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数字化语境中的文艺学/文艺学前沿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文学理论
作者 欧阳友权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套“文艺学前沿丛书”旨在出版当代学人的有研究深度的著作,以推进当代中国文艺学学科建设,展示中国文学理论的不同思维向度。欧阳友权的这本《数字化语境中的文艺学》是丛书之一,讨论以“第四媒体”为标志的数字化技术背景下的文艺语境转换和艺术谱系学转型问题,其所着墨的数字化艺术个案——网络文学的学理解读,实际是在考辨数字艺术的人文逻辑和数字化时代的精神现象学问题。

目录

序言一 王岳川

序言二 欧阳友权

上篇 数字化时代的文艺语境

第一章 数字化的诗学与美学

 一、数字技术的诗学诠释

 二、科技理性的美学原点

 三、数字化的审美视界

第二章 数字时代的精神现象学

 一、数字文明的人文向度

 二、数字技术的哲学局限

 三、数字艺术的审美悖论

 四、阻击技术主义,坚挺人文精神

第三章 技术社会的文艺生态

 一、转型期文艺的表征危机

 二、全球化图式中的失语焦虑

 三、文艺困境的技术救赎

第四章 数字化时代的文艺研究

 一、新技术革命带来文艺研究对象的变化

 二、电子媒体带来文艺研究内容的改变

 三、信息手段孕育文艺学方法更新

中篇 数字技术下的文艺转型

第五章 媒体延伸的艺术步履

 一、技术媒介平台的艺术足音

 二、当文艺面对“第四媒体”

第六章 数字化对艺术惯例的挑战

 一、数字化与文艺体制“格式化”

 二、艺术原点的谱系学考辨

第七章 比特叙事的本体转换

 一、电子语言的形态学

 二、比特叙事的指涉方式

第八章 数字化艺术的文本范式

 一、数字文本的存在方式

 二、赛博空间的后审美范式

下篇 网络文学的学理解读

第九章 表征自由精神

 一、为文学装备自由的引擎

 二、网络自由与虚拟哲学

 三、网络文学的自由本性

第十章 民间话语权的回归

 一、话语平权的“新民间文学”

 二、都市民间的“粗口秀”叙事

 三、消费大众的表达限度

第十一章 精神价值的解构与建构

 一、网络对精神价值的解构

 二、网络对人文精神的建构

 三、网络技术理性批判

第十二章 后现代主义文化逻辑

 一、网络与后现代文化的“图一底”关系

 二、网络文学的后现代情结

 三、网络对诗学的后现代拆解

第十三章 电子诗性的祛魅与返魅

 一、数字技术对诗意的祛魅

 二、赛博空间的诗性返魅

后记

试读章节

让现代都市青年返回远古去体验“人猿相揖别”的生活历险(《勇敢者的游戏》),还可以在“侏罗纪公园”里让人去和恐龙周旋(《侏罗纪公园》),甚至让逝去的电影明星在数字技术下重新复活而再登银幕……数字化营造的这一个个充满诗意的神奇境界,无论是现实的还是虚拟的,都能使人得到惬意的快感和新奇的美感。

再者,数字化的美还表现在它为人类营造的科学与诗相结合的生存方式。科学与诗,本是人类生存的两极境界,而数字化技术以其穿越时空、启迪想像的新发明和新创造,让凝聚了人的智慧与心血的科技产品,以物质寄寓精神,用创造吐纳情怀,靠技艺达成美感,最终使科学与诗、精密的数学与抽象的哲学、毫厘不爽的设计与激情勃放的臆想、生命的新体验与畅神的美境界现实地融为一体,激活和鼓荡出现代人生存的诗意之美,提升、引导并印证着现代人的生存幻想,让科学与诗的结合一步步走进现代人的生活。譬如现代电子通信技术形成的“咫尺天涯”;人工智能、神经网络、生物芯片这一代代电子计算机对于人的自我潜能的智限超拔;现代摄影术和电子存储带来的“瞬间永恒”,国际互联网络把世界“一网打尽”等,都是科学与诗的结合在人的生存方式上的完美体现。它们已经跨越了个人生存时空的藩篱,把生命的有限提升为生命创造的无限,把生存的需求升华为满足后的心灵享受,在改变世界图景的同时,又让人类乘坐睿智的“科学方舟”去畅游审美化的生存境界。

