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一位中学校长的教育旁白
分类
作者 李首民
出版社 学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李首民,上海金山人,中学一级校长,中学高级教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校长。本书是他长期以来对于教育问题的一些思考,大到政府决策,小到课堂内发生的琐事,他从一个实践工作者的视角,既站在教师的角度又从管理者的角度,既从宏观的视角又从微观的视角来思考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一定能给读者带来启发。

内容推荐

“旁白”是戏剧术语,一它指韵是剧中人物在剧情中的叙述和本人内心活动的表白。我的旁自足对教育现象的一些思考。

教育要研究的问题就发生在身边,是活生生的,粗看看没什么大不了,细想想有许多学问,当一个教师在教育的小事中发现其微言大义时,那是一种探究的满足。

教育的许多问题是前瞻性的,也是历史性的,如果因为教育者的睿智而使社会发展减少曲折的话,那么教育工作者应该是伟大的。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纳税人的钱来之不易

上海教育的“四个世界”

“半部《论语》治天下”

学点“八股”搞教育

民办学校“四个怨”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规模大就效益好吗? 

异想天开四则

择校之风难以了

学校、社会各司其责

农村校长出道难

农村中学的教育目标

九年一贯制利弊说

让进修成为教师的需求

第二章

“应对”是个新名词

学生终身留恋的地方

素质教育的三个层面

教书“万万年”

有偿家教的新解

查一下有否“南郭”

请讲普通话

大浪淘沙出名师

农村教师还是穷

教师的价值观在动摇

因人而异,各施所“惠”

叙事研究进学校

学会写案例

学生让教师成材

第三章

教育是一种社会责任

师德的核心

假如这不是“假如”

学会“换位”思考

沉下心来做教师

情绪有周期性

角色转换需要磨炼

我看教师“跳槽”

宽容地看待教师

做教师压力真大

质量的隐性和显性

教育要讲点“人情”

第四章

教学即服务

编试题和炒试卷

有个性的教师受欢迎

教师仍处于主导地位

教师要学会概括

教师佐证学生的假设

树立“底线”意识

试卷成为课堂的补充

教材是“材料”而已

谁来为教师减负

影响考试成绩的因素

杞人忧天

让学生学会说话

“杀威棒”要不得

三种课程形态

第五章

要对学生进行婚姻教育

老师不是老了就好

能做家务的是好孩子

家长辅导,不要误导

学校不是保险箱

孩子还是自己带

教育的年龄差乱

关注孩子的朋友圈

“密切关注”和“视而不见”

初中生寄宿好吗? 

少年性教育成了真空地带

农民的孩子仍然苦

三好学生不应该加分

孩子的事,让他们自己解决

还是医生开处方

第六章

养成“读”书好习惯

沉着、仔细应对考试

学会做笔记

思考问题方法谈

完成作业三步曲

提高注意力

背诵就是要“诵”

大脑容量有限

重新认识智力

顽强的意志是学习成功的保证

“坐“功和“静”功

要学会“偷懒”

为“死记硬背”正名

语文不是教出来的

由三条新闻想起

试读章节

可见南怀谨先生对这一句话的理解是:读书得来的东西是可以发生灵感和联想的,《论语》不管是半部还是一部都有它的精华。因此,并不是政治书籍就能治天下,其他理论也同样能在治天下中起重要作用。

我们现在的教育界,就教育而论教育已发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评职称需要论文,且必须是有关教育方面的;对语文老师的文学作品、英语老师翻译小品,都视作不务正业的题外话,决不给以评定,也不给定级。我校的体育组长,今年论文评级就得了D,我看看他的文章,感到写得不错,有理论有实践,也写得文通句顺,后来一打听才知道他写的是“专项训练”,而不是“体育教学”。

许多学校的领导,跟着教育局领导们的风,上级吹东风,他就说春天到了,上级吹西风,他就说天冷得飞着鹅毛大雪;学习上也是,非教学理论不学,非专著不念,哪怕念得半懂不懂。于是杂书不念,野书不看,至于小孩们喜欢的那些玩意更是不屑一顾。

教育工作者,应该是一个杂家,这个“杂”就杂在知识面之广上,“杂”就杂在跟着时代上。那一天,我偶然坐儿子的车,音响里放着刀郎的歌,我说,这刀郎这么破的嗓子唱“二路电车”还居然能这么上座。儿子惊讶地看看我说:你怎么也知道刀郎?在年轻人的眼里,似乎对于教师,尤其是对老教师而言,时尚在他们那里就是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的不可思议。我对他说,我不知道“粉丝”是什么,不知道容祖儿唱的什么歌,不了解“博客”是怎么回事,我还能做教师吗?

