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史克是美国芝加哥心理分析中心著名的训练与督导分析师,其学派背景是精神分析和自体心理学。在本书中他以16个精彩的案例诠释了什么是“心理治疗”,怎样从事“心理治疗”和为什么“心理治疗”有效。本书作者记叙了在面谈的小小空间里,一个个个案真实的生命处境,通过话语、眼神、身体语言和意义丰硕的沉默,非常有技巧地引导读者进入心理治疗的殿堂,使读者明白原来心理治疗可以是这么鲜活、容易了解。通过此书你可以了解童年与性格塑造的关系,适应能力与胜任感和自我价值感的关系,情感与行动的关系,自我系统与焦虑和忧郁的关系,治疗师如何处理移情,情感连接与退缩的表现,自恋型与边缘型人格、精神官能症的特点。
自 序 走进心理治疗的殿堂 /1
译 序 从故事了解心理治疗 /1
序 心理治疗的科学与艺术 /1
导论 心理治疗是一种科学吗 /1
科学的方法 /2
卡纸练习 /2
笛卡儿与心灵——大脑二分法的起源 /5
弗洛伊德对心理学科学化的努力 /8
心理治疗的科学基础 /10
第1章 自我形象与胜任感的寻求 /13
艾洞怒先生:从—个出租车司机看心理治疗的六个阶段 /14
胜任感的寻求 /21
第2章 从做决定到自我价值感的产生 /27
欧真豪医师:恢复适应的技巧 /30
劳梭步太太:培养做决定的能力 /36
第3章 什么是思考 /49
型态配对:大脑建立秩序的过程 /51
回馈循环与心理治疗 /54
信息的中心地位 /56
当代的灵魂 /57
外在现实的错觉 /58
潜意识思考的运作 /61
第4章 情感是行动之钥 /65
老乔:情感是行为的动机 /67
小乔:婴儿的情绪表达 /69
婴儿与成人之间的沟通 /71
成人与婴儿的沟通 /74
婴儿性格的形成 /75
情感的成熟 /75
关见奇:预防性心理治疗 /80
婴儿期的情感调节 /92
认知的作用 /92
从经验中学习 /93
借沟通来整合 /95
第5章 自我系统和焦虑、忧郁的关系 /99
选择的力量:早期对于做决定的控制 /100
想象与回忆 /101
创造力 /10l
自由意志 /102
自我系统 /103
开放的系统与封闭的系统 /103
自我系统的演化 /104
自我系统与个人 /105
象征的世界 /106
心 灵 /107
封闭的自我系统:精神病理学 /107
焦虑的恶性循环 /108
焦虑的心理来源 /109
焦虑的生理来源 /110
焦虑的结果 /111
忧郁症 /112
原发的反应性忧郁症 /114
续发的反应性忧郁症 /115
内因性忧郁症 /116
防卫机制 /120
退 缩 /12l
原发的潜抑 /122
续发的潜抑 /122
否 认 /123
防卫失败时 /125
第6章 治疗师和移情关系 /129
情感的连结 /131
失败的情感连结 /132
对自己的情感觉得丢脸 /132
与情感共鸣有关的问题 /133
伊底帕斯的同理失败 /134
移情关系的发展 /134
因对抗移情关系而产生的防卫 /136
丢 脸 /137
化解对抗移情关系而产生的防卫/138
评估移情关系的成熟层次 /139
移情关系的形式 /140
镜像移情关系 /141
理想化移情关系 /141
另我移情关系 /142
变质性内化 /143
移情关系的内容 /144
全产明先生:同理性了解 /145
治疗师因病人而有的情感反应 /147
把焦点从治疗师的情感反应转移开来 /148
分辨病人的情感状态 /150
确认病人传递的信息有什么意义 /151
决定如何以最有效的方式运用所学 /152
第7章 情感连结与退缩 /155
赵玛凡先生:克服病人对治疗的抗拒 /156
初次会谈:找出病人的真正感受 /156
