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2005年我最喜爱的中国散文100篇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王宗仁//红孩
出版社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国散文学会专家从2005年度发表的作品中精选出100篇优秀散文,向全国散文爱好者特别推荐。冯骥才、刘心武、蒋子龙、宗璞、池莉、余华、毕淑敏等名家,以短小精粹、自然优美的笔触向你传达散文应该怎样。

本书所选的散文,总会在某个时刻不经意间触动你心底最生动的部分……

内容推荐

本书精选了2005年度发表的100篇优秀散文,并按内容分为“岁月之河”“苍生之情”“文化之光”“生活之真”“美文之美”“爱河之浓”“生态之忧”“凭海之悟”“军旅之页”“田园之风”十辑。无论你喜欢何种风格,总能从本书中找到适合你的一页。

目录

代序 散文的底线

第一辑 岁月之河

国难中的母亲

回眸战火中的少年时代

难忘的胡同岁月

少年时代的一次出走

父亲和“妈妈树”

我曾是山狼海贼

我在大山里的日子

只是当时已惘然

 ——我的财富阅历

萍水相逢

水随天去

第二辑 苍生之情

严文井二三事

儿女眼中的汪曾祺

李花开了,娘你在哪里

放娘一条生路吧

 ——谨以此文,献给天下娘亲

哑巴父亲的哑巴爱

父亲的收藏

绝唱

没有一种爱的名字叫卑微

青藏铁路线上的天长地久

父亲的爹娘

第三辑 文化之光

洪阳洞走出了严嵩

天籁

科学和艺术,两片水域

美院的教学

寂寞分水塘

奥克斯福的威廉·福克纳

上海的现实主义

戏迷

口红/城市

不在场的丽江

第四辑 生活之真

寄存

五花山下收土豆的人

遭遇出逃民工

敢向孩子承认错误

一辈子的秘密

“阶级”的胜利

你咋还不离婚

忧郁的小提琴声

我的三位母亲

一个农民在城里

第五辑 美文之美

废墟的召唤

不当总统

翠峰山野人探秘

冻顶百合

尘路

烛光

逛潘家园

江南二题

生长在历史中的青藤

三山山水水三山

第六辑 爱河之浓

大爱无边

当代婚姻大观

一封信

没有吃素的情人

亲爱的兵哥哥,你好吗?

小气哥哥

约会

“拯救浪漫”的方案

寄错的情书

站台

第七辑 生态之忧

大象、小象和人

谁能为一只小鸟下跪

另一种生活是可能的

追问污染源头

本能

马鹿的眼泪

梦断红柳

有鸟鸣春

善待生灵

花斑乳牛

第八辑 凭海之悟

雪化一化就有路了

动物和老人

生命本来没有名字

不好也不坏的人

最后的守望

女人有个第三空间

一句话

受戒浅说

有些回报是死后得到的

母亲不是圣人

第九辑 军旅之页

格尔木的兵

读刘白羽遗嘱及其捐赠单

红山白雪 我的至爱

墨脱的哭泣

海拔是一种境界

武胜关走笔

十八岁女兵六十六年望乡路

一个都不许死

鲜花掩映的坟茔

李固

第十辑 田园之风

老玉米

割烧

米脂婆姨

乡村的一些多彩词汇

一匹拉着家的马

蚕豆开花是紫色

故乡那一片红树林

疏勒河牧歌

都市瓜农

守望葡萄的疯伯

试读章节

我们的村子白杨店位于济阳县城以西十公里的地方,有一条公路从它的东、北、西三面绕过,是从县城经垛石桥到德州去的。经常有鬼子的兵马、汽车、装甲车通过。县城被鬼子占领以后的那个秋天,母亲带着我和妹妹在村头公路边的场院上捡谷穗儿,一个骑着大洋马的鬼子兵从公路上跑来,他忽然勒住缰绳,招手叫我过去。我躲在母亲身后不肯去,那鬼子却坚持不走。一位老爷爷过来说:“去吧,你是个孩子,他不会把你怎么样。”我走到了鬼子跟前,他从皮挎包里摸出两块带颜色的水果硬糖,从马上弯下腰递给我,还用蹩脚的中国话说:“你的,一块,妹妹的,一块。”然后催马而去。我攥着糖回到母亲身边,母亲问:“他给了你什么?”我把糖拿给她看,她厉声命令我:“快把它扔掉!鬼子的糖里有毒,是要毒死咱们中国人的。”我立刻把糖丢在脚下,使劲地踩,直到把它踩得稀巴烂。母亲舒了口气,脸上露出满意的苦笑。后来我想,那个日本兵的糖里未必有毒,他也许想收买中国儿童的心,也许想起了他自己远在日本的弟弟妹妹,不过母亲当时那样说那样做是完全对的,她是在教我认识侵略者的本质,维护中国人的尊严啊!

