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红楼梦》的创作思想和主题思想的认识,红学界有政治主题说和爱情主题说两种观点,但本书作者却独树一帜地认为,一部《红楼梦》,说千道万,关键却在一个“梦”字。他在对“梦”字作了精到的论析后,认为“梦”字反映了《红楼梦》作者人生若梦或梦幻人生的思想。作者曾历繁华,他以梦名书,意在警醒尚沉湎于酒馔声色、荣华富贵中的世人,因此,警梦、警世是作者的创作思想和小说的主题思想。书中这一观点不仅新颖,而且也许触及了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真实动机。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警世书红楼梦 |
分类 | |
作者 | 许山河 |
出版社 | 湖南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对《红楼梦》的创作思想和主题思想的认识,红学界有政治主题说和爱情主题说两种观点,但本书作者却独树一帜地认为,一部《红楼梦》,说千道万,关键却在一个“梦”字。他在对“梦”字作了精到的论析后,认为“梦”字反映了《红楼梦》作者人生若梦或梦幻人生的思想。作者曾历繁华,他以梦名书,意在警醒尚沉湎于酒馔声色、荣华富贵中的世人,因此,警梦、警世是作者的创作思想和小说的主题思想。书中这一观点不仅新颖,而且也许触及了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真实动机。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部关于红学研究的理论专著。从研究方法看,这部著作力求务实,主要体现在: 一是它的小说批评派的研究方法。《红楼梦》这部著作,虽然含蕴有历史、社会、政治内容,但它毕竟是一部小说,用小说批评的方法去研究,是正常的研究之途,这部论著中无论是对《红楼梦》主题的研究,或是对《红楼梦》中前瞻性的思想及人物形象的分析,都是实实在在的小说批评的方法,从来不作毫无根据的“索隐”,或是为了某些政治目的去诠释《红楼梦》。 二是这部著作不故作惊人之论,不为求新求异而丢掉缜密、严肃的治学态度。书中的新观点不少,但它是以《红楼梦》的文本为依据,对文本内涵的发现和发掘。例如书中认为宝钗、袭人的悲剧是封建社会和封建文化的悲剧,主人公宝玉具有人文精神,“意淫”是指宝玉多情,并非是指宝玉好色等,都是在新的视角下对《红楼梦》文本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深入的发掘和严密的论证而得出的。 目录 序 《红楼梦》是警世书 ——说《红楼梦》之“梦” 论薛宝钗的悲剧形象 牡丹芙蓉俱风流 ——论薛宝钗、林黛玉的悲剧形象 黛影钗副,各领风骚 ——论晴雯、袭人的悲剧形象 《红楼梦》的诗意美 《红楼梦》的预示和预示艺术 大观园的描写艺术 一声三歌《芙蓉诔》 《红楼梦》的神幻世界 《红楼梦》的理想世界 《红楼梦》的现实世界 《红楼梦》的人文精神 贾宝玉的女儿观 说《红楼梦》的“意淫” 从《红楼梦》看曹雪芹的诗论观 评“政治学派”红学 后记 试读章节 为表现警世的主旨,作者在全书的人物设计、谋篇布局上别出心裁。先看人物设计。《红楼梦》与其他小说不同,有所谓“虚幻人物”,这些人物对小说故事情节的展开、人物形象的塑造,并无多少实质性的作用,只是用来表现作者的创作意图的。她们似有若无,似真若幻,如茫茫大士、空空道人、警幻仙子、秦可卿。其中尤应注意的是警幻仙子和秦可卿,她们是作者精心设计用以表现全书主旨的人物。 警幻仙子完全活动在宝玉的梦中,是一个典型的虚幻人物。她的使命,如同她的名字一样,是“警幻”的。前文已论述过,幻即是梦,因此,警幻仙子即是警梦仙子。警幻仙子的命名,表明这个人物,是作者用来警梦、警世,表现《红楼梦》的警世主旨的。警幻仙子的所作所为,也是围绕它进行的。她在宝玉的梦中,引导宝玉至太虚幻境,醉以灵酒,沁以仙茗,警以妙曲,又授以云雨之事,目的是完成荣宁二公之嘱,以情欲声色警宝玉——实际上是警世人——痴顽。 秦可卿则是半虚幻人物,她在书中除第五回引宝玉到她房中安歇以及后来卧病之外,做的事情只有两件,一是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以警幻仙子之妹的身份与宝玉交欢。二是临死前托梦凤姐,说了一段乐极生悲的道理,要凤姐早为后虑。这两件事也都属于“警幻”,完成后她的存在就是多余的了,这就是秦可卿来去匆匆的原因。警幻仙子和秦可卿这两个虚幻人物,实际上是可有可无的,她们之所以“有”,是作者特意设计用以体现他的警梦、警世主旨的。 再看谋篇布局。书的第一回不是直接写红楼故事的发生地贾府,而是用多半篇幅先:写一个荒唐的故事交代顽石的由来。在这个荒唐故事的叙写中,我们透过“将真事隐去”、“其中大旨淡情”、“毫不干涉时世”的障眼烟云,细味“此回中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那红尘中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磨’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生悲,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就会领悟到,这多半篇幅并非闲笔,而是作者为了阐释饱含人生体验和哲理的警梦、警世主旨的。