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不能忘记的。历史是一面镜子。历史给人以启迪。历史发人深思。历史能使人振奋。《百年中外关系系列丛书》是一套研究中国与世界主要大国和周边国家双边关系的大型学术专著,其内容的时间跨度涉及19、20、21三个世纪,囊括了清政府中后期、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历史时代的100多年历史,充分展示了各个时期中国与相关国家的外交政策及当时的国际形势,记录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展示了中国边界的历史演变,中国在冷战时期的历史事变与经历,反映了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国际地位的提升,也忠实地记录了冷战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中国与有关各国双边关系的快速发展。
本丛书以忠实于历史事实为宗旨,准确评述了主要历史事件,反映了作者们的学术观点。该系列丛书是国际问题研究人员、从事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专业大中专院校学生必备的参考书,也是关心国际问题和中国外交读者的良师益友。
几个世纪以来,中俄关系始终为国人、尤其为史学家所关注。100年来,中俄关系以其变幻复杂、跌宕起伏及其对世界的影响而更加引入注目。诸多学者辛勤耕耘,且成就斐然。中俄关系已经发展为一个成熟的研究领域。不过,此前的学者们没有跨世纪回顾20世纪百年中俄关系的客观机会,当代的学者也未必都能适时对此产生预感并及时地运作。本书作者以其独具的前瞻慧眼和预先筹谋,抓住了世纪的机遇,及时地推出了百年中俄关系的新作。本书把20世纪中俄关系分为四个时期,系统地回顾了一个世纪以来中俄两国的相互关系发展的历史进程,脉络清晰,要点突出,资料丰富,是一本很好的著述。
《百年中外关系系列丛书》总序总结历史,面向未来/5
序言 把健康稳定的中俄关系带入21世纪/9
作者前言 百年中外关系及中俄关系的分期及特点/12
第一编 清末民初时期的中俄关系(1900一19仃)/1
第一章 俄国七路出兵志在独占中国东北
第一节 19世纪沙俄对中国侵略的回顾
第二节 海兰泡和江东六十四屯惨案
第三节 沙俄参加八国联军入侵天津、北京
第四节 沙俄七路出兵志在独占中国东北
第五节 中俄交涉俄国退兵东三省
第六节 日俄战争涂炭中国东北百姓
第二章 辛亥革命前后沙皇政府分裂中国的行动
第一节 沙俄策动外蒙脱离中国独立
第二节 沙俄强占唐努乌梁海地区
第三节 沙俄策动呼伦贝尔自治
第四节 沙俄侵略新疆的活动
第二编 民国时期的中苏关系(1917~1949)/77
第一章 苏俄对华新政策及其建交谈判
第一节 1919-1920年期间苏俄对华宣言
第二节 《中苏解决悬案大纲协定》的签订
第三节 中东路问题与中苏的断交与复交
第二章 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时期的中苏关系
第一节 中苏联手抗日与《苏日中立协定》
第二节 苏联对国、共两党的政策
第三节 苏联对新疆的政策与活动
第四节 解放战争时期的中苏关系
第三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中苏
关系(1949—1979)/143
第一章 中苏联盟的蜜月时期
第一节 毛泽东第一次出访莫斯科
第二节 中苏合作与抗美援朝
第三节 中苏经济关系与苏联对中国的援助
第四节 苏联交还在中国东北特权
第五节 波匈事件与中苏关系
第六节 1957年毛泽东第S-次访苏
第二章 意识形态分歧与中苏关系的争论
第一节 主权之争与1959年赫鲁晓夫访华
第二节 从意识形态分歧到国家利益之争
第三节 赫鲁晓夫撕毁协议撤走专家
第四节 周恩来总理出席苏共二十二大
第五节 苏联策动新疆边民逃亡、暴乱事件
第三章 中苏关系恶化升级
第一节 中苏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大论战
第二节 赫鲁晓夫下台与中国改善关系的努力失败
第三节 珍宝岛事件与两国总理北京首都机场会晤
第四节 苏联对外扩张与中国反对苏联霸权主义的“一条线”战略
第五节 苏联入侵阿富汗与中苏国家关系谈判破裂
第四编 改革开放后的中苏、中俄关系(1979—
2005)/281
第一章 中苏关系正常化的谈判与斗争
第一节 勃列日涅夫的塔什干讲话
第二节 邓小平战略指挥消除“三大障碍”的斗争
第三节 1989年中苏最高级会晤宣布关系正常化
第二章 从中苏关系到中俄关系的平稳过渡
第一节 从中苏关系到中俄关系的平稳过渡
第二节 中俄、中哈、中吉、中塔边界问题的解决
第三节 中俄政治经济关系的新发展
第三章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第一节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
第二节 上海合作组织架构的建立
第三节 世纪之交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深化
第四节 21世纪初期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
第五节 普京第二个任期的中俄关系
附录/459
百年中俄关系大事记
主要参考书目
百年中俄关系中涉及两国领土问题的基本情况
后记/509
列宁谴责沙俄制造惨案
俄国《阿穆尔边区报》1900年7月25日的社论承认,“这一战争从一开始就是突出地具有歼灭性质的一场战争”。而俄国军官对此振振有辞地辩解说:“战争就是夺取,这是强者的权利。”沙俄政府为推卸责任,后来下令调查“黑龙江事变”,但得出一个奇怪的结论,是阿穆尔边区的军事长官格里布斯基下令驱赶中国人的,而他完全不知道发生残酷屠杀无辜中国百姓的事情。当他知道后,就制止了屠杀行为。对格里布斯基的处分仅仅是被免职。沙俄政府找了一个替罪羊,试图洗刷自己策动“黑龙江事变”的罪恶,掩盖自己的主谋角色和霸占中国东北的目的。