果然,鬼子的残忍面目很快就暴露出来了。一个晴朗的上午,我和妹妹以及七八个小朋友在田野里玩耍,忽然,一架日本飞机朝我们俯冲下来,吓得我们拼命往村里跑。“嗒嗒嗒嗒……”飞机竟然向我们射出了一串子弹。跑在最后的妹妹摔倒了,我跑回去把她拉起来一起跑。好在我们谁也没有被打中。回到家里,母亲夸奖了我的不舍弃妹妹的行为。村里的人们都对这件事看在眼里,恨在心上,都谴责说“他们怎么能扫射这些小孩子呢”?以后的若干年里,我还经常做那种被飞机轰炸、扫射的噩梦,经常想像那个日本飞行员手扣扳机发出狞笑的面容。

上个世纪30到40年代的农村本来就很苦,生活在日本人的统治下更是艰难。农民们既缺钱又缺物,打火用的是火石,点灯用的是棉油,缝衣用的是铁针,洗衣用的是灰水。我父亲作为旧时的山东男人,作为知识分子,除了教书和有时下地干活以外,是不做任何家务的。他,母亲,我,妹妹和弟弟,后来又添了个小妹妹,不要说其他活儿了,仅六口人的穿、洗、缝、补就够母亲忙活的了。她作为秀才家的闺秀、县长的女儿、职员的妻子、在城市生活了多年的女人,忽然要长期落入这样的生活境地,完全是日本人的侵略造成的。她得承担多少空前的辛劳啊!譬如做鞋子吧,从剪鞋样,打袼褙到纳底子、帮子,全靠母亲的双手。六个人的鞋子一个接一个地穿破,一双接一双地要她做。而当时我却不知道爱惜着穿,还经常脱下鞋子来踩着、扔着和一大群男孩子做“打鞋坯”的游戏。真是对不起母亲!有一年母亲得了重病,一连躺了好几个月,我们兄弟姊妹等于成了没娘的孩儿,一个个蓬首垢面,衣衫褴楼,好不可怜。母亲还经常一手抱着衣服盆,一手提着又粗又重的棒槌,到村东头的湾里去洗全家的衣裳。八年“捣衣声”早已消失在冰冷的水边,我对母亲的思念和愧疚永远不会消失。

那时候,我们全县只有两三个大学毕业生,父亲是其中之一。他回乡隐居不仕,将自己家里的宅子办了小学。他是被看做本地德高望重的“名儒”的。我们一家大小睡在一个大炕上。一天夜里我醒来时,无意中听到了父亲和母亲的一次悄悄话。父亲说:“日伪方面托人探我的口风,想诱我去当德州县长……”母亲说:“可不能干!”父亲说:“你不想当县长夫人吗?”母亲肯定地说:“那不就是当汉奸嘛!”父亲长吁了一口气:“是啊,咱可不能当汉奸啊!”谈话结束了。纸糊的窗棂上有微弱的月光,我闭住眼,听蛐蛐儿在叫,心中泛起一种类似苍凉更像是崇高的感觉。

父亲是个音乐爱好者,会唱京戏,会吹箫。因为古代有“吹箫堪引凤”的说法,他吹箫的时候还幽默地把窗户关上,说是怕引进了凤来。他还在小学里教音乐课,最爱拿着教鞭敲着黑板领我们高唱《苏武牧羊》:“苏武留胡节不辱……”每当在家里唱的时候,母亲就会接上去唱“雪地又冰天,穷困十九年……”

P5-6

序言

时下,关于散文的言论逐渐多起来。想来,有两个主要因素,一个是散文越写越像散文了,另一个是散文越写越不像散文了。对于这两种因素,不论是对散文的创作者,还是散文的研究者,以至是散文的爱好者来说,都必须面对。几年前,对于大散文、文化散文、散文革命和新散文说,我一直抱以怀疑的态度,后来索性写了一些带有批评性的文字。我知道我当时的思考还很不成熟,但由于性格的冲动,硬是给抛了出去。结果引得散文界说三道四,颇为热闹一番。最要命的是我几位素来关系不错的散文同行,因此与我分道扬镳。我对此感到很不安,但我并不后悔。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尴尬的一切都会自然淡化的。