第一回以多半篇幅写的顽石的由来是一个独立的小故事,而且并非是演绎贾府兴衰、宝黛爱情所必不可缺的。把这个故事删去,对全书情节的展开和人物的塑造并无实质性的影响,可见作者是蓄意以此阐释他的警世主旨。÷作者把它放在开宗明义的第一回,正体现了作者谋篇布局颇具匠心。第五回以多半篇幅写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第十三回秦可卿托梦于凤姐,亦是为此目的。 P10-11 序言 许山河教授原在唐宋文学领域辛勤耕耘,但后来却研究上了《红楼梦》,而且十多年来,颇下功夫,在《红楼梦学刊》等全国著名刊物,发表了多篇有影响的研究论文。现集腋成裘,将他已发表和尚未发表的《红楼梦》研究论文,结集出版,嘱我为序。灯下展读再三,深感这是一部很有分量的著作。 从研究方法看,这部著作力求务实,主要体现在: 一是它的小说批评派的研究方法。《红楼梦》这部著作,虽然含蕴有历史、社会、政治内容,但它毕竟是一部小说,用小说批评的方法去研究,是正常的研究之途,这部论著中无论是对《红楼梦》主题的研究,或是对《红楼梦》中前瞻性的思想及人物形象的分析,都是实实在在的小说批评的方法,从来不作毫无根据的“索隐”,或是为了某些政治目的去诠释《红楼梦》。 二是这部著作不故作惊人之论,不为求新求异而丢掉缜密、严肃的治学态度。书中的新观点不少,但它是以《红楼梦》的文本为依据,对文本内涵的发现和发掘。例如书中认为宝钗、袭人的悲剧是封建社会和封建文化的悲剧,主人公宝玉具有人文精神,“意淫”是指宝玉多情,并非是指宝玉好色等,都是在新的视角下对《红楼梦》文本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深入的发掘和严密的论证而得出的。 作者的一些独特见解,是本书最具价值之处。如对《红楼梦》的创作思想和主题思想的认识,红学界有政治主题说和爱情主题说两种观点,但本书作者却认为,一部《红楼梦》,说千道万,关键却在一个“梦”字。他在对“梦”字作了精到的论析后,认为“梦”字反映了《红楼梦》作者人生若梦或梦幻人生的思想。作者曾历繁华,他以梦名书,意在警醒尚沉湎于酒馔声色、荣华富贵中的世人,因此,警梦、警世是作者的创作思想和小说的主题思想。书中这一观点不仅新颖,而且也许触及了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真实动机。它虽然现在尚未成为主流观点,但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为越来越多的读者所接受。 与认为《红楼梦》只表现了现实和理想两重世界的观点不同,书中认为《红楼梦》表现了三重世界,在现实、理想世界之外还有一个神幻世界。较之“两重世界”,“三重世界”的观点可能更切合“红楼梦”的实际,它为我们研究《红楼梦》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书中对《红楼梦》独特的预示艺术的论析也很有新意,因为它不仅对《红楼梦》中预示艺术的种种表现形式作了精辟的分析,而且从美学理论上对作者为何喜用这一为小说作家所忌讳的艺术手法作了令人信服的阐释。 最后我还想提及此书的另一特色,即多数篇章文采斐然。不少学术论著虽有学术深度,但干涩枯燥,即学术性有余,文学性不足,这也是学术论著不能拥有更多读者的原因之一。本书作者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力图把文章的学术性和文学性结合起来,不少文章写得生动流畅,富有美感,尤其是分析钗、黛、晴雯、袭人的艺术形象的文章,的确是文采焕发。虽然书中有些文章的文学性略嫌不足,但作者走的这条文学性和学术性相结合的路子,是值得肯定的,也是较为成功的。 是为序。 熊治祁 2005年10月1日 后记 《红楼梦》是我中学时就喜欢读的一本书。记得上初二时,借得一本《红楼梦》,一看就入了迷,以至上数学课时,我把它压在数学课本下面偷看,被老师当堂收走。但研究《红楼梦》,则纯属偶然。那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指导学生写毕业论文,有一个学生交来一篇分析薛宝钗形象的文章,文章受20世纪六七十年代“左”倾文艺思潮的影响,把薛宝钗狠狠贬斥了一通,大骂她是“封建主义的卫道士”、“伪君子”。我很不以为然,针对这些观点,写了一篇为薛宝钗“翻案”的文章《论薛宝钗的悲剧形象》,发表在《红楼梦学刊》上。此后,有了研究《红楼梦》的兴趣,陆陆续续写了七八篇《红楼梦》研究的文章,发表在各类刊物上。 现在的这本书,共有16篇《红楼梦》研究论文,其中约一半文章是已发表过的,另一半是为了出这本书而补写的,涉及《红楼梦》的人物形象研究、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分析等方面。我的第一篇《红楼梦》研究的文章距今已近二十年,现在,当我把过去已发表的文章结集出版的时候,我感到欣慰的是,这些文章的观点和结论,仍然经得起检验。《红楼梦》研究是显学,著作汗牛充栋,已数千倍于《红楼梦》本身。在拥有王国维、胡适、鲁迅这些文化学术大师著作在内的红学论著中,我的这本书,不奢望引起读者的激动,但愿书中凝聚着我的思考的点滴见解,能启发读者,引起他们的共鸣和思考。 本书的出版得到湖南人民出版社的支持和帮助,特此致谢! 作 者 2005年5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