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普通孩子从中不断汲取强大动力成为杰出青年的成长见证。曾应邀在人民大会堂做精彩人生报告的吴章鸿女士向你揭示成就不平凡的奥秘。 这是一本浓缩人生精华的书,也是一本饱含浓厚母爱的书,更是一本对正在成长中的孩子寄予殷切希望的书;一个艰难的下岗工人,一个贫苦的单亲妈妈,一个负笈东欧学习钢琴的16岁孩子的普通母亲,为了远离身边的年轻孩子不误前程自强自立,不被花花世界消蚀斗志,在含辛茹苦的打工之余,在以出卖自己劳动力所换来的阅读各种报刊杂志的机会里,采英撷华,周复一周年复一年地给孩子准时寄邮“每周一信”。这些写有“母亲心语”的精神食粮,滋养着孩子在异国他乡慢慢长大,几年过去了,昔日的中学生成了“来自中国的钢琴天才”,成了被中国使馆誉为的“最优秀的中国留学生”……
这本书可能不是为你特意编写的,但数以百计的年轻人认为这就是他们想看的。
如何进行素质教育、如何培养创造型人才成了当下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研究表明,具有浓厚的认知兴趣,情感丰富,勇于闯荡,甘愿冒险,百折不挠。独立性强,勤奋进取,一丝不苟等等,都是影响创造力发展的非智力因素;自我激励、自我调整、自我发展等方面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对一个人能否真正成为自立、自尊、自控、自强主体有着重要意义。
辑录在这本书里的183篇文章,涉及大至事业小至饮食起居等为人处事的方方面面。在这些通俗的言语后面,蕴涵着许许多多的做人道理,而这也正是辑录者最初和最终所要达到的目的。
这是一个普通母亲为她孩子成长而编的教科书。这位母亲叫吴章鸿。
掌握人生自主权
自己的道路,再亲密的人也不能替你走;真实人生的风雨只有自己能感受:听朋友讲完“有什么行动,才会有什么结果”的演讲,有个女子怯生生地举起手来问,她想出国留学,但她爸爸,也就是她的老板不同意,该怎么办?
原来,她算是衔着金汤匙出生的,她的家庭拥有一个不断扩展的家族企业,每个家族成员一走出学校就有固定工作等着。但她显然并没因此而快乐,在家族企业工作了几年,等于从没接触过社会,单调的生活加上没有成长的感觉,使她的眼神愈来愈像一条死鱼。
现在,出国是她的梦想,托福,GRE都考过了,她打算攻读企管学位,可是,只要她一提起出国计划,爸妈就觉得她“不知足”、“叛逆”,以“还没结婚的女孩出国会很危险”为理由来阻挠。她是个乖孩子,从来没有做过爸妈不期待的事,亲情与自我意志的挣扎使她不知所措。
如果一辈子都没办法实现自己的梦想,你会遗憾吗?身为“生涯规划”讲师的朋友问她。女子很坚定地点点头,一副“我会死不瞑目”的表情。朋友说:“勇于剪断脐带,实现自己的梦想,并不是不孝。如果你什么都没有做准备,就和父母东谈西谈,很容易会遭到反对;你可以在准备就绪后,再坚定地告诉父母你的决定,相信他们会知道,你是玩真的,又不是去做坏事,怕什么?”
女子的微笑像大两过后的第一道阳光。“我知道了,谢谢。其实我决定出去念企管,也是想在回国后多帮我爸爸一点啊!老企业一定需要改革的。”我看着女子的脸,心想,她大概二十七八岁了吧,如果过了10年,地还不肯踏出“革命女性”的第一步,继续委屈地按“别人的意愿”生存,让家中的人为自己的梦想过不去,那将是什么光景呢?
希望她真的能够踏出那一步,因为,家人虽可用亲情提供庇荫,却无法保佑你一辈子,自己的道路,再亲密的人也不能替你走。
我知道,亲人怕你被雨淋,但真实人生的风风雨雨,只有你自己能感受。
我想起不久前因为主持电视节目而访谈的一位老先生。那真是一个令我瞠目结舌的“恐怖”孝亲范例。虽然,他曾经当选孝亲楷模和模范父亲,看来也绝对是个“好人”。他很会念书,在日据时代,有办法以一介平凡人家子弟考上国立大学,通过公务人员的鉴定考试。“知书达礼”的他也非常孝顺,只要父母要他做的,再卑贱的工作,他也不敢不从,妻子是父母要他娶的,在那个时代减属理所当然。他的妻子也是温良恭俭让的传统女子。但是,不管她做得多好,只要父亲一不高兴,要他打老婆,和妻子感情再好的他也不敢不从。近30岁时,妻子早产生下双胞胎女婴,他的父母说,是男的就救,女的就算了,他也不敢不从,即使家中付得出保温箱的钱,他也不敢据理力争,就让自己的女儿“算了”。
他不断讲述委屈的陈年往事,脸上有着“有谁比我更孝顺”的沽沾自喜,但也同时抽搐着一种莫名的悲哀。因为,不是真的无怨,他的父亲在他的孝顺服侍下,已近百龄。但几年前他还想“招”同太太去自杀,因为“我虽然是家中老大,但在我父亲的眼中,我不如一只蚂蚁……”他的声音转为哭调。 P3-4
我是2002年4月认识吴章鸿的。
那是在教育部、团中央和全国妇联举办的“全国更新家庭教育观念论坛”上。我作为专家组的成员,出席了那次论坛。来自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的四十多位家长和专家,结合自己教育子女的实践或研究、宣传家庭教育理论的实践,交流了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使家庭教育观念更加适应社会发展和儿童青少年成长需要的体会。最后,经过有关领导和专家的评定,确定了十位代表,作为“全国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报告团”成员,到全国各地巡回讲演。
在与会者的发言中,最触动我的,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来自武汉的吴章鸿。她是一位单身母亲,含辛茹苦,忍辱负重,孤身一人,硬是把她的儿子吴纯送到国外留学,培养造就成在国际上有影响的青年钢琴家。她的事迹,她的精神,她的成就,令人感动。在我的心目中,她是一位非凡的母亲!
