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被誉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对近代西方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克劳塞维茨本人也因此被视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鼻祖。书中论述作者对战争艺术的独特见解,包括对战争和政策关系的研究。“摩擦”在战争中所扮演的角色,士气的重要性以及对于一般战略的看法等。这本《战争论》使读者不必花太多的时间就能了解《战争论》的精髓和克劳塞维茨思想的重点,对于喜欢军事理论书籍的读者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战争论(上下中文珍藏版)(精)/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政治理论 |
作者 | (德)克劳塞维茨 |
出版社 | 陕西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被誉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对近代西方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克劳塞维茨本人也因此被视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鼻祖。书中论述作者对战争艺术的独特见解,包括对战争和政策关系的研究。“摩擦”在战争中所扮演的角色,士气的重要性以及对于一般战略的看法等。这本《战争论》使读者不必花太多的时间就能了解《战争论》的精髓和克劳塞维茨思想的重点,对于喜欢军事理论书籍的读者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内容推荐 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引起的复辟与反复辟的战争,事关一个新的历史时代——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战争论》作为这个时代军事思想的一个理论体系,其极端重要之点首先在于:它深刻地揭示了战争与政治的关系,第一次提出了“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列宁认为,这是一句至理名言,是考察每一战争的意义的理论基础。列宁就是以这个观点考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的;他指出,半个世纪以来帝国主义国家实行的政治就是掠夺殖民地、镇压工人运动,而第二国际社会沙文主义者,却在这场战争中提出“保卫祖国”的口号,这实际上是在为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效劳。 此中译本根据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国防部出版社1957年德文版译出。 目录 初版序 说明 作者自序 第一卷 第一篇导读 第一篇 论战争的性质 第一章 什么是战争 第二章 战争中的目的和手段 第三章 军事天才 第四章 论战争中的危险 第五章 战争中的劳累 第六章 战争中的情报 第七章 战争中的阻力 第八章 第一卷结束语 第二篇导读 第二篇 论战争理论 第一章 军事艺术的区分 第二章 关于战争理论 第三章 军事艺术和军事科学 第四章 方法主义 第五章 批判 第六章 关于史例 第三篇导读 第三篇 战略概论 第一章 战略 第二章 战略要素 第三章 精神要素 第四章 主要的精神力量 第五章 军队的武德 第六章 胆量 第七章 坚忍 第八章 数量上的优势 第九章 出敌不意 第十章 诡诈 第十一章 空间上的兵力集中 第十二章 时间上的兵力集中 第十三章 战略预备队 第十四章 兵力的合理使用 第十五章 几何要素 第十六章 军事行动中的间歇 第十七章 现代战争的特点 第十八章 紧张与平静(战争的力学定律) 第四篇导读 第四篇 战斗 第一章 