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茶马古道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作者 李旭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在中国大西南的险山恶水和原野丛林之间,绵延着一条神秘的古道。千百年来,无数的马帮在这条道路上默默行走,悠远的马铃声,串起了山谷、平坝和村寨,也串起了众多民族和不同文化的交融。这就是目前已知亚洲大陆历史上最为庞大复杂的商业道路“茶马古道”。本书作者李旭为我们提供了眺望茶马古道的全景视角,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茶马古道”,我们也由此看到了他行走其上的身影。

内容推荐

二十世纪初叶,英国探险家C.D.布鲁斯在走当年马可·波罗走过的丝绸之路时,说了一段话:“你若想尽可能地多看世界,就得遵循一条通常的规则——只要你能够选择。就永远不要沿着同样的线路做同样的旅行。”而这十多年间我所做的,就是不断地违背布鲁斯所谓的通常规则,不断地沿着茶马古道旅行。恰恰相反的是,重复的旅行线路为我提供了深入世界的可能。而且茶马古道的丰富和多彩。它的高远漫长和艰险,它瞬息万变、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观和神奇浑厚的人文内涵,使我益走弥新,欲罢不能。

目录

前言

马帮——浪漫而传奇的漂泊

藏客——在路上谱写神奇史诗人生

普洱茶——茶马古道的种子

巍山古城——被遗忘的马帮重镇

巍山纸马——人与神之间的信使

巍山火把节和中元节——火传递的心意

丽江古城——茶马古道活化石

虎跳峡——大山挡不住的向往

香格里拉

阿墩子——茶马古道上的“雪山市场”

云层后的神颜——梅里雪山

玛尼堆和风马旗——连接彼岸的风景

雪域大地朝圣者——以身心丈量大地的人们

阳光、水和女人的结晶——千年盐井

盐井天主教堂——雪域孤岛

德格印经院——智慧汇集的宝库

藏族土纸和木刻——灵性符号的载体

杏夏一玛大殿——众神聚会之所

类鸟齐仲确节——格萨尔神舞

苯教孜珠寺——拥抱整个世界的地方

那曲赛马会——人神同欢共乐

天湖纳木错

拉萨雪顿节——阳光点亮佛陀

喇嘛林——生殖的神圣

珞巴族——在传统与现代之间

桑耶寺——西藏第一佛寺

雍布拉康——雅垄河谷的崛起

门巴族——仓央嘉措情歌

宗山炮台——血染的见证

白居寺——十万神佛的坛城

帕里宗——高原第一镇

亚东河谷——断肠人在天涯

试读章节

巍山古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庚午(公元1390年),迄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原古城城方如印,周长四里三,开有东西南北四门,上各建城楼一座,尤以北门拱辰楼高大雄伟,三层重檐,宽近五十米,高二十三米余,外环月城(子城),并开城门三孔。城之四角,建巡所四个,中央建星拱楼,是为印柄。古城墙皆为砖墙石基,宏伟壮观,为滇西南之冠。公元1639年,饱游全国各地的徐霞客来到巍山,他的游记记载,蒙化城的整齐雄伟胜过了大理。

在城中心古老的星拱楼门洞里,墙上贴着红红绿绿、遣词文绉的讣告;一位老奶奶支着一只火炉,熟练灵巧地在火上蒸制小如牛眼的豆糕。古老而精致的吃食仍在这古老而小巧的城市里延续。

山民们牵着驮马驮骡,吆吆喝喝地从人群中挤过去,有的干脆将骡马拴在街边的条石上,自己坐在矮条凳上、小方桌前,吃一碗黄灿灿的豌豆凉粉,或者光嘴喝一盅白干才赶路。有的就在城里到处都有的马店住下来,继续他们的交易。

即使是现在,城南老街上的马店还有三四家。比较有代表性的要数下水坝的“李记世生客栈”。这是家已经延续了四五代人的客栈,门首不大,院子不小,还有专供拴马喂马的后院。男主人李汉轩已去世,由七十多岁的老婆子米德润经营客栈。客栈有十个床位,每床收费仅二元,有时人多,三四个人挤一张床的时候都有。每匹牲口也是二元的费用。只供应开水,其余自理。客栈完全靠信誉做事,来的多是常客熟人。由于过去那样的大规模马帮早已不存在,只有零星的马队和山区来赶街的彝族留住,生意当然不比当年。马店也像古城一样走向了不可避免的衰落。

古城人就像城中心的星拱楼一样,站在东南西北四条路的正中,不知道也不用想究竟往何方去。他们白天好像在承接着自天而降的光芒和雨露,自自然然,平平静静地过日子,夜晚则被抛进无涯的黑暗之中,无声无息地分担着难言的苦难和烦恼,感受着命运的信息。

P34-35

序言

若定义“茶马古道”历经的时与空,即其出现、消亡、路线起迄,有着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是指此名源于“茶马互市”,顾名思义自可大致确定始终:可说始自某朝某代、川滇某地,迄于某某时期和某某地点;而广义的界限模糊,尽可以上溯至青藏高原自有人类活动并与低地人们的交往开始,譬如先秦商周旧石器,路线也泛指从遍布整个高原一直延伸到中亚南亚西南亚,四通八达的旧时道路。

