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西风译丛》系列之一。全书共分9章,其中《命运》、《力量》、《幻想》和《随想》的一部分着重探讨了“恶的命运”与“人的自由”之间的辨证关系以及人们应该如何对待命运、成功、理想等,《财富》、《修养》、《举止》、《崇拜》和《美》则论述了人们应该具有的高雅的价值观念。全书以把关于时代的问题转化成有关生活准则的实际问题为宗旨,力图从不同的方面回答“我将怎样生活”这个问题。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论和谐生活的准则/西风译丛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作者 | (美)沃尔多·爱默生 |
出版社 | 光明日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西风译丛》系列之一。全书共分9章,其中《命运》、《力量》、《幻想》和《随想》的一部分着重探讨了“恶的命运”与“人的自由”之间的辨证关系以及人们应该如何对待命运、成功、理想等,《财富》、《修养》、《举止》、《崇拜》和《美》则论述了人们应该具有的高雅的价值观念。全书以把关于时代的问题转化成有关生活准则的实际问题为宗旨,力图从不同的方面回答“我将怎样生活”这个问题。 内容推荐 爱默生深刻影响卡耐基、拿破仑·希尔等著名成功学家,常常在各类成功励志图书中显身影。本书探讨人类应如何对待命运、实现理想、走向成功,如何寻求精神与实现的和谐,力图把思想引入实际生活,以生活细节问题为线索,回答“我将怎样生活”。 目录 【译序】 【第一章】 命运 我们将怎样生活 命运如何摆布人类 人的意志与洞察力 论命运的改善 【第二章】 力量 源自健康的力量 源自意识的力量 源自自然的力量 成功与积极的力量同行 【第三章】 财富 财富建于必需品之上 财富与道德密切相关 财富积累遵循的法则 【第四章】 修养 修养是源自最优秀思想的一种暗示 修养是教育的结果 行走的魅力 关注他人而不是自己 有修养的人要具备的其他因素 【第五章】 举止 风度是灵魂的载体 风度与环境及性格相关 成就风度举止的条件 【第六章】 崇拜 真理一边 怀疑主义的破坏性 还原道德良知是最高的信仰 言行一致才是崇高 在道德与灵魂的交汇处自己拯救自己 【第七章】 随想 与生命有关的随想 与邪恶有关的随想 与生活有关的随想 【第八章】 美 是什么让我们忽略了美 “美”没有定义 【第九章】 幻想 生活有赖于想象 想象激发希望和创造 试读章节 希腊的悲剧也表达过相同的意思:“凡命定者必定发生。主神朱庇特浩瀚无边的心灵无人可以逾越。” 野蛮人常常笃信某一部落或城镇的当地的神灵。耶稣宽宏豁达的道德很快就被他们转变为狭隘的乡村神学,用以鼓吹天神的遴选或偏袒。而且,不时地会有一位和蔼可亲的牧师,像荣格·斯蒂林或罗伯特·亨廷顿。他们相信一种小恩小惠式的天道神意。每当有好人需要一份午餐,这种天意就会让某个人敲响好人家的门,为他留下半块美元。但是,大自然并非多愁善感之人,她并不宠养或娇惯我们。我们必须看到这个世界凶蛮险恶,它不在乎溺毙一个男子或女人,反而会像吞下一粒灰尘那样吞噬你的航船。寒冷并不体谅人类。它刺痛你的血液,麻木你的双脚。直至将人冻僵,犹如一颗冰冻苹果。疾病、暴风雨、命运、地球引力、闪电,决不尊重任何个人。上天的手段颇有些残暴。猛蛇与蜘蛛的习性、老虎与其他嗜血如命狂扑乱跳类动物的猛咬、蟒蛇死命缠绕之下猎物骨断骨裂的噼啪爆响——这一切就存在于这个世界的系统之中,而我们的习惯也并非与它们有什么不同。你刚刚用过午餐,无论屠场是如何为人们小心翼翼而温文尔雅地隐匿在几英里的远处之外,食者与屠杀者也成为同案犯——这全都是一些穷奢极欲的动物种类——种种类必须以牺牲其他种类来求得自己的生存。这个星球极易受到源自慧星的震荡和其他星球的摇撼;地震、火山、气候的变化、岁差的行进,都能把它劈开撕碎。