层衣衫褪去,新夫人无影无踪,只剩下一轮圣洁的光晕。这光晕便是人人都听说过,却从未见过的真理与良知。那个私自下凡的仙女便叫做“寓言”。
寓言是什么?寓言就是身裹着种种外套的真理与良知,蕴含着人类的智慧和艺术化了的人生哲理。有人说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还有人说,寓言是一座奇特的桥梁,一座介于简单与复杂之间的桥梁。在这座桥上多走几个来回,我们不仅能看到五光十色的生活现象,更能发现了生活的内在意义。寓言其实就是一把钥匙,一把可以打开心灵之门、启发智慧、活跃思想的钥匙。
寓言短小精悍、轻松怡人,没有长篇大论的枯燥与刻板,因而更适宜现代人的口味。轻巧并不意味着轻薄,寓言“轻”的表面下却是深沉的人生之重、智慧之重。曾有人这样感叹“现代的社会是个轻浮浅薄的社会,人们不需要沉重,也无须沉重。”但生命终究是有重量的,也应该有重量,这份重量既包括我们自己的修身与处世,也包括那份永远令我们感动的亲情、友情与爱情。我们的身可以“忙”,但我们的心却永远不可以“盲”。本书就是希望借助寓言这把心灵的钥匙,去帮助读者打开那扇或许久未开启的心灵之门,帮助大家去感悟、去体会生命中点点滴滴的、被我们忽略的那份凝重的智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