列宁针对“黑龙江事件”,于1900年12月在《火星报》上发表《中国的战争》一文,严厉谴责沙皇政府在中国的政策是一种“犯罪的政策”,“狂妄的政策”。列宁指出:“他们杀人放火,把村庄烧光,把老百姓驱入黑龙江中活活淹死,枪杀和刺死手无寸铁的居民和他们的妻子儿女。”
1920年,刚刚取得革命胜利的苏俄政权宣布对华新政策,瑷珲县民众受此鼓舞,曾向黑龙江省议会请愿,要求索还江东六十四屯。1921年1月,黑龙江省议会通过议案,通过省公署向北京政府提出索还江东六十四屯的交涉要求。远东共和国驻华代表优林在1921年3月14日奉命向北京政府表示,中俄通商后,可将黑龙江江东六十四屯归还中国。苏俄将获得中国外交承认和全面通商同废除俄国掠夺的中国土地和特权联系在一起。实际上,废除不平等条约并没有实际实旖,当然就谈不上索还江东六十四屯。
P15-16
20世纪已经过去,成为了历史。历史是不可改变的,20世纪对世界各国都是不可磨灭的。正是在20世纪,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一次冷战。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予人启迪。总结历史经验,分析历史的演变,对任何国家都有重要意义。中国在20世纪的历史进程中处于洪流之中,经历了被欺侮、被侵略和不断地抗争,最终站立起来、发展起来的曲折道路。回顾过去的一个世纪的西方大国及周边国家与中国关系的历史,对于中国这个饱受欺凌、又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大国来说,尤其具有重大意义。
在100年的历史中,中国的命运经历了三次大的转折。
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掀开了20世纪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高潮。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年之久的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确立了资产阶级的共和政治体制,出现了中国20世纪历史第一次大转折。但辛亥革命后,中国并没有改变被西方列强欺凌的命运,相反由于失去传统的政治中心,中国陷入了军阀混战。西方国家对中国这种局面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中国作为协约国的盟国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但是作为战胜国的中国,不仅没有收回战败国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反而受到日本和更多的西方国家的控制。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民第二次全民族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高潮。抗日战争最终胜利,解除了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最大威胁。但是抗战胜利后,中国并没有出现一个联合政府,中国也没有出现中国百姓祈盼的国内和平、安居乐业的局面。在外部势力的干预下,中国的国共两党两大政治力量以内战的方式,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开始了中国20世纪历史的第二次大转折。20世纪后50年,中国以崭新面貌出现在世界舞台。但是在冷战条件下的前20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总体上试图孤立中国,干涉中国的内政,干涉中国的国家统一大业。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国际舞台不仅站住脚,.而且影响不断扩大。50~60年代,中国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政治上对峙,也曾发生过抗美援朝和抗美援越两次较大的军事较量,但同时也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济往来,建立外交关系或半外交关系。随着60年代初新兴民族民主国家的独立,西方大国之间矛盾的发展,中国获得了愈来愈多国家的承认与支持。
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形成中美苏大三角关系。随着中国自身政治影响力的壮大、苏美争霸和美国力量收缩,美国不能无视中国的存在与影响。中国国内的“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的发展具有灾难性的影响。由于“四人帮”的干扰破坏,大批领导干部和知识分子受到迫害,国内的经济建设陷于停顿,国家的经济水平与西方国家的差距拉大。但在外交方面,由于毛主席和周总理亲自领导,尽管也受到干扰,但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总体得以贯彻。中国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调整了中美关系。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尼克松总统也于次年访华,推动中美关系改善和发展。这两件事带动了西方国家与中国的建交高潮。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是中国命运在20世纪的第三次大转折。西方国家看重中国的市场和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地位,在一些重大国际问题上需要中国的合作,而中国的经济发展也需要西方国家的资金与技术,中国与西方国家关系中的合作因素增多了。中国调整了“一条线”的外交战略,实现了中苏关系的正常化,为改革开放争取了建国以来最好的外部环境。
