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醇賸义》四卷,清·费伯雄著,成书于公元1863年。作者出身世医名家,学验俱丰,本书为其代表著作。是书卷帙不繁,言语简要,论病述方,井井有条。全书内容多是作者经验之谈,突出特点在临床辨证施治与处方用药上,对指导临床实践颇有裨益,实为一本较好的中医临床参考书。
此次整理以清同治二年耕心堂刻本为底本,经过精心校勘而成。书前增加导读,书后附有方剂索引,便于读者查阅。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医醇賸义/中医临床必读丛书 |
分类 | 科学技术-医学-中医 |
作者 | (清)费伯雄 |
出版社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医醇賸义》四卷,清·费伯雄著,成书于公元1863年。作者出身世医名家,学验俱丰,本书为其代表著作。是书卷帙不繁,言语简要,论病述方,井井有条。全书内容多是作者经验之谈,突出特点在临床辨证施治与处方用药上,对指导临床实践颇有裨益,实为一本较好的中医临床参考书。 此次整理以清同治二年耕心堂刻本为底本,经过精心校勘而成。书前增加导读,书后附有方剂索引,便于读者查阅。 内容推荐 本书为清代医家费伯雄所著,共4卷。卷一列脉法、察舌要言、四家异同、重药轻投辨、同病各发、中风、中寒、暑热湿:卷二列秋燥、火、劳伤、脑漏、鼻衄、齿牙出血;卷三列咳嗽。痰饮、结胸、痃疟、黄瘅、三消;卷四列痿、痹、胀、下利、诸痛、三冲。全书以切脉、察舌为诊法之重点,以症状为辨证的主要依据。以治法、方药为施治的主要内容,其中尤以对慢性疾病的阐述为多。编次安排上,采取先论病症,次载自拟方,后附诸家验方的格局。全书共载方480余首,其中作者自创新方近200首。 此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是书中所述的一些治法成方,都是作者从多年临床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切实可用,疗效较高,为近世医家所推崇和应用。本书文理通顺,眉目清晰,用以指导中医临床实践颇有价值,故可供一般学习中医者和中西医临床工作者参考之用。 此次整理以清同治二年耕心堂刻本为底本,经过精心校勘而成。书前增加导读,书后附有方剂索引,便于读者查阅。 目录 卷一 脉法 察舌要言 四家异同 重药轻投辨 同病各发 中风 中寒 暑热湿 卷二 秋燥 火 劳伤 脑漏 鼻衄 齿牙出血 关格 卷三 咳嗽 痰饮 结胸 痃疟 黄瘅 三消 卷四 痿 痹 胀 下利 诸痛 三冲 方剂索引 试读章节 脉法 脉乃命脉,气血统宗;气能率血,气行血从。 《内经》亦言血脉,而气在血先之义自见,并无语病。后人著《脉经》,遂谓脉为血脉,气往应之。其下文又云:脉不自行,气动脉应。先说气应脉,后说脉应气。尺幅之中,自相悖戾。今特正之。 右寸为肺,所以主气;百脉上通,呼吸所系。左寸为心,生血之经;一气一血,赖以养形。 天地之大用,莫先于水火;人身之至宝,不外乎气血。阴以抱阳,阳以摄阴。阴阳生长,互相为根,故两寸又为诸经之统领。胸中附右寸,膻中附左寸。此上以候上之义也。 其在右关,脾胃属土;仓廪之官,水谷之府。 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土为万物之母,脾胃不败,则正气犹存,病家所以重胃气也。 其在左关,肝胆之部;风阳易动,不宜暴怒。 芹外以候肝,内以候膈。肝胆应春,所以生长,然风阳易动,亢则为害,最宜善调。 右尺命门,釜下之火;日用必需,是可补助。 经谓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五脏惟肾有两枚,故两尺不分左右,皆属于肾。腹中则统命门,大小肠、膀胱皆在其中。究竟不分配,则混淆无主,后人无所持循。今将命门归于右尺,大肠隶之。命门火衰,便不能熏蒸脾土,百病从此而生,但宜善为温养,不可过燥。 左尺肾水,性命之根;与右尺火,并号神门。 肾归左尺,膀胱、小肠隶之。天一生水,性命之原。尺脉有神,纵有重恙,犹能转吉;若两尺败坏,决无生理。 部位既明,当知脉象。切脉之时,不宜孟浪。以我中指,先按关上;前后二指,寸尺相向。 掌后高骨,是名日关。先将中指正按关上,再将前后二指平放寸尺之上。人长排指宜疏,人短排指宜密。 脉有七诊,浮中及沉;左右判别,上阳下阴。 寸脉浮取,关脉中取,尺脉沉取。左与右,即左右手分属之脏腑;上与下,即寸以候上、尺以候下也。 九候之法,即浮中沉;三而三分,分部推寻。 浮以候寸,中以候关,沉以候尺,是合寸、关、尺为三候也。每部之中,又各有浮、中、沉三候,是分寸、关、尺为九候也。 别有一种,名日斜飞;尺则犹是,寸关相违。 斜飞之脉,尺部如常,关、寸之脉,斜行透过高骨。一手如此者甚多,浮沉之间,与常脉稍异。 更有一种,正位全无;反出关后,大象模糊。 P1-2 序言 中医药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生命科学,是科学与人文融合得比较好的学科,在人才培养方面,只要遵循中医药学自身发展的规律,只要把中医理论知识的深厚积淀与临床经验的活用有机的结合起来,就能培养出优秀的中医临床人才。 近百余年西学东渐,再加上当今市场经济价值取向的作用,使得一些中医师诊治疾病,常以西药打头阵,中药作陪衬,不论病情是否需要,一概是中药加西药。更有甚者不切脉、不辨证,凡遇炎症均以解毒消炎处理,如此失去了中医理论对诊疗实践的指导,则不可能培养出合格的中医临床人才。