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菩提道次第心传录》,是一生学修《菩提道次第广(略)论》而驰名中外,号称“菩提道修行人”(即“兰仁巴”)的阿旺彭措的学习心得笔记。它是一部思想修养法,对人们的世俗心理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其中每一种法理都是针对相对立的无明设的,如无常观针对执常无明,业报观针对不明因果无明等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心传录(菩提道次第)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作者 | 兰仁巴大师 |
出版社 | 甘肃民族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部《菩提道次第心传录》,是一生学修《菩提道次第广(略)论》而驰名中外,号称“菩提道修行人”(即“兰仁巴”)的阿旺彭措的学习心得笔记。它是一部思想修养法,对人们的世俗心理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其中每一种法理都是针对相对立的无明设的,如无常观针对执常无明,业报观针对不明因果无明等等。 内容推荐 菩提道是成佛的道路或觉悟的方法。 这部《菩提道次第心传录》,是兰仁巴大师的学修心得笔记。 作者在这部笔记中高度概括了宗喀巴大师《菩提道次第广(略)论》教义的理论要点,是一部完整的菩提道学修提纲。 该笔记语言通俗、生动,运用大量比喻,行文流畅,线索清晰,阐明了藏传佛教所依据的主要理论问题,具有极强的可读性。 目录 走向觉悟的道路 ——译者前言…………………………………01 引子………………………………………………01 上卷·亲近上师法 第一章 亲近上师的功德利益………………………03 第一节 认识亲师功德的童要性…………………03 第二节 怎样认识亲师功德………………………04 第二章 不尊敬上师的罪业…………………………31 第一节 诋毁上师的罪业…………………………31 第二节 违背师言的罪业…………………………35 第三节 对上师生气的罪业………………………37 第四节 寻找上师缺点的罪业……………………………37 第五节 将上师看作平常俗辈的罪业……………………38 第六节 不尊敬上师的罪业………………………………39 第七节 践踏上师身影坐垫等物的罪业…………………39 第八节 浪费上师财物的罪业……………………………40 第九节 使上师不愉快的罪业……………………………40 第十节 对上师的作风产生误解的罪业…………………41 第十一节 对上师不以上师看待的罪业…………………43 第三章 亲近上师的思想态度…………………………45 第一节 思其功德 树立信心……………………………45 第二节 思其恩情 激发敬心……………………………51 第四章 敬师的行为礼仪………………………………59 第一节 供养上师…………………………………………59 第二节 侍奉上师…………………………………………61 第三节 听从教导………………………………………61 第五章 亲近怎样的上师………………………………63 第一节 传戎上师的五条德相……………………………64 第二节 大乘道上师的十种德相…………………………65 第三节 密教灌顶金刚师的德相…………………………68 下卷·承教依次修心法 第一章 抓紧时机 为人身争取善果………………77 第一节 认识具善缘人身………………………77 第二节 具善缘人身的可贵性…………………78 第三节 具善缘人身的难得性…………………80 第二章 与下士共行道的思想修养……………89 第一节 如何观想人生无常……………………89 第二节 观想死亡过程法………………………101 第三节 思考死后堕恶道的痛苦………………105 第四节 后世获得幸福的方法…………………112 第五节 修习佛教人门之法——皈依法……………112 第六节 对获得安乐的根源——业报法生起信念……126 第三章 与中士共行道的思想修养…………………143 第一节 苦谛:苦难中轮流不息……………………143 第二节 集谛:轮回转世因缘………………………162 