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值得你一生阅读并去体会的书,一则关于生命与爱的寓言,一本被誉为“英国的《小王子》”的书。
人的物质生命是短暂的,只有向善、行善、爱,灵魂升入天堂,才能得到永恒的生命。不论你是否是基督徒,不论你持有何种信仰,你都无法回避人生的终极关怀。
狄更斯虽然以长篇小说名重于世,但是他的短篇小说(以圣诞故事居多)也颇有可观。本篇虽然不是圣诞故事,但它同样充分体现了他一辈子坚持不渝的道德信念——博爱、仁慈、宽容的“圣诞精神”。
从前有个小男孩,漫步山间田野,四处游荡闲逛,脑子里想着各种各样的事情。他有个姐姐,也是个小孩子,是他形影相随的亲密伙伴。他们常常终日神思遐想,对一切充满好奇。他们惊叹花的美丽,惊叹天空的高远和蔚蓝,惊叹明媚河水的幽深,惊叹上帝——这个可爱的世界的缔造者——的仁慈和力量……
从前有个小男孩,漫步山间田野,四处游荡闲逛,脑子里想着各种各样的事情。他有个姐姐,也是个小孩子,是他形影相随的亲密伙伴。他们常常终日神思遐想,对一切充满好奇。他们惊叹花的美丽,惊叹天空的高远和蔚蓝,惊叹明媚河水的幽深,惊叹上帝——这个可爱的世界的缔造者——的仁慈和力量。
他们常常相互问询:“如果有那么一天,假使世界上的孩子都死了,花和水还有天空,它们会感到难过吗?”他们坚信,它们会感到难过的。“因为,”他们认为,“蓓蕾是花的孩子,山谷里奔腾的欢快的小溪流是河水的孩子;通宵在天空中玩捉迷藏的那些最小的亮点,想必是星星的孩子;当它们再也看不到自己的伙伴——人类的孩子,它们肯定都会伤心的。”
每天晚上,在教堂尖顶附近,墓地的上空,就会有一颗闪亮的星星先于其他星星,出现在夜空。在他们的眼里,它比其他所有的星星都更大更美。每天夜晚,他们都手拉手站在窗前守候着它。无论谁先看到那颗星星,都会大喊道:“我看见星星啦!”
P7-10
关于《一个孩子的星星梦》的几句话
狄更斯在l850年创办了一种综合性的周刊,叫《家常话》。《一个孩子的星星梦》就是刊登在《家常话》上的短篇小说。1858年,它和刊载在同一杂志上的另外30篇小说、随笔,结集成书,书名《重印的篇什》(Reprinted Pieces)。
狄更斯虽然以长篇小说名重于世,但是他的短篇小说(以圣诞故事居多)也颇有可观。本篇虽然不是圣诞故事,但它同样充分体现了他一辈子坚持不渝的道德信念——博爱、仁慈、宽容的“圣诞精神”。
小说需要想像和虚构,但这一切都离不开生活经验。写作这篇小说之前,狄更斯刚失去他的姐姐范妮。她比狄更斯大两岁,是一位才华卓绝的音乐家。他俩幼年时曾一起在罗彻斯特的米特尔旅馆,站在大餐桌上表演歌舞,大出风头。后来,他们的父亲因负债,连累妻小住进负债人监狱。当时范妮考上了王家音乐学院、狄更斯在鞋油作坊打工,全家人中只有他俩没在监狱里住宿。姐弟俩才智相当、性格爱好接近,可谓手足情深。范妮只活了三十八岁,而小说中提到他夭折的弟弟、夭折的女儿也都实有其人,弟弟阿尔弗雷德和女儿多拉都没有活满一周岁。英国社会转型过程中,贫富悬殊、两极分化。恩格斯告诉我们,工人生活极其艰辛,平均寿命短得惊人,才十五岁。人们习惯于面对死神,于是基督教关于“永生”的教义就成为人们普遍的精神支柱,人的物质生命是短暂的,只有向善、行善、爱,灵魂升入天堂,才能得到永恒的生命。不论你是否是基督徒,不论你持有何种信仰,你都无法回避人生的终极关怀。我相信,除了极少数以玩忽别人的生命为乐事的巨恶大憨以外,绝大多数人都珍重生命的价值,对人间真情(无论是亲‘情、友情或爱情)都无限珍惜,倍加爱护,人们的心灵是互通的。
温哲仙女士的译笔饱含感情,译文充满诗意。这倒使我想起了狄更斯写作的原则: “让它鲜明透亮起来” (brighten it)。
薛鸿时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昕英美室
2005年岁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