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欺诈术与欺诈心理/汉译俄罗斯心理学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作者 (俄)尤里·谢尔巴特赫
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谎言和欺诈可能伴随我一生。重要的是:我必须积聚足够的智慧识别和抵御它……本书是俄罗斯心理学教授尤里·谢尔巴特赫的力作。本书不是一本研究欺诈的社会学,或者犯罪学方面的著作,这是一本由欺诈现象入手的心理学读物。作为一个介于严肃的科学研究与素描之间的联系环节,一本科学普及读物,其系统性、科学性与内容的可读性,其趣味性与认识性价值兼而有之。本书中引述的大量文学经典与当代作品,既让读者回味了经典的隽永,也看到了欺诈对人类社会方方面面的渗透,更是一部以欺诈为视角的囊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生活的生动画卷。

内容推荐

国内以欺诈现象为考察题目的图书并不见到。因此,我决定把这本书交给读者,希望它能让我们长长见识,给我们一个解释。

究竟什么是欺诈?这是一个至今还没有伦理道德评价标准的领域,因其并不仅仅具有通常犯罪学的意义。这里的讨论要宽泛得多。

这是一本由欺诈现象入手的心理学读物。作为一个介于严肃的科学研究与素描之间的联系环节,一本科学普及读物,其系统性、科学性与内容的可读性,其趣味性与认识性价值兼而有之。

目录

绪言

第一章 欺诈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及表现形式

第一节 欺诈的历史

一、欺诈大师

二、欺诈分类

第二节 欺诈的表现形式

一、别相信自己的眼睛

二、认知错觉

三、媒介错误

四、人与人的欺诈

第三节 源自不同对象的欺骗

一、自我欺骗

二、互相欺骗

三、团伙欺诈

第二章 欺诈的产生

第一节 欺诈工具

第二节 营造欺诈环境

一、唤起信任感

二、装成老实人

三、使用伪证诱引

四、设置“平行现实”

第三节 曲解事实的方法

一、信息的操控

隐瞒

选配

作假

曲解

颠倒

二、操控意识(行为程序设计)

三、欺诈的面具

伪善

背信

无耻的谎言

第四节 施诈点的选用(谎言心理学)

一、心理生理学

二、逻辑与理智

三、利用人的心理状态于欺诈

利用人的愿望

利用爱情与忌妒进行欺诈

利用崇高动机于欺诈

利用强烈情感于欺诈

利用个人性格特征

食婪

愚蠢

恐惧

人的其他癖好

四、思维定势与思维模式

“随后”并不一定“就有”

谎言的联想

第五节 靠不住的据说

第三章 真理之路

第一节 免受欺诈的韬略

第二节 如何免遭欺诈

第三节 对信息进行推理分析

第四节 流露欺诈的心理生理学

一、脸部表情

二、手势

三、测谎仪

第五节 得到实话的方法

第六节 审讯心理学

第四章 伦理道德与欺诈

第一节 一般道德视角

第二节 对待欺诈的态度

第三节 欺诈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影响

第四节 人类社会欺诈行为表现形式

一、狡诈

二、伪善

三、逢迎

四、诋毁

五、诽谤

六、讹诈

第五节 愚弄

第五章 社会生活中的欺诈(一)

第一节 历史

一、伪造历史事件

二、伪造历史文物

第二节 政治·军事·间谍

一、政治

二、军事

三、间谍

第三节 宗教·道德

第四节 男人与女人

一、追求中的欺骗

二、夫妻间的欺骗

三、以自私为目的利用性诱惑

第五节 赌博

第六节 体育竞技

第七节 艺术与文学

第八节 科学·教育

一、科学

二、教育

第九节 大众媒体

第六章 社会生活中的欺诈(二)

第一节 术士·占卜者·星相家

第二节 医学·催眠

一、医学

传统医学

非传统医学(巫医和招摇撞骗者)

二、催眠

第三节 商业·广告

一、商业

商店、市场、服务领域

合同签订

金融业务

二、广告

第四节 “汽车”欺骗

第五节 不动产交易

第六节 犯罪

译后记

试读章节

上一节中我们分析的欺诈,其中并没有某种恶意在内。如果我们可以怪罪于什么,那就只能是自己不尽职的感觉器官。但经常让我们受欺诈的是另外一些居心叵测的人。他们出于什么目的,又是怎样实施,这将是我们后面要讲的。在这儿,施骗者与被骗者都是作为心理学组成部分的一个重要支点。

如上所述,人与人交往中对信息的任何曲解都可能成为欺诈的源头,而交际过程的组成:施体,即发出信息的人,受体,即接受信息者,并且本身也是信息传播的通道。在这部分中我们将选出两种情况的第一种进行研究,而由受体之误引发的欺诈将在另一节中作为自我欺诈来分析。

