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教育沟通论/中国当代教育学术文库
分类
作者 张东娇
出版社 山西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从无效教育的现实入手,以有效教育作为教育沟通的终极关怀,在质性研究方法的导引下,运用参与观察和非介入性观察等策略,从不同侧面入手,剖析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清理教育事实和教育现象,叙述文化背景和教育现状,阐释教育现实和教育理想,最后构成了一幅教育的立体图景。

目录

导 论 走向沟通之路的教育 …………………………………(1)

第一节 问题之源………………………………………………(1)

一 无效教育………………………………………………(2)

二 研究乏力………………………………………………(7)

第二节 理性维度 ……………………………………………(10)

一 科技理性的尴尬………………………………………(10)

二 沟通理性的介入………………………………………(12)

第三节 研究方法  ……………………………………………(13)

一 基本原则与方法………………………………………(14)

二 整体构架………………………………………………(17)

第一章 沟通与教育沟通………………………………………(20)

第一节 沟通及其活性价值……………………………………(20)

一 基本概念的梳理………………………………………(20)

二 沟通的活性价值………………………………………(33)

第二节 教育沟通及其特征……………………………………(36)

一 教育沟通的界定………………………………………(36)

二 教育沟通的特征………………………………………(37)

第三节 沟通和教育沟通的类别………………………………(40)

一 沟通的类别……………………………………………(40)

二 教育沟通类别…………………………………………(44)

三 教育的三分……………………………………………(47)

第二章 两种主要教育模型的叙述……………………………(50)

第一节 文化传承方式与教育模型……………………………(51)

一 三大社会范式…………………………………………(51)

二 三种文化传承方式……………………………………(55)

第二节 教育的传递模型………………………………………(59)

一 教育传递模型的素描与肖像…………………………(60)

二 被动文化的诠释………………………………………(66)

第三节 教育沟通模型…………………………………………(79)

一 沟通模型的图景与特性………………………………(79)

二 沟通模型成为可能的条件……………………………(88)

第三章 教育即沟通……………………………………………(95)

第一节 教育与沟通的经典联系………………………………(96)

一 前提……………………………………………………(96)

二 事实……………………………………………………(106)

三 疏忽……………………………………………………(116)

第二节 教育定义的演进及动力………………………………(118)

一 历程……………………………………………………(118)

二 一个重要的动力………………………………………(125)

第三节 教育即沟通……………………………………………(133)

一 三重含义………………………………………………(133)

二 探讨表现形式…………………………………………(137)

第四章 教育沟通的机理分析…………………………………(152)

第一节 教育沟通的动力………………………………………(153)

一 沟通动机………………………………………………(153)

二 教育沟通的发生条件…………………………………(161)

第二节 教育沟通的发生机理…………………………………(169)

一 “沟”的机制…………………………………………(169)

二 “通”的机理…………………………………………(175)

第三节 教育沟通的过程特性…………………………………(187)

一 伴生性…………………………………………………(188)

二 均衡性…………………………………………………(190)

三 转换性…………………………………………………(194)

第五章 教育沟通的前台策略…………………………………(200)

第一节 教育沟通的前台遭遇…………………………………(201)

一 可能的影响因素………………………………………(201)

二 前台沟通障碍…………………………………………(212)

第二节 教育沟通的关键………………………………………(220)

一 完整的“我”…………………………………………(220)

二 权力转换………………………………………………(226)

三 权力让渡………………………………………………(230)

第三节 师生沟通策略…………………………………………(236)

一 权变策略………………………………………………(237)

二 分类指导策略…………………………………………(240)

三 心理相容策略…………………………………………(246)

四 小组讨论策略…………………………………………(249)

五 认知与多元智能沟通策略……………………………(254)

第六章 有效教育:教育沟通的终极关怀……………………(263)

第一节 有效教育………………………………………………(264)

一 定义描述………………………………………………(264)

二 二维指标………………………………………………(266)

第二节 教育沟通的实践探索…………………………………(275)