当然,毋庸讳言,技术文明的高速发展,有时可能会骚扰现代人的精神宁静,打乱竹篱茅舍下的从容意态,抑或挑去笼罩在某些事物上的诗意面纱。因为高新技术求真务实的科学理性,在揭穿迷信、打破神话、终止愚昧的同时,也可能熄灭留存于人们心中的那盏诗意幻想的油灯。“阿波罗号”登月成功终结了嫦娥舒袖、玉兔捣药的广寒宫神话;试管婴儿的降生和“克隆”技术对生灵的复制,给生命孕育的神秘和血缘人伦的神圣打上了问号;直拨电话、电脑传真、光纤通信、网络互动、电子邮件等确实方便快捷,却又消除了昔日那种“望尽天际盼鱼雁,一朝终至喜欲狂”的脸红耳热的幸福感。还有高速公路上的以车代步和蓝天白云间的睥睨八荒,让人体验到了激越和雄浑,但同时又排除了“细雨骑驴人剑门”(陆游)、“竹杖芒鞋轻胜马”(苏轼)式的舒徐和随意。不过,现代高科技所蕴涵的新的诗意和所创造的新的美(如电脑艺术)以及新的审美方式(如网络游戏),较之于它所淹没的那些带有古典情韵的小桥流水、昏鸦老树来,又算得了什么呢?只要我们保留一分对生活的挚爱,只要我们对快速变幻的现代科技抱有静观的心态并投以审美的眼神,数字科技的声光电屏依然能辉映出人文精神的绿地,信息文明的管道网线传递的仍将是诗意的美和畅神的心灵享受。

P20-21

序言

王岳川

中国当代文论的前沿话语是同整个世界前沿话语相连的,其重要语境是全球化和多元化构成的一种特殊的张力场。

在全球化浪潮中,科技经济一体化和热核战争的威胁使整个人类休戚相关,荣辱与共。不同的价值立场使得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文化宗教层面的反全球化的多元文化主义潮流。多元文化伴随着人类历史而发展:中国文化传统、希腊文化传统、希伯莱文化传统、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传统、非洲文化传统等多种文化不断消长、此起彼伏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进程。今日世界种族间的冲突层出不穷,黑人民权运动、新左派运动、同性恋运动、女权运动、反文化运动等此起彼伏,整体性现代社会正在发生大分裂,世界正在走向新的多样化。

本土化和全球化从来都彼此依存,作为文明载体的民族自身发展不仅在冲突中融合而成,而且在融合中产生新的冲突并进而达到更高的融合。“文化对话论”既不是抹杀各民族自身的特性,也不走向所谓的“本土化”和冲突论,而是坚持通过对话求同存异,从而在本土化和全球化之间达到微妙的谐调,在冲突论与融合论之间获得一种良性的互动。

多元文化主义强调尊重差异性文化。多元文化主义与特定时代的社会、家庭、婚姻、宗教、教育和种族变革紧密相关。多元文化理论和实践的健康发展,取决于一种健康的文化心态,即既不以一种冷战式的二元对立思维去看走向多元的世界,也不以多元即无元的心态对所有价值加以解构而走向绝对的个体差异,而是在全球文化转型的语境中,重视民族文化中的差异性和特殊性的同时,又超越这一层面而透视到人类某方面所具有的普适性和共通性,重新阐释被歪曲了的民族寓言,重新确立被西方中心话语压抑的国家文化形象。中国的现代性应该向人类体现出“东方智慧”,使得东方智慧在整个世界文化发展中成为新世纪社会文化的有效资源,由此展开东西方文化的真正对话。

全球化格局下的文学理论将建构多元多样性诗学为己任,这种多元文化观将使汉语学界突破西方文论的单一知识框架,重新审视东方文学传统中的文化理念和文学观念,关注中国文学在新的世界格局中的现代性诗学特征,并通过对差异性文化精神的体认,获得更为宽松多元的文化差异性结论。

人类的生成是同人类物质和精神文化的对象化紧密相关,“人类文化”其实是文明发展中不断升华生成的“文化人类”。人类经历了手写文明时期、印刷文明时期和无纸工业文明时期。这三个文明时期呈现出人类精神文明演进的历史,也是人各种素质的伸张史。但在转基因时代,人的精神生命不断发生变异,文明载体与人的精神生命处于一种紧张关系中。如何在新世纪网络人、股票人、投机人、经纪人充斥世界之时,在图文时代虚拟的全球化时代,以新的理论视野强调人的身体和精神和谐的全面发展,似乎并非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在网络传播时代,文化从经典进入非经典和反经典,使得口语写作超过了书面语写作的价值,日常生活感成为这个时代的合法性标志。从“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到文字的速朽,文字的魅力不再是惊天地而泣鬼神,而是不断生产又不断被覆盖。从珍惜语言到滥用语言,语言成为随波逐流的无思平台;从人的神话到神死了,大写的人死了,知识精英死了,剩下的是小写的人和自足的人;从乌托邦到日常生活的合理化,世俗生活成为幸福的别名;从理性中心主义到感觉中心主义,整个世界和文学知识分子心态发生了整体倾斜,艺术肉身化挤压精神性成为时代的标识。

