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北伐时“铁军”第四军的师长,是抗战时“钢军”第64军的军长。曾任7年的广东省政府主席。是英勇善战的民族英雄,是一天只肯吃两餐稀粥,瘦得不足50公斤的省长,又是小餐馆的“记帐”,他就是赫赫有名的李汉魂将军。她,抗战时抢救和养育了3万名难童。她,是高官夫人,又是小餐馆的大堂经理兼接待员,她就是伟大的女性吴菊芳。他们一起培养了14个美国博士。本书作者以一位女性学者特有的细腻回顾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这个伟大家庭的历史,堪称一段百年家庭美国艰难创业的历史,一幅凝结仇恨与宽恕的悲壮画面,一座沟通中美文化理念和价值鸿沟的桥梁。
一部家史有时可让人们窥探历史舞台的一瞬间,一个家庭的回忆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观察过去的窗户,从而我们知道那种被影响整个社会各个角落的重大事件所激荡的生活是什么样子。这就是李浈女士的家史。她成长于1937~1945年的抗日战争年代,她清楚记得在一张饭桌上讨论敌人的入侵、粮食的储备、救护工作的开展等等情景。她的父亲,一位在蒋介石手下的将军和战时广东省省主席,后来卷入了1949年国共两党的最后斗争。在抗日战争中,她的母亲指导拯救了成千上万的孤儿。客居异国的时候,这位前行政长官和其夫人在纽约成功地开了一家餐馆。他们的努力得到了具有献身精神的子女们的回报,他们每人都在自己的各自专业上取得优异成绩,对这个国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这本书所说的既是李家的家史,也是当代中国的历史的一个截面。今天,国际顾问李浈博士正把全部时间用在传授她在公共卫生方面的专业知识而奔波于美中两国之间。她继续同度过战争磨难的那些孤儿们保持联系,这些人现均为七十多岁高龄的老人了,他们回忆起她妈妈为拯救他们所作的努力都感恩不尽。她认为她的宗祖国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传奇国家,是一片过去为魔鬼所蹂躏、今天已成熟为充满激动人心机会,迎接光明未来的国家。李浈博士所写的故事为美中关系的未来展示了希望,同时也为所有美国人洞察这片古老的土地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帮助。这个古老国家在2l世纪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李浈博士是洛杉矶加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健康教育和行为科学的教授;同时也是南京人口管理学院的名誉教授,昆明医学院名誉教授。
作为一名国际顾问或中国访问者,在我许多次的访问中,人们总是让我看那些最好的比较繁荣的地区。我终于发现在我同当地的人们交谈时,他们对我的问题的反应竟是预演过的。这里同别的其它地方一样,对我的来访曾作了精心准备,这是很明显的。我在农民家里看到新粉刷的墙,墙上贴有小家庭和哺乳母亲的墙报。在这些农家,那些口齿伶俐的妇女们热情地表示对计划生育的赞同。
我想获得很多事实的真相,于是,我想出了一些办法把那些没有预先安排,没有“导演”的家庭相互穿插起来。在我们乘车去乡村访问的路上,我会要求去访问那些随机挑选的农户。我的要求从来没有遭拒绝过。通常我的出访既访问了已选定的那些农户也访问了我随机挑选的农户。大多数情况下,我发现我挑选的那些农户家里的妇女们,对计划生育的了解和被先选定的那些农户家里的妇女们所了解的是同样的。在农村,如果第一个出生的孩子是个女孩,政策允许再生第二个孩子。如果一对夫妇已生两个女孩或一个男孩来继承他们家的姓氏,并能在他们老年时赡养他们,他们就没有再生下一个孩子这样的运气了。