在两极格局瓦解后,中国与西方国家关系出现倒退和波折,大国关系进行了新的组合。在国际关系处于“一超多强”、力量对比失衡的态势下,中国在邓小平外交思想的指导下,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战略思想,从中国的国家安全与外部环境着眼,调整了与西方国家关系。这一调整影响到21世纪世界国际关系格局的走向。
以史为鉴,可见兴衰。本系列丛书站在历史的高度,从双边关系角度,研究、总结在过去的100年里,中国同西方主要大国和主要周边国家的历史,特别是政治与外交关系,在我国出版界尚属首次。国外目前尚未见此类专著问世。中国的国际关系史学者从历史发展变化的纵切面高度和国家与国家相互关系的横切面广度,研究一个世纪以来西方国家对华政策,分析其演变,总结强权外交与霸权主义对中外关系的破坏,总结中国与西方国家关系正常发展的经验和不正常的教训;探寻世界各国应该遵守的国际关系准则和各国的外交原则的关系,探寻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对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探寻国家关系正常发展和共处的规律。这既是国际关系学者应担负的历史责任,也是对国际关系学术界的贡献。
本丛书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历史资料翔实,材料新,作者用了大量历史档案资料;二是立论有突破,从双边角度探寻事态发展的原因;三是力求客观、公正,以历史事实说话。
由外交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专家、学者分别撰写的这套《百年中外关系系列丛书》,按中美、中俄、中英、中法、中日、中德、中印百年关系分卷著述,总计七卷。专家、学者们为此付出了巨大的辛劳。我相信,这套丛书会为我国外交政策的制订者提供很好的历史依据,为国际关系研究者提供一套有价值的参考书。
外交学院院长杨福昌
(全国政协委员、外交部前副部长)
2000年4月13日
作为国际关系的学者,对中国在20世纪与西方大国的关系演变过程,深有感触。在20世纪初,帝国主义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中国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遭到帝国主义的镇压。1911年,中国推翻了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统治制度,建立中华民国,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在国际关系中被欺凌的命运,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仍然是不平等的。最为典型的是,中国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作为战胜国,不能从德国手中收回德国在中国的殖民地和特权,在巴黎和会上受到英、法、美、日的出卖。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部分,承担了抗击日本军国主义的重担,作出了最大的民族牺牲。但在胜利在即的时刻,美、英、苏三巨头签订《雅尔塔协定》,把俄国在日俄战争中失去的特权重新划给苏联,作为苏联对日作战的条件,损害了中国的国家主权与利益。
20世纪的后半期,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实现了孙中山先生所梦想的“联合世界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的夙愿。中国结束了“跪着办外交”的历史,国际地位被承认与尊重。中国人民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高举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与霸权主义的旗帜,反对威胁世界和平的帝国主义侵略政策与战争政策,与美国进行了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两次直接和间接的较量,与美国、苏联的霸权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中国坚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发展中国家一道推动了战后国际关系的变化。中国人民有骨气,有能力,在困难的条件下,发展了自己的核武器,打破了核大国对核武器的垄断。中国凭借自己的力量和外交政策逐步地打开了外交局面:1949年与中国建交国有10个,1966年与中国建交国有45个,1979年与中国建交国有118个,1989年与中国建交国有136个,1999年与中国建交国有161个。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力进一步增强,中国的独立自主外交在世界舞台上发挥了重要的影响。在世纪之交,中国按照邓小平提出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顺利地收回了对香港的主权,恢复了对澳门行使主权,国家的统一大业正在一步步地实现。
回顾历史,对今天中国的国际地位当格外珍惜,格外自豪。有一种责任驱使我和我的同行去总结20世纪中外关系的历史。这一设想得到我的同仁们的支持。这一工作历时7年,三易出版社,终于问世。主要包括中美关系、中俄关系、中英关系、中法关系、中日关系、中德关系、中印关系,总计7卷。由于篇幅所限,各卷都是按照双边关系的发展主线,力求勾勒出中国与西方主要国家和周边国家关系的一个世纪的历史演变主要事件,揭示中外关系正常发展的规律,分析中外关系出现曲折的原因。
《中俄百年关系》全书由杨闯主编,策划、制定写作大纲,统稿和增删。第一、第二编由杨闯撰稿,第三编由高飞撰稿,第四编由冯玉军撰稿。第三、四编某些章节由杨闯撰写。因为有机会于2005年8月再次审读,因此对2l世纪最初5年的中俄关系新发展也补充在内。有不当之处,恳请学术界前辈、专家、同仁批评指正。
杨 闯
2002年4月6日于基辅
2005年8月再审读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