当代中国文化艺术中的世俗化倾向越来越占主导地位,而精英文化却在日常理性中日渐衰颓。如何在经济全球化中为中国文化艺术和人的精神发展定位,成为知识分子的迫切工作。人们已经从前现代的线性时间观中走出来,进入现代性的当下时间,更进一步进入后现代的时间的空间化一一无时间。于是文化远离了高层化和垄断化,远离了权威性和启蒙性,进入到肉身化、独白化、自恋化、欲望化、比矮化、自贬化、消费化。如何使文化和人的精神绿色生态化,使人在“红色写作”之后不坠入“白色写作”的怪圈,而是进入“绿色写作”的良性氛围,需要文学知识分子认真地思考。因为知识分子是问题的提出者,他需要对时代不断提出问题、反省问题,把怀疑和追问放到优先地位。

研究文艺学离不开中国传统文论和西方现代文论,这是塑造新世纪中国文化形象的重要工作。在一个相互交织并消解冷战思维模式的共存时代,如果没有西方“他者”的“镜像”,我们就无法清晰地审视中国文化的“自我”。通过文化镜像深度的自我审视,将有助于把东西方文化的对抗转化为不同文化体制的创造性互动。我们只有在东西方有效对话的前提下,进行现代性反思和价值重建,才有可能使本土性真正与全球性获得整合,从而冷静清醒坚实地进行自身的现代化建设。在这个意义上,传统中国文化与当代“中国问题”研究,对新世纪“中国形象”的呈现有着重要意义:把握当代中国文化转型对当代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清醒地认识新世纪中国文化和政治的基本走向,在社会转轨中建立有效的公共话语空间。这已经不是一般的文化阐释问题,而是跨国语境中的“中国形象”定位和呈现问题,同时也是中国自身形象不断完善、丰富、发展和创新的前提。

中国形象的重新书写当会整合华夏文化精神,展示文化哲人群体精神人格风貌。历史和文化的真正价值,集中体现在那些伟大而独特的、不可取代的思想家身上。他们以创造思想更新观念为己任,关注苦难的人类命运和未来前景,在精神人格和独立思想中从事历史文化精神的遗产的新阐释。然而,真正的思想者又是孤独的,社会文化或知识增长往往是靠少数真正独立不倚的思想者的坚韧推进,而大多数人却在享受思想成果的同时,又使思想的革命性消解成习惯的残余物,或以世俗化的形态表现出来。如何透过文化历史的幔帐,去寻绎民族精神的时代更迭演变的“思想型”问题,在传统与现代的复杂论域中,以生命体验穿过每个思想者自己的学术话语体系的硬壳,对其前提和问题的解决提出新的质疑,从中追踪中国文化学术增长中那真正获得延伸的“思想本身”。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这套由中南大学文学院策划、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文艺学前沿丛书》,旨在分批出版当代学人的有研究深度的著作,以推进当代中国文艺学学科建设,展示中国文学理论的不同思维向度,使中国文艺学在译介西方文论之后,能够有效地开始自身文论话语的重建,并不断地获得中国文论身份和文化创新意识。

2005年2月28日于北京大学

后记

这是我在同一研究领域的第四本小书。从1998年介入“高科技美学”论题起,我一直在关注和涉足“科技与人文”、“网络文学”、“数字文化”等问题的研究,依托在这一领域获得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和教育部规划项目,先后撰写出版过《网络文学论纲》(人民文学出版社)、《网络文学本体论》(中国文联出版社)、《网络传播与社会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还主编了一套“网络文学教授论丛”(5本)。不过这本小书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对自己前此研究心得中相关内容的提炼与总结,因为书中的多数章节都曾先后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文艺理论与批评》、《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战线》、《自然辩证法研究》、《社会科学》、《光明日报》、《文艺报》、《文艺争鸣》、《理论与创作》、《社会科学辑刊》、《求是学刊》等多家报刊发表。本书除了阐释我对数字化语境中的文艺学问题的理解外,其核心的学术理念则寄寓了我对“高技术与高人文”的期待与思考,表达了我对数字化时代人文精神的忧患与理解。书中对“网络文学的学理解读”则可以看作是这一理解的艺术个案佐证。

数字化在跨越传统的信息屏障的同时,也改造着世界的物质格局和精神秩序。不过,数字化语境中的文学艺术至今尚处在稚气未脱的萌动期,对这种新媒介艺术的理论解答和观念厘清更是“小荷初露”,素无定评。面对研究对象的不确定性和学理建构的非预设性,我试图遵奉两条治学原则:一是基础学理的致思维度而不是技术分析模式,二是建设性创新意识而不是评判性“他者”立场。前者让我在思考问题时重价值理性和意义承载,后者则提醒我对自己的理论思考始终持存一种反省与怀疑精神,让敞亮的个我之思尊重内心的学术襟抱。

在书稿即将付梓时,我要特别感谢那些为本书内容提供过发表园地的学术期刊的编辑朋友和为本书写作提供了丰厚资料的学。界同仁,感谢我的同事和我们的学术团队多年来对我的支持和鼓励,还要感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汪民安先生为本书的出版所作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如果这本小书能以自身些许的学术收获报答他们于万一,我也就深感宽慰了。

谨记。

欧阳友权

2005年春节于长沙岳麓山下三秋书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6 23:3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