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父母是很不容易的,而如今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现代社会的紧张生活也给孩子带来越来越多的压力。本书从孩子的整体成长和所需教育两个方面,帮助父母了解和支持孩子。书中讨论了这样一些问题如何从错误中学习,走路、说话和游戏,节奏对儿童的重要性,男孩和女孩的差异,该在何时上学,家长和老师的关系,如何面对复杂的社会,青春期问题等。作者告诉我们,父母只有用恰当的方式来滋养、培育与启蒙孩子,创造出最佳的成长环境,才能让孩子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解放孩子的潜能(华德福父母指南)/华德福教育丛书 |
分类 | |
作者 | (英)马丁·洛森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做父母是很不容易的,而如今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现代社会的紧张生活也给孩子带来越来越多的压力。本书从孩子的整体成长和所需教育两个方面,帮助父母了解和支持孩子。书中讨论了这样一些问题如何从错误中学习,走路、说话和游戏,节奏对儿童的重要性,男孩和女孩的差异,该在何时上学,家长和老师的关系,如何面对复杂的社会,青春期问题等。作者告诉我们,父母只有用恰当的方式来滋养、培育与启蒙孩子,创造出最佳的成长环境,才能让孩子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内容推荐 华德福教育(Waldorf Edtlcatlorl)是一种已有八十多年历史的完整而独立的教育体系。1919年,鲁道夫·斯坦纳(或译为史代纳)在德国创办了第一所华德福学校。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联合国开始向各国推荐华德福教育,它在世界范围内日益得到支持和认可,在亚洲的日本、印度、菲律宾、泰国以及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华德福学校也发展迅速。截止到2000年,全世界共有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877所完整的华德福学校(从幼儿园到高中),1706所独立幼儿园,549所成人教育机构和特殊教育机构。 华德福学校的毕业生中,有挪威总理斯托尔滕贝格、德国内政部长席利、美国运通公司CEO谢诺尔特、著名作家米歇尔·安德、赛车冠军费豪、电影明星娜塔莎·金斯基等。意大利前总理贝卢斯科尼、德国前总理科尔、德国前外交部长根舍、德国教育文化部长何曼雅、实用计算机之父汉茨·尼克斯道夫、著名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星球大战》导演乔治·卢卡斯、电影明星保罗-纽曼等人则把他们的孩子送进了华德福学校。 在中国大陆,德国人卢安克最先在广西农村推行华德福教育,曾赴英美学习华德福教育课程的吴蓓、黄晓星、张俐和李泽武等人,也在北京和成都等地开始了华德福教育的实践。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态度 第二章 介绍几个练习 第三章 为什么我们要有孩子? 第四章 最初的三年 第五章 顺其自然地成长 第六章 我们的感觉 第七章 十二种感觉 第八章 节奏的重要性 第九章 走路 第十章 说话 第十一章 孩子的游戏 第十二章 可以上学了吗? 第十三章 男孩和其他问题 第十四章 想想我们的食物 第十五章 多元智能 第十六章 青春期 试读章节 感情用事无益 许多人对孩子易于感情用事,特别是当我们和他们分开时。所谓感情用事并不是每当夜晚我们替孩子盖好被子时流露的真诚关怀,也不是当他们和我们肌肤相亲、娓娓交谈时的挚爱亲情。感情用事是我们把自己固有的想象投射到孩子身上,而没有注意他们究竟是谁。父亲由于和儿女的交往比母亲少,有时比母亲更为感情用事。 感情用事无益,但却有可能对孩子期望过高造成负担,孩子会因此感到沮丧。感情用事有许多种表现:把孩子看成讨人喜欢的天真无邪的宠物,让孩子穿上镶嵌有许多花边的衣服,喜欢大的填塞毛绒材料的玩具,通常离开孩子几天后送给孩子大大的礼物,喜欢模仿童言和孩子说话,回避生活中的问题,空口许诺。如果这种行为发生在成人之间,成人至少会保持一定距离。但孩子却不行,他们信任成人做的一切。 不幸的是,感情用事极易被商家利用,我们被诱惑包围,以致形成了某种习惯。愚蠢的生日贺卡和机场商店里眨着眼睛的洋娃娃,使出差回家的父亲感到不买礼物就有负疚感。出差回家的父亲一定要买礼物吗?难道礼物不会泛滥吗?想想还有其它的方法吗? 不一定只有礼物才能表达父母之爱,从出差的地方可以带回一些当地的民俗风情,如故事、儿歌、风味食品等。