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管理理论体系科学总结中国共产党80多年来的实践精华,探索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源泉。
无论从组织形态上,还是从实践结果看,中国共产党都是近百年来中国管理史上一个最大的管理案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红色管理(向中国共产党学管理)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党政读物 |
作者 | 冯成略 |
出版社 | 中共党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红色管理理论体系科学总结中国共产党80多年来的实践精华,探索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源泉。 无论从组织形态上,还是从实践结果看,中国共产党都是近百年来中国管理史上一个最大的管理案例。 内容推荐 为了贯彻镐基同志讲话的精神。我研究会咨询与项目管理中心“引入项目管理机制促进国企改革”课题组外援专家冯成略同志经过大量的社会实践,借鉴管理学的原理,将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卓有成效的组织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总结并归纳出“红色管理”这一理论体系。 这是对中国共产党治党治国治军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管理实践活动的研究和探索。这一体系,开创了中西管理的新纪元,也是首次提出了我国本土管理思想。特别是对镐基同志上述重要讲话的有效落实,是对中国共产党理论体系的有效补充。 目录 自序 第一篇 纲领解决根本问题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的管理王道:纲领是组织存在的理由 中国共产党是当代管理史上最大管理案例, 组织的首要问题:“共产党人从来不隐瞒自己的政治主张” 一个政党的纲领就是一面旗帜 企业为什么要存在? 第二章 让成员看到希望:成为有愿景的组织 愿景:为组织指明前进的方向, 愿景、使命、价值观:一个都不能少, 第三章 唤起工农同心干:革命就是过上好日子 代表大多数人根本利益 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建设组织的精神家园, 走进新时代:愿景的持续生长, 第二篇 路线是高于战略的战略 第一章 “唯持大道者。方可图天下”:路线是一种“道” 抬头看路:路线是对规律的把握 农村包围城市:选择什么道路最重要 第二章 “路线是个纲,纲举目张” 路线正确就有一切, 路线是一种协同效应的战略集合群, 成功的内在逻辑:路线思维高于战略思维 第三篇 组织是实现路线的保证 第一章 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美军也学共产党:统一共同价值观, 没有思想上的过硬就没有政治上的过硬 “为人民服务”:口号强化组织信念 第二章 以我为主:新型组织建设之道 追求组织协同 构建动态适应性组织 民主集中:人治与法治的完美结合 文化、制度和训练:三个方面提高组织战斗力 通过组织变革适应时代需要l 精兵简政,提升组织效率 第三章 作风建设展示组织精神门 改造我们的学习:作风建设 反腐倡廉,永葆组织不褪色 第四篇 干部是组织建设的关键 第一章 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门 从长征看干部的重要性:有干部就有希望 干部是各项工作的骨干 第二章 干部选拔是基于价值观的选拔门 信仰传承要靠选拔青年干部 干部选拔标准:解决“到底为谁服务”的问题 第三章 共产党是所大学校:干部教育是战略性问题门 三个梯队的干部培养: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打造接班人:学习和培训并行l 第四章 以人为本的干部管理门 敢于使用干部,相信干部 组织是水,干部是鱼 构建和谐的干部关系 对党员干部制定修养标准 批评和自我批评:解决内部矛盾 第五篇 领导是引领发展的核心 第一章 角色认知:领导就在于领路 领导指挥若定,才能奏响和美乐章 领导者要具备超凡的预见能力 领导是一面精神旗帜 第二章 有效领导行为:领导方式和领导艺术 班子建设:建立优秀领导集体, 谈话:领导最有效的沟通艺术 树立群众英雄:激发群众的奉献精神 从个人领导到集体领导的必然 第六篇 控制强化组织战斗力 第一章 控制:把握航行的方向 控制就是不停地纠偏 变执行力组织为战斗力组织 第二章 透过武装斗争贯彻组织战斗力 只有精神力才能催生战斗力 “党指挥枪”:支部建在连队上 第三章 透过人事控制匹配组织战斗力 火线入党:选拔能冲锋陷阵的骨干人才, 八大军区互调:创造可复制的人才模式 第四章 透过纪律监督提升组织战斗力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纪律是革命成功的保证 一切行动听指挥 第五章 透过灵魂工程活化组织战斗力 思想政治宣传:治人先治心 思想改造:打造核心竞争力 第七篇 创新永葆组织生命力 第一章 创新是政治路线,是战略制高点; 创新决定组织的生死存亡 创新就是成长的最佳方式 创新是一个反复试错的过程 创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第二章 组织创新:成为自动成长的生命体 创新是组织的日常生活、日常行为 创新是组织的核心价值 第三章 理论创新:从解放思想到与时俱进 思维变革引领理论创新 为理论注入活力:从马克思主义到科学发展观 第四章 自主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的创新根基 后记 试读章节 解放战争的战略大反攻,是中共中央、毛泽东提出的符合当时战争形势的军事战略,而刘邓大军、陈谢大军这一批干部正是实现这个军事战略的关键,是执行党的路线的关键。实际上,干部同时具备了高层的战略理念、中层的执行能力和基层的实干精神。