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1世纪,创新是公司得以成功的关键。任何公司要想获得成功,既不能一味地沉浸在以往的荣誉当中,也不能单纯地依靠曾经的辉煌。但是,创新绝非易事,营造不断创新的文化氛围更是难上加难。
本书不仅说明了持续的创新为什么是成功的关键,同时也向每一位领导者(其中当然也包括您)展示了如何将联邦快递的著名管理模式应用到其他公司中去。作者以平实的方式,逐步为读者展示了一幅非常有效地打造和维护创新文化的蓝图。同时,他也同读者分享了多个高效、成熟的商业案例,这些案例无疑可以帮助任何公司成为其所在行业的旗舰。
该书为你揭示了世界上最具优势、最成功且最具创新精神的公司之一——联邦快递公司,能够在不断创新中缔造竞争优势的奥秘。
在高度竞争的世界经济中,优质、高效的服务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不断创新、不断提高客户服务水平,这就是联邦快递能够始终在配送服务行业中保持领先竞争优势的秘诀。本书以联邦快递的成功经验为例,结合不同的创新故事,阐述了企业无法创新的5种根源和领导在创新过程中的5大责任,强调了领导力实践和支持体系在创建和维持企业创新文化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第1章 凭借创新才能在竞争中取胜 1
创建一个崭新的行业 1
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责任感 2
商界对于创造性的定义 4
创新的3个步骤 5
实施是关键 7
PSP文化 8
积极的包裹追踪与准时保证体系 11
第2章 联邦快递的创新之旅 15
我在这个激动人心的旅程中的优势 16
公司在创新之旅中的发展情况 18
联邦快递运营中的困境与意外情况 18
以市场和客户的需求为动力的创新 31
第3章 公司为什么无法创新 33
根源1:缺乏具有支持意义的领导力实践与
公司整体行为 35
根源2:对创新的必要性缺乏认识 39
根源3:缺乏跨部门和跨领域的合作思维 42
根源4:创新期望值和员工创新能力之间缺乏平衡 45
根源5:缺乏易懂的且可效仿的创新文化模式 48
第4章 创新与绩效文化的5个要素 49
创新就是不断去提出“如果这样做,
结果将会怎样”的问题 50
创新文化模式 52
第1个要素:让员工投入 52
第2个要素:让员工发展 55
第3个要素:让员工有安全感 58
第4个要素:让员工开展合作 61
第5个要素:激发员工的奉献精神 63
第5章 让员工积极投入公司的运营 67
第6章 期待并帮助员工不断发展 82
期待并帮助员工不断更替其知识和技术库 83
要求员工更新并扩展其知识和技术库 84
提供促进员工成长和发展的资源及支持体系 88
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尤其是大脑的全面
思维开发活动) 93
使员工对更新自身的知识和技术库负责任 95
保持员工知识和技术库跟上时代的实用方法 101
第7章 为创新想法的表达和接受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 103
创新进程中的压力 106
自负的问题 109
为创新想法的提出和接受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 110
创造安全环境的切实可行的方法 125
第8章 鼓励合作完善创新想法 127
第9章 激发员工的奉献精神 142
激发员工在创新想法的成功实施中的奉献精神 144
激发员工奉献精神的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 156
结论 继续保持领先 158
凭借创新才能在竞争中取胜
无论过去还是将来,我们在运输行业中已取得的巨大进步——这种进步可以通过人类的活动不断地推向新的地平线——都仅仅只是个符号而已。如果我们能够保持这种创造力并发挥我们的想象力,不断推远地平线,那么谁又知道在我们面前的新地平线何时能到达终点呢?而这个终点就是人人都能享受到更美好的人生。
——小艾尔弗雷德·P·斯隆
创建一个崭新的行业
1973年4月17日,联邦快递开始运作的第一个夜晚,一小群人围在一个临时搭建起来的台子周围,对186份包裹进行分类,然后把这些包裹装进14架小飞机。这些飞机可以随时起飞到美国的25个城市。从这一夜起,联邦快递就成了第一家从事隔夜包裹速递的运输公司。32年后,它已经达到日处理量超过500万份包裹的能力,服务范围涉及世界范围内的215个国家。公司的收入从1973年的600万美元增长到2004年的240亿美元。在头十年里,公司并未获利,但到了1983年,它已经是收入增长到10亿美元的第一家公司。1973~1975年,由于建设基础设施和网络的需要,公司亏损了2000多万美元。不过正是此项花费使公司能够在之后实现盈利。2002~2004年,公司的纯收人已超过23亿美元。公司不断地进行革新,以满足客户的需求。
今日的联邦快递由4个分公司组成,它们连接着全球范围内的各个运输系统,提供运输、信息与货物连锁服务等方面的全程服务。这个变化与成长不是一夜间就发生的。其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公司严格按照客户的需求来制定自己的服务方案。公司与惠普公司的关系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变化飞快的计算机行业,每月都有新的型号出现。惠普公司认识到存放在库房的计算机随时都可能变为废品。联邦快递和惠普公司携手合作,开发出了一种货物供应链服务方案,从而减少了惠普公司之前处于全球首位的笔记本电脑的库存量。从此,惠普的笔记本电脑从中国的制造厂直接运到北美的客户手中,仅需要2~3个工作日。