若说茶马古道是走出来的,也有着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是指一个路网的形成显然经由无数先民脚踏其地,狭义则是指仅仅在15年前的1990,由六位云南的青年学者,勇敢地徒步”走”出一一这一群体是茶马古道的命名者。此前已有不少学者注目于这条既高且远的古道,并尝试着将之命名为“盐铁之路”或别的什么名称。但是最终,茶马古道以其响亮富含诗意而被叫热,叫到约定俗成,被专家和大众同时接受认可。

若论及李旭及其《茶马古道》,同样有着广义狭义之分。李旭与茶马古道结缘已久,他本是当年六位命名者之一,从那以后的15年间他继续行走,从产茶地的西双版纳、普洱、雅安等地出发,沿古道把穿越高原的每一条主道辅路走遍,一直走到亚东和普兰的国境线,拟议中的行程包括印度、尼泊尔、克什米尔等等。曾以各种方式行走:群体的徒步跋涉(1990,从中旬翻越梅里雪山一碧土一芒康一左贡一昌都一巴塘,满怀激情);一人骑自行车独行(1993,中旬一芒康一左贡一昌都一类乌齐一丁青一那曲一拉萨,匪夷所思);与多位朋友结伴乘车而行(后来的几乎每一年,去往更遥远,已走成惯性)。说广义是指他所撰写的《茶马古道》及其它同类专著,例如《藏客》、《遥远的地平线》等,从自然地理、历史地理,到人文地理和时代变迁,无不囊括其中。作者李旭似乎已被定位于茶马古道:李旭=茶马古道。这些著作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博览博采博爱,以文笔和镜头尽其所能地记录了古道沿线自然山川的壮丽风光、二十多个民族各自的生存风貌。从热带雨林到冰峰雪岭,一路可见古道两极并沿途景致因其差异巨大而壮阔,生活其间的族群面貌包括宗教信仰和文化风习因其各各不同而多彩。随着这批图书和同类影视作品的面世行销,“茶马古道”广为人知。

从对于古道驮铃、马帮生涯之类往昔风情的采写,到对于当前时代风潮涤荡下文化变异过程的观察,这样图文并茂的记录是有意义的,不仅具有文化史意义。尤其当下,连接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一条巨长的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热线正在开辟。这一朝阳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被提上日程,带着仓促上阵的痕迹正进行得如火如荼,既有令人欢欣鼓舞的一面,也有值得担心忧虑的一面,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日益引起关注。此时,实地考察积累第一手资料就成为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必需。李旭穿行在旅游者和被旅游者之间,周而复始的旅行中,获取了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直接经验,生活方式种种的现场领略,这样的记录意味深长,既代表着外来人(时下称“他者”)的观照,同时代表着茶马古道及其附着之物的发言。当今世界已习惯于以经济指标界定富裕与贫困,先进与落后,可是有一天一位朋友告诉我,这是不全面的,若干年后,人们会发现中国的王牌正在西部高原。这张王牌既指生态环境,亦指民族文化,更指向两者的融合。当然若打造这张王牌,还需要若干年间不犯重大错误的努力实践。

沿古道的局部路段,尤其在横断山脉,我和李旭曾一同走过。李旭第一百次地跟我说起过他的行走经历,以至于屏蔽了其它,仿佛行走就是他惟一的生活方式。熟悉他的朋友们都知道,行走的李旭充满活力,纯粹,足够热情;在家的李旭落寞郁闷,一如走下舞台卸去彩妆的演者。走来走去,角色转换,既未走出现实,也未走出自我——这正是我本人注意到的属于狭义话题的“李旭现象”,从中可引申出所谓精神家园的虚拟性质。行走中的我们时常既惊且喜地自以为发现了某种新的理想之物,究其实不过是现有发展模式中曾经的不同阶段之对应而已自以为于瞬间顿悟升华,不过如此尔尔。这一说法由于不宜展开不免有失乐观,有失公允,超出本文本义之外,并且无关李旭宏旨,但不提及就不足以表达知情者对于彼人彼书以及所涉及其他的总体感受,也不足以说明本篇小文出自曾为行者的马丽华笔端。还是让我们重回温馨话题:总而言之,在《茶马古道》的图片中,读者多多地看到了亲历者的形象,一部虚张声势的胡须掩饰不住文质彬彬。一个经历过大山大川、千辛万苦的旅行者观察者言说者,他的行走显示了刚强豪迈,却依然目光亲和,嗓音柔和,内心详和,文笔温和,让你看到千年古道虽已废弃,为现代公路所覆盖,只在偏远地方依稀存留,但作为形上存在,它不仅活在当地的口碑中,从此也在当代文本中再次活过。李旭为我们提供了眺望茶马古道的全景视角,我们也由此看到了他行走其上的身影——亲切的李旭,是茶马古道风景中的风景。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29 16: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