森林的开发导致江河的干涸:大海的海床发生变化,城镇和郡县便纷纷倒塌,葬身海底。在里斯本,一场地震杀人如拍死苍蝇。在那不勒斯,上万人在3年前短短的几分钟内被压成碎泥。大海上的坏血病,西非、卡宴、巴拿马和新奥尔良气候的严酷,都如钢刀一般大肆屠戮人类。我们的西部平原在热病和疟疾之下发颤。霍乱、天花对于某些部落而言犹如霜冻之于蟋蟀一样被证明是致人于死地的疾病——蟋蟀让夏天充满喧嚷。而一夜之间的降温就会令它们死寂无声。即使不去揭示那些与我们无关的危害,即使不去计算有多少种寄生虫寄生于一只蚕蛾的身上,即使不去搜索肠道寄生虫,或者纤毛虫类海洋微生菌,即使不去说这些虫类一代又一代生殖繁衍,究竟有多少代,无人可以数清——单单是鲨鱼的外形、以捕食其他动物为生的咽颌亚目鱼、布满尖利牙齿的海狼的上下颚、逆戟鲸的利器和其他种类潜藏在大海之中的斗士,这一切就足以暗示出大自然内部的凶残。让我们上上下下都不要否认这一点。天道神意自有一条野蛮的、崎岖不平的、难以预测的道路通达它的目的。企图粉饰它那庞杂繁复的手段,或用一件干净的衬衣和神学院学生白色的领饰打扮这位令人畏惧的恩惠者,都是徒劳无益的。 你也许会说,威胁人类的灾难不过是些例外,而人们无须每天都去思考斟酌天翻地覆式的灾变?是呀。然而发生过一次,就有可能再次发生。而且只要我们躲避不开这些打击,我们就必须畏惧他们。 不过,与其他那些每天每日都在悄悄地作用于我们的法则的威力相比,这些打击和破坏对我们的危害要逊色得多。命运是目的对手段的一种牺牲——是组织压制个性。动物园里供展览的动物,或者脊椎骨的形式和力量,是一部命运之书:鸟的喙,蛇的颅骨,都暴虐地决定了它们各自的局限性。动物种类的大小、气质的等级也是如此;性别、气候以及才能的副作用——它抑制了在某些方面所具有的活力——也都是如此。每一种精神都建造它自己的房屋,可是随之那房屋便囚禁精神。……P7-9 序言 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1803~1882年),生于美国,两岁时,曾被父亲戏称为“迟钝的学者”。然而,正是这位“迟钝的学者”却以他哲学家的思想、演讲家的口才和文学家的文笔,深刻而又广泛地影响了19世纪以来一代又一代的美国学者乃至世界各国的学者。 他的超验主义思想直接引发了19世纪美国哲学、宗教、文学和社会文化生活领域里的一场变革,推动了美国社会改革大潮f包括废奴运动和早期女权运动)以及美国文艺复兴文学的发展。由他作为精神领袖的“超验主义俱乐部”及其一小批文人实质上是发动了一场美国文化的独立战争,借此向世人宣告了美国精神要彻底摆脱欧陆传统束缚的强烈意愿。虽然他的同代人和后代人对他的评价可谓是毁誉参半。褒贬不一,但是却没有人能够不为他的个人主义的思想、自立自强的说教、乐观向上的理想以及视权威如草芥的勇气所感染。如果说此前的美国文化是由乔纳森·爱德华兹、本杰明,富兰克林、托马斯,杰佛逊在前人的基础上前赴后继地从宗教体验、世俗经济和政治理想等多个方面加以精心设计和初创的话,那么这一文化的最鲜明的美国特色却是由爱默生依据东西方文化思想最早集成的。他把自己潜心的思悟和天成的直觉统统化入美国的精神,好似“美国的孔夫子”一般企图通过“游说” (四处演讲)和“论语” (各种随笔、日记、书信、诗篇和文章)来实现自己塑造新的美国人和美国社会的梦想。 爱默生曾经做过牧师和教师,是散文家,是诗人,但他首先是一个“思想者”,一个“思考着的人”。无论是他的《自然》(1836)、《美国学者》(1837)、《神学院毕业班演说》(1838)这些里程碑式的名篇,还是《随笔》(第一集1841年:第二集1844年)、《代表人物》(1850)、《英国特色》(1856)、《生活的准则》(1860)、《社交与独处》(1870)、《文学与社会目的》(1875)这样的名著,都闪烁着伟人独立思想的火花。 其实,爱默生的梦想归根结蒂就是要将人们都还原成不假历史、不假权威、不假书本、不假惯例的独立思考的人,爱默生从骨子里厌恶一切陈规陋习和霸权偶像,抵制一切因循守旧和卑躬屈膝。