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雨栉风的现代诗人们将自己对时代精神的体验熔铸于笔端,在作品中或鲜明或隐晦地折射出时代风云的变幻,展现出各自的理想和信念,揭示了人类精神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和困惑。对这些诗歌,本书作者们写下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你也可以寻求自己的答案!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千树中最娇--欧洲现代主义诗歌精选与评析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王立新 |
出版社 | 南开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沐雨栉风的现代诗人们将自己对时代精神的体验熔铸于笔端,在作品中或鲜明或隐晦地折射出时代风云的变幻,展现出各自的理想和信念,揭示了人类精神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和困惑。对这些诗歌,本书作者们写下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你也可以寻求自己的答案! 目录 诗学与诗:欧洲现代主义诗歌运动一瞥(代序) 英国 9 霍普金斯 风鹰 10 豪斯曼 千树中最娇 12 休姆 日落 13 弗林特 天鹅 14 劳伦斯 巴伐利亚的龙胆 16 艾略特 窗前的清晨 17 艾略特 河马 20 奥尔丁顿 傍晚 21 麦克迪尔米德 松林之月 22 格雷夫斯 不在家 24 C.D.刘易斯 两人的结婚 26 麦克尼斯 探险 28 奥登 美术馆 30 斯彭德 特别快车 32 狄兰·托马斯 拒绝为死于伦敦大火中的孩子哀悼 34 菲利普·拉金 写在一位年轻女士影集上的诗行 36 托姆林森 狐狸 38 托姆·冈恩 想一想这蜗牛 40 泰特·休斯 栖息着的鹰 42 西默斯·西尼 一个自然主义者之死
爱尔兰 45 叶芝 驶向拜占廷 47 叶芝 库尔的野天鹅 49 斯蒂芬斯 雏菊
法国 51 波德莱尔 契合 52 波德莱尔 兽尸 55 普吕多姆 天鹅 57 马拉美 海风 58 马拉美 叹 59 魏尔伦 月光曲 61 魏尔伦 泪洒落在我心上 62 兰波 元音 64 兰波 醉舟 69 萨曼 奇特的黄昏 71 雅姆 太阳使井水 72 克洛岱尔 溶 74 瓦雷里 海滨墓园 80 雅各布 幼年摩西 82 阿波利奈尔 米拉博桥 84 阿波利奈尔 心 85 苏佩维埃尔 林中 86 桑德拉 日记 88 圣一琼·佩斯 钟楼 89 勒韦迪 一切都是黑暗 91 艾吕雅 在西班牙 92 查拉 达达之歌 95 布勒东 警觉 97 阿拉贡 1940年的理查二世 99 蓬热 树干 100 德斯诺斯 最后的诗 102 普列维尔 公园里 103 夏尔 索尔格
德国 106 尼采 孑然一身 108 格奥尔格 不要苦思无人得知的事情 109 黑塞 雾中 111 黑塞 中国的诗翁 113 贝恩 夫妻经过癌病房 115 贝恩 只留下两样东西 116 贝歇尔 绝望的岛屿 118 贝歇尔 寂静 119 萨克斯 地球之民 121 布莱希特 溺水的少女
奥地利 123 里尔克 豹 124 里尔克 当我死后,上帝,你可怎么办? 126 特拉克尔 逝者之歌
比利时 128 维尔哈伦 风车
西班牙 130 马查多 我踏着下午的旅途 132 希梅内斯 音乐 133 迪埃戈 玫瑰升天 135 洛尔迦 海水谣 137 洛尔迦 风景 138 阿尔维蒂 海底叫卖
意大利 140 帕斯科里 夜间的茉莉花 141 帕斯科里 孤儿 143 萨巴 小女儿画像 144 翁加雷蒂 鸽子 145 翁加雷蒂 岛 147 蒙塔莱 幸福 149 蒙塔莱 夏日正午的漫步 150 夸济莫多 转瞬即是夜晚 151 夸济莫多 柳树 153 塞雷尼 九月
