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中韩友好协会联合出品,是献给“中韩交流年”的一份礼物,其要旨在于回顾中韩之间长达两千来年的交往历史,对过去十五年间国家关系赢得的进步做出积极评价,对未来中韩友好合作的发展前途进行热情展望。本书收录了陈鲁豫、郝明义、孔庆东等知名人士的亲笔力作,通过影像与文字的见证与记录,折射出中韩民间交流的瞬间细节与历史现场。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映像中韩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国际关系 |
作者 | 双鱼一生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中韩友好协会联合出品,是献给“中韩交流年”的一份礼物,其要旨在于回顾中韩之间长达两千来年的交往历史,对过去十五年间国家关系赢得的进步做出积极评价,对未来中韩友好合作的发展前途进行热情展望。本书收录了陈鲁豫、郝明义、孔庆东等知名人士的亲笔力作,通过影像与文字的见证与记录,折射出中韩民间交流的瞬间细节与历史现场。 内容推荐 《映像中韩》这本书的编辑出版,是献给“中韩交流年”的一份礼物。其要旨在于回顾中韩之间长达两千来年的交往历史,对过去十五年间国家关系赢得的进步做出积极评价,对未来中韩友好合作的发展前途进行热情展望。通过影像与文字的见证与记录,折射出中韩民间交流的瞬间细节与历史现场。求个案,而不求权威;求故事,而不求概念;求鲜活,而不求罗列;求精品,而不求规模。中韩两国的读者无妨借由这本小书,目睹、重温、还原或印证中韩民间交流的真实图景,了解两国人民内心的真切感受,从而对当前中韩关系作出一个更为客观的评价,对未来两国关系寄予更加美好的希望。 目录 序 遇见 感知 交流 大使的三个愿望 故事?重逢 市场 开拓 分享 一个中国“银行人”的韩国随笔 韩国祭孔 历史 文化 溯源 崔致远与扬州 韩国临时政府在中国的岁月 教育 学术 薪传 西风匹马立寒秋——有关韩国的“老三篇” 一对热爱“汉风”的韩国伉俪——记李映周和李京花夫妇 韩流 汉风 竞合 我身边的“韩流” 韩国:云上的日子 饮食·民生·品 跋 试读章节 我在韩国釜山出生,读小学、中学,然后来台湾读大学。 中学的时候,有个级任导师,名叫池复荣。 池老师个子矮矮的,戴圆圆的眼镜,神色和蔼。她讲一口流利的中文,但不是中国人。她父亲是韩国抗日名将,因此她在中国东北成长,辗转大江南北。 池老师除了是级任导师外,也教我们韩文。 我从她真正学到的,却是另外两件事。 我学的第一件事情,在一堂“周会”课上。 每个星期二下午的最后一堂,是级任导师担任的“周会”课。那天黄昏,夕阳从后面的窗口洒进来,把教室照得光亮耀目。我们在练习开会的议程,我提了一个案,进入表决的程序。由于没有人举手赞成,我觉得很尴尬,就嚷着说算了,我也不投了,撤销这个提案。 池老师站在教室最后一排。我没看到她的人,但听到她说话的声音:“郝明义,你不能说就这样算了。就算没有一个人赞成你,你还是要为你自己的提案投一票。这是你自己的提案。” 我面红耳赤地举手投了自己一票,全班唯一的一票。 到底提了什么案,同学那么不捧场,已经毫无记忆。但那一堂课,影响我深远。不论日后求学,还是出来社会工作,每当我兴起什么别人认为荒唐的念头,或是没法接受的构想时,总会有个声音提醒我:“就算没有一个人赞成你,你还是要为你自己的提案投一票。这是你自己的提案。” 我学的第二件事情,在一次郊游中。 我们去一个沙滩。同学戏水,我就在岸边负责看管大家的鞋子。闲来无事,搞恶作剧把鞋子藏进沙里。 要回家的时候,大部分鞋子都找到。有一只,却就是找不出来。尽管我无地自容,但丝毫无助于鞋子的出现。天色越来越暗,场面有点混乱。这时出现了一个人,个头不小,酒气醺醺,手上拎了个东西,就是那只鞋。我们跟他要,他就不给,欺负我们是孩子。 这个当儿,池老师过去了。她矮矮的个子还不到那人的肩膀。她很简单地说了几句话,要鞋子。醉汉嬉皮笑脸的,有点不三不四。这个时候,突然“啪”的一声,她扬手给了那人结实的一记耳光。 听多了不要惹韩国醉汉,我心悬在半空。 晚风中,池老师站在那人面前,一动不动地看着他。接下来,那个醉汉把鞋子交给她,咕哝了一声,走了。 太神奇了。一个个子那么矮小的女人,可以坚定地给一个大汉那么一巴掌。 那一巴掌,也像一粒种子,在我心里慢慢地发芽。事实上,只有多年后,我才感受到其中的力量:当你义无反顾的时候,不论对方是何种庞然巨物,不论你多么矮小,照样可以迎面给他一巴掌。 是的,池老师教我的,就是这两件事情。不多,不少。 我不记得在1989年那次访问之前,曾经整理过对池老师的感想。 会在那个时刻清楚地整理出这段故事、一些心得,事后想来,只是时间到了。 于是我才想起,高中毕业之后,我已经十五年没有见过她。