因此,对企业来说,干部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可以说,抓住了干部核心也就抓住了企业运作的核心,也就掌控住了企业的命运。干部的执行力体现为一种总揽全局、深谋远虑的业务洞察力;一种雷厉风行、快速行动的管理风格;一种勇于挑重担、敢于承担风险的工作作风。 企业的干部管理在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中经历了两个阶段:人才管理阶段;战略人才管理阶段。这两个阶段的区分标准,由干部管理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化所反应出来。干部管理由普通的人才管理,转向一种具有战略意义、具有战略地位的管理,是干部管理在整个管理体系中地位的提高。将干部管理提升到路线执行高度进行考虑,可谓是共产党干部管理的一个大胆的创举,更是对现有的企业管理理论和体系的一个重大突破,打破了企业干部管理理论中仅仅是限于管理“人”的思想,而提高到了一个管理“路线执行”的思想高度。共产党的干部管理从实践上可以说是深化到了现在的企业管理所望尘莫及的地步,只是共产党的这种干部管理实践没有理论化、形式化、书面化,而是种“大道无形”的施用,这是令现代管理学体系汗颜的,也正是我们所要挖掘和锤炼的。 现代管理理念普遍认为:战略不仅仅包括战略的制定,而且包括战略的执行。光有战略并把它分解成战术步骤还是不够,更重要的是有没有得力的干部来发挥决策、参谋、协调、指挥作用,从而带领整个团队去完成它。干部,是战略执行层的关键,是战略的执行队伍。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干部管理即是战略执行管理。 战略执行层的执行断层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重大难题,制定出来的战略得不到有效执行,等于没有战略。战略在执行层的断层通常包括三个环节上的原因:战略没有质量;有质量的战略没有被执行层所理解;有质量的战略能够被执行层所理解,但由于利益冲突而不被执行层所接受。其中,被执行层所理解并被接受,即是干部管理的内容。正因为此,干部管理是战略执行层面的管理,是战略执行管理。有质量的战略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性的因素。 干部作为企业的中坚和脊梁,其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必须看到,现代企业制度条件下对干部在观念、素质、能力、作风、结构上的要求与计划体制下的工厂制是根本不同的,能够真正适应现代企业管理,具有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责任意识的精干高效优质的干部非常短缺。要想切实地发挥企业干部的作用,就必须认真地研究企业干部独特的个性,针对这类人群的个性特点,来切实有效地制订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政策,使他们真正发挥其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 P165-167 序言 中国共产党80多年的历史,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也是红色管理理论体系从形成到发展,从摸索、实践到体系化、科学化的历史。 红色管理即是对中国共产党80多年来的成功实践经验。加以系统的管理学的归纳和提炼而创立起来的一个全新的理论体系。它既是对传统管理学的一次重大突破与创新,也是对中国共产党创新精神的理论补充,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执政经验的科学化、系统化的总结。红色管理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管理工具。 红色管理的理论体系科学地总结了中国共产党80多年来的实践精华,探索了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思想源泉。 “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和他们的战友们以及千百万革命先烈的伟大理想。我们对毛泽东同志的最好纪念。就是把老一辈革命家历经千辛万苦开创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史诗继续谱写下去。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胡锦涛同志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时作如上强调。 朱镕基同志一直以来也非常关注中国管理学的理论发展和实践探索,并积极倡导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思想同管理学相结合,致力于创建符合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体系。他曾在1996年7月25日指出:“今天到了要大力提倡改善中国的管理和发展中国的管理科学的时候了。确实需要强调管理科学和管理教育也是兴国之道。对管理的重要性,宣传得还太少,要大力宣传加强企业的经营管理,要大力提倡振兴中国的管理科学。”后来他又在清华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的博士生毕业典礼上强调:“我们国家现在缺少什么样的企业家呢?缺少博古通今的企业家,既能懂国外的经营管理,又懂中国《孙子兵法》,又懂《共产党宣言》的企业家。” 21世纪是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世纪。世纪之初,世界各国都在回首过去的一百年,总结历史教训,思考未来前景,总结历史前进和社会发展规律,特别是研究人类步入近代以来重大历史活动的规律性,在此基础上制定新世纪发展战略,以便在21世纪获得主动,甚至先声夺人。 而我们的回望还应该更远一些。从东方文明的起源,到遥远的汉唐文化,从先秦的辉煌,到清代的康乾盛世,我们伟大的民族早就以文明著称于世。盛世的响声,如黄钟大吕,不绝于耳。 