希腊 155 埃利蒂斯 夏天的躯体
葡萄牙 157 佩索亚 追随你的命运 瑞典 159 海顿斯塔姆 巫婆的忠告 160 拉格尔克维斯特 生命之船 161 马丁松 在刚果 163 马丁松 三月的夜晚 164 绥斯特兰德 隐藏的乐曲 166 福塞尔 昨夜,当我处于
芬兰 169 索德格朗 秋天最后的花朵
俄国·前苏联 171 索洛古勃 我们是被囚的动物 172 巴尔蒙特 我用幻想追捕熄灭的白昼 174 吉皮乌斯 歌 176 勃留索夫 创作 178 勃洛克 清朗的和风静了 180 古米廖夫 梦 181 阿赫玛托娃 我披着深色的披巾捏住他的双手 183 阿赫玛托娃 爱情 184 帕斯捷尔纳克 雷雨一瞬永恒 186 帕斯捷尔纳克 冬夜 188 曼德尔施塔姆 蜻蜒以其迅速的回旋 189 茨维塔耶娃 书桌 191 马雅可夫斯基 夜 192 马雅可夫斯基 向左进行曲 195 叶赛宁 白桦 196 叶赛宁 农舍即景 198 伊萨科夫斯基 卡秋莎 200 特瓦尔多夫斯基 我们在世上活得还不太长久 201 西蒙诺夫 等着我吧 203 梅热拉伊蒂斯 小船 205 鲁勃佐夫 大雁
波兰 207 米沃什 天赋 208 米沃什 彷徨
罗马尼亚 211 托马 期待 212 阿尔盖齐 遗教 215 布拉加 我不践踏世界的奇妙花冠
保加尼亚 217 瓦普察洛夫 春天
前捷克斯洛伐克 219 塞弗尔特 最恭顺的诗 220 塞弗尔特 故乡之歌
222 后记 试读章节 吉拉德·曼利·霍普金斯(1844—1889)
风 鹰
我看见了那黎明的宠儿,在今天早上, 在日光王子的国度,那斑斓黎明引诱的茶隼 正高高翱翔,起伏盘旋,身下是平稳的烟云, 它忘情地旋转,缰绳是它波状的翅膀!
然后它飞去,飞去,自由地飞向前方, 像穿着冰鞋平稳滑过弯道:那疾速,那滑行 漠视迎面吹来的大风。我这颗深深隐藏的心 被一只鸟触动,——为它的胜利而激荡!
粗犷的姿态、力量和美,哦,风云、荣耀、翅羽 在这儿融合!而此刻,从你喷出的火花 证朗你具有千万倍的美,也更危险,哦,我的骑士!
这并不奇怪:长久的劳作会使翻地的犁铧 闪光,而灰暗的余烬,哦,我亲爱的, 也会掉落,裂开,露出里面金子般的朱砂。 (曹明伦译)
破晓时分,绚烂的晨光遍洒人间,喜爱迎风翱翔的茶隼(即风鹰)在此天色微明之际于高空盘旋、起伏,它飞到万丈烟波的云海之上,忘情地、自由自在地旋转它那轻盈、健美的身躯,速度之快宛如穿着冰鞋疾滑过弯道,姿态平稳而又优美。迎面吹来的大风鼓动着它的双翼,却丝毫没有让它感到任何阻力。它迎风而上,继续在风中展现有力的搏击。 目睹风鹰在空中的飞翔,霍普金斯猛然感受到自己那颗把激情深深隐藏的心一阵悸动。他热切且诚恳地赞美着这只鸟,赞美它粗犷的姿态,勇猛的力量和姣好的身形。这只强悍的风鹰让诗人想起了造物主的力量与高贵之美。下文即转入对基督的赞颂,霍普金斯感受到从基督身上进发出的烈火比之风鹰之翔更具有千万倍的美,但也有千万倍的危险,它洋溢着力与美的荣耀。因而,诗人亲切而饱含激情地呼唤基督为“我的骑士”。 霍普金斯是一位耶稣会的传教士。耶稣基督长期以来被描绘为忍受苦难、辛勤劳作的形象,似乎与壮美之辞无关,而霍普金斯却明确地宣称:基督的荣耀是应该赞美的,苦难、劳作与壮美、高贵相因相生,并不矛盾。长期的劳作会使翻地的犁铧闪光,状似灰暗的余烬于掉落时亦会裂开,露出金子般的朱砂。基督的苦难与高贵无间相融,暗示诗人沉浸于对基督宽厚完美气度的超越现’实的热爱,表达了他的感恩之情和对自己信仰的执著。 这首《风鹰》是霍普金斯最负盛名的十四行诗作。该诗语言多变,如谓“风鹰”为“黎明的宠儿”,昵称“基督”为“我亲爱的”,含义丰富而又自然。诗中几乎无关联词过渡,在有限的空间中表现了极大的容量。诗人把个人纤细的情感融入强烈的宗教情感顿悟之中,激起读者心中久藏的热情,使读者的心灵受到猛烈的振动。节奏韵律的独特、语言的紧缩、诗人思想的跳跃、作品题旨的阔大精深,使得这首诗自发表以来即引起评论界经久不衰的争议。