我的同事每次出差回家,总是带回一块新鲜面包,这是份简单的礼物,足以供大家在餐桌上进行生动的交谈。问题是感情用事不尊重孩子真实的天性,给予孩子自身发展的空间太少。极端的情形下,孩子会成为成人幻想的产物。理解孩子的父母会尊重孩子的个性,因此: 感情用事意味着把自己的想象投射给孩子,而这个想象又与孩子的本性不符。 如果孩子没有按父母的想象去做,感情用事就成了孩子的负担。 序言 本书从儿童的整体成长和所需教育的两个方面,帮助父母去了解和支持孩子。书中指出,父母能以良好的方式去培养、鼓励和启蒙孩子。我指出目前潜藏的一些危险或易犯的错误,但同时也给予父母希望、勇气和支持,让他们在养育孩子过程中得到真正的欢乐。我们透过孩子学会认识自己,并和他们一起成长。正如致力于儿童发展研究的伟大学者皮亚杰说的:“孩子解释大人,多于大人解释孩子。” 孩子需要的是爱 教育家鲁道夫·斯坦纳(Rudolf Steiner)曾经对“三种有效教育孩子的方法——恐惧、野心和爱”评论道,不要前面两者,我们也能教育孩子。 爱意味着什么?父母真的爱他们的孩子吗?除了爱,孩子难道不需要其它一切?当然不是,但所有一切都必须出自内心的真爱。爱是一种与他人相处的法则——对个体充分尊重,把他们的需要放在首位,而不图回报。爱是我们创造的容纳空间,为了让孩子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爱是带着感情的理解,是带着理解去感觉事物的能力。它既不是未经悟性引导的盲目情绪,也不是冷冰冰的理性逻辑。正如列奥纳多·达·芬奇所说:“伟大的爱出自伟大的理解。”一切真正的爱是利他的,绝对不会是自私的。 然而对孩子的爱,比这还要丰富得多。它不是空口言谈,而是体现在行动中。它不能停留在想法或感觉上,还要付诸实践。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把自己对孩子的一切美好的想法或情感,转变成对孩子有帮助的具体行动。爱涉及我们和孩子的关系,也和我们对自己的了解以及行为有关。我们希望达到的最高境界是博爱,我们不要气馁,不要退却。爱不是目标,而是一条道路,今天开始了第一步,下一步也就相继而来。 就培养孩子来说,爱意味着什么?依我看来它包含: *承认孩子的个性,并协助他的发展。 *洞察孩子的潜能,让孩子成为他能够成为的人。 *认清我们自己的长处和弱点,为了孩子努力完善自己。 *创造一种环境,让孩子从中找到意义和价值。 *具有追求真理的勇气,不欺骗孩子。 *提供孩子真正需要的事物,并尽量排除他们不需要的一切。 *重视积极正面的引导,不回避消极负面的部分。 *满怀勇气和希望面对生活中的失败和挫折。 *盼望奇迹的发生,但也接受贫贱卑微。 童年生活的新面貌 童年的历史和人类的历史一样悠久。我们拥有漫长的童年时期,这个事实是我们成为人的一个主要因素,也使得人类区别于其它(即使是最聪明的)动物。 在不同的文化中,人们对待孩子和童年的态度不同,并且还随着时代不断地变化。甚至在一代与另一代之间,也会随某些方面的变动而发生改变。20世纪60年代末,权力归花儿(美国嬉皮士用的口号,主张通过爱情和非暴力实现社会改革)的主张,以及一连串反对战争、核武器和环境破坏的抗议行动,把人类(至少在西方国家)推向一个反权威主义的教育时代。拥护反权威的人们主张,要抛弃“孩子要按大人的话去做、要学习成为好公民”等传统观念。这使得那一代的孩子在不知所措中任其发展。 像大多数的极端思潮一样,权威主义和反权威主义都是错误的,他们都没有了解孩子真正需要什么。双方都只考虑成人自己的需要。现实生活中,孩子需要成人的榜样,而不是僵硬的权威,需要成人的引导,而不是命令,需要参与,而不是服从。尤其重要的是,孩子需要成人接受他们是什么样的人,而不要被“社会的钳子”(美国歌手鲍勃·迪伦的歌词)塑造成预先设计的模样。 我从不主张用传统的权威方式来教养孩子,因为我自己的经验就已经说明它带来太多的受到压抑的情绪。但另一方面,摆脱权威意味着完全不要权威,让孩子感到无所适从。这种自由常常是父母过着自己的生活,以为孩子也会按照他们自己的方式成长。但绝大多数情况并非如此。 20世纪60年代的嬉皮士是由“热爱整洁、服从和秩序”的父母教养出来。然而,就像大多数革命群体一样,他们的确带来一些重要的变化。在教育范围内,最重要的是他们为孩子带来了更大程度上的独立。 ——节选自前言 书评(媒体评论) 我们最大的抱负是培养真正自由的人,让他能自主地发掘他个人的使命与方向。 ——华德福教育创始人 鲁道夫·斯坦纳 我认识不少华德福学校的毕业生,觉得他们是所有学生中最能展现本身潜能的一群人。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约瑟夫·韦森班 华德福教育在学习过程中赋予孩子丰富的生命力,令他们毕生受用。这些学生拥有创造者的眼光和改革者的爱心,一旦委以重任,这些特质所发挥的力量定能改变这个地球。 ——爱默生学院教授阿瑟·札约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