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之一,该丛书从历史的各个时期、各个领域和各个学科(包括文、史、哲、经、教、农、工、医、政治等等)有杰出成就的人物中,遴选二百余人作为传主,通过对每个传主的评述,从各个侧面展现那些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中有代表性人物的思想活力和业绩,从而以微见著、由具体到一般地勾勒出这段历史中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总体面貌,揭示其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主要内涵,以利于开门见山、引人入胜地批判继承、古为今用,也为进一步全面系统地总结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打下基础。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墨子评传(精)/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邢兆良 |
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之一,该丛书从历史的各个时期、各个领域和各个学科(包括文、史、哲、经、教、农、工、医、政治等等)有杰出成就的人物中,遴选二百余人作为传主,通过对每个传主的评述,从各个侧面展现那些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中有代表性人物的思想活力和业绩,从而以微见著、由具体到一般地勾勒出这段历史中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总体面貌,揭示其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主要内涵,以利于开门见山、引人入胜地批判继承、古为今用,也为进一步全面系统地总结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打下基础。 内容推荐 本书系统地考察、分析、论述了墨子的生平活动、学术思想和历史影响,并且从时代的经济政治结构、科学技术水平、思想文化环境诸方面,探讨、论证了墨子思想体系产生、发展及其衰亡的主要原因;对墨子思想体系的整个结构,对墨学研究中一些聚讼未决的问题,作者在博采众议的同时,依据墨子本义和时代背景的实证材料,较为客观地作出了自己的分析和论证,使墨子的科学思想、社会政治思想、认识论和逻辑学得以构成一个有机结合的、具有内在逻辑结构的思想形态。 目录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序 第一章 西周官学与诸子私学的冲突 一、文化冲突的社会基础 二、文化冲突的基本内容 第二章 墨子与墨家学派 一、 墨子生平和《墨子》全书的结构 二、 墨子是工匠和学者的结合 三、墨家三派 第三章 重视物质生产是墨子思想的基础 一、墨子的功利观 二、赖其力者生的社会史观 第四章 孕育科学发展新方向的科学思想 一、 墨子科学思想形成的科技基础 二、从《考工记》到《墨经》 三、 墨子科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五章 乌托邦的政治理想和失败的政治实践 一、墨子交相利、兼相爱的理想社会 二、墨子政治实践失败的历史必然性 第六章 经验论和唯理论初步结合的认识论 一、重实、求实是墨子认识论的基础 二、墨子理性主义的认识过程 三、墨子认识论的内在矛盾 第七章 墨子的逻辑学体系 一、墨子逻辑学的特点和贡献 二、墨子逻辑学体系的结构 第八章 墨子思想的历史影响 一、墨子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二、墨子思想与农民起义 三、 墨子科学思想的兴衰与中国传统科学的模式 墨子年表 索引 试读章节 根据各家考证和现有史料要精确断定墨子的生卒年代是不可能的,意义也不是很大。各家考证的生卒年代,其误差约为。20年左右。这些考证和史料也大致勾画了墨子所处的时代和主要活动年代,对深入理解墨子思想及其时代背景是很有必要的。 墨子上逮孔子,下接孟子,墨子思想作为儒学的一个对立面,是在直接和儒家思想斗争中产生和发展的。儒家从孔子经曾子、子思到孟子正是一个发展上升的过程。前期儒墨的对立,表明了孔子开创的“有教无类”的私学的深入发展。不仅西周官学成为社会思潮批判的对象,而且对西周官学采取温和批评态度的孔子儒学,墨子对其也采取了激烈的批判态度。儒、墨两派直接的思想斗争为以后的百家争鸣准备了舞台。义利、古今、礼法、天人、名实等诸子共同关注的时代命题正是由孔墨之争为起端的。 墨子成年和活动的年代大致是在公元前453年前后二、三十年。这个历史时期以韩、赵、魏三家灭智伯而分晋地为标志,说明自平王东迁以来,政由方伯的政局继而发展到“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甚至“陪臣执国命”的局面。“天下恶乎定”,战争频繁,社会的宗法关系和等级秩序受到冲击和破坏,这为士、庶阶层的活跃提供了条件和机遇,形成了“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的状况,不管国籍,不管出身,不管贫富,有才能者,遇机会一跃而成为将相,这已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作为小生产者的思想代表的墨子及其学派,才能“徒属弥众,弟子弥丰”,“显荣于天下者众矣,不可胜数”,成为当时唯一能与儒学相抗衡的显学。 在孔子时代,虽然周室衰微,僭越多见,但“尊周”仍是一面有号召力的旗子,“挟天子以令诸侯”,“尊王攘夷”仍是各诸侯争霸的一种有效的策略。到了墨子时代,兼并战争成了政治斗争的全部内容,耕战成了各国的基本国策。足兵足食,富国强兵的现实需要,生死存亡的危机迫使各国相继变法,实行政治改革。这实质上是社会各阶级相斗争的结果。这种政治变革有利于士庶阶层突破血缘门第的限制而进入仕途政界。这点也正是作为小生产者的思想代表的墨子学派能显赫一时的社会原因。 