霍普金斯不能为当时的大多数人所理解,他的诗作直到他死后才结集出版,但他的才华并未被埋没,其后终于在诗坛上占有了一席之地。他被公认为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最富有独特风格的作家之一,并对20世纪英国的主要诗人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P9-10 序言 诗学与诗:欧洲项代主义诗歌运动一瞥 (代序) 如果将19世纪中叶视作欧洲现代诗歌的发端期,现代诗歌运动就已走过了一个半世纪的历程。一百多年来,欧洲的社会生活和人文精神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作为“文学中最纯粹的”表现形式(克罗齐语),现代诗歌对这一加速发展的历史进程作出了深刻的反映。毋庸置疑,沐雨栉风的现代诗人们将自己对时代精神的体验熔铸于笔端,在作品中或鲜明或隐晦地折射出时代风云的变幻,展现出各自的理想和信念,揭示了人类精神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和困惑——对此,读者可以以积极参与的意识,结合本书对每首诗的解读,寻求自己的答案——更重要的是,现代诗歌以颠覆传统美学、建构新诗学的不懈努力,赋予诗坛以崭新的面貌,给诗歌创作注入了蓬勃的生命力。了解这一过程,对于理解现代诗歌具有不言而喻的意义。这里我们并不想对这一时期欧洲诗歌的各种现象作面面俱到的分析,而是要揭示和描述现代诗歌,特别是现代诗学发展的逻辑轨迹。 欧洲现代诗歌运动肇始于法国象征诗派,它以对古典诗学传统,尤其是当时的实证主义、自然主义美学的反叛姿态登上诗坛。从理论根源上看,美国诗人、小说家爱伦·坡(1809—1849)给象征诗派以直接的影响。爱伦·坡宣称,诗的本质与美国著名思想家、作家爱默生(1803—1882)提出的充满道德意义的“超验主义”传统毫无关系,诗人应是“超凡”之美的反映者,而这种“超凡”之美是通过对各种经验到的感觉的组合而获得的一种观念;种种感觉绝非经验对事物的镜像式观照,而是诗人经验的象征性变形;诗的语言是对语言具有的各种功能“提纯”的产物,它通过对语音的配置而达到一种类似于音乐的状态,从而将诗人所有经验的精华组织成为艺术。因此,精粹的诗自身就代表了一种终极目的,并不掺杂道德、社会及其他说教的因素。 爱伦·波在大洋彼岸的法兰西找到了知音。法国象征诗派的开创者波德莱尔(1821—1867)进一步指出,诗人应通过融合各种感觉将其经验转化为超越现实的象征,人的各种感官所经验到的不同感觉是可以相互“契合”的;象征是对理念世界的具体的模仿,它们作为超越感觉世界之外的意象而获得自身的存在;诗人通过将诗歌创作的技巧与音乐、绘画等其他艺术技巧相结合,就能够在综合的审美把握中通过有限而传达无限。兰波(1854—1891)以更激进的言辞表达了他对诗人的看法:诗人是一个先知式的人物。兰波认为,当诗人处于迷狂状态的巅峰时,就可以将自身所有可能的经验,特别是那些存在于无意识梦境中的经验聚集起来,在这个充满喧嚣骚动的过程中,诗人借助于特有的方式对来自意识与无意识领域的种种感觉予以审美综合,从而成为了先知式的另一类人。这个过程既不受制于心理学的规律,也不决定于逻辑的或戏剧化的要求,而是诗歌自身意象、色彩和声音的审美组合的实现。魏尔伦(1844—1896)以及比利时法语诗人维尔哈伦(1855—1916)则对消解诗歌的逻辑性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并把诗的音乐性作为实现这一目的的最重要的手段。他们否认诗歌语言的语义逻辑具有传达艺术观念的功能,而将其视为诗人理念显现的障碍。传统诗歌、特别是浪漫主义诗歌中常用的悖论手法,也被取消了其内在的逻辑基础,转而被看作是通过不期而遇的矛盾来破坏诗歌逻辑的非逻辑形式。马拉美(1842—1892)则认为,诗的象征越是严格地摒除了自然主义式的真实和感情,诗也就越能最大限度地接近艺术的理念。