所有的骗子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在此境况下不得不为之的欺骗,而另一类是他们除了欺骗别的什么也不会。这些人是天生的说谎者,对于他们的谎话,只能看作惯性。

一般来说,经常欺骗别人的人,认为周围的人都是不诚实的人,都在说谎。某种程度上,这些还是发生在有意识的水平上,因为职业说谎人明白,人们将会与他算账:“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另外,就是在潜意识水平上,此时就是一种心理防护的形式,一种自我辩解的方式。“我在说谎,因为所有的人都是如此做的”,因为自己的不诚实,他会如此对自己说。

阿纳托利·巴尔巴卡鲁在自传体小说《赌王札记》中表述过类似的想法:“职业骗子总以为别人会骗他,因为他总在骗别人。所以,这样的天生骗子从来不相信会有不骗人的人。”

说到不诚实,骗子也许会尽力找寻理由为自己不道德的行为辩解,无论找到的是真实的还是臆造的理由。也因为骗子在别人眼中无论如何都是一个无耻的人,就他个人理解中他多多少少是个正派可敬的人。

另一方面,如果你欺骗了人,那么你也应当准备接受相应欺骗的报应。因为,就像牛顿定律指出的,“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自己不诚实,就无权要求别人对你诚实。当他放松并失去了警惕性,通常等待他的就是无情的失望。我把这一现象叫做“镜像欺诈律”。

欺骗的才能依个体而截然不同——从完全真诚到不可救药的撒谎。才能依赖于教育和生活经验、父母亲的影响、学校、身边朋友和偶然相识者。有这样情况,平常坦诚于人的一个人,对待另一些人时可能是无耻的说谎者。但有一个共同趋势,即与心理生理状态特征、性别、年龄和心理定向有关。

不要对孩子失信,因为他对一切都信以为真。同时,正因为是孩子,虽然有忘情的想象力,他们还不会说谎,随着年龄增长,有意识的欺骗也在逐步发生。一般而言,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们会变得更为不愿意暴露自己的真实思想,而且认为话语的意义小,事实与行动的意义大。果戈理《钦差大臣》中的市长感叹道:“年轻人是容易被摸透的。如果是个老家伙,那就麻烦了,年轻人什么都挂在脸上。”(不过,并不妨碍他被一个年轻的说谎者所骗。)人越老,越善于掩饰自己的真实意图,这在民间谚语里有表述。索马里谚语:“老人知道死亡会在何处等着他”。俄罗斯人也说:“老狼成精”,“老乌鸦不会无缘乱叫”,“老狐狸不会任人两次捉住”。

因此亚伦·皮斯在他的《肢体语言》一书中所写,如果一个五岁的孩子向他的父母说了谎,那么,他一说完话马上就会用一只手或者两只手把嘴捂上。

P22-23

序言

今天,我们生活中的怪胎随处可见,令人眼花缭乱,除了成为人们的街谈巷议外,确实也很难找到一个满意的解释,只能如此……不过我这里要把其中的一项列为我的科学考察对象。今天的科学家,不是热衷于看不到摸不着的分子微粒结构,就是在研究离我们数万光年之遥的星系,却对人类自己生活中碰到的大量迫切问题视而不见。这样下去就只能让后来的科学人继续尴尬面对普通人的不解。

20世纪初,美国实用心理学大师戴尔·卡耐基(1888-1955)就指出过这一状况的不正常。面对当时社会大多数人被烦恼所折磨这一问题,相信科学的他选择了到图书馆去寻找解决办法的原则。与worry(烦恼)相邻的字是worm(蠕虫)。结果他发现,关于蠕虫的著作已经有一百八十七本,关于烦恼问题的只有二十二本书,而可资人们克服烦恼,缓解遭受折磨的精神焦躁、忧虑的参考书没有一本。学者们对人们的迫切需求这一令人可恨事实的轻视,激励作者写了著名的《如何赢得朋友……》一书,他没有别的选择。

我也有这样类似的经历。我本来正在全力以赴研究一个确定个体暗示性标准的理论问题,却惊奇地发现,国内反映欺诈现象的图书竟然少得如此可怜。仅有的谢尔盖·罗曼诺夫的《行骗俄罗斯》和叶夫根尼·祖巴列夫的《警察学院》无疑十分有趣,而且于刑事犯罪方面的研究十分有益,但对欺诈这一现象并未能提供全面、科学的分析。不过,这不能怪他们,两位优秀记者并没有把这一题目作为自己的任务。而像哲学家达维德·杜布罗夫斯基的《欺诈》和维克多·兹纳科夫的《俄罗斯民众意识中的真理与谎言》这样的学术专著,印数之少只够专业人员使用。

