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看一部电影、解释一幅绘画或阅读一部连环画时,我们在做什么?我们总是在控制着我们的理解过程吗?当今的时代已进入了一个以视觉图像为中心的时代,英国学者马尔科姆·巴纳德的这本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为研究视觉文化而撰写的一部关于方法论的评论性著作。书中介绍了被用来理解艺术和设计的主要方法,作者从欧美视觉文化中选用了宽广多样的例证,以此介绍了这些研究方法的主要倡导者和支持者,并分析和解释了关于这些方法的最重要的观点、争论和成就。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理解视觉文化的方法/文化和传播译丛 |
分类 |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
作者 | (英)马尔科姆·巴纳德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当我们看一部电影、解释一幅绘画或阅读一部连环画时,我们在做什么?我们总是在控制着我们的理解过程吗?当今的时代已进入了一个以视觉图像为中心的时代,英国学者马尔科姆·巴纳德的这本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为研究视觉文化而撰写的一部关于方法论的评论性著作。书中介绍了被用来理解艺术和设计的主要方法,作者从欧美视觉文化中选用了宽广多样的例证,以此介绍了这些研究方法的主要倡导者和支持者,并分析和解释了关于这些方法的最重要的观点、争论和成就。 内容推荐 我们如何理解艺术和设计?理解视觉文化的最好方法是什么?当我们看一部电影、解释一幅绘画或阅读一部连环画时,我们在做什么?我们总是在控制着我们的理解过程吗?《理解视觉文化的方法》介绍了被用来理解艺术和设计的主要方法,如风格和形式的方法、表现主义的方法、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女性主义的方法、图像学的方法和符号学的方法。作者从欧美视觉文化(包括电影、广告、建筑、绘画、时装、机动车、印刷、室内和家具设计)中选用了丰富多样的例证,以此介绍了这些方法的主要倡导者和支持者,并分析和解释了关于这些方法的最重要的观点、争论和成就。 目录 致 谢 导 论 什么是视觉文化? 谁需要理解视觉文化? 本书的主要内容 章节概述 进一步阅读 1 理解视觉文化 导言 理解视觉文化 谁来理解视觉文化? 我们能够明确说出我们何时理解了一件视觉文化作品吗? 当我们理解一件视觉文化作品时我们在做什么? 什么是理解? 小结 2 解释和理解:视觉文化和社会科学 导言 解释和理解:科学与社会科学 阐释的传统 结构的传统 小结 进一步阅读 3 阐释和个体 导言 15世纪的意大利:喜爱跳舞和上教堂的商人 20世纪的英格兰:喜爱暴力和赶时髦的同性恋者 阐释叙述的优势和弱点 小J结 进一步阅读 4表达与传播 导言 表达 作者理论 心理分析:无意识的表达 优点和弱点 小结 进一步阅读 5 女性主义:个人的和政治的 导言 女性主义与理解 女性主义:人员、物品、机制和实践 优势和弱点 小结 进一步阅读 6 马克思主义与艺术和设计的社会史 导言 马克思主义、理解和结构 阿诺德·豪泽尔 尼克斯·哈吉尼克劳 蒂姆-克拉克 让·杜瓦 格丽塞达·波洛克 优势和弱点 小结 进一步阅读 7 符号学、图像学和图像志 导言 符号 外延与内涵 结构:叙述、语段和范式(横组合和纵聚合) 优点和弱点 小结 进一步阅读 8 形式与风格 导言 形式与风格:克莱夫·贝尔、海因里希·沃尔夫林 和克莱门特·格林伯格 优点和弱点 迪克·赫布狄吉和泰德·波尔希默斯 小结 进一步阅读 9 结论 阐释学与结构 参考文献 索引 译后记 试读章节 因此,眨眼和挤眼是两类不同的事情。它们导致了不同的解释。简言之,眨眼是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而挤眼则是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例如,眨眼可以通过生物学、物理学和化学进行解释。挤眼则更适合于根据像心理学、哲学和人类学这样的学科去理解(参见赖尔的解释;参见格尔茨1976年:第6页)。在解释眨眼过程中所得到的信息或者是事实,或者不是事实:它们或者是真实的或者是错误的。在解释挤眼过程中所得到的信息同样也不是事实:它们同样也既非真实,也非错误。所不同的是,挤眼不仅需要解释,而且还需要理解。