然而到了近代。强大的中国开始显出没落的迹象。使人发出这样的感叹:“望中国之前途,如风前烛、水中泡耳,几何不随十九世纪之影以俱逝也。”一部中华民族的近代史是这样被翻开的:鸦片战争的炮声将清政府的盲目自大击得粉碎,曾为人类文明做出伟大贡献的中华民族坠入“强邻环列,虎视鹰瞵”、“蚕食鲸吞,瓜分豆剖”的危难境地。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仁人志士魂牵梦萦的执著追求: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百年梦想。 世界形势风云变幻,充满迷雾和许多难以捉摸的变数。百年历史昭示:只有先进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才能真正开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由此可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为实现自己民族伟大复兴,走出了一条清晰可辨、不会逆转、不可动摇的大道: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中华民族复兴扫清了障碍; ——新中国的诞生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起点; ——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伟业,使中华民族进入一个中兴盛世;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成为中华民族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中国共产党已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是,他们的追求是早日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他们要带着全国的人民往更远的地方走去,那是一个“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 从南湖上的一叶轻舟起航,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走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关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是跃出东方地平线的一轮绚丽红日。再经过40多年的努力,到本世纪中叶,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会实现,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将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令人鼓舞的目标,也是一个需要扎实推进的宏伟而艰巨的工程。将目标变为现实,必须通过艰苦实在的工作和努力。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从独立解放到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率领中华民族选择自己的命运,而人民也在命运的转折中进行着历史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就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领路人。 100多年前,恩格斯就曾经指出:“一个知道自己的目的,也知道怎样达到这个目的的政党,一个真正想达到这个目的并且具有达到这个目的所必不可缺的顽强精神的政党——这样的政党将是不可战胜的。”这就是历史与现实的结论。 中国共产党就是一个这样的政党。在1921年7月召开的一大和1922年7月召开的二大,确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以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中国,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进入21世纪,中国共产党以“科学发展观”和“三个代表”等重要思想,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理论与实践上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完善党的思想体系,并兼收并蓄西方现当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精华,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建设理论体系的新局面。 从西方HBA教育的理论观点来看,中国共产党把马列思想与中国实际的成功结合,就是中国管理历史上的一个最大、最成功的HBA案例。 从管理学基本观点来看,中国共产党的红色管理体系包涵了纲领、路线、组织、干部、领导、控制、创新等几个核心要素。与现代管理学的理论架构体系不谋而合。 西方现代管理学的奠基人、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在评价自己一生的成就时,曾经着重指出两条要义: 其一,“管理已经成为组织社会的基本器官和功能。” 其二,“管理不仅是‘企业管理’,而且是所有现代社会机构的管理器官。” 管理是一切社会机构的基本职能,这种职能在每一个国家,每一个社会中的基本任务是相同的。在社会主义国家,同样也需要管理。而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开始,就自觉和不自觉地按照管理学的原理在构建和完善红色管理理论体系: 1.正如现代管理学的起源在于对组织的研究,红色管理理论的源头也在于对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正式的组织的研究。