我们将会看到,法国象征主义的这些原则,怎样深刻地影响了欧洲诗坛的走向。 英国19世纪后半期的诗歌理论与实践也对欧洲现代诗歌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所不同的是,由于英国有着深厚的经验主义哲学传统,其诗学理论在向现代主义嬗变的过程中,始终带有经验论美学的特点。约翰·罗斯金(1819—1900)和威廉-莫里斯(1834—1896)开始将“想象力”本身而不是诗人对现实富于想象力的反映作为诗歌创作的源泉,并将想象力当作诗歌达到超验领域的手段;但他们同时坚持,在这一领域里,合乎道德的真与审美形式是同一的。“前拉菲尔派”的D.G.罗赛蒂(1828~1882)与C.罗赛蒂(1830—1894)兄妹,在创作中追求用清晰的意象对客观事物作准确细致的刻画,同时又力图表现神秘超验的宗教意识,这便与追求造型艺术之美、带有自然主义美学色彩的法国巴那斯诗派和法国象征诗派分别发生了精神联系。诗人、批评家史文朋(1837—1909)则将巴那斯派的唯美主张与象征诗派的美学观念明确结合起来,在追求“纯艺术”的同时,指斥道德说教是诗歌创作中的“异端”。文艺理论家沃尔特·帕特(1839—1894)将诗的审美功能与诗所引发的审美快感相统一,使唯美主义理论进一步系统化。到了英国唯美主义最重要的代表王尔德(1856—1900)那里,艺术更被视为一种天然的模式,而美则“因为它并不表现任何道德观念”而成为最高真实的象征。 在19世纪行将结束之际,由法、英诗坛揭开的这股唯美倾向渗透到了欧洲大部分地区。在俄国,以勃留索夫(1873—1924)、巴尔蒙特(1867—1942)、吉皮乌斯(1869—1945)、索洛古勃(1863—1927)等人为代表的俄国象征诗派开始形成。勃留索夫声称,诗的目的不是“客观的描述”现实而是对经验到的现实的一种“暗示”;诗人要传达的是一系列的意象本身,它们犹如一条不可见之路上的路标,指示、开启着读者的想象;象征主义诗歌就是“暗喻的诗歌”。这与法国象征诗派,特别是马拉美诗学理论的联系显而易见。波兰、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捷克等国也于此时出现了象征主义诗歌团体。在西班牙,受惠于法国巴那斯诗派与象征诗派,以西班牙语写作的尼加拉瓜诗人N.R.达里奥(1867—1916)开启了现代主义的诗风。曼努埃尔·马查多(1874—1947)、安东尼奥·马查多(1875—1939)兄弟和著名诗人希梅内斯(1881—1958)的早期创作,均受到象征主义的影响。在意大利,加布里埃尔·邓南遮(1863—1938)是主张主观表现、无意识灵感及唯美形式的诗学代表。奥地利的霍夫曼斯塔尔(1874—1929)是深受唯美主义与象征主义影响的重要诗人。象征派诗人里尔克(1875—1926)不但发展了波德莱尔、魏尔伦等人有关诗歌音乐性、绘画性的观点,而且将诗人所经验到的现象定义为具有自身生命的具体的抽象;诗人通过捕捉种种意象而在诗歌中重构艺术世界。这是对象征主义艺术的进一步精练化表述。在德国,以斯蒂芬·乔治·格奥尔格(1868—1933)为代表的唯美诗派将法国象征主义、英国拉菲尔前派及德国哲学家尼采(1844—1900)的美学理论熔为一炉,把诗看作是与现实世界相分离,表现更高真实的非现实预言。 进入20世纪,欧洲诗坛呈现出复杂多变的面貌,各种诗派旋伏旋起,不同诗学理论争奇斗妍。这既是本世纪前半期欧洲社会动荡、变化在诗坛引起的回响,也是上世纪欧洲诗歌精神内在传承、分化、重组和转变的必然结果。 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在20世纪初的辉煌主要体现在它最后一代重要诗人克洛岱尔(1868—1955)和瓦雷里(1871—1945)身上。克洛岱尔师承兰波,笃信天主教,这使其诗作带上了宗教仪式的品质。瓦雷里则是马拉美的追随者,其诗歌表现出理性化和神秘主义的倾向。此外,阿波利奈尔(1880—1918)最后的某些诗作也明显带有象征主义诗风。 