概要 第二章 现代会战的特点 第三章 战斗概论 第四章 战斗概论(续) 第五章 战斗的意义 第六章 战斗的持续时间 第七章 决定战斗胜负的时刻 第八章 战斗是否须经双方同意 第九章 主力会战(主力会战的决战) 第十章 主力会战(续)(胜利的影响) 第十一章 主力会战(续)(会战的运用) 第十二章 利用胜利的战略手段 第十三章 会战失败后的退却 第十四章 夜间战斗 第二卷 第五篇导读 第五篇 军队 第一章 概要 第二章 兵团、战区和战局 第三章 兵力对比 第四章 各兵种的比例 第五章 军队的战斗队形 第六章 军队的一般配置 第七章 前卫和前哨 第八章 先遣部队的行动方法 第九章 野营 第十章 行军 第十一章 行军(续) 第十二章 行军(续) 第十三章 合营 第十四章 给养 第十五章 作战基地 第十六章 交通线 第十七章 地区和地貌 第十八章 制高 第六篇导读 第六篇 防御 第一章 进攻和防御 第二章 进攻和防御在战术领域的相互关系 第三章 进攻和防御在战略领域的相互关系(续) 第四章 进攻的向心性和防御的离心性 第五章 战略防御的特点 第六章 防御的手段 第七章 进攻和防御的相互作用 第八章 抵抗的方式 第九章 防御会战 第十章 要塞 第十一章 要塞(续) 第十二章 防御阵地 第十三章 坚固的阵地和营垒 第十四章 侧面阵地 第十五章 山地防御 第十六章 山地防御(续) 第十七章 山地防御(续) 第十八章 江河防御 第十九章 江河防御(续) 第二十章 沼泽地防御和泛滥地防御 第二十一章 森林地防御 第二十二章 单线式防御 第二十三章 国土的锁钥 第二十四章 侧翼活动 第二十五章 向本国腹地退却 第二十六章 群众武装 第二十七章 战区防御 第二十八章 战区防御(续) 第二十九章 战区防御(续)(逐次抵抗) 第三十章 战区防御(续)(不求决战的战区防御) 第三卷 第三卷出版说明 第七篇 导读 第七篇 进攻(草稿) 第一章 与防御相关联的进攻 第二章 战略进攻的特点 第三章 战略进攻的目标 第四章 进攻力量的削弱 第五章 进攻的顶点 第六章 消灭敌人军队 第七章 进攻性会战 第八章 渡河 第九章 对防御阵地的进攻 第十章 对设防营垒的进攻 第十一章 山地进攻 第十二章 对缺乏纵深的防线的进攻 第十三章 灵活机动 第十四章 对沼泽地、泛滥地和林地的进攻 第十五章 寻求决战的战区进攻 第十六章 不寻求决战的战区进攻 第十七章 对要塞的进攻 第十八章 对运输队的攻击 第十九章 对在宿营地中的敌人军队的进攻 第二十章 牵制性进攻 第二十一章 入侵 附录 关于胜利的顶点 第八篇 导读 第八篇 战争计划(草稿)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绝对战争和现实战争 第三章 战争的内在联系与目的 第四章 对战争目标的进一步确定(打垮敌人) 第五章 对战争目标的进一步确定(续)(有限目标) 第六章 政治与战争目标 第七章 有限目标的进攻战 第八章 有限目标的防御战 第九章 以打垮敌人为目标的战争计划 附录 克劳塞维茨在1810年、1811年和1812年为王太子殿下讲授军事课的内容提要 一、呈高迪将军阁下批阅的授课提纲 二、最重要的作战原則(给王太子殿下的补充材料) 三、关于军队内部的机构分类(可作为第五篇第五章的说明) 四、战术或战斗学讲授计划的提纲 五、战术或战斗学讲授的主题思想 人名索引 历次战役及和约涉及到的地名索引 试读章节 危险、劳累、情报和阻力,是构成战争气氛的因素,是阻碍一切活动的介质.这些因素按其所起的妨碍效果来看,又可以归纳在阻力这个总的概念之内。有没有减轻这种阻力的润滑油呢?只有一种,而且它不是统帅和军队想得到就可以得到的,那就是军队的战争素质养成。 战争素质养成使身体能忍受巨大的劳累,使精神能承担极大的危险,使判断不受最初印象的影响。不管在什么地方,通过养成就会获得一种宝贵的品质——镇静沉着,它是下至骑兵、弓箭手,上至师长所必须具备的素质,能够减少统帅在行动中的困难。 人的眼睛在黑暗的房间里,会扩大瞳孔,以吸收仅有的微弱光线,逐渐地辨认出各种东西,最后看得十分清楚,一个经过锻炼的士兵在战争中同这种情况是一样的,而新兵,只会感到漆黑一团。 战争素质养成是任何一个统帅都不能赐给他的军队的,平时的演习所能补救的总要差一些。所谓差一些,是同实战经验相比。而不是同以训练机械的技巧为目的的军队的操练相比。