学校里的教师要不断为自己充电,多接触一些教育之外的东西,需要经常跳出教育看教育,走出学科学知识。只有这样,教师的教学资源才会源源不断。

P10

序言

赵志伟

作为老同学,为首民兄的这本新书稿写几句话,我非常高兴。

今年春季,应首民兄之邀,我给他们的高中学生作了一次讲座。课后他对我说:“我写了一批关于教育的小文章,准备出一本书,你为我写个序怎么样?”接着他谈起了对当今一些教育问题的看法:如“双语教育”、“名校工程”、“教育公平”、“教师进修”、“减负”……

听了他的议论,我大为吃惊,所谓“处士”才会“横议”,从来没有想到过一位在体制内的教育管理者,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居然如此思辨、出新,这使我很钦佩,也很高兴。相信他的书稿里一定会有许多我想说却没有机会说的话,于是欣欣然答应了老同学的嘱托。

读了首民兄给我的电子文稿,我感到自己的判断没有错,总体的感觉是:作为校长,他有人情味,敢讲真话;作为教师,他有见解,识鉴精准;作为一名愿意探索的教育者,他表达了自己对教育深深的忧思。整部书稿一事一议、语言直自流畅,篇篇都发人深思。

由于工作关系,这几年来我见识过许多校长,各位校长言谈举止中所显现的本色是各不相同的。难能可贵的是,首民兄做了20年校长,却仍保持平民的本色,有人情味。在《有偿家教新解》、《农村教师还是穷》、《情绪有周期性》、《宽容地看待教师》、《农民的孩子仍然苦》、《做教师压力真大》、《我看教师跳槽》等诸篇文章内,他对教师的理解、宽容表现得一览无遗。

我相信他说的是真心话。那一天,我搭乘他们的校车回家,车厢里的教师与首民交谈的神情,背后几位教师与我聊天的内容,让我知道,首民的文章决不是一种矫情与虚饰。车上有位老师说:李校长有“人情味”,我相信。清人张问陶有诗云:“好诗不过近人情”,好师也不过近人情,要使老师近人(学生)情,那么校长首先应尽人情,必须对教师与学生有人文关怀。

我读了不少带有“哈佛腔”的学术论文论著,也听过不少校长、局长们关于教改的宏论,但对教育中出现的许多令人困惑的问题仍然百思不得其解,“名师”们如雨后春笋般一茬又一茬出现,而中小学生的阅读、写作水平似未见大的长进,首民的文章对这些问题作了思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如《上海教育的“四个世界”》直言不讳地批评种种时髦而不切实际的做法;《素质教育的三个层面》提出了自己对素质教育的看法;《大浪淘沙出名师》指出了“钦点式”,培养名师的弊端;而《编试题与炒试卷》、《有个性的教师受欢迎》、《教师仍处于主导地位》、《教师要学会概括》、《质量的隐性和显性》、《教材是材料而已》、《影响考试成绩的因素》、《学会写案例》等更表现出他不仅是个会管理的校长,也是一位真懂教学的内行,他对语文教学的某些见解让以此为专业混饭吃的我也不能不佩服。有位法国哲学家说:“事实上,所有别的注释家们直到现在只是把真理愈搞愈糊涂而已”。(梅特里《人是机器》,《商务报》1996)读了首民的这些文章,你会觉得:教学中有些问题原来如此简单,只是我们有时候把它们搞复杂罢了。

校长当然还须视野拓宽,关注社会,古人所谓“士以器识为先”,有器识就应对某些现象发表看法,“一个明智的人,仅仅自己研究自然和真理是不够的,他应该敢于把真理说出来”。(同上)首民的不少文章表达了自己的忧思:《纳税人的钱来之不易》、《择校之风难以了》、《社会、学校各司其责》、《九年一贯制利弊说》、《少年性教育成了真空地带》等文章揭示了教育中的种种弊端,真可谓“君子思不出其位”。

我尤其欣赏两篇文章:一篇是《教师的价值观在动摇》,他的一位朋友宁愿不拿“校长聘书”而拿“委任状”——当办公室主任,而且有志满意得之感,这引起了首民的沉思:人各有志不可强求,但对人的一生价值而言,难道当官真的那么重要?况且小学校长大小也是个“官”,可以做更有意义的事啊,看来“官本位”思想真的已深深影响了教师的价值观。另一篇是《三好学生不应该加分》,以当今中国的社会现实,“加分”、“推荐”、“自主招生”之类,是否会导致教育的不公平?没有人捅穿这一张薄薄的纸,作为校长自然应该欢迎这种“权利”越多越大越好,而首民兄写下这些文字时,我测度还是他的“平民意识”、“公正公平精神”在起作用。他敢于这样大声疾呼,在我所认识的校长中,还是太少。惟其少,我以为难能可贵。

26年前,我们在大学同窗共读,毕业前夕班里编了一本《同窗集》,各人入选一篇作品,首民写的是一首诗《我爱桑树——养蚕姑娘的话》,他在诗里有这样的一段:

我轻声地和她商量:

“嫩叶可否献于我,

摘去育肥蚕姑娘?”

桑树含笑把话答:

“可笑姑娘少思量,

生来就为姑娘想。

有何‘可否’要商量,

快快摘去喂蚕宝,

蚕胖才使茧儿亮。

古人说“诗言志”,此诗是否是他当年的誓言,我不得而知,但他的“嫩叶”养育了无数蚕宝宝却是事实,还留下了育蚕的点滴记录。由此言之,他是一位幸运的人。

2006年6月

后记

在本书成稿的过程中,得到了刘彬先生、李嘉林先生、陈燮峰先生、赵志伟先生、周小布女士、仲丽娟女士、胡国欢先生的帮助;吴国权先生、奚小珉女士对本书的部分观点作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修改意见;戴士冕先生、郑羽中先生为本书作了资料整理;孟英女士为本书绘画插图。

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特为本书题字。

在此,一一表示感谢。

书中的链接部分,大多从个人积累的资料中选出,也有不少从网上查得,有些资料本来就为佚名文章,有的查不到出处,如有不妥,敬请有关人士谅解,并尽快与我联系。

本人才学疏浅,书中的一些观点,不免会有疏漏之处,有些还会出现偏颇,如有不尽合理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作 者

2006.6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1:5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