一 谛听“沟通”的世界脚步……………………………(275)

二 走向沟通的中国基础教育……………………………(285)

三 中小学的团体沟通游戏………………………………(293)

第三节 结论:三大理念的重申………………………………(295)

一 教育成长论……………………………………………(295)

二 教师成长论……………………………………………(300)

三 教育服务论……………………………………………(307)

参考文献…………………………………………………………(312)

后记………………………………………………………………(322)

试读章节

             教育服务论

教育是一种关怀,即对一个民族明确的或隐含的价值观怎样与其青年之间关系得以调和的关怀。成长论让沉思型的教师和成长中的学生相契合和相理解,把教育中最重要的两个人之间的关系理顺和摆正。接下来的问题是,让他们如此亲和的精神是什么?是服务。服务精神是“我”与“你”的联结,它是教育沟通的基本精神。这是贯穿教育沟通论的第三个基本理念。

 1.迟到的属性

自学校教育产生之后,教育一直在社会需要与个人发展之间摇摆和抉择。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教育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分别得到阶段性的强调和凸显。如果按照教育民主化程度,即从为社会成员提供教育机会的多寡而论,教育可以划分为身份性教育、学历性教育和发展性教育。一部教育的风云录就是受教育权力的分配史,不同的分配形式因为享受受教育权力和机会的人数不同而拥有不同的属性和精神。

身份性教育产生于古代阶级社会,其归属标准是社会成员的所属身份。这种教育具有严格的等级性,它所提供教育机会的范围狭小,是有产和有闲阶级的特权。因此,教育的习俗价值得到极端的凸显,成为贵族阶级及其身份的象征,故称其为身份性教育,它拥有象征属性和精神。当人类社会进入技术基础雄厚的工业时代,社会化大生产客观上要求所有的社会成员都必须接受一定的包括知识和技能在内的文化训练,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使争取教育权力和教育机会平等的教育民主化进程成为可能。生产对教育需求大大增加,提供了比传统社会多得多的教育机会。尤其是教育的习俗价值被打破以后,产生了文化下移现象,以班级授课制为代表的集体教育组织形式的问世正是这种生产方式和需求在教育中的具体表现和折射。另一种以人的能力为归属标准的近代学校教育产生了,社会用学校教育的程度和年限经历作为衡量人才竞争性能的标准,这就是学历性教育的萌芽。今天,升学主义变本加厉地盛行,甚至构成某种程度上的过度危害。它所蕴涵的是竞争属性和精神。但是,教育的象征属性并没有消失,反而得到变相强化,从此教育有了象征和竞争的双重属性。对广大的中下层阶级来说,受必要的初级教育或一般的中、高等教育成为生存所必须,在某种意义上,教育成为他们谋生的手段和竞争生存、争取发展机会的工具,而人本身也被认为是劳动的工具,需要的只是他们身体的一部分器官,成为单向度发展的片面人,教育的工具理性得到强化。从教育的另一轨来看,有产阶级的教育以培养统治者和管理者为目的,教育的习俗价值、工具价值和本体价值在上层社会的有限领域中得到了统一,它仍然牢固地守护着维护自身利益的阶级性、等级性和限制性。我们仍有理由认为,代表绝大多数人生存利益和发展利益的学历性教育是双轨制时代教育的主要方面,激烈的竞争成为其明确而彰显的标志。信息社会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标志着以学习化社会为背景的终身教育将成为社会教育的核心,人的自主性的发展、个性的张扬和对人的生命体验的终极关怀成为时代和教育之主旋律,绝大多数乃至于所有社会成员自我发展的需要成为生活的主题,追求高质量的生活和高水平的发展程度是新世纪和社会个体的共同选择。教育有了用武之地,它将不再是精美、豪华和奢侈的消费品,将逐渐消失拒绝的屏障和界限而成为一种普遍的服务,进入教育过程的归属标准不再是身份和学历的需要,而是人的个性健康成长和发展的需要。这就是发展性教育,服务于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是其根本属性。在强调人文主义的精神背景下,教育走出了单一满足生存需要和过度竞争需要的科技理性主义时代,教育的本体价值得到凸显,标志着教育工具理性主义独裁时代的结束和沟通理性主义时代的来临。