转眼,2005年的冬天又来到了。按照与出版社的约定,今年继续编选“我最喜爱的中国散文100篇”。同时,按照惯例,在书的前边,还得写一篇序言一类的东西。对于本年度的100篇,我还是分10个小辑,在篇目内容上尽可能与小辑的名称相符,当然也有个别勉强的。好在还搭边儿。从这100篇质量上看,总体上要比前两本好。尤其是那些怀旧、记忆亲情的篇什,几乎每一篇都能把你的眼泪读出来。我承认我有感情脆弱的一面,但现在毕竟也是快奔四十岁的人了。既然到了接近不惑的年龄,理性的东西一定会渐渐强大起来。可是,我努力了很多次。还是做不到。如此,我反而庆幸自己还有那样一份普通人应有的情感。尽管这样的情感具有普遍性。我过去在主持报纸副刊的时候,来稿中常有大量写父母子女亲情、家乡山水河流的散文,我在尽量发表了一些后,便有了一个奇怪的想法,除非特殊原因,以后再也不能发表这类题材的作品了。是的,不论是办刊还是办报,谁不想推陈出新呢?然而,这样的想法在实践一段时问以后,我便发现很难做到。这倒不是其他类题材的稿源不足,而是那些貌似彰显文化、说理清楚的东西占据控股的比例后,读者反而有意见了,认为我的版面文章缺乏真情实感,光会讲些大道理,没多大意思。其实,有这些想法的还不光是读者,即使是报社主管审稿的领导,对那些充满文化讲大道理的文章也很烦。这样,我便又有回到过去的想法。特别是我在参加了一次部队举办的笔会后。更加坚定了我的信心。在笔会上,部队业余作者拿出许多写父母兄弟姐妹、写故乡村庄小河的散文,我拿到手后感到很为难,就对组织者说,这些作品题材太雷同了,能不能再整点别的来。组织者说,你的想法是对的,但你也要从军人的角度想想。你想,这些军人大都从农村入伍,他们告别亲人,从家乡来到部队,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们的脑海里想得最多的就是父母兄弟,就是村前的小河、村后的大山,这是刻在他们骨髓里的东西,谁也无法让他们忘却。在我们部队,再苦的训练,再难的任务,战士们都从来没有掉过一滴眼泪,但每当听到唱母亲的歌。唱家乡的歌,战士们便会不知不觉地落泪。在很大程度上,军人写文章绝不是要当什么作家,他们实在是想把内心的真实感受写出来。不然,他们会憋出病来的。

散文需要真情实感。这是一个老话题。现在,它又成了一个新话题。其所以“新”,主要是由于当前有相当多的散文作者已经放弃了这个传统。请注意,在这里我用的是“散文作者”,而不是“散文家”。就是说。我承认那些说理的散文模式的存在,但就作者而言,我还无法承认其散文家的地位。大凡能称其为家的,其重要的标准就是创造了某一流派,形成某一种风格,影响了一群人或影响了一个时代。在当代中国,能担当此重任的只有而且仅有余秋雨一人。在这里,我并没有否定其他人对这类散文的尝试与探索。不过以我的目力所及,我还很难看到有自己独特思想且充满文学意蕴的上乘之作。更多的作品,大都是文史知识的堆砌,有的连堆砌的资料都是不准确,甚至是错误的。我曾说,散文不承担说明文的义务,也不承担文物考古的重任,散文承担的是文字的神韵,是艺术的感受。对此,有作家曾与我辩驳,说古代散文有很多就不是抒情的,比如“史记”、“奏折”。我说,古代散文是有很多说理的,但那些作品是有神韵的,是有音乐感的。中国散文自白话以降,除抒情外,也借鉴西方思想在说理。但不管怎样,散文总是要讲究意蕴的,这其中的意与蕴还应该具有音乐的“韵”。没有了这个“韵”,光一味地说理,说别人也知道的理,那样的散文就真的成了“散”文了。可惜,我的这种认识还没有被更多的人所认同。就大多数人而言,他们不但相信那样的散文是“大散文”,而且相信那样的散文写作者是真正的散文家,是散文界的一代宗师。这不是我的悲哀,也不是我的尴尬。在这样一个急功近利的时代,一个讲级别、傍大款的社会,当大师反而比当小民更容易得多。

因此,在这篇所谓的“序”里,我想提出散文的底线。我觉得,散文讲究真情实感,这到什么时候都不会错。同样,散文追求一些创新,诸如搞一些“说理”、“小说化”也没有错,关键要掌握一个度,看看自己有没有那个身手。如果说理说不通,说了也说不出什么新意,又忘记了真情,我看散文这事八成跟您没什么关系了。既然没关系了,那就站在道边当看客;如果连看客都不行,干脆一门心思看韩剧得了。不瞒您说,我就是个十足的韩剧迷。我以为,看韩剧能看出善良,看散文也能看出善良,一部韩剧就是一篇含笑的散文。

2005年12月5日 梨花园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6: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