为了对挤眼进行解释,就必须对挤眼的目的、意图和蓄意性有所理解和认识。要对挤眼作出解释同样需要了解挤眼发生的特定情境。挤眼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视觉的现象。而眨眼则是一种自然的现象。正如鲍曼所言: 社会现象……不仅要求解释而且要求以不同的方式来理解。理解它们必须包含一种解释自然现象所没有的因素: 可重复的目的、意图,以及思想和感情的独特组合,这些因素都先于社会现象。(1978年:第12页) 虽然我们在这里不能对其详细论证,但有理由说,下面要讨论的现象学传统和结构主义传统之间的区别,事实上正是前面的讨论提出来的。上面我们已经提及了各种类型的事情和活2动,我们将按照这两种传统来理解这些事情和活动。第一种传统的方法是很容易解释的。因为它涉及到社会现象的意图、目的和蓄意的性质。关于社会现象的这个方面,似乎最适合通过阐释学和现象学的方法来讨论,因为这种方法始于个体意识的特定观念。第二种传统的方法不太容易解释。不过,上面也已经提及了各种差异。眨眼和挤眼之间也有所不同:眼睛的活动既可以是眨眼也可以是挤眼。同样,在不同类型的挤眼之间也存有差异:有共谋性质的挤眼,欺骗性质的挤眼,建立或加强友谊性质的挤眼等等。一种挤眼活动既可以是传达共谋信息,也可以是传递欺骗或其他性质的信息。关于社会现象的这个方面,似乎更适宜通过结构的方法来研究。结构在这里是一种差异,即结构主义者所称的范式的差异。范式的差异指的是在能够相互替换的事物之间的差异,如同我们能够猜想出一种友好的挤眼正在被另一种欺骗的挤眼所替换那样。结构的解释似乎无助于理解个体的意图,正如现象学的解释无助于理解观念的和非个人的结构一样。也许正像保罗·里克尔所指出的那样,结构的和阐释的或现象学的方法多少有些是相互依存的(里克尔1974年:第56页)。因而,下面的部分将分别来探讨结构的和现象学的两种传统以作为理解视觉文化可能性的资源。 P42-43 序言 人类学的研究表明,人与动物的根本差异,就在于人的未特定化,因而人有超越自然的文化。哲学家深信,人不但生活在物理的世界中,同时也生活在符号的世界中。所以,亚里士多德“人是逻各斯的动物”这一经典定义,可作如下新解:人是符号和文化的动物。 人创造文化,又被文化所创造。于是,人是文化主体,同时又是文化的对象。人生存于世界上,也就意味着人在文化中。这种复杂的依赖关系,或许可以通过稍稍修改一下康德的著名公式来表述:“我在文化中,文化在我心中。” 文化总是体现为各种各样的符号,举凡人类的器具用品、行为方式,甚至思想观念,皆为文化之符号或文本。文化的创造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符号的创造。从符号的角度看,它的基本功能在于表征(representation)。符号之所以被创造出来,就是为了向人们传达某种意义。因此,从根本上说,表征一方面涉及到符号自身与意图和被表征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另一方面又和特定语境中的交流、传播、理解和解释密切相关。这么来看,所谓文化,究其本质乃是借助符号来传达意义的人类行为。所以一些文化学家坚持文化的核心就是意义的创造、交往、理解和解释。 无论从什么意义上看,文化总是和传播密不可分,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文化史家把文化传播的漫长历史做了精致的分期。大约可以分为三个不同阶段:口传文化阶段、印刷文化阶段和电子文化阶段。在口传文化阶段,面对面的在场交流形式与语境,既使得交流是双向互动的,又使得传统的权威得以维持;印刷文化阶段,信息不再依赖于在场,它贮存在可移动的媒介(印刷物)中,使得不在场的交流成为可能。印刷文化出现,在跨越时空限制的同时,也动摇了传统的权威。由于读者和作者不在同一时空里,阅读活动较之于面对面交流,更加带有批判、怀疑和“改写”原本的倾向。本世纪电子媒介的出现,是人类文化传播历史上的一次空前的革命,它极大地改变了文化传播的方式,遂改变了文化自身的形态,甚至改变了生存于其中的人类生活。毫无疑问,古往今来,没有一种传播媒介像电子媒介这样深刻地影响到整个社会。 电子媒介导致了一系列新的现象。首先,它加速了全球化和本土化的进程。通过时一空分离或时一空凝缩,“地球村”应运而生。一方面是本地生活越来越受到远处事件的“远距作用”;另一方面本土化和民族化的意识异常凸显。我们一他者、本土一异邦、民族性一世界性等范畴,不再是抽象的范畴,而是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其次,电子媒介在促进文化的集中化的同时,又造成了不可避免的零散化和碎片化。