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宗对策,大喜英雄入彀中;慈禧废考,长使国人问根底;科举一千三百年,科名花落知多少?——自丙午科乡试会试皆停以来,侃侃可答此问者累世一人,齐如山也。
科名满卷,落英缤纷,生机陡动。是检点科名也是检点是非,是述评故事也是述评美丑。
于是,远去了的越远越广阔。于是留下来的,越留越深刻。
科场没了,秀才举人进士……还有吗?然而项背相望,所谓非常之才不再匪夷所思,尤如孙承宗、王伟人等等之流芳坊间,也都在这部中国古代选举制度百科全书里找到了科名之外的本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的科名/齐如山作品系列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
作者 | 齐如山 |
出版社 | 辽宁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唐宗对策,大喜英雄入彀中;慈禧废考,长使国人问根底;科举一千三百年,科名花落知多少?——自丙午科乡试会试皆停以来,侃侃可答此问者累世一人,齐如山也。 科名满卷,落英缤纷,生机陡动。是检点科名也是检点是非,是述评故事也是述评美丑。 于是,远去了的越远越广阔。于是留下来的,越留越深刻。 科场没了,秀才举人进士……还有吗?然而项背相望,所谓非常之才不再匪夷所思,尤如孙承宗、王伟人等等之流芳坊间,也都在这部中国古代选举制度百科全书里找到了科名之外的本原。 内容推荐 高阳齐如山先生晚年居于台湾,不吝文采,不辍笔耕,不知老知将至,八十华诞时已撰作两百万字,德高望重、年高神沛,先生兼于一身,已是可叹可羡;不料又一发而不可收,那年竟在中国文化研究方面开垦起了“科举”处女地,结果以科名为畦,结章集萃,成就了这么一部中国古代选举制度的百科全书。 本书为“齐如山作品系列”的一本,读者可以从中感觉到戏剧大师在戏剧之外的广博知识。在传统制度和文化渐成绝响的时候,通过这样的文字可以对过去有一点或多或少的了解。当然,读者更期待的还是齐如山的国剧著作。 目录 序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童生 第三章 武童生 第四章 监生 一、真正监生 二、捐的监生 三、临时监生 第五章 佾生 第六章 秀才 一、秀才的考试法 二、秀才的额数 三、秀才的荣耀 四、秀才的困恼 第七章 武秀才 武秀才在社会中的地位 第八章 廪生 第九章 增生 第十章 附生 第十一章 贡生 一、贡生的身分 二、岁贡 三、恩贡 四、副贡 五、优贡 六、拔贡 第十二章 举人 一、举人考试的情形 二、中举人之后的工作 三、举人的出路 四、举人的名称 五、举人在社会中的情形 六、经魁 七、解元 第十三章 武举 武举在社会中的情形 第十四章 进士 一、会试的情形 二、贡士 三、会元 四、会魁 五、保和殿复试 六、传胪大典 七、中进士后的礼节 八、进士的称谓 九、进士在社会中的地位 第十五章 状元 状元在社会中的情形 第十六章 榜眼 第十七章 探花 第十八章 传胪 第十九章 翰林 一、翰林初进院 二、庶吉士的工作 三、皇帝赐宴词臣 四、考试差 五、翰林的别号 六、翰林的生活 七、翰林在社会中的情形 第二十章 主事 第二十一章 知县 一、进士做知县无须候补 二、进士知县可有作为 三、进士知县可充同考官 第二十二章 中书 中书之别称 第二十三章 武进士 武进士与社会 第二十四章 武状元 第二十五章 结论 附录 一、教官 教官与知县的关系 教官的称呼 二、书院 考试的情形 每月考试的次数 三、学馆 惩奖 假期 附言 编后记 试读章节 第十七章 探花 探花这个名词,可以说是始自唐朝,但彼时探花的性质,与明清两朝不一样。据各种笔记说,唐朝的进士及第之后,在杏园宴会,名曰探花宴,一定在同榜中选出年最少者二人,遍游名园,探采名花,谓之探花使,亦曰探花郎;到宋朝初年,还是如此,都不限定第三名也。《称谓录》载戴埴《鼠璞》云:本朝故事,吴且榜、冯拯为探花,太宗赐诗云“二三千客里成事,七十四人中少年”;蔡宽夫《诗话》,亦但言择少年为探花,今独以称鼎魁,不知何义云云。接戴埴是宋朝末年的人,看他这种语气,是宋朝永以年少者为探花,到了南宋朝,才以第三名为探花的。一直到清朝末年,还是如此。至其所有的情形,则与榜眼完全相同。 至于殿试胪传宴会,探杏花故事,也是一直传到了清朝末年,还留传着这种风气。每到春天,杏花盛开之时,所有的进士,尤其是翰林鼎甲,凡富裕者,多要到京外去看杏花,以作自己登科之纪念。按北平之外,杏花最多的地方,要数良乡房山一带,但路远而不通车,间有去者,但甚少。