达达主义与超现实主义运动于20世纪初的崛起,是法国文坛意义重大的事件。以特利斯丹·查拉(1896—1963)为首的达达主义者宣称要破坏和扫荡一切现存的结构体制,从政治、社会、宗教到人类理性和文学艺术,乃至语言规范和逻辑,都在扫荡之列。尽管达达主义影响深远,但彻底的文化虚无主义却决定了它不可能在诗坛留下多少真正有价值的作品。到了20年代,达达主义就耗尽了精力,为以布勒东(1896—1966)、阿拉贡(1897—1982)等人为代表的超现实主义所取代。超现实主义者并不像达达主义者那样否定一切,他们以布莱克(1757—1827)、洛特雷亚蒙(1846—1870)、兰波等人为精神先驱,提出“超现实”是由“梦幻与现实”转化生成的“绝对现实”,是现实与非现实两种要素的统一体。他们认为人的精神领域从未被真正地予以探索和开掘,因此主张对人的意识、特别是潜意识加以系统地观察和探究。梦境和人的非理性状态成为他们关注的重要焦点,“自动写作法”也应运而生。超现实主义诗歌在语言上的革新与实验,于句法、修辞、韵律上均有所表现。梦幻般的结构逻辑、语词的奇异搭配和各种象征意象不协调的组合成为其诗歌的一般性特征,弗洛伊德理论与象征主义的烙印清晰可辨。超现实主义之风在法国诗坛劲吹二十余年,取得了可观的成就。事实上,除布勒东、阿拉贡、艾吕雅(1895—1952)、德斯诺斯(1900—1945)等健将之外,苏佩维埃尔(1884—1968)、圣一琼·佩斯(1887—1975)、勒韦迪(1889—1960)、夏尔(1907—1988)等许多这一时期的重要诗人,都曾在创作中借鉴了超现实主义的技巧与方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法国沦陷,带来诗风的重大转折。诗人们从深奥难解的抽象主题和新奇怪异的超现实主义诗风中解脱而出,转而以简洁明朗的风格表现民族、社会与生存环境的现实主题。蓬热(1899—1988)、普列维尔(1900—1977)、圣一琼·佩斯和夏尔成为诗坛领袖。尽管超现实主义的残迹犹存,但超现实主义曾激烈反对过的词语逻辑、韵律协调及诗的有机统一重新为人们所重视。这一趋势在战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得到进一步增强,伊马努埃尔、阿兰·巴斯奎特、马利赛尔、奥斯特等新一代诗人的创作,代表着多种倾向与风格,但他们均对传统诗学表现出更鲜明的回归愿望。值得注意的是,阿拉贡在20世纪60年代的创作,又重现超现实主义的特点,但作为一场运动,超现实主义已不复存在。 英国在20世纪初第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诗派是“意象派”,它是由英美两国诗人发起的一场带有唯美主义色彩的诗歌运动,成员包括英国哲学家、美学家T.E.休姆(1883—1917),美国诗人庞德(1885—1973)、希尔达·杜丽特尔(1886—1961),英国诗人奥尔丁顿(1892—1962)、F.s.弗林特(1885—1960)、D.H.劳伦斯(1885—1930)等人。意象派主张创作“纯意象”诗歌,庞德指出:“一个意象是理智与情感在瞬间形成的复合体的表现,它带来了突如其来的自由感,带来了脱离时空有限性的感觉;带来了突然成长飞升的感觉,而这一切正是我们在最伟大的艺术作品的表现中所经验到的东西。”为此,他们提出了著名的诗歌创作三原则:(1)直接处理主客观事物;(2)绝对不用无助于诗歌表现的任何词语;(3)按照音乐乐句顺序方式而非机械、单调的语言格律方式处理诗的韵律。中国古典诗歌、日本古代俳句及法国象征派诗歌均给意象派以启发。意象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解体,但它对战后一代英国诗人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20世纪英国诗歌史上,T.S.