P56-57 序言 伟大的中华民族在长达五千年连绵不断的曲折发展过程中,像滚滚东流的长江那样,以磅礴之势,冲破了重重险阻,奔腾向前,现在更以崭新面貌,雄姿英发,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产生这一奇迹有诸多原因,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勤劳、勇敢、智慧的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社会活动、思维活动和对外交往以及抗击外来侵略过程中,逐渐创造、积累、发展了具有以生生不息的内在思想活力为核心的优秀传统思想文化。这是一种伟大、坚强的精神支柱,是我们民族凝聚力和生命力之所在,是历史留给我们所有海内外炎黄子孙引以自豪的无价之宝。 当然,和各国各种不同传统思想文化一样,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传统中,也是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因而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不对;一知半解、信口开河或裹足不前、漠然置之,也不对。郑重而严肃的态度应该是对它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的研究和分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继承和弘扬这份瑰宝,振兴中华,造福人类。人类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就是在不断去粗取精、继往开来和改革创新过程中实现的。继往是为了开来,开来不能离开继往。民族虚无主义和复古主义,都是违背历史发展的辩证规律的。 现在我们国家正处在一个新的继往开来迈向四化的关键时刻。继往就是继民族优秀传统之往,开来就是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来。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从广度和深度上进行系统研究,实现去粗取精的要求,正是继往开来必须完成的紧迫任务。我认为这是中国各族人民,首先是文化界、学术界、理论界义不容辞的光荣职责。但面对这一时间上长达五千年,内容上涉及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各个领域的传统思想文化,将从何着手呢?毛泽东同志早在1938年就说过:“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是很有远见而又切合实际的英明建议。从孔子到孙中山这两千余年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最丰富的时期,如果总结了这段历史,也就基本上总结了五千年传统思想文化的主要内容。当然,基本不等于全部。孔子以前和孙中山以后的情况,可以另行研究。因此,我认为首先最好是在时间上从孔子开始到孙中山为止,方法上采取《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的形式作为实现这一任务的开端。这就是从这段历史的各个时期、各个领域和各个学科(包括文、史、哲、经、教、农、工、医、政治等等)有杰出成就的人物中,遴选二百余人作为传主(一般为一人一传,少数为二人或二人以上合传),通过对每个传主的评述,从各个侧面展现那些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中有代表性人物的思想活力和业绩,从而以微见著、由具体到一般地勾勒出这段历史中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总体面貌,揭示其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主要内涵,以利于开门见山、引人入胜地批判继承、古为今用,也为进一步全面系统地总结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打下基础。自从毛泽东同志提出上引建议后,半个多世纪以来,不少专家学者已从各个方面作了许多工作,但对全面完成这个任务来说还远远不够,还要在深度和广度上继续努力。作为“抛砖引玉”,本《丛书》凡二百部,约四千万言,自1990年开始陆续出版,争取十到十五年全部出齐。 …… 我认为,以上三点大体上可以表达《丛书》所遵循的主要指导思想,但也不排除用其他思想和方法得出的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感谢所有关心和支持《丛书》工作的单位和个人,特别感谢《丛书》的名誉顾问和学术顾问。他们的热情关心、支持和指教,使《丛书》工作得以顺利进行。更要感谢所有承担评传撰著任务的老中青学者,他们都以严谨的治学态度,作出了或正在作出对学术,对民族,对历史负责的研究成果。没有他们的积极合作,《丛书》工作的开展是不可能的。《丛书》副主编和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南京大学出版社,在制定《丛书》规划,约请和联系国内外学者,审定书稿以及筹划编辑出版等方面,克服重重困难,做了大量工作,他们的辛勤劳动是《丛书》能按预定计划出版的必要前提。 现在《丛书》开始出版了,我作为年逾八旬的老人,看到自己迫于使命感而酝酿已久的设想终于在大家支持合作下实现,心情怡然感奋,好象回到了青年时代一样,体会到“不知老之将至”的愉悦,并以这种愉悦心情等待着《丛书》最后一部的问世;特别盼望看到它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的珍贵遗产方面,在激励人心、提高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思想方面,在促进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历史性伟大事业中,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我以一颗耄耋童心,默默地祝愿这一由一批老中青优秀学者经长年累月紧张思维劳动而作出的集体性学术成果能发出无私的熠熠之光,紧紧伴照着全民族、全人类排除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障碍,走向和平、发展、繁荣、幸福的明天! 热诚欢迎国内外同仁和各界人士不吝赐教,以匡不逮。是为序。 1990年10月7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