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的企业赚钱变得越来越难了?在增长越来越难、赚钱越来越不容易的情况下,如何突围?如何发展?中国的绝大部分企业只有钻洞的能力,没有凿洞的本领;没有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的核心竞争力。本书内容涉及企业核心竞争力、公司战略、品牌价值、公司治理结构、领导人素质、职业化管理与信任、产业整合以及制度环境等多个方面,帮助企业家思考如何通过核心竞争力的打造,突破企业成长的瓶颈。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竞争力与企业成长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
作者 | 张维迎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为什么中国的企业赚钱变得越来越难了?在增长越来越难、赚钱越来越不容易的情况下,如何突围?如何发展?中国的绝大部分企业只有钻洞的能力,没有凿洞的本领;没有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的核心竞争力。本书内容涉及企业核心竞争力、公司战略、品牌价值、公司治理结构、领导人素质、职业化管理与信任、产业整合以及制度环境等多个方面,帮助企业家思考如何通过核心竞争力的打造,突破企业成长的瓶颈。 内容推荐 为什么中国的企业赚钱变得越来越难了? 在增长越来越难、赚钱越来越不容易的情况下,如何突围?如何发展? 本书收集的文章大部分是我最近五年有关中国企业如何成长的演讲稿,内容涉及企业核心竞争力、公司战略、品牌价值、公司治理结构、领导人素质、职业化管理与信任、产业整合以及制度环境等多个方面。 在我看来,中国企业面临的问题不是单一的,而是全方位的,既有企业自身的原因,也有外部环境的因素——特别是产权制度的缺陷,法律制度的不完善,政策的不平等,中国企业不是得了什么病,而是营养不良,发育不成熟,体质比较差,免疫力低。只有在以上多个方面都做出实质性改进,才有希望突破增长的瓶颈,成长壮大。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企业家、政府、学者的共同努力。 目录 第一编 创业与成长 民营企业:从创业到成长 中国企业家面临的新挑战 企业何以做强做大? 暴富暴死一念间 继承权问题不仅是退休问题 第二编 职业化管理与信任 家族企业的成长与职业经理人 民营企业的职业化管理 企业家与职业经理人:如何建立信任 大国家与小企业 第三编 核心竞争力与国际化战略 WTO与中国企业的竞争力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 万科有密码 海尔先难后易? 三九能否复制“麦当劳”? 第四编 产业整合与经济增长 中国企业成长新动力:产业整合 用电子商务推动产业整合 大中华区经济一体化与产业整合 软件定价与IT业的发展 学会合作和价值分享 未来中国的经济增长与产业整合 第五编 企业成长的制度环境 中国能否产生世界商界领袖? 是什么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高增长? 从制度环境看中国企业成长的极限 公用事业民营化的五个关键问题 中国企业的生存环境与经济学家的社会责任 试读章节 而对民营企业来说,虽然原来企业的核心资源、核心技术都掌握在老总手里,但企业要获得更大的发展,这种核心技术、核心资源就要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可是一旦别人知道了、了解了,就有可能自己去干,同你竞争,而不是为你护驾。而且,通常他走的时候会带走好多的人,就是说“叛将”会带走许多“叛军”。这类问题即使在美国等产权保护得很好的国家也会出现,在中国,问题就更突出,在产权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的情况下,这种背叛就更容易。如果我手下的人跑了,带走了我的技术,法律对于这种产权保护无能为力,这样的人就会越来越多,所以一定要建立真正有效的产权保护制度。 但是有效地保护产权并非易事。产权的保护也要同资产的特征相适应:如果你办的是一个钢铁企业,工人把钢偷走的可能性不大,但如果你办的是一个高科技的科技型企业,技术就很可能被盗走,因为头脑中的东西保护起来困难很大,这也是知识型企业难以做大的重要原因。产权的保护要随产权的特征变化而发展,从过去的保护有形资产到现在的保护无形资产。比如一家投资公司有一个投资公式,有一个投资组合,如果一个员工离开原有公司后完全按照这个公式投资,原来的公司就可以去控诉,这在美国很普遍,但在目前的中国是不可能的。 由于体制的不完善,如果你不能够在法律上防止出现“叛将”和“叛军”的话,那么就要在“贿赂”员工上面下工夫。一个民营企业要取得发展,要敢于出让自己的一部分股份。员工有一定股份的时候,他背叛的可能性就小了,并且产权的保护越困难,让员工分享所有权就越重要。我常举这样一个例子:在农村的时候我们家有一棵苹果树,它离我们家很远,离另一家很近,我们为了保护它,每年秋天就给另一家送两筐苹果。因为每年你都会送他们两筐苹果,所以他们就不会再去偷你的苹果,并且如果有人偷的话他们会帮你照看。如果你不送的话,他们自己就要去偷苹果,甚至把苹果树都砍了。所以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对于难以监管而又很重要的员工就要分享股份,让他为你的发展保驾护航。 P9 序言 中国的企业,中国的企业家,整体来讲已经伴随着改革开放走过了二十多年的辉煌历程。但是,他们今天也面临越来越多的困惑。其中,最直接的困惑可能是:为什么赚钱变得越来越难了?过去有句话是“稍不留神就赚钱”,现在可以说是一不小心就亏损。我们好多的企业过去经历过高速增长,在几年、十几年的时间里,就从无到有,成长为很有影响的企业。但是他们现在发现要维持企业的成长变得越来越困难。 中国好多的企业实际上正面临着一个增长的瓶颈。要突破增长的瓶颈就需要中国的企业家想出各种各样的应对措施。比如,TcL采用国际战略联盟,收购跨国公司,试图获得自己的核心技术;联想集团则进行了战略性裁员,并收购了IBM计算机系统,借船出海打造国际品牌;方正集团提出了“专业化为基础的多元化”发展战略;万通集团引入国有大股东——天津泰达集团——作为其主要的控股股东;用友软件请来了空降兵;等等。所有这些应对反映出一种迷茫、困惑,即在增长越来越难、赚钱越来越不容易的情况下,如何突围?如何发展? 