对此,中医学界许多有识之士颇感忧虑而痛心疾首。中医中药人才的培养,从国家社会的需求出发,应该在多种模式多个层面展开。当务之急是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要倡导求真求异,学术民主的学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设立了培育名医的研修项目,首先是参师襄诊,拜名师制订好读书计划,因人因材施教,务求实效。论其共性则需重视“悟性”的提高,医理与易理相通,重视易经相关理论的学习;还有文献学、逻辑学,生命科学原理与生物信息学等知识的学习运用。“悟性”主要体现在联系临床,提高思想思考思辩的能力,破解疑难病例获取疗效。再者是熟读一本临证案头书,研修项目精选的书目可以任选,作为读经典医籍研修晋阶保底的基本功。第二是诊疗环境,我建议城市与乡村、医院与诊所、病房与门诊可以兼顾,总以多临证多研讨为主。若参师三五位以上,年诊千例以上,必有上乘学问。第三是求真务实,“读经典做临床”关键在“做”字上苦下功夫,敢于置疑而后验证、诠释进而创新,诠证创新自然寓于继承之中。 中医治学当溯本求源,古为今用,继承是基础,创新是归宿,认真继承中医经典理论与临床诊疗经验,做到中医不能丢,进而才是中医现代化的实施。厚积薄发、厚今薄古为治学常理。所谓勤求古训、融汇新知,即是运用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以显著的疗效、诠释、求证前贤的理论,寓继承之中求创新发展,从理论层面阐发古人前贤之未备,以推进中医学科的进步。 综观古往今来贤哲名医均是熟谙经典,勤于临证,发遑古义,创立新说者。通常所言的“学术思想”应是高层次的成就,是锲而不舍长期坚持“读经典做临床”在取得若干鲜活的诊疗经验的基础上,应足学术闪光点凝聚提炼出的精华。笔者以弘扬巾医学学科的学术思想为己任而决不敢言自己有什么学术思想,因为学术思想一定要具备有创新思维与创新成果,当然是在继承为基础上的创新;学术思想必有理论内涵指导临床实践,能以提高防治水平;再者学术思想不应是一病一证一法一方的诊治经验与心得体会。如金元大家刘完素著有《素问玄机原病式》,自述“法之与术,悉出《内经》之玄机”,于刻苦钻研运气学说之后,倡“六气皆从火化”,阐发火热病证脉治,创立脏腑六气病机、玄府气液理论。其学术思想至今仍能指导温热、瘟疫的防治。非典型传染性肺炎(SARS)流行时,运用玄府气液理论分析证候病机,确立治则治法,遣药组方获取疗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造福群众。毋庸置疑刘完素是“读经典做临床”的楷模,而学习历史,凡成中医大家名师者基本如此,即使当今名医具有卓越学术思想者,亦无例外,因为经典医籍所提供的科学原理至今仍是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准则,至今仍葆其青春,因此“读经典做临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值得指出,培养临床中坚骨干人才,造就学科领军人物是当务之急。在需要强化“读经典做临床”的同时,以唯物主义史观学习易经易道易图,与文、史、哲,逻辑学交叉渗透融合,提高“悟性”指导诊疗工作。面对新世纪东学西渐是另一股潮流,国外学者研究老聃、孔丘、朱熹、沈括之学,以应对技术高速发展与理论相对滞后的矛盾日趋突出的现状。譬如老聃是中国宇宙论的开拓者,惠施则注重宇宙中一般事物的观察。他解释宇宙为总包一切之“大一”与极微无内之“小一”构成,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大一寓有小一,小一中又涵有大一,两者相兼容而为用。如此见解不仅对中医学术研究具有指导作用,对宏观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的链接,纳入到系统复杂科学的领域至关重要。近日有学者撰文讨论自我感受的主观症状对医学的贡献和医师参照的意义;有学者从分子水平寻求直接调节整体功能的物质,而突破靶细胞的发病机制;有医生运用助阳化气,通利小便的方药能同时改善胃肠症状治疗幽门螺杆菌引起的胃炎,还有医生使用中成约治疗老年良性前列腺增生,运用非线性方法,优化观察指标,不把增生前列腺的直径作为惟一的“金”指标,用综合量表评价疗效而获得认许,这就是中医的思维,要坚定地走中国人自己的路。 人民卫生出版社为了落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设立的培育名医的研修项目,先从研修项目中精选20种古典医籍予以出版,余下50余种陆续刊行,为我们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只要我们“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就会学有所得、学有所长、学有所进、学有所成。治经典之学要落脚临床,实实在在去“做”,切忌坐而论道,应端正学风,尊重参师,教学相长,使自己成为中医界骨干人才。名医不是自封的,需要同行认可,而社会认可更为重要。让我们互相勉励,为中国中医名医战略实施取得实效多做有益的工作。 王永光 2005年7月5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