在中国近百年历史中,中国共产党是理论最先进、战斗力最强、规模最大、基业最长青的一个组织.其组织的形态包涵了一切管理学上关于组织定义的基本要素。 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自从一成立,在确立了组织的纲领、使命和奋斗目标之后,就开始了红色管理的理论建设和实践探索。中国共产党是红色管理理论的提出者,也是管理活动的实践者。 西方现代管理学中关于“组织”的最早定义是二次大战期间,德鲁克通过对通用公司18个月的研究,写出了《公司的概念》一书,德鲁克首次在书中提出“组织”的概念。并由此奠定了组织学的基础。 两相比较,中国共产党的探索早了几十年。 2.如上所述。中国共产党在组织成立的同时,就确定了组织的“纲领”,并明确提出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这个纲领直至今日,仍在指导着共产党的行动步伐。而现代管理学上与“纲领”相对应的词汇“愿景”,最终确立于1994年出版的吉姆·柯林斯所著的《基业长青》一书中。该书从《财富》500强企业中选出18家公司进行研究,并得出一个结论:那些能够长期保持竞争力的企业,都有一个基本的经营理念。柯林斯将它定义为“愿景”(Vision)。时下,“愿景”一词已成为企业理论研究者和众多企业家的口头禅,他们在向西方学习时髦的管理理念的同时,却没有想到,中国共产党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开始实践“愿景的力量”。而且中国共产党关于“纲领”一词的理论和实践,其深度、广度又超越了一般管理学的含义。 3.1939年5月20日,在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毛泽东发出“要把全党变成一个大学校”的号召,也正是在这一次讲话中,毛泽东就组织学习对于共产党的意义进行了精辟的阐述。其后,毛泽东关于组织学习还有《改造我们的学习》这样的名篇。 于1990年出版的彼得·圣吉所著的《第五项修炼》,在管理学上第一次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的概念,《第五项修炼》一书也被誉为“21世纪的管理圣经”。 其实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共产党在组织学习这个问题上,比任何组织都认识得更深刻、更彻底。毛泽东认为:为什么要倡导组织学习?首要原因是“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学习不仅是一种手段,一种工具,“学习”已经成为组织保持生命力和战斗力的关键要素。在这种高度上,相当一部分当代管理者还远没有认识清楚。 4.创新。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至今,一直把“创新”当作组织的灵魂来看待。中国共产党的整个发展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历史;自主创新正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内在生命力。 现代管理学对于“创新”的理解。大部分还停留在“创新是企业文化的一种构成要素、企业经营的一种赢利工具”这个认识层次上,而没有上升到“创新是民族的灵魂”这样的高度。这也说明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在80多年的斗争中,保持组织的先进性,成为管理学意义上的一个标竿式组织,成为“基业长青的组织”。在中国五千年历史中,也从没有一个历史时期有一个政党如此强调创新精神,并且引领和实践着这一场前无古人的创新运动。 以上仅是就红色管理体系中的某些观点作了一些简单的论述。 红色管理是把共产党的实践经验,在管理学上所做的一个归纳。同时。也是运用共产党的革命理论和实践对传统管理学进行的一个伟大的提升。红色管理是我们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管理工具,它是与中国国情紧密结合、不断创新并拥有强大生命力的理论体系,它将作为一种科学的思想武器,引领中国组织管理的变革,引领全国人民在正确的道路上,坚定不移地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当然。同目前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正在进行的这一场伟大的实践运动相比,本书只是轮廓式地提出一个理论框架,相关专题的深入研究,还有待更多同仁深入总结和提炼。 本书是在多年思考之后对于构建红色管理理论体系的一点尝试,也是本着“创新”的精神对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体系的一次创新补充。观点若有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最后,我希望用天地逢源集体创作的一首诗来表达我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良好祝愿: 领 航 是什么力量领航着远行的巨舟 是谁用思想握住中华精神之手 四海风云奔涌倾听人民在呼唤 我们挺立潮头驾驭这沧海横流 是什么话语道出了历史的要求 是谁的声音催发生机布满神州 时代脉搏涌动谱写改革新篇章 我们引领风帆看中华壮志得酬 让“和谐社会”的追求走向五大洲 把思想精魂注入炎黄子孙心头 揽日月入胸怀华夏江山更锦绣 振兴民族数风流人物再写春秋
