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华文文学发展总格局中,新移民文学作为一支生力军,已走进人们的视野,走进主流文学行列。去年《北美华文小说精选》在美国出版,近50位作家集体亮相,显示了北美新移民文学的规模和声势,此次《“北美经典五重奏”丛书》的出版,则表明了北美新移民文学达到的艺术水准和历史新高度。“五重奏”的“乐手”一位来自加拿大,四位来自美国,都是当代杰出的、才华横溢的海外新移民作家。能读到他们的作品,欣赏到他们优美的艺术旋律,你一定会觉得,这是极为珍贵的精神圣餐:它能叫你超凡脱俗,作一次心灵净化的洗礼、精神家园的重新回归。本书是丛书之一,著名文学评论家陈瑞琳的《横看成岭侧成峰》。
陈瑞琳是一位既充满着现实主义精神又具有浪漫主义情怀的评论家,她对作家作品的品评都有自己的历史和美学尺度。由于她也是一位作家,所以她对自己的评论对象,不但相知而且很理解,因而在评论作品时能做到深刻、理性,有诗意的牵引,也有诗性的上升。北美华文文学丛书即将付梓,我相信,陈瑞琳的这部评论集定会在本土读者中引起良好的反响。
曾几何时,中国文学的发展在历经了近一个世纪的沧桑巨变之后,呈现出色彩绚烂独特的区域性创作特征。神州大陆文学的发展,在丰厚的人文文化积淀下和历史反思的风暴里聚合成一股具有浓郁的乡土气和粗犷的都市味的文学主流,出现了莫言、陈忠实、贾平凹、刘震云、王蒙、王朔、余华、叶兆言、池莉、方方、陈染、王安忆、毕淑敏等一大批优秀作家。然而,海峡对岸的“宝岛文学”,半个世纪来由于社会的急剧变迁,文坛上常常是昙花一现、思潮迭换。可叹的是像早期白先勇、於梨华这样的里程碑式作家早已不再属于主流文学,但可喜的是情感的自由解放使得台湾文坛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抒发性灵的散文大家,如余光中、琦君、张晓风等。当我们再把目光移向“东方之珠”时,又会发现香港的文坛则是大都市的情调配合着商业运作的“快餐”脚步,于是有了金庸大侠,以及施叔青、西西、钟晓阳们的小说。
历史的发展真是奇妙,正当大陆文坛苦求突破、港台文学茫然无归的时候,人们却突然发现:执华文母语写作的作家竟悄然遍布了世界各地,而且展现出一派盎然生机。
这是一个怎样奇特的海外文坛!职业各异,贫富不均,执笔者对写作一往情深,但却很少有人将生存的重担压给心爱的铅字。这样的创作,不为名利,只为灵魂。从雪山脚下的瑞士小镇,到郁金香盛开的荷兰都城;从北国枫叶如盖的加拿大,到环抱墨西哥湾的北美海岸,只要有华人打拼的地方就有汉字创造的文学!文学,真正是一种最奇特的生命。有灵魂的地方它就会发芽、生根、开花、结果,而尤其是在酷烈的文化交战的土壤,文学则更顽强地为历史与现实留下一丛丛鲜活迷人的奇葩。这,是一种无法割舍的文化的爱,是一种心灵需要的喷发,是一种精神希望的寄托。
令人欣慰的是,这一片海外新移民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打造出的文学天地已得到人们日益密切的关注。毫无疑问,海外华文文学正是中国文坛发展到20世纪末的一支奇异的生力军,是当代文坛颇具时代特征的一支新脉,它正在为当今的中国文学史带来域外文学的崭新篇章。
当我们环顾这“海外文坛”的八面来风时,一方面为华夏文化走向世界而感到自豪,一方面又为如何研究这一群身份模糊、笔墨不拘的创作群体而感到困惑。“文坛”这两个字的内涵和外延的判断在这里遇到了挑战。纵观海外作家,他们大多在各大中文报纸发表自己的作品,由此而产生最快捷的现实影响。与此同时,他们又都毫无例外地在自己的本土出版著作或投稿于报章杂志。尤其是他们身处海外的自由环境,更有两岸交叉的文坛盛事。如近年来有些旅居海外大陆作家频频在台湾大报获小说大奖,而不少旅居海外台湾作家又多次进军大陆文坛。更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网络文学的兴起,文学的交流超越了国界,其影响日益浩大。所以,在此,我们就称那些身居海外的、主要表现海外生活的作家的作品为海外文学。