何况,除了那两堂永难磨灭的课之外,还有一件事情我也不能忘记。 要来台湾读书的时候,家境并不宽裕,因此有两位老师曾经送我一些盘缠。池老师是其中之一。今天说来金额不大,但当时的价值和意义非比寻常。 这样,我开始试图联络池老师。 我们从釜山华侨高中毕业不久之后,她也离开了侨中,离开了釜山,全家搬到首尔附近。 很幸运地,我和她又联络上了,也寄了那篇接受访问的文章给她。 更高兴的是,不久她来台湾参加一个和抗战有关的纪念活动。我和池老师久别重逢。那年她七十来岁,原来就矮的个子有点弯了。上了年纪,笑起来更和蔼,但和蔼中还是有那份坚定。 当时我已经是一家出版公司的总经理,有机会在台湾接待她,难掩欣然之情。 临别的时候,我问池老师未来有什么计划。 她提到东北。由于童年跟着母亲在东北长大,她想趁着余日无多,回去看看,所以正在安排一个去东北的计划。 听了她的东北计划之后,暗喜终于等到了一个可以实际回报她的机会。当面我没说什么,等她回韩国之后,就汇了一笔钱给她,表示我的一点心意,请她充作东北之行的一些旅费。 做了这件事情之后,隐约觉得心头放下了一颗石头。事实上,应该说是很天真地以为:当年受到的恩情,多少回报了一些,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了。 可能也因为如此,后来连她旅途如何、有何感想,也没记得问她。 池老师再没有消息,我也没再写信。从某个角度而言,自以为和池老师的关系,已经画上了一个美好的句点。 接下来人生旅程波波折折,有得有失。 虽然也偶尔会想起她,但是等到再一回首,认真地计算一下多久没有和她联络,这才发现已经又是好长一段时间过去了。 这时,是1997年中,我的工作和家庭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在惭愧中,腼腆了一阵,我提笔又写封信给她,解释近几年的情况。 写信的时候,我很担心她会不会已经不在了。 我不知道的是,还有一个故事,这才要开始。 1998年1月1日,我到首尔。 当时韩国深受亚洲金融风暴之苦,汇率从一美元兑八百韩币一路贬值,最高贬到一美元兑两千韩币。陷入倒闭及重整危机的企业,不知凡几,国家也因为天文数字的外债而面临困境。出了机场,冷冽的气氛中弥漫着一股刺骨的肃杀。 韩国前一年才刚加入以发达国家为会员的OECD组织,转眼如此不堪,令人大感意外。 见了几位朋友。大家感叹之外,抱怨更多。 有人批评韩国人急功近利的毛病。近十年来,韩国的经济成长惊人,但是欠下的外债也更可怕。因此,周转得过来的时候,他们就怒马金衣,成了发达国家的一员;周转不过来的时候,他们也就垮了。 有人批评他们国民浪费成性。一件相当于三万元台币的女人内裤也能流行成风;破产在即,前一年的出国旅游花费还创纪录,等等。 我可以体会他们居住在那里,眼看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自己却茫然无从的无奈,因此大部分时间都在聆听他们的发泄。 那次回去,当然不是为了了解亚洲金融风暴的问题。一方面是有段时间没有回釜山看看了,另一方面就是想要见见池老师。我和她又是多年没见,很是想念。因此在抵达首尔后,打了电话给她。 我约好第二天去安养见她。P17-P23 序言 今年是中韩建交十五周年。为了纪念中韩关系史上这一重要事件,今年被确定为“中韩交流年”。两国政府和人民为此付出很大热情,举行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影响深远的交流活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中韩友好协会积极参与这些活动,尽了自己的努力,并收获了很多成功和满足。 《映像中韩》这本书的编辑出版,是献给“中韩交流年”的一份礼物。其要旨在于回顾中韩之间长达两千来年的交往历史,对过去十五年间国家关系赢得的进步做出积极评价,对未来中韩友好合作的发展前途进行热情展望。我们站在民间的立场上,向双方致力于各种交流合作的人士表达敬意,还希望唤起社会上更多的人关注中韩关系的发展,从而为中韩友好合作的巩固和加强做出实实在在的有益贡献。 我曾经三次前往韩国参加国际会议,特别第三次是在“中韩交流年”举行之际,赴济州参与韩方主办的“城市与地方政府合作组织”世界大会,给我留下非常良好的印象。韩国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国际合作,表现出很强的组织能力。韩国青年对国际友人充满热情,用迷人的微笑使五大洲的来客为之倾倒。韩国向世界展示极富魅力的传统艺术,与他们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的成就相辉映,确保了世界大会的成功。