第三节 灭谛:从苦难中解脱………………………167 第四节 道谛:获得解脱的方法道路………………167 第四章 上士道的思想修养…………………………169 第一节 发菩提心的功德利益………………………169 第二节 如何发菩提心………………………………174 第三节 发心后的修行法……………………………183 结语 第一节 偈颂…………………………………………195 第二节 《菩提道修行次第》教义概括……………197 代后记:一位伟大的修行者 ——兰仁巴大师生平简介…………………………199 试读章节 以上是说诚心供养上师、利养上师一根汗毛所积功德胜过供养十方一切佛菩萨的功德,因为上师教养的恩情远远胜过其他一切佛菩萨。 宗喀巴大师也说:“对那些正确开示究竟之道的善师的一个毛孔的供养功德远胜过供养一切佛的说法,出于无上乘,其原因是利养善师功德远远胜过诸佛之故。” 又如经中说: 向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供养天界美食历经十劫的福德,不如给一位佛门居士供养一餐的福德; 给三界众生数的居士供饭,其功德不如向一位比丘供养一餐。 依这个比数类推,依信人道者,依理人道者,在预流位者,在一还位者,在不还位者,在阿罗汉位者,在缘觉位者,下一级众生数与其上位的一位相比,上位福德胜过下位。 供养三界众生数的缘觉的功德不仅不如供养一佛,经中还说:闻一佛名,见一尊佛像的功德也远远胜过供养一切缘觉的功德,其功德若有形相,几乎天空也难容纳。 供佛的功德虽然如此殊胜,但供养十方一切佛菩萨的功德,无法与供养上师的一根汗毛的功德相比,这充分说明了供养上师何等重要。 我们要深刻认识并牢牢不忘供养上师的功德利益。 从不可思议的境界上讲,在一个微尘的空间,有无量微尘数的佛存在。佛多如微尘,遍布宇宙空间。一个个供养遍布法界的一切佛,谁能做到? 供养自己身边的一位上师等于供养一切佛菩萨,一位上师受供等于一切佛菩萨受供。 不仅如此,供养上师,直接获得的利益福气还远胜过供养一切佛菩萨,可见没有比供养上师更重要的事。 《续》中说:“放弃对一切的供养,真诚供养上师。”按此义,理应放弃对其他佛菩萨的供养,只供养上师一人。但世人的做法恰巧与此相反,真是可悲!P6-7 序言 “菩提道”的“菩提”是觉悟之义,成佛之义,“道”是“道路”、“方法”之义,合起来是成佛的道路,或觉悟的方法。 “次第”是“程序”或“顺序”之义。 “菩提道”是一个总的系统,其中包括很多支系法门。 这些支系法门组成一个总的系统时,不是任意地排列,而是有严格的逻辑和因果顺序,即在前后支系法门之间具有先后的逻辑规律和前因后果的因果链关系,就是说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如在菩提道次第中,将亲近上师法作为人道之门,将无常观作为人法之门,都具有深刻的意义。 无论世间知识的学文化、学技术,出世间知识的学佛教、求解脱,都离不开师传,都离不开受教育,要受教育就离不开教师。 佛教从本质上讲是教化、教育人类提升精神境界,提高道德和智慧素质的一种教育系统。佛祖释迦牟尼是佛教最初的教师,各教派中的创始人和列祖列宗都扮演着承前启后、教育开化众生的教师角色。 教育的兴旺要靠大家重视教育,重视教育就要尊重教师。因此“尊师重教”不但是佛教的根本,也是世间教育的根本。 在菩提道次第中将“师法”列为第一要道,是总结全人类历史经验的结果,从这一系统的排列顺序上就足以证明佛教智慧的高明。 把“无常观”列为人法之门,即人法第一观门,也有它深刻的道理。 “无常”是包括物质和精神的一切存在的一个普遍规律。 “无常”分宏观和微观(佛教称“粗分”和“细分”)。 宏观无常指的是每一种事物从生成到灭亡的全过程。这种无常物存在的时间不等,有一刹那的存在如闪电,有几小时的存在如昙花,有几十年的存在如人,也有几千万年、几百亿年的存在如星球。 总之,无论是什么事物,无论它能存在多长时间,凡是“有”的东西都要灭亡——这就是宏观无常。 但从微观上讲,每一种事物和组成它的物质的和精神的基本元素,都处于即生即灭、永不停止的运动变化状态,佛教中表达为“刹那无常”、“生即是灭”、“生灭一体”——这就是微观无常。 佛教哲学中提到的“无常”,在多数情况下指的是这种微观无常。 现代物理量子力学划时代的发明之一是基本粒子的即生即灭,即测不准定律。