在海外文学的大园地中,随着新移民队伍的迅猛发展,新移民文学出现了雨后春笋般的蓬勃局面。年轻一代如何在海外创立华人的新形象,如何在经济、政治地位上寻求突破,如何营造自己民族的文化环境,已成为新移民文学声势浩大的主旋律。
毫无疑问,北美是新移民文学的“重镇”,这里有声名卓著的华文报刊,几乎所有的华文媒体都与新移民文学系着不解之缘。从风靡美、加文化人的《世界日报》、《星岛日报》、《明报》,到《国际日报》、《侨报》,再到雄踞一方的《美南新闻》、《达拉斯新闻》、《美中时报》、《神州时报》,还有各类特色的周报、周刊,几乎每一个副刊的栏目都出现了新移民作家的名字。有趣的是:一向以台湾作家为主要创作群体的《世界日报》,竟然征文“新移民之声”,并大规模刊登大陆知青“洋插队”的新移民人生故事,一时间曾蔚然成风。而特别应该提到的是在休斯顿创办了十年之久的文化刊物《北美行》,多年来致力于新移民文学的耕耘发展,曾举办全美征文,各路作家云集,并培养了众多的文学爱好者,影响深远。而近几年南加州创办的《美中时报》,尤其侧重推出新移民的创作园地,深受读者喜爱,成为为新移民文学推波助澜的又一典范。
就网上文学来看,影响最早的当属全球第一家中文电子周刊《华夏文摘》(1991年创刊),开了新移民电脑创作的先河。继此,电子刊物如雨后春笋,影响较大的有美国的《新大陆》,加拿大的《新语丝》(该刊是目前以创作质量和数量著称并倾心致力于纯文学事业的高水准电子刊物,其中的作品广被转载,口碑颇佳)及《枫华园》、《红河谷》,其中的“枫园聊斋”、“环球采风”栏目颇受瞩目;北美还有水牛城主编的《花招》文学月刊,这是北美地区女作家的一个专刊,其中有“女作家文库”和“花会”通俗小说选刊等;在日本,有《东北风》,其中包括“娱乐天地”、“寻找大师”、“当代作家评论”等栏目;在欧洲,有《橄榄树》文学月刊、《郁金香》、《华德通讯》、《真言》、《北极光》、《美人鱼》等,还有侧重于评论的《东西论坛》,专门登载欧洲风情及人生与旅行的《一角》等。另外,特别应该肯定的是《美洲文汇周刊》和《中国与世界》两家网上杂志,它们横贯中西文坛,新老作家并举,架起国内与海外文坛学术交流的桥粱。P3-4
我认识陈瑞琳,是在上海“第十二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上。大会的第二天,我参加美华小组讨论。在讨论中,陈瑞琳充满激情的发言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她说自己在海外从事华文文学创作,是出于“对文学的一种责任感”。她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海外华文文学已进入“向纵深发展的繁荣时期”,新移民文学崛起,新人新作层出不穷,展现出成熟的个性和艺术特征,大陆的海外华文文学研究者要与时俱进,不能拘泥于早期的研究格局,“如同一个原地打转的陀螺”。她自己把这看作是“喜中之忧”。这个“忧”,实际上是一种见地,也是她作为评论家的一种敏感。从她这些热切、率真的言语中,我感受到感情和思想的波澜,这当中蕴含有她在特定时空里对北美新移民华文文学由衷的关怀。在会上,我对她的发言作出积极的回应。正是因为学术上的见解相同,使我们一见如故。2002年12月,我应邀赴美参加加州大学主办的“亚裔文学国际研讨会”,我们再度相遇时,倍感亲切。围绕海外华文文学的种种论题,彼此有说不完的话。今年9月,她从休斯敦给我来电话,告知正在策划出版一套北美新移民文学丛书,共五本,其中包括她的这本文学评论集,约我为这本书作序,我欣然答应,并且从心底里为北美充满活力的创作群体在中国本土的集体“亮相”感到由衷的高兴!
