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后斋画报》,它像一个巨大的橱房,既遇映射出西方的巨大投影,也反映出国人对西方文化的最初印象。人们从这份画报上可以看到有矣西方的种种事像:外国的总统和国王,贵妇与时装,天上飞的气球,地上跑的机车,水里走的轮船。当然,也有大最也不知道是谁编出来的“人咬狗”的奇闻怪事。国人也因此知道了,洋人也有男欢女爱,也有贪生怕死,也有凶杀和恶行,有一切中国人也能有的爱好和毛病。虽然,我们的画师画的无论哪一国的洋楼,都是租界的产物,画面上一股洋泾浜味。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土眼洋事之万国聊斋 |
分类 |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
作者 | 张鸣//袁贺 |
出版社 |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点后斋画报》,它像一个巨大的橱房,既遇映射出西方的巨大投影,也反映出国人对西方文化的最初印象。人们从这份画报上可以看到有矣西方的种种事像:外国的总统和国王,贵妇与时装,天上飞的气球,地上跑的机车,水里走的轮船。当然,也有大最也不知道是谁编出来的“人咬狗”的奇闻怪事。国人也因此知道了,洋人也有男欢女爱,也有贪生怕死,也有凶杀和恶行,有一切中国人也能有的爱好和毛病。虽然,我们的画师画的无论哪一国的洋楼,都是租界的产物,画面上一股洋泾浜味。 内容推荐 《点石斋画报》由英国商人欧内斯特·梅杰所办的点石斋书局于1884年5月创办。每旬1册,每册8页,用连史纸石印,随《申报》附送,也单独发行。1898年8月出版最后一期,共出版了528期。画报的主编吴友如先生是当时江南著名的画家,文名也盛,当年上海的新闻出版界许多石印的出版物,都有他的画作和墨宝,上海的十里洋场也留下了他许多风流逸事。对于画报他既是主绘又是主笔,许多画作就是在青楼书寓中完成的。 本系列图书的编著者在《点石斋画报》的4000余幅图画中选择了近400幅,经过重新排列组合之后,从历史、社会、文化等视角,以简洁明了,富于思想与睿智的语言对其进行了新的阐释与解说。 一百多年过去了,吴友如的画作,如今已经卖到了天价,不是工薪阶层所能问津,但是他和他的画师们所绘制的《点石斋画报》,却依然像一座橱窗,向人们展示着我们民族那个风雨如晦的过去。 目录 一 科学迷幻 二 洋人洋事 三 海外奇谈 四 他国之君 五 国际政治 六 异风异俗 试读章节 虽然早在明朝中叶,来华的西方耶酥会教士已经让中国人见识了西洋科学与技术,徐光启和李之藻已经在传教士帮助下学习欧几里德和制枪制火药的技术,但这一过程毕竟因复杂的因素而中断了近二百年。当洋人再次进入中国的时候,首先令中国人感到震惊的,不是他们奇异的装束和奇异的相貌,而是他们所倚仗的坚船利炮,这些西洋科技的产物。 如果说,对于来自异域的珍禽异兽和奇谈怪说,中国人还只是好奇而已,而对于西方的科技,以及由这种科技产生出来的物品,中国人就不止是好奇了,里面有羡慕,更有崇拜,像对待从前的神灵一样地崇拜。国人可以对来自西方的人加以轻蔑,因为他们长相跟我们不一样,国人也可能对西方的风俗加以嘲笑,因为他们不尊王化,不识礼仪,但绝没有人敢于轻慢西方的科技,因它背后的巨大力量,让国人吃尽了苦头。 作画的吴友如们不是科学的爱好者,充其量算是有点好奇心的报人。不过,在那个时代,即使在华洋杂处的上海,通晓西方学术,尤其是了解一些西方科学技术的人,仍如凤毛麟角一样珍稀。因此,不可能存在科普的画家,把西方的科技传布给一般的上海人。因此,《点石斋画报》的同仁们,就成了某种意义上的代庖者。 不过,我们通过他们的画笔,他们的眼睛,可以看出在19世纪后半叶,中国人是怎样看待西方的科学技术的。这里有虔诚和恭敬,也有好奇和天真。 [以丝造炮] 近代火炮炮管多以铜铁或钢铸成。画家说西方报纸报道有一德国工程师发明了丝造炮。炮芯由钢制成,外用丝裹。(画家解释说)因为丝质坚韧、隔热。用它裹炮管,沒有炸管的危险,而且能减轻炮的重量达50%一60%,称这正是巧夺天工的典型。 