如果在平时的演习中安排一部分上述的阻力,使每个指挥官的判断力、思考力甚至果断性得到锻炼,那么这种演习的价值比没有实战经验的人所想象的要大得多。特别重要的是,它能使军人——无论哪一级军人,都不致到战争中才第一次看到那些他们初次看到时会惊慌失措的现象。这些现象他们只要在战前看到过一次,就可以熟悉一半。甚至忍受劳累的问题,也是如此。这也需要锻炼,这样,不仅使肉体,更主要的是使精神习惯于劳累。在战争中,新兵很容易把不寻常的劳累看成是整个指挥的严重缺点、错误和束手无策的结果,因而会倍加沮丧。如果他们在乎时的演习中有了这方面的锻炼,就不会发生这种情况了。 另外一种获得战争素质养成的方法是聘请有战争经验的外国军官,这种方法虽然不能很广泛地采用,但却是极为重要的。整个欧洲到处都处于和平状态的时候是少有的,世界上其他地区,战争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因此,长期处于和平状态的国家,应该经常设法从那些战火不断的国家里聘请一些军官(当然只是那些优秀的军官),或者把自己的军官派到那些国家去熟悉战争。 尽管同整个军队相比这些军官显得人数极少,但他们的影响却很显著。他们的经验、精神上的特征和性格上的修养对他们的部下和同僚都会发生影响。而且,即便他们没有担任领导职务,也仍然可以把他们看做是熟悉某一地区情况的人,在许多具体场合可以向他们征询意见。 P72-P73 序言 所谓科学的东西不仅仅是指或者不主要是指体系和完整的理论大厦,这在今天已经是不需要争论的问题了。在本书的叙述中,从表面上看是根本找不到体系的,这里没有完整的理论大厦,只有建筑大厦的材料。 本书的科学性就在于探讨战争的实质,指出它们同构成它们的那些事物之间的联系。我们决不想回避哲学的结论,但是当它们不足以说明问题时,作者宁愿放弃它们,而采用经验中相应的现象来说明问题。正像某些植物一样,只有当它们的枝干长得不太高时才能结出果实。因此在实际生活的园地里,也不能让理论的枝叶和花朵长得太高,而要使它们接近经验,即接近它们固有的土壤。 企图根据麦粒的化学成分去研究麦穗的形状,这无疑是错误的,因为要想知道麦穗的形状,只要到麦田里去看一看就行了。研究和观察、哲学和经验既不应该彼此轻视,更不应该相互排斥,它们是相得益彰和互为保证的。因此,本书里具有内在必然性的一些原则,就像拱形屋顶离不开柱子的支撑一样,或者建筑在经验的基础之上,或者建筑在战争概念本身的基础之上。 写一部有思想有內容的系统的战争理论也许并不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现有的理论与此还有很大的差距。且不说这些理论缺乏科学精神,仅仅由于它们极力追求体系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在论述中就已经充满了各种陈词滥调和装腔作势的空话。如果有人想看一看它们的真实面目,就请读一读利希滕贝格从一篇防火规程中摘出的一段话吧。 “如果一幢房子着了火,那么人们必然首先会想到去防护位于左边的房子的右墙和位于右边的房子的左墙,因为,如果人们想要防护位于左边的房子的左墙,那么这幢房子的右墙位于左墙的右边,因而火也在这面墙和右墙的右边(因为我们已经假定,房子位于火的左边),所以,这幢房子的右墙比左墙离火更近,而且如果不对右墙加以防护,那么在火烧到受到防护的左墙以前这幢房子的右墙就可能烧毁。因此可以得出结论说,未加防护的东西可能被烧毁,而且可能在其他未加防护的东西被烧毁以前先烧毁。所以,人们必须放弃后者而防护前者。为了对此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必须指出:如果房子位于火的右边,那么就防护左墙;如果房子位于火的左边,那么就防护右墙。” 为了避免用这样哕唆的语言吓跑有头脑的读者,为了避免在少数好东西里掺水,冲淡它的美味,作者宁可把自己对战争问题多年思考的收获,把同许多了解战争的天才人物的交往中和从自己的许多经验中获得的东西,铸成纯金属的小颗粒献给读者。在本书中,外部联系不够紧密的各章节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成的,不过,但愿它们并不缺乏内在联系。也许不久会出现一位伟大的人物,他给我们的不再是这些分散的颗粒,而是一整块没有杂质的纯金属铸块。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