艾略特的理论与创作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艾略特诗论的渊源主要来自两方面:一为英国17世纪以约翰·堂恩(1572—1631)为代表的玄学派诗人的美学观;一为他曾参加的意象派运动。与许多摒弃传统的诗人不同,艾略特强调作为个体的诗火必然从属于某一文化传统,个人的作品只有置于传统中方能显示出完整的意义;诗人的才能在于以自己的创作去丰富、影响和改变传统。艾略特.主张诗人应有能力使思想感性化,而18世纪后的英国诗坛却趋向于思想与情感、理念与意象相脱离,即“感受的分化”。因此,他认为诗是诗人对无意识地形成于其储存经验中的复杂的精神状态的表现,当他为某一媒介所促动之时,应该通过外在具体事物的有机组合构成的富有象征性的“客观对应物”来达到这种表现在诗歌中的实现;由于所完成的诗歌并非诗人生活中某一特定境遇的直接情感回应,在一定意义上说,它就成为了“非个人化”的产物;而“客观对应物”的运用,就会避免诗歌或重观念传达或只一味宣泄情感的偏颇。分别发表于1922年和1934年的《荒原》与《四个四重奏》,可谓绝好地实践了他的诗歌理论。爱尔兰的著名诗人w.B.叶芝(1865—1939)于20年代创作出自己最优秀的作品,其以作品丰富的想象力、深刻的哲理、优美的抒情,而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象征主义诗人之一。 20世纪20年代末,一个新的诗派——牛津诗派在英国产生,其代表人物是奥登(1907—1973),C.D.刘易斯(1904—1972),麦克尼斯(1907—1963),后入美国籍的小说家、剧作家、诗人依修伍德(1904—1986)以及斯彭德(1909—1995)。他们政治上持反传统的左翼立场,强调诗歌促进社会凝聚力的功能,认为诗歌不仅应该提供对现代人类生存状况的诊断,而且应该找到疗救现代人精神疾病的途径。为此,牛津派诗人将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伊德理论相混合,试图以此来疗救现代社会中人的孤独与绝望,重构社会秩序和准则。因而,他们攻击艾略特的宗教正统态度和政治上的保守主义。在艺术上,该派诗人向诗歌语言的“陈词滥调”和浪漫主义的“含混不清”开战,常常使用来自自然科学和都市生活领域的隐喻和意象,以大量口语入诗,诗作具有一种冷峻诙谐的风格。二战的浩劫使他们认识到昔日理想的脆弱,从而结束了这个一度生机勃勃的团体。各位诗人分道扬镳,风格上的相似性不复存在。奥登向宗教靠拢,把现实中的基督教看作人类的最后希望;麦克尼斯的诗歌对现代工业化社会的表现渗透了伦理倾向;斯彭德则将个人情感与人类理想合二为一。 与牛津诗派同时出现的,是在剑桥大学两位教授I.A.瑞查兹(1893—1979)和F.R.李维斯(1895—1978)理论影响下的剑桥诗派,包括燕卜逊(1906—1984)、J.贝尔(1908—1937)、J.莱合曼(1907一)、C.马吉(1912一)等青年诗人。瑞查兹侧重于从心理学和语义学分析诗的结构和语言意义,李维斯本质上是以文化道德标准来评判文学。燕卜逊等人的创作,继承了17世纪玄学派诗人庞德,特别是T.s.艾略特的传统而抵制浪漫主义诗风,讲究句法、结构严整,用韵谨慎,喜用暗喻,但内容上多表现个人化情绪与玄思默想,缺乏艾略特等大师级人物的博大与精深,就实际影响看,亦逊色于牛津诗人。 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狄兰·托马斯(1914~1953)、乔治·巴克尔(1913一)、大卫‘盖斯科因(1916一)为代表的新一代诗人受到诗坛的瞩目。他们反对艾略特以来英国诗歌的新古典主义传统,在创作上受到法国超现实主义的影响,主张创作“纯诗”,对表现无法以理性解释的人的内在精神予以极大关注,而一反诗坛的重玄学思辨之风。 二战后,英国诗坛涌现出许多风格不同的新秀,其中菲利普·拉金(1922—1985)、泰特·休斯(1930一)的创作占有重要地位。 