火炮制造技术是国人最关心的一项技术。这方面的动向,自然会成为“新闻”。不过以丝(如果是蚕丝之丝的话)加固炮筒,似乎不合常理。 [枪炮致雨] 人工降雨在现在不是新闻,而在19世纪可能成为笑谈。图说根据西文报纸报道,说是有一个美国将军在干旱之时,以枪炮轰击的同时,命人乘热气球携炸药升空施放,就会阴云四合,导致降雨。时人无人相信,最终试验也沒有成功。为此,画家评论说,如果凭枪炮之威可以支使雨师,那天下岂不是不再有干旱之忧,这个将军怎么能做出这样的欺人之举呢? 现在人工降雨,虽也放炮,但炮弹里不是火药,而是干冰。不过,以火药的炮弹轰击,也可能有下雨的功效。画家以自己的经验,轻易否定了美国人的创举,未免草率。 P1-P5 序言 最早知道《点石斋画报》,还是下乡的时候没有书读,被迫啃《鲁迅全集》,从鲁迅那里得知的。当时由于时间过多,而可读的东西过少,所以能读的都一律读得非常之细。鲁迅提及《点石斋画报》不过寥寥数语,我却由此知道了在上上个世纪末,中国大多数士子还在捧读高头讲章的时候,上海已经有了一个中西混杂的画报,虽然画报上的图画得跟“老莲叶子”似的,但毕竟给当时的国人介绍了许多西方的事情。当然,在鲁迅看来,画报的主笔吴友如和他的画师们,对于他们所熟悉的上海洋场上的妓女卖春、流氓斥俏倒是画得很入神,画起洋人洋事却相当生硬。 《点石斋画报》由英国商人欧内斯特·梅杰所办的点石斋书局于l884年5月创办。画报的主编是吴友如先生。吴是当时江南著名的画家,文名也盛,当年上海许多石印的出版物,都有他的画作和墨宝,上海的十里洋场也留下了他许多风流逸事。对于画报他既是主绘又是主笔,许多画作就是在青楼书寓中完成的。当时,他麾下的画师还有张志瀛、田子琳、金蟾香、何明甫、周慕桥、金耐青、戴子明、顾月洲、贾醒卿、吴子美、李焕尧、王剑、金庸伯等人。 《点石斋画报》出版的初衷,主要是“画说时事”,所以每每随着《申报》发送。所画的时事新闻,也往往跟《申报》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知道,《申报》是中国最早而且影响最大的报纸。直到民国年间,江南乡下的农民,提到报纸,就认为是《申报》,要包油条,就会叫道:拿张“申报纸”来!当《申报》跟蒋介石的国民党政权有点小小的过不去的时候,竟导致蒋的大恐慌,居然要派特务将《申报》的老板史量才暗杀掉。 《点石斋画报》从1884年创刊到1898年停刊的这段时间里,虽然没有《申报》的后任那么大的勇气,敢跟政府当局过不去,不过,作为华洋杂处、西风东渐的窗口的上海的一份时事性的连环画报,所画所言,不能不印上那个东西冲突激烈、民族危机日深的时代的烙印。可以说画报像一个巨大的橱窗,既映射出西方的巨大投影,也反映出国人对西方文化的最初印象。人们从这份画报上可以看到有关西方的种种事象:外国的总统和国王,贵妇与时装,天上飞的气球,地上跑的机车,水里走的轮船,当然,也有大量也不知道是谁编出来的“人咬狗”的奇闻怪事。国人也因此知道了,洋人也有男欢女爱,也有贪生怕死,也有凶杀和恶行,有一切中国人也能有的爱好和毛病。虽然,我们的画师画的无论哪一国的洋楼,都是租界的产物,画面上一股洋泾浜味。事实上,在那些年月,国人印象中的洋人形象,礼帽、手杖、西服、领带、坠地长裙,至少部分来自于《点石斋画报》。这些东西在画报停刊以后,在清朝的新政时代,居然都成了“文明”的象征,礼帽成了文明帽,手杖成了文明棍,不一而足,成为中国人向西方看齐的标准之一。 《点石斋画报》存续的时代,恰是一个中国国难日深的岁月,光是大仗就赶上两个: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无疑,画报的画家们是爱国的,而且爱得很激昂深沉,他们用自己的画笔,为国人勾勒了一幅幅中国的胜利图卷。可惜,他们所深爱的国家,却每每用失败和割地赔款的现实来回报画家的激情。 一百多年过去了,吴友如的画作,如今已经卖到了天价,不是工薪阶层所能问津,但是他和他的画师们所绘制的《点石斋画报》,却依然还像一座橱窗,向人们展示着我们民族那个风雨如晦的过去。 张鸣 2005-5-17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