在过去的5年里,联邦快递的股票价格翻了一番。而同一时期,公司的主要竞争对手联合包裹服务公司(United Parcel Service,UPS)的股票价格仅增值15%,而标准普尔500(Standard&:Poor’s 500)的市值却下跌20%。联邦快递已成为最好的100家美国公司之一(《财富》杂志评选,1998~2004年),也是最受欢迎的公司之一(2001~2004年)。P1-2
本书详细地探讨了联邦快递公司非凡的成长之路,阐述了自己的领导理念与领导力实践。本书以其独特方法向读者介绍联邦快递公司的创新进程和创新方式,正是这些使公司成为所处领域的市场领导者。 第1章讨论创新想法,并把它的完成分为3个步骤,即新想法的产生、接受与实施,从而使得创新理念不再神秘。员工们通常的创新思考往往只局限在第一个步骤上,即提出一个独特的想法。只有他们懂得了新想法的接受与实施也是创新的基本要素时,他们才会认识到参与到所有这些步骤中来的重要性。 第2章探讨了这样一个问题,即创新不是某人或某家企业能一蹴而就的事。为保持竞争优势,公司必须创造一个鼓励创新的环境。弗雷德·史密斯刚开办这家公司之初确实拥有新想法,但他之所以能在后来不断取得成功,也是因为公司能不断适应商业环境的变化。可见,创建并维持创新文化是公司的必经之路。 第3章提出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公司领导者们虽然都认识到创新的必要性,但却只有少数的一些公司才能在探索中取得成功?通向创新之路的障碍究竟是什么?这一章讨论了5个最常见的障碍因素。 第4章探讨了人的大脑处于产生、接受与实施创造性想法的最佳时机,这个时机能够打造出创新的心理模式。为了更有效地完成创新,员工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并使之不断成熟完善。这需要有宽松的环境与合作精神,也需要员工的责任感。这一章确定了与建立这些条件有关的5个要素。 本书的其余章节详细讨论了为完善每一种领导责任所需要的实践和公司的支持体系,并以联邦快递的实例加以说明。第5章描述了该公司用来鼓励员工参与创新的4个领导力实践。这就如同一辆汽车,虽然发动机在运转,但如果离合器未啮合,车还是不可能前进。与之相类似地还有公司,要使整个组织得到发展,就绝对离不开员工的参与。 第6章讲述的4个领导力实践和支持体系与鼓励员工更新、扩大知识库有关。人的大脑把表面看来互不相关的变量联系起来,从而产生创造性的想法。看到新的可能性与新的组合就能产生创造激情。大脑要产生创造性的想法,就必须或者把原有的知识点以新的思路联系起来,或者捕获到新的知识点并把它们联系起来。 第7章集中讨论了联邦快递曾经历的4个实例,用来说明如何建立一个表达与接受新想法的宽松环境。创新的想法开始几乎都不成熟,而且未必就能马上付诸实施,必须经历一个发展过程。许多人拥有一个未成熟的想法,却没有勇气提出来。他们总是想:“管理部门会如何看呢?要是我的想法不合上司的口味,会不会受到责备?我的想法是不是很愚蠢?”这些疑问与恐惧在当今的商业环境中是客观存在的。这样一来,员工只得把他们的想法埋在心理,这就是创新环境的主要障碍。员工们必须有表达想法的安全感,而管理者也必须有接受新想法,尤其是那些与自己的观点不同的想法的敏感和大度。 创新想法在实施之前都要先通过受影响人群的肯定。根据所涉及的范围,一个新的想法及其引起的变化可以影响到一个机构中的多个部门。所以,要使不成熟的想法完善起来,就需要这些部门的积极合作。 第8章的实例讲述了如何鼓励跨部门与跨领域的合作。积极的合作不仅能确保新想法的充分评估与发展,也能明确该组织在成功实施这个想法中的作用。通过不同背景、不同部门、与不同想法的人们的合作,使一个新的想法得以完善,结果总会比孤军奋战好得多。 第9章用实例来说明如何激发员工的责任感。完善的想法要得到成功的实施,员工的责任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任何创造性的事物,总会导致变革。个人的责任感有助于克服员工本能的抵触心理,使他们乐于接受新想法。联邦快递正是依靠机构内各层次员工的责任感才能够把每天进进出出的货物如期送到世界各地的客户手中。
“这是一次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联邦快递在过去的25年中一直走在创新的前列,而本书准确地抓住了弗雷德·史密斯以及整个联邦快递团队成功的精髓。”
——肯·梅(Ken May),联邦金考公司的执行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
“他记录了联邦快递如何将这种思想潜移默化成为商业的竞争优势。他的洞察遍及这个创新过程的所有细枝末节,以及创新所需要的企业结构设计。本书无论对于学生还是管理者,都是一本必读之作。”
——迪帕克·詹恩(Dipak.Jain),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院长
“本书是一个创意案例的宝库。它讲述了如何在规划和执行上不断创新和提高。对于那些渴望走在行业前列的公司而言,本书无疑是一个成功宝典。”
——拉里·帕普森(Larry Papasan),史密斯奈菲整形器械公司前任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