再次,电子媒介一边在扩大公共领域的疆界和范围,将越来越多的人卷入其中,但同时它又以单向传播、信息源的垄断以及程序化等形式,在暗中萎缩和削弱潜在的批判空间。复次,电子媒介以其强有力的“符号暴力”摧毁了一切传统的边界,文化趋向于同质化和类型化,但它又为各种异质因素的成长提供了某种可能。最后,电子媒介与市场的结合,必然形成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以及被动的文化行为,这似乎都和口传文化和印刷文化判然有别。 晚近一些有影响的研究,主张把媒介与文化这两个关键词连用,或日“媒介文化”,或日“媒介化的文化”。这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它构造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意识形态,塑造了我们关于自己和他者的观念;它制约着我们的价值观、情感和对世界的理解;它不断地利用高新技术,诉求于市场原则和普遍的非个人化的受众……。总而言之,媒介文化把传播和文化凝聚成一个动力学过程,将每一个人裹挟其中。于是,媒介文化变成我们当代日常生活的仪式和景观。这就是我们所面临的现实的文化情境,显然,我们对它知之甚少。 有鉴于此,本丛书着力于译介晚近西方传播和文化领域中的代表性论著,旨在拓宽视野,深化理解,进而推进本土化的研究。 周宪 许钧 1999年9月序于古城南京 后记 当今的时代已进入了一个以视觉图像为中心的时代,电影、电视、摄影、绘画、广告、设计、建筑、动漫、游戏、多媒体等正在互为激荡汇流。这个以图像为中心的时代也就是我们所称的图像时代或视觉文化的时代。随着图像时代的到来,视觉文化已经由一个对从事艺术史、电影和媒体研究、社会学及其他视觉研究者有用的术语,变成了一个时髦的、也许还是有争议的研究交叉学科的新方法。关于跨学科研究,罗兰·巴特认为,“要进行跨学科研究,挑选一个‘学科’(一个主题)而后扩展到它周围的两三门学科是不够的。跨学科研究旨在创建一门不属于任何一门学科研究的新对象。”2002年6月,上海复旦大学正式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视觉文化传播研究中心,而且2004年5月召开的“中国首届视觉文化传播国际研讨会”也预示着视觉文化研究正在中国兴起。 英国学者马尔科姆·巴纳德的《理解视觉文化的方法》一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为研究视觉文化而撰写的一部关于方法论的评论性著作。巴纳德曾在英国约克大学和沃里克大学研究哲学,现任英国德比大学艺术和设计史及理论高级讲师。作者在现代法国哲学、广告、时装和视觉文化等方面撰写了大量的学术论文。除本书外作者还著有《艺术、设计和视觉文化》和《作为传达的时装》等专著。 《理解视觉文化的方法》介绍了被用来理解艺术和设计的主要方法,如风格和形式的方法、表现主义的方法、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女性主义的方法、图像学的方法和符号学的方法。作者从欧美视觉文化(包括电影、广告、建筑、绘画、时装、机动车、印刷、室内和家具设计)中选用了宽广多样的例证,以此介绍了这些研究方法的主要倡导者和支持者,并分析和解释了关于这些方法的最重要的观点、争论和成就。 本书的翻译前后历时近两年,其间因出国和其他研究课题任务而多次被打断,好在本书的论题与我的研究课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翻译本书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研读学习的过程,其中不仅为我的研究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材料和观点,而且大大拓展了我的思路和眼界。因而从中确实获益匪浅。 这里我要特别感谢南京大学周宪教授,从本书选题、翻译到出版一直得到他的关心和支持,我们多次就当代视觉文化研究有关问题的交谈也使我受到诸多有益的启发。感谢商务印书馆的徐奕春先生,他对本书的出版,以及译文和索引的技术规范要求等方面给予我具体的帮助和指教,感谢邢莉女士在我完成译稿后对全书作了审校,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意见和修改建议,这对提高本书译文的质量至关重要。 常宁生 2004年7月30日于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