生来神圣的他号召同样生来神圣的我们一道融入自然,融入自己的心灵,荡涤浊臭的世俗物欲与卑下的从众情感,恢复我们高尚的灵性和神性,思自己所想,行自己所为。在他看来,人是平等的,又有着天壤之别:那些放弃了自己天然的权利,不相信自己,宁愿摹仿他人把自己禁锢在低俗的物质世界中,依靠拾人涕沫、为人奴仆而谋生的人,只能浑浑噩噩地如行尸走肉般苟延残存;而只有那些独立地追求自然的精神和道德之真善美的人才可以生活在与“超灵” (或日上帝、天道、真理等)自由沟通的崇高的境界之中。 是伟人,就难免遭人误读曲解。爱默生的乐观学说、个人主义以及逻辑松散的文风就曾经备受非议。实际上,爱默生并非没有清楚地认识到人生的苦难、社会的丑恶、命运的多舛,只是他不像钟情于黑暗色调的爱伦坡、霍桑和麦尔维尔那么悲观而沉迷于对人的变态、畸形、罪恶和自然的暴虐的探究,他的理想主义源于他对人性毕竟具有通透的内心光明的肯定,源于他那人类必定能够征服自然恶势力的信念。他对个人的推崇则是由于他谈论的是人的精神追求和道德修养,而非人的一己私欲;是由于他对人类毕竟能够通过自力而重获灵魂新生的前景深信不疑。他时而出现的自相矛盾反倒是折射出了他的善恶并存、得失互偿的哲学思想。过去,我们通常注重的是爱默生较早时期(1836—1850年)的著作,而对他此后的论述则持“老调重弹”或“创作力减退”的观点,如此便难以克服对他的误解。其实,我们相信,通过阅读类似于《生活的准则》这样的爱默生较后时期的名著,我们完全可以避免盲从一些有关爱默生的偏见。应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爱默生在后期的这些著述中变得越来越审慎、周全、温和与宽容。越来越关注人类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他的乐观变得越来越沉稳、厚实。有时甚至透射出悲观;他的个人也依然继承着美国人原本就不缺乏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尽管更多了一丝高雅和超凡的气质。当然,从他多数的文章来看,其思想的连贯性还主要是依靠直觉,不大关心结构的严密与完整。他一如既往地喜欢就事论事,忽而围绕着一个主题广征博引,罗列大量的事例,铺叙大段的文字,似乎理不说透不甘心;忽而又以串串的隽语或警句亮人眼目,振聋发聩,似乎语不惊人死不休。 《生活的准则》英文原名为丁he conduct of Life,直译应为《生活的行为》。考虑到“conduct”这个英文单词也有“引导”和“为人处世的方式”的含义。窃以为亦可译为“生活的准则”或“生活的操行”。全书共分9章,其中《命运》、《力量》、《幻想》和《随想》的一部分着重探讨了“恶的命运”与“人的自由”之间的辨证关系以及人们应该如何对待命运、成功、理想等,《财富》、《修养》、《举止》、《崇拜》和《美》则论述了人们应该具有的高雅的价值观念。全书以把关于时代的问题转化成有关生活准则的实际问题为宗旨,力图从不同的方面回答“我将怎样生活”这个问题。有鉴于此,出版者考虑到各个不同层面读者的兴趣和水平,本次出版建议将原译名改为《和谐生活的准则》,并在全书9章的大题目下增添了原著中所没有的小标题,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清原著的思路和结构,应该说是非常合理和必要的。 本译著主要由任晓晋负责翻译,其中《财富》、《崇拜》由赵一凡翻译,《修养》、《举止》由任晓晋、姚兰合译。由于爱默生的思想和文字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誊们虽竭尽全力翻译好这本名著,但疏漏和讹误之处恐仍难免,望读者不吝赐教。 译者 2005年斗月18日于武昌珞珈山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