我作为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也是“城市与地方政府合作组织”亚太区的主席,与韩国朋友在这次世界大会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我们支持韩国主办这次大会,派出阵容强大的代表团与会,并尽力对会议的各项活动给以配合。同时,我们真切地感受到韩国朋友对中国城市和地方政府代表的热情与善意。我很高兴这一项具体的工作对两国的交流与合作发挥了积极的影响,帮助我们对外友协的工作取得了出色的成就,也推动了城市与地方政府的国际合作取得巨大的进步。 当我从韩国开会后返回中国不久,就收到《映像中韩》书稿,从书中篇章又一次感受到韩国朋友对我们中国人民的深厚友谊。我相信这种友谊承载了两千来年的传统,并在过去十五年间赢得长足发展,必将在未来的日子里造福两国人民,帮助中韩在新的世纪携手共进,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我从自己的经历出发,切身感受到中韩之间友谊的分量。也出于这个缘故,应邀写序向社会各界朋友推介《映像中韩》这本书。我衷心盼望热心于中韩交流的人士能够给以认同,这本书确实为”中韩交流年”留下了成功的记录。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 2007年11月11日 后记 庄子《逍遥游》是我最喜诵读的奇文,他写大鹏自北冥徙于南冥,“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水击三千里,抟扶遥而上者九万里”。庄子时代的一千里,大约相当于现代客机半小时的航程。由此观之,汪洋恣肆的“水击三千里”,要飞一个半钟头,差不多是北京到首尔的直线足巨离。 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箕子入朝鲜算起,中韩交流持续了约三千年时间;从1992年8月24日中韩两国正式建交算起,距今也有十五周年之久了。如今,穿梭往来于中韩之间的航班数在两国与其他国家的航班数中位居第一。然而,在两国一般民众的心目中,大多数都没有意识到中韩之间的距离是如此近——两国首都,北京到首尔,不到九十分钟! 这一心理距离跟地理距离的有趣偏差,提醒我们:即使中国已成为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国、最大的出口国、最大的投资对象国,韩国也成为中国的第二大投资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国、最大的海外游客来源地,但在中韩交流的更多领域和层面,还大有文章可做。 机缘凑泊,在“2007中韩交流年”的当口,我受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国韩国友好协会的委托,着手编辑这本小书。我们的初衷是,通过影像与文字的见证与记录,折射出中韩民间交流的瞬间细节与历史现场。求个案,而不求权威;求故事,而不求概念;求鲜活,而不求罗列;求精品,而不求规模。现在回看这些被自己的眼睛抚摸了无数遍的影像与文字,稍可欣慰的是,《映像中韩》在很大程度上接近了初衷。中韩两国的朋友无妨借由这本小书,目睹、重温、还原或印证中韩民间交流的真实图景,而不用多看那些行使了英国老话所谓”旅行者享有的凭空编造的特权(the traveler's leave to lie)”的旅行散记、几日印象之类的东西。 如果没有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国韩国友好协会诸多领导与同仁的发起与指导,这本小书根本就不会问世;如果没有冯克力先生的穿针引线,这本小书就难以如期问世;如果没有余秋雨先生的言传身教,这本小书在文化选择方面不会那么从容;如果没有陈尚胜先生的耳提面命,这本小书不会获取相当的历史视野;如果没有各位作者的鼎力支持,这本小书的风貌不会像现在这般多样有致;如果没有陈诗莹女士和毕建伟先生的网络推广,这本小书的稿源不会从四面八方汩汩涌来:如果没有周建萍女士的古道热肠,这本小书就不会有幸得到韩美林先生的题签;如果没有沈昌文先生和于奇女士的引荐,我和郝明义先生的晤面将会费些曲折:如果没有李舰先生的协调,我就无法取得陈鲁豫小姐的访谈文稿使用授权:如果没有吴林先生和我一起披星戴月,连空运来的生猛大闸蟹都无暇一啖的辛勤劳作,这本小书的细节呈现(尤其是图片部分)还会多一些不尽人意之处;如果没有王启平先生的不厌其烦的费心,这本小书的制作流程将会迁延许多时日。 希望他们接受我言轻意重的感谢。 双鱼一生 2007年11月18日 京东青山不见我楼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