自我挫败的退缩 /162
伍独形先生:适应性退缩 /168
赵玛凡先生:导向变质性内化 /175
移情关系中关键的转折点 /175
在移情关系中成长:情感的调适 /182
结束治疗 /188
第8章 从感受中忧郁地退却 /193
贝宜器先生:上帝也抛弃的人 /194
第一次会谈:从混乱到定向 /194
第二次会谈:从定向到同心协力 /218
第九次会谈:化解病态的丢脸感觉
——促进自我的整合 /226
第十六次会谈到二十五次会谈:转化与治疗的结束 /232
第9章 自恋型与边缘型人格 /237
否认与自我概念的分裂 /238
辛崇笙小姐:自恋型人格/240
理想化移情关系 /244
自我客体的失败 /246
退却到幻想中 /246
借变质性内化而成长 /248
根本而持续的幻想 /249
理想化移情关系的化解 /250
移情关系的化解 /254
转化与心性的成熟 /255
治疗的结局 /256
毕自珍小姐:不能忍受压力的边缘型人格 /258
幻想的缺乏与混乱的威胁 /259
治疗的失败 /261
第10章 有关精神官能症的几个例子 /265
心性的发展 /266
伊底帕斯阶段 /267
续发的潜抑 /268
精神官能症 /270
辛巴哈先生:一个男性精神官能症的分析 /272
精神分析的保留态度 /273
病人目前的情况 /275
开始分析 /276
从精神官能症转移到分析的情境 /288
错误的结束 /293
伊底帕斯冲突的化解 /294
韦蔷小姐:女性伊底帕斯冲突的分析 /297
处理受欲的移情关系 /299
“阳具钦羡” /300
如何化解伊底帕斯的罪恶感 /302
常贯杏小姐:一个歇斯底理案例的心理治疗 /303
假性的爱欲移情关系 /305
形成移情性精神官能症的障碍 /306
精神分析与分析取向的心理治疗 /307
作者跋 飞越诊疗室 /311
关见奇:预防性心理治疗
身为心理治疗师,最让我感到喜悦、满足的一件事,就是看到我治疗一个人时(特别是那些即将为人父母或是刚刚为人父母的年轻病人),连带也对他的家人产生益处。初为人父母者可以直接观察小宝宝情感沟通的各种面貌,这和心理治疗所要重建的(也就是病人自己小时候的经验)是同样的东西。一个人能认识自己情感的发展,以及父母的了解与沟通对孩子的重要性,对刚当父母的人是很有用的。父母在情感上的自由,可以让他们自信地与孩子相处,并不会造成对孩子过度关切或是过度担心的情形,还能使他们享受为人父母的喜悦。
这种适应的过程并不需要靠很专精的精神分析师或心理治疗师才能得到,会找这些专家看病的人,都已经在发展上有很明显的问题。基层医师特别有机会在问题刚萌芽时就发现,并即早处理。如果小儿科和家庭医学科医师能注意早年生活中,情感发展的本质和意义的话,就能运用这方面的知识帮助病人,而达到预防性心理治疗的效果。以下要介绍的病人,就是这方面经验的好例证。
关太太带着8个月大的婴儿找家庭医师检查,办公室里除了医生,还有一位护士和一位实习的医学生。妈妈说小婴儿最近两个星期不太吃东西,经常把嘴里的食物吐出来,体重明显下降。他既没有发烧,身体也不像有什么不舒服或疼痛。医生为他检查心脏和肺脏时,小婴儿微笑地想抓听诊器。P80-81
走进心理治疗的殿堂
巴史克
(Michael Franz Basch)