不管是这里还是别的地方,也不管是大小城市。我去访问任何机构(单位)时,因我的手提包过大,都会演出一个表现我的东道主们行为宽厚的节目。事实上,我称其为手提包,但大多数人都误认为那是件小行李。根据中国的传统礼节,每当我一步出车门,总是有人会立即向我的手提包伸出手来,意欲减除我的负担,我会告诉他,谢谢!我喜欢自提自己的手提包,同时双手紧抱住我的包。啊!让我帮你提吧!他们会坚持说,此时,他们那似老虎钳的手试图从我手中夺走我的包。然后,他或她会紧紧地抓住包不放手。相反,我试图让他或她松手放开我的包,因为我只有1.52米高的个头,通常,我只好屈从他们的坚持,最终只得松手让给他或她去提了。对我手提包的这种拔河游戏差不多每一站都在重复,结果形成一种超现实主义的芭蕾舞,两人或三人拼抢我的手提包,我奋力保住我的手提包,我们每人都下定决心进行拉锯战,我们客气地满面笑容地显露出一口咬紧的牙齿。我之所以想把手提包保持在身边是因为我可以方便地拿到我的记事本,笔,名片或手帕。但是即使经过一番初步扭斗,成功地把包保留在身边,但我一不留神,哪怕只一会,包也会消失的。拿走包的人,会认真看管,带在身旁,在我要离开时归还给我。
P30-31
人是讲缘份的。缘份就是不期而遇,一见如故。由于广州市原副市长陈绮绮女士的邀请,我和李浈女士相遇,两人就是一见如故。虽然她是名门之后,我出身于普通的城市家庭,但我们属同龄人,许多经历也相仿:抗战时期在战乱中逃难,也躲避过日本飞机的狂轰滥炸;长大后受高等教育,并且都在欧美大学读过书,在异国他乡工作和生活过。
正如人有各种各样的人,人们交友要选择真诚友善的,书也有各种各样的书,人们读书也要选择有益有启发的。《花开梦怀》正是这样一部非常值得读的好书。它让我认识了一个很朴实而又很了不起的家庭,通过这个家庭我加深了对社会、对民族和对世界的认识,也更加懂得什么是人生的真正价值,更加懂得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博大精深,还有,更加让我相信东西方正在走向相互接近、沟通、理解,世界的明天会更好。
作者的父亲是赫赫有名的李汉魂将军,他统帅过几十万军队,北伐时是“铁军”第四军的师长,抗战时是“钢军”第六十四军的军长。从1938年12月至1945年8月当过长达七年的广东省政府主席。他不但是英勇善战的民族英雄,而且是精通儒家佛家、长于诗词文章、崇尚文化教育、行事修养规范的名副其实的儒将。然而,令人感佩至深的还不是他的官位和学识,而是他的人格魅力。他是怎样当将军的呢?单说1938年5月保卫郑州火车站一役,李汉魂将军在战前动员讲话中要求“亲爱的全军将士要义不容辞地为使祖国免受奴役、为保护自己的父母儿女不受屠杀、为保护自己的妻子姐妹免遭蹂躏而血战到底,要不惜牺牲地用血和肉来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当时,日军有坦克、装甲车、飞机、大炮,
中国士兵只有劣势武器,在肉搏战中,主要靠大刀砍,石头砸,棍棒打。三天三夜的拉锯战,终于在5月27日收复车站,全歼敌军,日酋土肥原仓皇逃走,丢弃了他的战刀和勋章。汉魂将军又是怎样当省长的呢?为了与旱灾作斗争,他带头开发水库,每天从清晨忙到深夜,一天只肯吃两餐稀粥,瘦得不足50公斤。他身体力行,努力当好“老百姓的公仆”。1947年移民美国时,当了几十年大官的李汉魂夫妇只有几千美元的积蓄,为了养活全家七口人和供子女上学,与别人合伙开了一个小餐馆,他负责记帐,夫人为大堂经理兼接待员。孩子们放学后也去餐馆帮忙。有人嘲笑他们“落到如此地步”,他们却坦然面对,“自食其力,不向别人伸手,问心无愧,何耻之有”。经过多年开拓,餐馆办成了品牌,孩子们个个成了博士、教授,在各自领域里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父亲要求他们“要永远象步兵,朴实、忠诚,越有成就,越得到公认,就越要谦虚。”