 教育的服务属性是社会民主程度深化的标志,在相对意义上它是姗姗而来的迟到者。但这迟到的属性所包含的意义却是如此的深远和丰富。它们是教育沟通论始终遵循的研究思路。  其一,“服务”有开阔的表征意义。教育的服务属性表明这样两个事实:一是表明教育民主进程的推进成果显著,从教育权利的均等到教育机会的均等,并将迈入争取学业成就机会均等的新时代。从教育权利均等到教育机会均等,受教育的人数从极少数到多数、绝大多数到全体社会成员,表明教育民主化程度的深化与拓展,也代表着教育民主化进程从形式到实质的飞跃。社会将为越来越多的人提供越来越多的受教育机会,使社会成员受到越来越充分的民主教育。教育的民主化程度是与社会的民主程度相一致的,这正是教育的服务属性迟到的原因。二是表明在一定条件下(如民主条件)教育的自身独立性才能得到表现,教育的本真性追求才成为主流的教育追求。只有当服务的属性成为主流而非边缘存在的时候,教育才有可能是沟通的。“服务”正是教育沟通的基本精神。

其二,“服务”有通达的联结意义。教育的服务属性是教育沟通论中诸多关系的联结。它不仅是“我”与“你”、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联结,而且也是“我”“你”和社会之间的联结;它不仅沟通着人和社会的关系,也在沟通着建构主义和批判结构主义学说与原理,为建构主义和结构主义的合作明示通达之路,而这正是教育沟通论的研究精神。

 2.服务的品位

 强调“服务”不是鼓吹教师放弃必要的权力成为唯唯诺诺的服务生和应答生。教育服务论的品位在于,强调教育行为中权力运作方式的沟通化。沟通与服务的精神是相通的,是权力的高位者以一种自觉有意的低姿态体现与沟通中权力低位者伦理意义上的人格平等和意见的可商榷性。在这一原则的统领下,教育沟通的服务精神应该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教育服务于人的健康成长。这意味着教育目的的服务精神,是以理念形式存在的隐形服务。它是贯穿于教育沟通论整个研究过程中的指引性思想和原则。我们的观点仍然是建构主义的,即服务于人的健康成长是教育服务于社会的基础,受过教育的健康个体有建构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和力量。在弗洛姆看来,“精神上健康的人是创发性的、未被异化的人,他与世界的关系是友好的,他用理性来客观地把握实在;他体验到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实体,而同时又觉得与他人是结为一体的;他不服从于非理性的权威,而是自愿地接受良心和理性的合理的权威”,这样健康的人是建设一个健全社会必不可少的条件。服务的教育是接近教育本真性的努力,可以看成教育回归生活和对话的一个步骤。

其二,教师服务于学生。这意味着教师要有服务精神,服务于自己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即为其健康成长提供适当的帮助。这种可见的服务观一直伴随着整个教育沟通论的叙述框架,从教育的现实模型到理想模型的叙述到教育即沟通的理论命题,从教育沟通的机理分析到教育沟通策略的研究,无不渗透着这种服务精神。教师服务于学生,是有效教育达成的根本所在。

 其三,共同造福于社会。个人健康成长之最终的受益者是社会。所以,在这一意义上,教师为社会服务,学生为社会服务,教育也是通过个体人和群体人的力量发挥对社会的影响和服务于社会的民主繁荣。服务是沟通的品质。教育从来都不是一个旁若无人的存在,虽然其本性是追求自由的,却无时不在枷锁之中。时代对它的占有,正是因为教育具有有用的和服务的品性。