单亲家庭,首先是家庭结构不健全,在教育功能上会有缺陷;由母亲和孩子组成的单亲家庭,所面临的困难更大。儿子在国外学习,花销大,吴章鸿作为家庭经济的惟一支柱,收入少。在常人看来,她简直无法支撑这个家庭,儿子出国留学,根本是不可能的事。
然而,她成功了,她的儿子成材了。为祖国争了光。她简直创造了一个人间奇迹!
吴章鸿育子成材,靠的是什么?我以为,至少有两条:一是她的人格;二是她的教育方法。
此前,已经由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了她和儿子吴纯共同撰写的一本名为《母子同奏激扬琴声》的书。书中全面介绍了她的人生经历和她如何克服种种常人难以承受的困难,把儿子送上国际钢琴演奏的领奖台。该书受到广大家长的欢迎。
这本名为《每天进步一点点》的书,则是专门介绍吴章鸿如何教育远在万里之外的儿子的具体做法和经验。教育子女,家长的说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然而,家长说教也有它的局限性,时间长了,容易引起子女的反感。儿子远在国外,母亲鞭长莫及,不能当面教育儿子。吴章鸿就采用了一种特殊的、但效果非常好的方式方法,那就是通过选择一些有教育意义和强烈针对性的说理文章以及介绍成功人士成长经历的文章,附上母亲吴章鸿的读后感,一并寄给在异国他乡的儿子。这种做法,就是充分利用丰富的社会教育资源,通过家长的“点评”、“读后感”对儿子循循善诱。
中国有句古话:“家书抵万金。”只身一人生活在国外,收到生活在祖国的母亲别出心裁的家书。儿子如获至宝。反复阅读,心领神会。这种方法既避免了空洞说教,也使儿子领悟到母亲的心意,收到了非常好的教育效果,值得向家长们推荐。
运用家书的方式教育子女。这是中国的传统做法。不过,吴章鸿无形中发展了中国传统的运用家书教育子女的方式。家长直接对子女进行说教,往往给子女的感觉是居高临下、指手划脚。缺乏平等民主的气氛,不太容易让子女接受。久而久之,还很容易受到子女的抵制。而吴章鸿采用这种方式方法,给人的感觉是家长和子女共同学习,平等交流,运用民主的态度共同探讨人的成长发展的道路。这种教育方式方法,不仅适用于不在身边的子女的教育;同时,也适用于生活在身边的子女的教育。
吴章鸿是一位教育儿子的有心人,具有高尚的人格和强烈的教育意识,也掌握了科学的教育方式方法,是我们广大家长学习的榜样。我相信,她的教育方法,她的教育思想,她的高尚的人格,会给家长们以深刻的启发。
当我由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工人、单亲妈妈,一跃成为“全国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报告团”的成员,成为全国家庭教育讲师团的成员,成为全国少工委聘请的校外辅导员以后,我不断地接到各地妇联和教委的邀请,先后做了近两百场报告。在与广大家长交流自己的育儿心得时,每次报告会都使我的灵魂受到极大的震撼,与此同时,我更感到作为一个母亲肩头责任的重大。
面对家长们一张张热泪盈眶的脸,面对她们一双双渴望的眼睛,我常常从心底里产生一种冲动:我想帮助她们,我想为她们尤其是众多的单亲妈妈们做点实际的事。这种念头反复地在我脑海里翻滚,时刻撞击着我的心灵。
与儿子吴纯商量后,我们决定把我四年来寄给他的每周一信,整理出来,以《每天进步一点点》的书名出版,以提供给那些需要这方面帮助的母亲们。
非常感谢儿子吴纯,是他不远万里送回所有的“每周一信”的原件,更要感谢他四年来如获至宝似的收藏着我寄给他的每一封信和每一篇文章。
非常感谢给我鼓励的“全国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报告团”专家组组长傅国亮先生,资深家庭教育专家赵忠心先生,叶之红女士。是他们的肯定、支持和建议,才给了我出这本书的信心和力量。
非常感谢华东交通大学母亲教育研究所的王东华所长对我的厚爱与欣赏,感谢他为这本书的顺利出版所付出的心血和努力。
非常感谢我的好朋友唐志芳女士,是她多年来一直给我提供了翻阅杂志、收集好文章的条件,让我能有充足的、优秀的精神食粮,源源不断地传送给在异国他乡留学的儿子。
家庭幸福,子女成才,是一个萦绕在所有父母心头的大梦,我和吴纯衷心地祝福大家:愿天下每一个父母都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