海外华文文学界女作家很多,美华女作家的文学成就尤其突出,但既从事文学创作又经常写文学评论的并不多。陈瑞琳以她那支“出彩”的笔,游走在创作与评论之间,成为北美新移民作家群体中的“这一个”。陈瑞琳移民美国之前,在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有学术著作问世,是一位已为人知的青年学者,因而具有中国传统之诗学观念,对文学与人生、人性,文学与现实、历史那种在精神层面上的相通之处,有自己的体会,深知文学之价值与意义,绝不止于文学自身。出国以后,在自己的文学创作、评论中,常有一种发自“根”部的沉思,一种与中华文化休戚与共的精神探索。现在即将出版的这本《横看成岭侧成峰——北美新移民文学散论》,是她的评论文字的结集,全书共三辑,分别为:纵论、散论、情论,收入她近年来的文学评论和随笔。除第一辑是对北美新移民文学的纵览、探踪和特质的评论外,其余各辑都是对具体作家作品的评论,论及的作家有严歌苓、张翎、少君、沈宁、刘荒田、宋晓亮、孙博、李彦、程宝林、阙维杭、朱琦、夏小舟、陈谦等数十位在北美新崛起的大陆新移民作家,论及的作品有小说、诗歌、散文、传记文学等多种文体。从她的这些评论文章中,不难看出她阅读的广泛和“诗识”,我这里所说的“诗”是广义的“诗”,即“诗学”的“诗”,并非作为文体之一的诗歌的诗。所谓“诗识”,就是作者对文学的理解、对文学与生活关系的深刻认识。从中可以看到,她是一位具有诗的灵性的评论家。她不仅在评论中注入自己丰富的感情,还有一颗理解和关爱他人的心,就像鲁迅所说:“外面的进行着的夜,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所以,她的评论无论是评人还是评文,笔底总有浓浓的情。
记得一位批评家在评论作品时曾说:“心灵不在场的写作是不真实的写作。”我觉得陈瑞琳的评论文章是“心灵在场”的写作。我们读她集子里的《遥看红尘,缘起缘灭》,《“移植”的奇葩》等文,就会感受到那种发自内心的真挚感情和锐敏的艺术触觉。她在《遥看红尘,缘起缘灭》中,用带自己体温的语言,评论张翎的长篇小说《交错的彼岸》,文中写自己阅读《交错的彼岸》时的感觉:“张翎,仿佛是地球舞台的神秘调度,大幕拉在海外,幕里燃烧的焦点却在中国。她让自己心爱的人物,身世凄迷苍凉,游走在东西的时空,时而靠岸,时而扬帆,穿梭出一幕幕人世无常的命运故事,淡淡的忧伤里却溢满了爱情飘零的芬芳。”这,既是她对作品的解读,也是她阅读时的感觉。她评论这部作品的艺术结构,是以“爱情的网状锁链构筑起恢弘的长篇结构”。说:“《交错的彼岸》最动人的篇章是爱情,爱情既是萦绕此书的灵魂,也是贯穿全书结构的网状锁链。”又说:“她所钟情的多是那些残缺的悲情,但是,我们却听到张翎婉转悠长的歌咏,歌咏这世界无论怎样在苍凉地运转,爱憎永远在润滑着时光的齿轮,并散射着人性最具魅力的光芒。”这里,她言说的已不仅是小说的故事结构,而是故事里表现出来的精神。
海外华文创作的主要特征就是心灵自由和想象力的释放。这种心灵自由和超凡的想象力,使他们的体验可以深人到历史和人性的深处。陈瑞琳作为北美华文作家,无论是从事创作还是评论,她的目光从未离开过海外新移民的生活体验和艺术想象。她总是在新移民文学之幽深处与佳胜处作一次又一次艰难而愉悦的探寻。在《“移植”的奇葩》一文中,她全面分析、评价严歌苓的文学创作,论述她的小说在海外新移民文学发展中的地位、影响和美学上的意义。严歌苓是近十年来北美华文创作成就最为显著的作家,也是北美地区最有影响力的新移民作家,她的小说闪烁着“新移民文学”独有的精神特质。在文中,陈瑞琳指出严歌苓的成功是在于:她从自身那种生命“移植”的体验出发,凭借心灵与世界的联系,进入到别人的人生体验中,从而转化成自己的故事,独辟创作的蹊径。陈瑞琳认为“她敢于直面‘边缘人’的人生”,特别是他们隐秘的内心世界,抒写“边缘人”的苦痛处境,“把握‘人性’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所具有的全部张力和丰富深邃的内涵”,从而表现出“生命的尊严”这样“沉重的主题”。她认为“冷静的忧伤”是严歌苓作品的艺术风格,而“苦难意识”则是其风格的内核。这是一种对“旅人”之“诗”的深刻解读,也是严歌苓作品的艺术精神价值在她心中的折射。如果说严歌苓是一位非常真诚的移民人生的“歌者”,那么,陈瑞琳就是这一位“歌者”的非常真诚的“歌者”。这个集子里的其他文章如《网上走来一“少君”》等,也都是很有见地的文学评论文章,她从新移民角度,解读作家们在作品中表现的精神漂泊形态、心志,具有发人省思的意义。
陈瑞琳是一位既充满着现实主义精神又具有浪漫主义情怀的评论家,她对作家作品的品评都有自己的历史和美学尺度。由于她也是一位作家,所以她对自己的评论对象,不但相知而且很理解,因而在评论作品时能做到深刻、理性,有诗意的牵引,也有诗性的上升。北美华文文学丛书即将付梓,我相信,陈瑞琳的这部评论集定会在本土读者中引起良好的反响。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