“为他人服务是一项终身的承诺”,这是华盛顿州凡尔侬山镇的华盛顿小学的校训。服务贯穿于学校计划的各个方面。从一年级到三年级,学生们学习帮助他人,学习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习鼓励别人,学习以沟通的态度认真回答别人的问题。到了四年级,每个学生要辅导一名低年级的孩子。到了五年级,每个学校都要有自己的校外服务计划,例如,可以在图书馆当助手,或是当安全巡逻带头人。

学生成长论、教师成长论和教育服务论,是教育沟通论的三大精神支柱和基本主张,也是贯穿研究过程的三条主要线索。它们共同铸就了一个教育理想——有效教育。

人诗意地生活着,存在着。“只要他(指健康的人)活着,他就处在不断诞生的过程中,并且把生活的赠礼看作是最珍贵的际遇。”教育应该是培育、引导健康人的智慧。我们期待着如此。

序言

据我了解,张东娇博士关于“教育沟通”的“大文章”,实际上缘起于一个司空见惯的教育“小问题”。1991年她拿到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学位后,在大连第二师范学校从事了多年的教学与教学管理工作。在教育实践中,她发现了一个极为普通但又长期在其脑海中萦绕不散的教育现象,这就是:同一堂课,同一内容,甚至面对同一群学生,有的教师把握起来得心应手,异彩纷呈;有的教师则搞得死气沉沉,味同嚼蜡。1999年,她随我攻读教育学原理博士学位,便经常同我探讨这个问题。开始她归结为教育艺术问题,后经长期细致的思考,最终将其纳入“沟通”这一更能触及问题深层机理的领域,并作为她博士论文的最后选题。

低效和无效教育的最终原因,几乎都可以归结为师生(广义的)双方“沟通”的低效和无效,这是张东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一个富有创意的独到见解。这一见解为长期困扰人们的前面所提及的那个教育问题,提供了一个很有说服力和指导意义的答案。或许正是从这一意义和视角出发,她提出了“教育即沟通”的论断。

仔细分析起来,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现代教育虽然复杂而浩大,但各式各样的沟通,特别是师生间的沟通,却是构成教育运行的最基本的“细胞”。正是无数种、无数次沟通的有序展开、聚合和积淀,才引发受教育者内心世界的变化、发展乃至文化积淀和精神成长。谈到这里,我们很容易联想到,马克思当年是把“商品”作为资本主义经济的最基本细胞,并由此作为基础创建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宏伟大厦。看来许多司空见惯的小问题或小观点。其价值和意义未必就小。

教育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事物之一,于是探索教育便有了探索复杂性的艰辛。对于复杂性历来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敷衍了事,本来因自己的功力、学识和投入有限,想不清楚,却偏偏抱怨“事物本身是不确定的”。而中国人在这一方面又继承了许多不好的传承。正如唐钺先生所说:“中国人做事不准确,是人人知道的。古来记事状物的文字,都是只说大略之大略;往往说了半天,不知道他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或什么样的东西。而文人反以为他文字简奥,真是可恨而可笑。”另一种是以执着的态度不断地探索,日积月累,最终把握住了事物构成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其实,事物的简单与复杂都是相对的,当你真正看清了事物构成与发展的内在机理,事物就会变得简单和易于把握了。

据我观察,对待学问张东娇博士采取的是第二种态度,而这本《教育沟通论》正是她多年执着钻研、勤奋思考的结晶。书中不仅凝结了作者多年的心血,更包含了作为一个女性研究者特有的敏锐、认真和执着探求的精神。

当然,细胞未必会发育成果实,有基础未必会构成大厦。期望着张东娇博士能把“教育沟通”这篇文章做得更加精湛而宏伟。

                   2002年3月3日于大连

后记

教育沟通论是我的教育梦。

当我画上最后一个句号关闭屏幕的时候,是一个恬淡而舒心 的黎明。这个平平常常的拂晓有些孤寂和沉静,我不知道还有没 有和我做伴、同行的人。一行行、一页页,说文解字,流淌着我的心 情;一字字、一句句,字里行间,充盈着我的体验。犹如做了一场 梦,飞起来的是理想,飞不起来的是现实。教育是翱翔于天地之间 的一只鹰,也许脚上还有一块坠石。我就做了一回梦,想做那为鹰 解开坠石的人。