必须承认的一点是,中国企业面临的挑战比许多其他国家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挑战要严重得多。在人类历史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的企业像中国的企业一样,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就被抛向全球竞争的舞台。发达国家的大公司都经过了由地方企业发展到全国性企业再到国际化企业这么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成长过程;经过了国内市场的若干年的磨炼,在国内创造了一些核心竞争力之后,才走向国际。即使在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欧洲还不是一个一体化的经济,欧洲好多的大企业仍然是非常本地化的。随着近二三十年,美国、日本企业进入了欧洲,欧洲企业才真正开始面临国际化的竞争。日本的企业也是逐步通过战后不断的发展、国内市场的保护,到70、80年代才开始走向世界。韩国的企业也经历了类似的过程。但中国的企业不允许有这样的过程,我们的企业许多还处于创业的阶段,有些企业还不知道如何制定战略,根本没有什么核心竞争力,甚至连基本的管理制度都没有建立起来,就要面临着国际化的竞争,就要“与狼共舞”,这一点可以说是非常残酷的。这是全球化和加入WTO给我们带来的挑战。 我曾借用过一个比喻,中国的许多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一直以来就像是光着身子在黑夜中奔跑,大家谁都不觉得害羞,因为谁也看不见谁,现在突然之间天亮了,所有的人都感到非常尴尬却又无可奈何。 全球化和WTO,以及国内的经济体制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市场结构和竞争格局。在过去竞争不激烈的情况下,企业不需要什么核心竞争力,只要抓住机会就可以发财。但现在,企业核心竞争力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可我们国家的企业最缺乏的就是核心竞争力,特别是全球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四年前,我曾概括过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几个标准,说得通俗点,就是“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我们看看中国大量的企业,自己做的东西,别人很容易模仿,自己生产的东西市场上也越来越容易买到,企业没有核心技术,没有核心价值理念,没有好的公司文化,没有协同力,所以单个人都可离开原来的企业出去干和原来的企业一样的事情,与原来的老板竞争。这些都是没有核心竞争力的表现。 既然我们的企业没有核心竞争力,在过去为什么能够生存、发展?因为在上世纪90年代末之前,中国市场充满了赚钱的机会,就像一个山区,到处都是洞口,中国企业家只要起早点,勤快点,找个洞钻进去抢占一个位置,打扫两下,然后胡念几句经就变成了菩萨,就有人给他烧香、磕头、上布施,就能赚钱。现在情况是洞已被占满,没有现成的洞口供你占用了,那么怎么办?你就得在岩石上凿一个洞,而我们大部分的中国企业没有凿洞的能力,没有凿洞的工具,只有钻洞的能力。 本书是我在过去的五年里有关中国企业如何成长的一些思考,内容涉及企业核心竞争力、公司战略、品牌价值、公司治理结构、领导人素质、职业化管理与信任、产业整合以及制度环境等多个方面。在我看来,中国企业面临的问题不是单一的,而是全方位的;既有企业自身的原因,也有外部环境的因素——特别是产权制度的缺陷、法律制度的不完善、政策的不平等;中国企业不是得了什么病,而是营养不良,发育不成熟,体质比较差,免疫力低。只有在以上多个方面都做出实质性改进,才有希望突破增长的瓶颈,成长壮大。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企业家、政府、学者的共同努力。 本书中收集的文章大部分是我在一些论坛上发表的演讲稿,有些曾在杂志上发表过。这些文章发表后,得到许多读者的积极评价,许多企业界人士和管理学者经常在他们的发言和文章中引用我的观点。古人言,“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这句话讲的是理论、思想的重要性。我大概应该算秀才一类的人了,由于研究和教学工作繁忙,加上还要负责一些行政事务,很少有时间去企业做调研,更没有时间给企业搞咨询或做项目,我也不曾在企业工作过,但我的观点能得到企业家的共鸣,使我备受鼓舞。这是理论的力量,逻辑的力量! 当然,我知道,秀才不出门,不可能全知天下事。作为校园里的学者,真正读懂企业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扎实的理论训练,也需要对现实问题有良好的直觉。我弥补自己企业工作经验不足的办法是,利用光华管理学院的有利条件,把优秀的企业家“请进来”,利用他们在北大作报告的机会,多与他们交流,听听他们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有什么困惑。特别是,我在光华管理学院组织了一个“中国企业论坛”,论坛每三个月举行一次,参加者是十几位有思想、爱思考问题的企业领导人,有民营企业的,也有国有企业的。论坛上平等、轻松的气氛,使得企业家们可以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我从他们的发言中受益匪浅。本书中的一些观点可以说是对他们所提出和关注的问题的回答。我在此要特别感谢柳传志、王石、冯仑、郭凡生、马云、杜厦、刘晓光、任志强、陈东升、张文中、宁高宁、郭为、杨元庆、李东生、马蔚华等多位企业家对我的启发。 本书内容所涉及的部分基础性研究工作是我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批准号:70025201)的资助下完成的,在此表示感谢。我还要感谢《哈佛商业评论》准许我将发表在该刊物上的两篇论文收入本书。最后,我要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林君秀女士和责任编辑徐冰女士为本书的出版所付出的辛勤努力。 张维迎 2005年11月28日 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