其次便是京西之大觉寺,路虽不近,而骡车可到,且此处有一纪念之建筑,即是大觉寺旁院之亭子,咸丰年间,与英法城下士盟,所订条约,即是在此亭内签的字,固然是伤心的事,但大家都要借看杏花之便,前去看看,所以有许多人多要到此处,若在会试之年,则去的更较多。我还陪着先君去过一次,数里之内皆是杏花,确有可观。到了民国,老讲士还有去的。 P150-P151 序言 中国自行科举制度以来,一千余年的工夫,造成了一项科名的阶级,由秀才到状元,共有十几种名词,这些名词,既非官衔,又非功名,特别起了一个名词曰科名,按平常也有时呼此为功名者,但不算正当,因其与功名之性质,实有大分别也。他实在还不能算是官员,但与平民则有很大的分别,比方举人进士等名词,仿佛很像西洋的博士,但西洋博士,除特别表示有学问外,其余一切与平民毫无二致,而中国这个科名阶级,则既非官员,又非平民,乃特殊的一种性质。外国人固然不大容易明了,就是有能明了之人,也就是知道他阶级的高下;而在社会中之地位情形,知道的人,恐怕是极少极少。本国人当然都知道。但民国成立已四十余年,这种制度早废,渐渐也有不知道的了。外国人所以不易明了者,因为不但他们的国家没有这样一种阶层,而且他们社会中也没有这种习惯。比方先说官员,吾国做到哪一种官,则他终身永远是这个官。例如做到尚书,除了革职或再升之外,则他永远就是尚书,死了之后还是尚书,这如同西洋的军人,做到上将,虽死后也是上将,而西洋的部长,则不是这种情形,今天做部长,旁人当然都称他为部长,明天离职去当经理,大家便称他为经理。大致是中国的习惯,是认为官职与本人不能离开,他既做过这种的官,他就永远是这个官了。西洋人的观念,对于博士的头衔,方是这种思想,认为他若得了博士,他就永远是博士,但做了部长则不然。因为他们这种观念,与中国不同,所以他对于中国的情形,就很难彻底明了。中外官场的组织法及情形,都差不了许多,他们已经不容易明了,何况科名这种阶层,是外国没有的呢!所以他们就更不容易明了了。本国人也渐渐的不明了者,是因官场的组织,及法律的构成,都改了许多,又废去科举,社会的观念当然也变了不少,虽然尚有存着旧习惯的地方,但已很微,令人不大理会。比方前边所说,某一人做过部长或院长等等,虽已经卸任,总有许多人还称呼他部长或院长,这种称呼可以称呼好久,除非他另有再高的官职,方能再改称呼,这是沿用着的旧理想旧习惯,不过这种情形,已经渐渐的淡薄下来,所以大家对于旧的情形,知道的人也就越少了。然而这件事情,已风行了一千多年,也实在是国家选人的大典,所以社会对他才特别重视,尤其是在明朝更为尊重,此层见于各种笔记者很多。例如《聊斋志异·曾友于》篇中,就很提过几句,总之是于国家选拔人才,有直接而重要的关系。许多友人以为这么重要的事情,一旦水流云散,知道的人渐少,未免可惜,命我把他写出来。按这件事情,载在国家的典章法律,尽可查览,但我手下无此书,我记得的又很少,所以关于政治一方面写的很简略,只把在社会中的情形,多写了一点,实在是因为我的知识,不过如此而已。 后记 高阳齐如山先生晚年居于台湾,不吝文采,不辍笔耕,不知老知将至,八十华诞时已撰作两百万字,德高望重、年高神沛,先生兼于一身,已是可叹可羡;不料又一发而不可收,那年竟在中国文化研究方面开垦起了“科举”处女地,结果以科名为畦,结章集萃,成就了一部中国古代选举制度的百科全书——《中国的科名》。 其实,先生写这本书,并非兴起一时。他在第二十五章《结论》中回答了何以有这样文字的理由。我们的理解就是凭借科名,剖析文化,希望匡正民族心理、点燃人品火光。本书之所以在台湾同胞那里受到尊重,并收入陈纪滢先生诸位编制的《齐如山全集》,是水到渠成的事;我们之所以重予编辑,翻印给大陆读者,也就有了引源为流的意思。 重编的依据即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齐如山全集》中的同名篇。非常感谢同胞同行在维护原作上的努力。这是相当重要的职业道德,惟其如此,才有价值。我们也遵循而为之,原书自序文而前言,自主体而附录、附言,均一并编人新书。但是,作为大陆版本的这本书,除了给学者专家乃至资深人士供作资料,还顾及了大多数青年学者学人,——本书涉及的经典、故事颇多,对于前辈读者当然知之不难,况在齐如山之一代大师更是类如常识,而对于夥夥读者则不能不是问题。为此,我们择其必要者加了脚注;然亦有约40条之多,这不但掠占了所有阅读者的宝贵版面,而且干预了部分钻研者的苦乐推敲之趣,尤其因为编者所见有限,在大方之家来说难免有班门弄斧之嫌,也难免捉襟见肘,授人笑柄。凡此种种,敬请挞伐。 编者 二○○六年元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