当您阅读手中的这本书时,作为著者的我打算作为一个介于严肃的科学研究与记者特写之间的联系环节加入其中。我谨希望这本《欺诈术与欺诈心理》作为一本真正的科学普及读物,其系统性、科学性与内容的可读性,其趣味性与认识性价值,能兼而有之。当然,是否能达到著者的目的,还有待于读者的认可。

尤里·谢尔巴特赫

后记

“欺诈”一词,恐怕是今天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了。欺诈已经成为今天社会生活的一大“牛皮癣”,无处不在。而由“欺诈”与“诈骗”所引发的经济、刑事案件,更是让人触目惊心。于是,国家和政府在制定预防欺诈的法规和相应的办法,企业和商家在不断提醒消费者注意识别骗术、识别假货,家长在教导孩子当心在外上当受骗,善良的人们在呼吁道德回归与诚信……当我看到俄国作者这本书时,眼前突然一亮:《欺诈术与欺诈心理》会讲什么呢?是教人防诈,还是教人行诈?国内以欺诈现象为考察题目的图书并不见到。既然如此,我决定把这本书交给读者,希望它能让我们长长见识,给我们一个解释。

达尔文把生物进化过程归结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作者以动物界为例,动物出于生存本能地伪装和拟态,如果用今天的话说应该称之为欺诈。这一理解不会有疑义。然而接下来的“人不同于动物,常常会有意识地进行欺诈”的论述,却让人大失所望,难以接受。再当作者肯定欺诈在人类文明进步中的地位,则更让人一震。“谎言根植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凡有人们相互交往就有谎言;谎言是从属于人类交际的一项职能,如此才能实现个人和社会团体利益的‘较量’。问题不在于谎言有或者没有,而在于每一个具体情况下它所占的比重。”我只能用震撼来表达了。结论是如此悲观:谎言与人类共生,而且密不可分。动物世界如此,人类的进化也概莫能外。

究竟什么是欺诈?恐怕不容易回答。这是一个至今还没有伦理道德评价标准的领域。并不仅仅具有通常犯罪学的意义。这里的讨论要宽泛得多。政治和军事几乎是任由欺诈术与欺诈心理学驰骋的天地,于是留下了“兵不厌诈”的信条和“特洛伊木马”的传诵;《十日谈》里面的欺诈与反欺诈演绎出一个个脍炙人口的故事。体育竞技有了欺诈,才给观众带来刺激,博得观众的喝彩。这里的欺诈叫机智,或者叫斗智。童话,不真实的美丽故事。欺骗吗?不错,是欺骗,但它温暖人心,给人以希望。谎言吗?不错,是谎言,但它能把陷于日常枯燥生活的人从烂泥潭里拯救出来。如果《奥赛罗》没有了欺诈,还是文学经典吗?生活中有了欺诈,才给世界添加了幽默与生机。

《欺诈术与欺诈心理》不是一本研究欺诈的社会学,或者犯罪学方面的著作,这是一本由欺诈现象入手的心理学读物。作为一个介于严肃的科学研究与素描之间的联系环节,一本科学普及读物,其系统性、科学性与内容的可读性,其趣味性与认识性价值兼而有之。就我看,其中引述的大量文学经典与当代作品,既让读者回味了经典的隽永,也看到了欺诈对人类社会方方面面的渗透,更是一部以欺诈为视角的囊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生活的生动画卷,我们权当一位看客。

就本书的材料证明,完全拒绝欺骗是不可能的,但是,将谎言在我们星球上降到最低限度是现实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尽力去完成这个任务。

作者尤里·谢尔巴特赫,1955年出生于俄罗斯沃罗涅日,心理学教授,生物学博士,国际生态与生命活动安全科学院通讯院士。

他的一套大众心理学丛书共有五种:《欺诈术与欺诈心理》、《恐惧感与恐惧心理》、《性体验与性爱心理》及《成功心理学》、《选举心理学》。我认为,这五本书的内容都是属于实用心理学读物,或者叫做大众百科知识丛书。《欺诈术与欺诈心理》一书写于1997年,当年在“字母”出版社出版,首印二万册,1998年开始由俄罗斯最大的出版社“埃克斯摩”出版,成为市场上的畅销书。每年都有再版,一直到2006年。我们手里的译本是2002年修订版。

原书中引有大量的外国文学经典与当代作品,我们在翻译中尽量参考和使用了已有中译本的内容。考虑到国内对俄罗斯当代作家作品的了解有限,我们也尽量在注释中给予介绍。

本书第一、二章由王鸿译,第三、四章由徐永平译,第五、六章由储诚意译。全书注释部分由徐永平提供。徐永平负责终校。

感谢上海俄罗斯俱乐部主席米哈伊尔·德罗兹多夫先生和“火星”咨询有限公司在版权方面的帮助。

徐永平

2006年5月4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9:2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