这本书不只是写给学心理治疗的学生、老师和有实务经验的治疗师看的,也写给对心理的发展有兴趣或有需要的一般读者,因为心理的发展会影响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为了让大家觉得好读又有用,我尽我所能把专业上的用语定义清楚,并以实例来解释其意义。我所用的案例都取材于我自己的实际治疗经验,或是在研讨会中讨论、指导过的例子,我举这些案例的目的并不是要描述一些特殊病人的治疗过程,而是要阐述如何把心理治疗的理论运用在病人身上,所以书中所举的例子大多是撷取自不同病人的故事拼凑起来的,而且以强调我要说明的重点为主,故事的其他部分则予以浓缩。虽然病人的故事经过重组和包装,好使他们的真实身分无从辨认,但都无损于我要表达的意思,我所说的话确实反应出我在那种治疗情境下的作法。当然了,我相信别的治疗师在同样情形下,可能会以不同的方式来处理,但请大家一定要了解,我的目的不是要宣扬我的治疗风格,而是要借着我处理病人问题的原则,来说明如何把发展的原理运用到实际的心理治疗上,以帮助大家了解如何把心智功能的理论和应用结合起来。
虽然我希望自己所谈的能对大家有用处,但我不认为这些就是定论、不能再有进展了。我只是希望自己所谈的一方面能带领大家进入弗洛伊德以来心理治疗不断精益求精的殿堂,另一方面也能让大家了解心理治疗对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沟通的用处。
飞越诊疗室
巴史克
(Michael Franz Basch)
今日我们对人类存在的心理面向,已经拥有一套系统化的探索方式,我深感荣幸,能把人类发展和功能的理论教给学生,让他们在这个领域中很快成为有效的治疗师,而不像我和同辈当年需要慢慢的摸索,可是我也乐见有经验的治疗师,能不自我设限地了解病人所说的话,然后据此做出反应,因而得以延续专业生命。就好比有位同事治疗一位类似贝宜器先生的病人时,觉得遇到无法处理的僵局,而找我咨询了几个月,几天前他在社交场合中把我拉到一旁说,他想让我知道,现在的他,治疗病人是多么地轻松有效,同时神采飞扬地告诉我,至从他学会新的方法以后,不论是老病人,还是新病人,都有前所未见的惊人效果。
这是心理治疗最令人振奋的时代,只要不受弗洛伊德关于本能生物观的教条限制,并且了解自我系统的本质、起源和发展这些已经得到证实的观念,那么,弗洛伊德关于心理治疗中移情关系的观念,就可以让心理治疗师观察到病人如何揭露自己,并以启发他的方式处理其问题,而心理治疗的意义也将愈见深远。
不错,一定会有问题较为严重的病人,需要由娴熟的心理治疗师来处理,可是,就像关见奇的母亲和家庭医师间的互动,还有我和艾洞怒先生的接触,这两个例子显示,对别人沟通的同理性了解所产生的治疗效果,可以更广泛地运用到不同场合,不需要局限在治疗师和病人间的正式治疗关系。
因此动力心理治疗发展了一个世纪后,又开启了一个新的纪元。弗洛伊德希望心理学成为探讨人性的真正科学,他的梦想已经指日可待。
●心理治疗可以是这么容易了解的东西——借由阅读个案故事的叙述。作者非常有技巧地引导读者进入心理治疗的殿堂,有深入专业的内容,有浅白入胜的文字,这绝对是一本专业与非专业都适合的心理专著。
——吴英璋(中国台湾大学心理学系教授)
●从事心理治疗的专业人士们大概都会同意,如果能够深入理解任何一个个案的生命处境,其实都比小说还来得惊心动魄。只是这一切心灵的重击仅发生在面谈的小小空间里,话语、眼神、身体语言和意义丰富的沉默都不容易转换成小说的文字。而这也就是巴史克不容易的地方了。
——王浩威
●这本书写下了心理治疗师工作中所发生的轶事与兴趣……对正在接受心理治疗或想接受心理治疗者是有助益的良伴。
——Psychology Today
●巴史克是个重要的思想家、文笔简练的作家,从这本书,你也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天赋异禀的临床医师。
罗伯特·米契尔(美国精神医学期刊)
●这本书是从事心理治疗的学生和老师,以及各图书馆必备的心理治疗入门书籍。
——当代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