作者的母亲吴菊芳,堪称伟大的女性。她是一位切切实实的慈善家、教育家。1937年、1938年她在广州、香港积极筹购药物、被服和军用品支援前线,并同其他军官家属共18人组成慰问团,不辞劳苦,到野战医院和战地进行慰问。1939年开始,在她的主持下,成立了广东儿童教养院,先后从沦陷区和前线地区救出了三万名难童。不但在生活上给予保障,而且实施文化、道德、生产、军事教育,提倡努力学习、有责任心、帮助别人、自信、自立。为了养育这么多孩子,她奔走于韶关与重庆之间,四处筹集经费,同时教孩子们学农业学手工争取部分自给。她倾心倾力照顾孤儿们,她自己五岁的儿子却因病耽误了治疗而永远离开了她,她强忍悲痛,鼓起勇气继续微笑地投入工作,掏出自己全部慈母胸怀,为千万个孩子开创生命的道路。1992年吴菊芳访问广州,有一千多名她从前救助过的孩子,现在都六、七十岁了,他们从广东各地赶到广东科学馆与他们的母亲重逢,他们动情地叫她“妈妈”全场的人都激动得哭了。这是多么宝贵的真情!用权力或金钱都是换不来的。吴菊芳当高官夫人时奉行只支持国事(如募捐支援前线)不干预政事的原则。她努力在做事之余,勤奋学习:在有了三个孩子的情况下上大学,毕业于中山大学农学院;开餐馆后,参加培训班,成了调配鸡尾酒的专家;每天学两小时英语,终于能用英语办事和交友;70多岁学会游泳。她认为,要自力和助人,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和能力。她以身作则影响了孩子,孩子们从小热爱学习,立志用知识为国家、社会作贡献。他们把压岁钱捐给前方战士,他们在和别的小朋友一道吃饭时把肉让给别人,懂得谦让。
李浈教授的这部回忆录,比我预期的更丰富、更深刻,且文笔朴实而又生动,真是愈读愈被吸引,愈读愈被感动,更有许许多多闪光的亮点,令人耳目一新。
作者在叙述往事中很有说服地解答了大量的人生与世界重大课题。诸如: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人生的真正价值,和平与战争,现实与未来,政府官员怎样用权,官员的夫人又该是怎样的角色,爱情、婚姻与家庭,子女教育,学习的目的与意义,如何面对贫穷和困难,以及对中华古老文明的认识,儒家学说的积极面与消极面,对中国和美国文化差异的看法等等。书中不是用说教的方式表达观点,而是在叙述人和事的字里行间浸透着思想。我个人认为,用客观、坦诚、深刻来形容作者的陈述,是绝不为过的。我敬佩书的作者,她在一部家庭回忆录中,自始白终保持着虔诚与平和的态度,没有一丝一毫的浮躁和哗众取宠,这在当今世界上琳琅满目的出版物中,实属难得。
通过这本书,我读到李浈女士圣洁的心灵,她不但作为一位白衣天使,受国际组织的委托和中国政府、大学的邀请,不辞辛劳和艰险,近三十年来往返于美中之间,有时一年数趟到中国贫困山村实施扶贫保健项目,还要在业余时间整理和撰写家庭回忆录。她为什么要辛辛苦苦写这样一本回忆录呢?当我通读了全书之后,便完全理解了:李浈女士和她父母的人生价值是一脉相承的,她要回报社会,她也有很深的中国情结,她甚至有一种历史使命感,要把父母的精神留下来,她要搭建两座桥梁:一座是沟通过去与未来的大桥,通过记录过去,让后代为具有悠久文化的中华民族之根而永远自豪;另一座是沟通美国和中国两种差异文化的大桥,让现代的美国人加深对一个从灾难深重中走出来、正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迈向复兴的中华民族的了解和理解,从而进一步建立互信、互敬、合作的良好关系,这对于促进世界更加专注于和平与发展,人类更加和谐相处,无疑是非常必要和有益处的。
总之,这部百年家史,不仅是一幅珍贵的社会历史画卷,而且是一部深入浅出的人生哲理课本,也是一笔跨越时空的文化财富。
我真诚地向读者朋友们,特别是中国的和美国的读者朋友们,热烈推崇这本书,我深信你们会像我一样非常喜欢它。
解聘如
2004年8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