2006年6月6日于北京 后记 由于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人事部等部门工作的原因,我一直对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共党史很感兴趣。在此之前,我在广东工作时,创办了广东科氏纸业公司、广东阳光城文化体育公司等多家企业,其间做了大量关于文化与体育市场相适应的调研。不久,我进入广东社会科学院工作,担任广东省企业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并参与了广东省城市形象设计研究中心、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企业文化报的大量社会热点、焦点、难点等调研活动。1999年,我担任中共党校《学习时报》驻广东记者站常务副站长,又参与组织了“面向21世纪领导干部高层论坛”、“面向21世纪中国企业文化论坛”等社会活动。 2000年调至中央党校后,我参与组织、策划《落日的辉煌——17~1 8世纪全球变局中的“康乾”盛世》一书,该书获得党和国家领导人、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被理论界称之为“2000年一道靓丽的政治风景线”。其后,我又策划、主编了《丰碑——中国共产党80年奋斗与辉煌》丛书,参与举办了“中国企业文化国际论坛”、“首届学习型社会论坛”…… 多年在理论圈和企业圈中的摸爬滚打,使我得以对两个领域的理论研究、实践活动有了深刻的体悟。在与众多企业家、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的谈话、互动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中国的理论界和企业界对于企业管理的困惑。 有一次,在与一个朋友的聊天中,谈到了中国几个代表性企业在发展中存在的较为突出的误区。我们谈到了TCL、海尔、长虹,谈到了作为一个优秀的企业组织与中国共产党作为一管理学意义上的组织的区别。我突然发现,我们竟忽略了一个管理学意义上的最大的组织标杆,而它实际上就在我们身边! 记得有一次在报纸上看到娃哈哈董事长宗庆后对于企业中的干部蜂拥学习MBA的评价:“MBA不就是学案例吗?娃哈哈就是中国饮料业最大的一个MBA案例,你不先仔细研究一下自己的企业,去学习国外的案例,不是舍本逐末么?” 妙哉斯言。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共产党组织,把西方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的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特色的纲领、路线、方针,并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这不正是管理学意义上的最大、最成功的一个MBA案例吗? 于是,我便从管理学的视角,开始了对中国共产党管理体系的深入探讨。越探讨越震撼,一方面觉得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组织,对于管理和管理学基本原理的理解,与中西方管理大家的理解不谋而合,而且还有许多更高明的地方。随着研究的深入,我发现很多中国企业在向西方学习的时候都走进了一种误区。比如,对于纲领的理解,中国共产党认为纲领是组织的本源问题,纲领与愿景解决的是“组织所要到达的地方”。很多企业把愿景、纲领、使命、价值观混为一谈,表明他们在对组织的根本性认识上,还没有把问题搞清楚,即使是像海尔、TCL这样的企业,同样如此。 另一方面,随着红色管理理论体系的完善,我深深地感觉到,已经到了该为中国共产党的管理体系做科学总结的时候了。正如本书自序中所言,目前,中国共产党正带领中国人民,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我们知道,任何一个民族的复兴,都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国共产党的任务,不仅是要引领这次伟大的民族复兴,还要管理这个伟大的实践活动,而要管理这个实践活动,则要有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纲领。红色管理理论,即是基于此的一点尝试和探索。 让我倍感庆幸的是:在红色管理理论体系的研究过程中,不仅得到部分老首长、老同志、老红军的关注,而且得到相关领导和专家的指导,这使我倍感压力在肩。特别要感谢原全国政协主席万国权、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央统战部副部长田鹤年、中央警卫局少将邬吉成、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蒋斌等同志的亲切关怀;诚挚感谢中共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中共党史出版社社长张琦、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高尚全、常务会长杨启先、石小敏等同志的鼎力支持;衷心感谢革命“红小鬼”邵玉凤、李桂霞、党史专家郭德宏、彭明、石仲泉、邵维正等同志不辞辛劳,在党史方面的严格把关;同时非常感谢著名企业家、策划家石岩、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咨询与项目管理中心主任邵志光、《博览群书》主编常大林等同志关切支持;同时,这本书还得到了世界华人协会会长程万琦和港澳台同胞霍英东、曾宪梓、马万琪、洪慈禧等知名海外华人的关心和支持。 在本书写作过程中,也得到了很多朋友及同事的支持,他们是:孙晓华、唐欣、杨江、李小怀、耿志远、张江、杨再平、向东、赵亚辉、栗国锦、郭克莎、钟国兴、于晓明、安丽萍、张霖、程永生、曾凡宝、单勇、陈国富、江海燕、李恒瑞、李子彪、梁桂全、田丰、刘小敏、张小杰、颜泽贤、冯胜平、荣滕娟、袁莉、冯渝棋、吴凤章、王国宾、明文军、曾若虹、徐志刚、贺燕云、张全明、王小伟、邵玉凤、黄道伟、汤世保、陆项和、白志繁、傅昌波、诸葛平文、陈安信、方伟、李诗锦、李福桥、赵秋萍、杨战会、赵军、佟光临、马瑞东、王伯昌、陈信祥、汪旭、李薇、吴颖、何耀良、王世龙、贺岁华、冯北平、陆宁、贾军才、郭永新、周建莉、郭素娥、向丽燕、王君、杨彪武、陈忠亮、张廷伟、张驰、周文、李小阳、罗国宾、李希文、袁健等,值图书出版之际,谨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得以顺利出版,得到了中共党史出版社领导和同志的大力支持,在此也一并表示感谢。
冯成略 2006年6月6日于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