所以有的科学家说:“两千多年来人类的知识虽然得到极大的丰富,但人类的智慧并没有变得更聪明。”从对微观无常规律的认识来说的确是这样,只是现代科学从实验中得到了证明,并非新发现。 人生最大的不幸就是死亡,凡是有生命的东西都逃不脱死亡的规律。那么为什么佛法将认识这一规律视为人法之门呢?这就要从佛教所追求的目标说起。 佛教所追求的目的无非就是快乐二字,无论初级目标转生人天,还是终极目标解脱轮回的涅槃和成佛,都是不同层次上的快乐。因为生命太苦太累,所以快乐就成了人类所追求的第一目标。 从人类的一切活动到外道的“升天堂”、净土宗的“往生极乐世界”,都没有离开快乐的生活目标。假若人间是天堂乐园,谁还向往和追求另外的天堂乐园的生活?假若人类没有离苦得乐的欲望,怎么会产生离苦得乐的各种宗教呢? 如果追求快乐的思想发自内心深处,就要首先充分认识到生命的苦。 苦有多种,但概括起来只有三种,即苦苦、坏苦、行苦。 所谓“苦苦”就是人类和动物共同可以感受到的明显的苦,如饥饿、寒热、疾病痛苦之类。 所谓“坏苦”就是乐变苦、形乐实苦之类的变易之苦。这种变易之苦外道也能认识到,只有“行苦”才是佛教独到的见解。 所谓“行苦”指的就是生命的无常之苦,因为生命无常才是最根本的苦。所以佛说:“由无常知苦。”知苦才会求乐,才会考虑离苦得乐之道。 无常对有情生命来说,不是一般的苦,是潜藏死亡危机的苦,因无常死亡有随时来临的可能性。一旦死亡来临,世间的一切荣华富贵、幸福生活都会消失,一切奋斗目标都会泡汤,一切心爱之物都将化为乌有。 认识这种残酷的自然规律,会迫使人们思考一些人生问题。如一生的你争我斗、恩恩怨怨解决什么问题呢?金钱和权力能解决死亡的困惑吗?临终时回顾自己的一生会不会有违背良心的内疚呢?想到死亡的威胁,贪者会收敛,杀人的人会放下屠刀,一切恩怨都会了断,所以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恶人不能继续作恶了,不得不善,这是逼迫人们改恶从善。 死亡能使恶人变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死亡不仅是最大的威胁,也是最大的动力。由死亡而想到身后的事,由死亡的威胁使人们产生危机感和紧迫感,由死亡的威胁而放弃贪心、怨恨和一切无价值的活动,由死亡的危机感迫使人改变思想行为,进入善道。 由死亡观引起的做事的紧迫感,使人们珍惜时间,争取向选定的目标快速前进,这就是佛法将无常观视为人法之门的原因所在。从这点上也可以看出佛教的睿智。 菩提道诸法门安排的前后顺序具有非常严密的逻辑性和因果性。 人道要先拜师求学,故亲近上师法被列为诸法系列之开始。 认识自我是修法的起步。 首先认识到自己是有别于动物的有智慧的人类,而且是知书达理的文明人类。 更值得庆幸的是外时代环境、内智能智力都具备接受佛法、实现更高人生目标的优越条件。 这三个条件的具备是非常难得的。人身本难得,而具备后两种条件更是难得中的难得。充分认识到这种优越人身的难得而倍加珍惜,求取人生的最高价值——这就是暇满人身观。 “暇满”指的是人身的后两个条件所包括的学佛的主客观十八项因缘。 后记 “兰仁巴”是“菩提道修行者”之义。困这位尊者一生学修菩提道,人品行为符合菩提道教义,因此人们称他为“兰仁巴”。他的本名叫阿旺彭措,公元1922年生于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中甸(现称“香格里拉”)县戎域纳当村一户贫苦藏族农民家,父名噶玛才仁,母名南卡卓玛。 兰仁巴7岁开始学习藏文且常诵经文,10岁前能背诵《文殊名经》、格鲁派《颂赞集》、《密集仪轨》、《护法供仪》等经典。 他9岁时在松赞林寺前世邦龙活佛座前受剃度为僧,从十一二岁起就产生了入山修行的强烈愿望。14岁时其父病故,为了偿还父亲借的债务,养活弟弟和妹妹,他不得不听从族人的劝告,离开寺院去打工,先在金矿做掏沙娃子,后来又跟随马帮经商,折腾了五六年以后,家庭经济有了好转。 此后,兰仁巴觉得在无聊的谋生中虚度年华毫无意义,便离开家庭,去拜当地最有名的大善知识阿吾多吉祥为师,学习菩提道修行次第。他先后学了《菩提道次第捷径》、《菩提道次第广论》等。 兰仁巴大师在《自传》中说,这一段学习对他的思想和人生观起了很大的作用,他认识到对自己有益的除了佛法没有别的东西,所以便毅然决然放弃了无意义的追求,上山按上师的教导走上了修行道路。 