德国20世纪初的许多诗人都与唯美主义的“格奥尔格”派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著名诗人、小说家黑塞(1877—1962)创作了大量优美动人的抒情诗歌,有“浪漫派的最后一位骑士”之称,但从其诗作中仍能看到明显的唯美主义痕迹。进入20年代后,德、奥两国兴起表现主义文学运动,在诗歌领域成绩斐然,奥地利的特拉克尔(1887—1914)、韦尔弗(1890—1945),德国的海姆(1887—1912)、贝恩(1886—1956)以及早期的贝歇尔(1891~1958)均被卷入这一运动。表现主义诗歌形式上自由狂放、不受句法限制,追求音调的铿锵效果,表达诗人强烈的主观情绪,内容上则对都市文明的罪恶多有暴露。这一运动还波及到北欧,瑞典文坛领袖拉格尔克维斯特(1891—1974)的诗歌就深受表现主义的影响。 贝内蒂特·克罗齐(1866—1952)是20世纪意大利最有影响的哲学家、美学家。在对上一世纪欧洲实证哲学以及意大利哲学家维柯理论的批判中,与黑格尔学派颇有渊源的克罗齐坚持认为,求美的艺术是与人类其他精神活动相区别的精神活动。他将艺术定义为“直觉的表现”,将诗歌视作“文学中最纯粹的”表现形式,认为语言的运用及由此体现出的诗的风格不能与语言所表现的个性化经验相分离。这些主张具有明显的唯美倾向。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盛行于意大利的“隐逸派”诗歌与克罗齐的理论无疑具有内在精神联系。该派在墨索里尼法西斯统治的年代里集中了许多优秀诗人,他们亦把“纯诗”当作创作的极致,将直觉通过主观的、象征性的、暗示性的语言纳入精巧圆熟的诗歌形式,表现诗人的精神理想,以对“美”的追求逃避琐屑、平凡、压抑的现实,流露出孤独、哀怨和伤感的情绪。翁加雷蒂(1888—1970)、夸齐莫多(1901—1968)、蒙塔莱(1896—1981)和萨巴(1883—1957)是最著名的代表。同一时期前后,意大利还出现了以马里内蒂(1876—1944)为首的“未来派”运动,但未留下多少值得称道的佳作。 进入20世纪后,西班牙诗坛群星闪耀,希梅内斯(188l一1958)、迪埃戈(1898—1987)、洛尔迦(1898—1936)、阿尔维蒂(1902一)、萨利纳斯(1891—1951)等人的创作大放异彩。其中除希梅内斯外,其他诗人均属“二七年一代”。希梅内斯是位内心孤独、极为敏感的诗人,毕生以追求“纯诗”为己任。其诗作多以安达卢西亚地区自然风光为背景,散发着淡淡的忧郁气息,工于意象,长于抒情,由他开创的诗风一直存在于西班牙诗歌的发展过程中。“二七年一代”是一个致力于将欧洲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特别是超现实主义与本国诗歌传统相结合的诗派,注重对西班牙历史和现实的反映,但每位诗人的创作又表现出风格的多样性。阿尔维蒂的早期诗歌超现实主义色彩极浓,后期诗作中现实主义因素则大为增强。萨利纳斯则在细腻、优美的抒情风格中融入讽刺因素,继承了希梅内斯的传统。洛尔迦是这一群体中出类拔萃的诗人。他从西班牙古典文化与民间歌谣中汲取大量营养,又借鉴了包括超现实主义、表现主义、象征主义在内的多种现代主义诗歌技巧,饱含激情地吟颂人民的理想,反映人民的忧伤和苦难。其诗作意象鲜明,注重色彩和音律和谐,想象奇特丰富,至今仍启迪着西班牙诗人的灵感。 20世纪20年代前在俄国诗坛居于统治地位的象征主义诗派其实隐含着两种趋向。以勃留索夫、巴尔蒙特为代表的一方与国外象征主义运动联系密切,更注重诗歌形式技巧的革新,力图使象征主义美学原则适应俄罗斯语言的特殊要求,形式主义倾向明显。以勃洛克(1880—1921)、A.别雷(1880—1934)和V.I.伊万诺夫(1866—1949)为代表的另一方诗风具有玄学思辨和宗教冥想的特点,更倾向于与俄罗斯民族文化传统的融和。1910年前后,俄国象征派内部进一步分化,勃洛克认为象征主义已经成为过去,反对它对生活的冷漠态度和对神秘主义的沉醉;伊万诺夫也开始提倡“现实主义的”象征主义。