可能有点知识的人心中常怀有这种可爱的愚笨。早些年读 《读者文摘》的时候,偶然读到这样一则笑料:两个上山下乡的知 识分子因为无法用各种书本上的办法分开一对顶架的牛而贻笑 大方。让我感动的是他们的执着。当别人一遍遍地问我写的东西 究竟有什么用时,我感觉到自己所做的事也许和他们根本就没有 什么区别,但我也拥有同样的执着。

在支持着我走到终点的力量中,除了这种愚笨的执着外,还 有一种母亲的心态和气韵,它安静平和,温馨别致。所以,首先感 谢我的儿子,他让我有机会如此深刻地介入一个孩童的视界,让 我在和他一起俯身观看蚂蚁中与他共同成长。当我临窗而立,观 街上熙熙攘攘的行人,居然和俯身观看蚁群的发现毫无二致!人 类中心主义的坍塌让我平心静气,人有何理由和脸面作践自己的 同类呢?更何况是那同类中的孩子呢?沟通是母亲的情怀,教育有 了母亲般的心态,就会像看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学生,才能执 意要把说话、质疑和创造的权力还给可爱可怜的孩子们。所以,我始终没有绝望。

我对这一方泽被我的生活世界和学术视域心存感激。感谢我的导师傅维利教授,用他有力的思想影响着我,宁静而致远,宽容而严谨。在论文修改的日子里,熬费了他很多的心血。感谢东北师大教育科学学院的扛鼎之人王逢贤先生,不老的思维犹如清泉般滋润着众多的学子们。感谢在东北师大求学的日子里为我上过课、在论文开题报告中提出了宝贵意见的梁忠义教授、柳海民教授和袁桂林教授。感谢南京师大教育科学学院的杨启亮教授,两度访谈,获益匪浅。感谢北京师大外教所的吴忠魁教授,一语惊人道破天机。感谢华东师范大学的钟启泉教授对晚辈隽永的勉励。感谢吉林大学的车文博教授,百忙之中对我的论文方法论方面的提示。感谢南京师大教育科学学院的吴康宁教授,牺牲中午时间的倾力指导。感谢师妹孙彩平的慧心和灵气,此情深深无语。感谢大连育明高中的梁守功校长给我自由出入学校任何班级学习的权力和他自己的那些故事。感谢育明高中所有被我麻烦过的老师。感谢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马健生博士,对论文倾心的恳谈和建议,许多想法让我受益良多。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人和爱我的人,你们的馈赠我会永远保留于心。

最后,特别感谢我的博士后学术联系人——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的顾明远教授,于百忙之中为论文作序。师恩永存,沟通常在。也特别感谢山西教育出版社倾心爱教之情,鼎力助教之意。有了你们的心和力,“它”才终成“正果”。

人在旅途,路很艰辛,应该抖擞精神继续前行。

书评(媒体评论)

本书的命题和内容过去没有人做过,从这一点可说填补了空白,有开创性。视角新,方法朴实,有创见,切中了当前教育现实中的弊端,提出教育的本源是沟通。对相关学科有较好的了解,结论比较合理。

                    ——顾明远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教育沟通论》的研究处于我国教育科研的前沿领域,具有开创意义。作者从“沟通”这一观角出发,在理论上深化了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在实践上找到了提高教育有效性的新的切入点,对我国教育改革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车文博

                      (吉林大学教授)

作者在本书中以历史与社会眼光审视教育问题,融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及教育文化学于一体,提出教育沟通问题,建构以“沟通”为基本立意的创新的体系,是一项居于学科前沿的开创性研究,有重要理论建设意义和启迪现代教育实践的价值。

                    ——杨启亮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22: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