22岁时兰仁巴认识到学习经论的重要性,便去拉萨求学,进入了被称作第二个“那兰陀”的西藏最大佛教学院哲蚌寺的洛赛林,在哲蚌寺共学习了18年,刻苦认真,废寝忘食地学完一TN明、般若、中观、俱合、律学等正论以及释论和印藏历代学者的有关著作。他因记忆力和辩才出众,通过严格答辩,获得拉然巴格西学位。 佛教传统律学要见行动,兰仁巴在一生中对自己的戒行要求非常严格,即使在生活细节方面也从不作违律之事,故赢得了广大僧俗信众的敬重和爱戴。 他具有超常的毅力,在哲蚌寺学习期间生活条件极差,常常断粮缺食,有时每日只靠三五粒水泡的蚕豆充饥,有时十天半月无一粒粮食,只靠喝水维持生命。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也不随便接受他人的施舍,因为他怕吃别人的供养会造业,为此,曾遭到他的上师赤江活佛的批评,说:“你不能太固执,必须吃饭,必须保住生命。” 1959年在一个山洞闭关时,兰仁巴和他的七个弟子一起,被莫名其妙地逮捕并关进大牢。 在监狱做苦役时,别的僧人都脱去了僧服,兰仁巴坚持律仪,从未穿过俗人衣服。1960年生活困难时期,劳改犯人每顿饭只发一小勺糌粑(约一两),虽然身体瘦弱如柴,但他还是坚持过午不食,把晚餐分发的一小勺糌粑节省下来,给同室的老弱病残者吃。 1962年无罪释放后他回到哲蚌寺,闭门阅读《大藏经》和历代显密经论。在这期间写出了很多重要论著。 在祸国殃民的“文革”期间,红卫兵入寺庙曾逼迫兰仁巴带头烧经毁佛,兰仁巴当众对着工作组说:“你们可以逮捕我、枪毙我,但作为一名僧人,让我烧经毁佛我做不到。” 在那样恶劣的政治环境下,他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了一大批珍贵的经典和佛像。当时公开念经要受批斗,信教群众手不敢拿念珠,口不敢诵六字真言,在那样黑暗的日子里,兰仁巴仍然在自己的僧舍里敲锣打鼓地诵经做佛事。 别人劝他说,这样做很危险,兰仁巴说:“灯就是黑夜里做照明用的,白天何必点灯?在灭法的紧要关头,才需要尽力支撑,以后圣教重兴时就可以撒手不管了。” 从改革开放到20世纪80年代末,兰仁巴授比丘、沙弥、居士戒万余人。每年春秋二季他都在哲蚌寺举行大讲经,开讲《入菩萨行论》、《上师大供仪》、《七支修行法》以及《菩提道次第广论》等,参加听讲的国内外信徒有几十万人。兰仁巴因此被称作“雪域圣教的明灯”。 兰仁巴有很多传世之作,如《释量论解说》、《中观正见解说》、《大藏经阅读笔记》、《菩提道灯论疏解》、《格鲁大手印释难》以及《菩提道次第心传录》等。兰仁巴的著作,解经说理简明扼要,一针见血,对般若、中观、因明方面历代学术界有争议的问题,他有很多新颖独到的见解,断疑解惑,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内行从他的著作中可以看出他超群的智慧和学术功力。 兰仁巴大师正如广大信众奉送给他的“兰仁巴”这个称号一样,他的一生实践了佛陀的教义,他对佛教的贡献、在国内外的影响不比哪个世界级大师差,但他的戒行、人格魅力,却比那些过着豪华生活、大腹便便、争当百万富翁的“大师”们胜过千百倍。 他的社会影响之大,弟子之多,信众足以将他供养成百万富翁,穿珠宝衣、坐豪华车、住豪华洋房、吃佳肴美味。但这位大师把世间荣华富贵视如粪土,他追逐佛陀的足迹,喜欢米拉日巴式的生话,满足于住简陋的小土屋、穿粗布袈裟、吃粗茶淡饭。 兰仁巴一生坚持手不接触金银的戒律,为人非常谦虚慈悲。他有一句名言:“做人应该像大地那样,要让别人踩在自己的身上。”他的脸上看不到一丝愁云,经常都是乐呵呵的,初次见面的人,从他的外表上一点也看不出他就是鼎鼎有名的兰仁巴大师,以为只是哲蚌寺的一个普通贫苦僧人。 他从来不宣扬自己,不承认他是什么佛菩萨的化身,不承认是某大成就师某大活佛的转世,不承认自己开悟和有超人神通,但他在信众心中树立的形象,却像金佛一样光芒万丈。 在当今社会里,像兰仁巴大师这样用自己纯真高尚的人格品德和思想行为实践佛陀教义、感化普度众生的佛门大德,恐怕是屈指可数了。这也是我将他的形象留在书里的原因。 多识·洛桑图丹琼排 2003年1月26日于兰州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