他们的创作随之向表现现实生活的方向发展。 1910年,由N.古米寥夫(1886—1921)和S.M.戈罗达茨基(1884—1917)两位青年诗人发起的“阿克梅”(意为“顶峰”)派登上诗坛。该派诗人反对象征主义诗学,认为诗人不应充当神秘的预言家,而应对生活现实充满热情,主张清晰明朗、强健有力的诗风。安娜·阿赫玛托娃(1889—1966)和曼德尔施塔姆(1891—1938)是“阿克梅”派的两位著名诗人,其创作事实上已超越了该派的理论主张,在俄国诗坛产生了重要影响。 1912年,另一个与象征派对立的诗派“俄国未来派”兴起,其中包括名称各异的好几个小团体,但以D.希尔留克和马雅可夫斯基(1893—1930)为首的“立体未来派”最有影响,帕斯捷尔纳克(1890—1960)在早期也属这一诗派。俄国未来派与意大利未来派在原则上不同,他们不像后者那样拥护军国主义,歌颂“暴力之美”,而是批判资产阶级,持反战立场。他们更注重对语言的实验,宣称要给词语“消肿”,将其从繁冗的意义奴役下解放出来,以达到对词语的“直接感受”。马雅可夫斯基热心于从语音、语义、韵律及语言形态上革新俄罗斯传统诗歌语言,但他的作品始终与俄国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俄国革命的进程联系在一起。 “十月革命”后,苏联文坛将带有现代主义色彩的各种流派统称为“先锋派”,以马雅可夫斯基为领袖的“未来派”和以诗人叶赛宁(1895—1925)为代表的“意象派”均在其列。但随着他们两人的辞世,这两个诗派也不复存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后来成为苏联文学的根本创作原则,诗歌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是,在某些重要诗人的创作中,依然可以看到现代主义诗学理论的某些潜在影响。 主 编 2005年初春于南开 后记 七年之前,当我在给研究生讲述“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课程的时候,诗歌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在对西方现代诗歌理论的共同探讨与学习过程中,我也常常要求研究生们写下自己对某些现代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恰逢此时,中原某大学出版社要出版一套规模不小的外国诗歌鉴赏丛书,特意来函索稿,于是便有了这本小书的编著。孰料校样经过三校,整套丛书的出版却遥遥无期,各自负责一卷的不同大学的好几位同仁无不遗憾而又无奈。大家本想讨个公道,但又碍于组稿人的朋友情面,投鼠忌器。书稿一置经年,权当是为那家出版社的“诚信”作个见证吧。 感谢南开大学出版社的负责人肖占鹏教授,他在看到书稿后认为仍有出版的价值,终于使它重见天日。我们都认为,这本小书对希望了解一些20世纪欧洲现代诗歌的读者们会有所帮助。 本书是主编与三位研究生合作完成的。首先由主编确定选诗的范围和具体的写作体例与原则。所选诗歌均经主编核定,每篇评析文章亦由主编逐篇审阅、修改,最后定稿。三位写作者为刘正之、李娟娟和胡春凌。分工情况为:刘正之写作俄国、前苏联、德国、意大利部分,另法国诗人兰波的《元音》;李娟娟写作英国、爱尔兰、比利时、瑞典、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前捷克斯洛伐克部分,另前苏联西蒙诺夫的《等着我吧》一首;胡春凌写作法国、奥地利、西班牙、希腊、葡萄牙部分。出版前,主编又对全书作了最后的审读和修改。在选择译文时尽量以名家所译为准,在此特向各位译者表示由衷的谢忱。 欧洲现代诗歌的解读和鉴赏原非易事,本书的不当之处亦在所难免,尚望读者朋友多提批评意见。 2005年2月14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