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富仁是汕头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著作有《鲁迅前期小说与俄罗斯文学》、《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中国鲁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等,另有《王富仁自选集》等论文集多部,《蝉声与牛声》等散文集4部。本书是作者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从事学术研究以来所撰写的序跋文的全集,其中又包括两个部分的内容:自序、自跋;为同行学友、同仁所写的序跋文。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王富仁序跋集(上中下)/汕头大学学术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王富仁 |
出版社 | 汕头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王富仁是汕头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著作有《鲁迅前期小说与俄罗斯文学》、《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中国鲁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等,另有《王富仁自选集》等论文集多部,《蝉声与牛声》等散文集4部。本书是作者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从事学术研究以来所撰写的序跋文的全集,其中又包括两个部分的内容:自序、自跋;为同行学友、同仁所写的序跋文。 内容推荐 这是作者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从事学术研究以来所撰写的序跋文的全集,其中又包括两个部分的内容: 一、自序、自跋。这些为自己的著、译、编著作品写的序言或跋语,大都是对自己某一阶段或某一著作的背景的说明和自我工作的反思与检查,它们大致反映了作者本人学术研究活动的变化脉络和思想演化的轨迹。虽然卑微不足道,但也算是“我们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二、为同行学友、同仁所写的序跋文。这些序跋文,力避同行间的相互吹捧,大都是结合原著谈论的一些具体问题衍生出来的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很多篇章,例如关于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的论述、关于左翼文学运动和端木蕻良小说的论述、关于当代文化界的论述、关于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的论述等等,都是作为论文而写的,不离事言理、不离人言事,是这些序跋文的总体特点,虽无宏言大论,但也有“愚者千虑必有一得”的偶然所得之处,在思想交流的意义,或许还不能说没有它们的一点存在的根据。 目录 上册 我的序跋文(代自序) 我走过的路——《王富仁自选集》自序 《鲁迅前期小说与俄罗斯文学》后记 《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后记 自我的回顾与检查——《先驱者的形象》自序 一颗渺小心灵的微弱蠕动——《文化与文艺》代自序· 本书各篇文章的内容提要及补充说明 ——《历史的沉思》代序 我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解读 ——《灵魂的挣扎》代自序 《中国鲁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后记 《现代作家新论》写在前面的话 《中国文化的守夜人》自序 《中国的文艺复兴》前言 《古老的问声》自序 《中国现代文化指掌图》自序 《门外语文教学谈片》自序 《蝉之声》序 《蝉声与牛声》自序 《说说我自已》自序 《呓语集》小序 《鲁迅纵横观》译后记 韩文译本《鲁迅论集》序 闻一多诗论——《闻一多名作欣赏》代序 《文选》情结与文学的循环系统 ——《中国现代姜文鉴赏》序 《感伤小说》序 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的发展脉略 ——《中国现代历史小说大系》代序 “谔谔之士”傅斯年——《谔谔之士傅斯年》序 中国现代短篇小说发展的历史轨迹 ——《中国短篇小说精选》代序言 《文化与社会丛书》总序 《中学牛课外阅读与欣赏·中国现代散史卷》编者前者 《中学牛课外阅读与欣赏·中国现代小说卷》编者前言 《端木蕻良小说》前言 《中国诗歌经典》序言 最是鲁迅应该读——《鲁迅小说选读》代序 中册 《一线人》序 《历史汇流中的抉择》序 鲜·美·香·嫩 ——《当代中国大学生优秀小说集》序 文学的社会主题与两性关系主题 ——郭小东《逐出伊甸园的夏娃》序 寻找感觉 ——《二十世纪著名华语青年实力诗人代表作选》序 《中国现代作家审美意识论》序 《中国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序 谈创造社研究 ——魏建《创造与选择》序 母子情 ——《芭蕉花》序 父子情 ——《纸雁》序 朋友情 ——《红菊》序 故乡情 ——《天冬草》序 《徐忠平书法作品选集》序 鲁迅的话 ——《恩怨录·鲁迅和他的论敌文选》序 《中国现代作家作品论》序 讨杂文撤 ——伪农先生《淡味斋随笔》序 马云《中国现代小说的叙事个性》序 重温大同梦 ——刘明华《大同梦》序 地域文学与民族文学 ——邓经武《二十世纪巴蜀文学》序 中国现代作家的教育观 ——翟瑞青《中国现代作家和教育》序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的前前后后》 韩文译本序 宋剑华《基督精神与曹禺戏剧》序 呼唤儿童文学 ——王泉根先生《现代中国儿童文学主潮》序 孙永屹《惊蜇与芒种》序 内部比较与外部比较 ——李继凯《全人视境中的观照》序 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 ——刘新生《中国悲剧小说史》序 论“反传统” ——彭志恒《中国文化与海外华文文学》序 卢迅《人类素质学》序 读什么?怎么读? ——《中学美文读本》序 下册 中国人与犹太人 ——《世界犹太裔文化名人传续集》序 中国新文化的几个层面 ——段国超先生《鲁迅论稿》序 《跋涉的梦游肯》序 李明著《鲁迅自我小说研究》序 三十年代左翼文学·东北作家群·端木蕻良 ——《端木蕻良小说评论集》序 王卫平《反思与重构》序 传播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谢晓霞《(小说月报)1910~1920:商业、文化与未完成的现代性》序 感受力与理解力 ——杨联芬《孙犁:革命文学中的多条人》序 《舜文化传统与现代精神》序 一个城市贫民作家的精神历程 ——石兴泽《老舍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文化》序 重视对中国现当代作家晚年的研究 ——闫庆生教授《晚年孙犁研究》序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与中国现代文学教育 ——杜运通教授《多维视野中的中国现代文学》序 《孙振春歌词集》序 张立国、姚代亮《补遗与沉思——中国报告文学史沦》序 现实空间·想象空间·梦幻空间 ——沈庆利《诱惑于“别一世界”》序 马丽《诗文探微》序 “小小说”与“大小说” ——黄荣才《小小说集》序 《望乡集》自序 试读章节 通过鲁迅知道的,除了弗洛伊德、托洛斯基这样一些犹太裔思想家之外,还更早地熟悉了像海涅、勃兰兑斯这样的犹太裔诗人和文学史家。对西方的爱情诗,当代的青年大概是通过英国一些诗人的诗歌进行了解的,而给我印象最深的则是海涅。他的《新诗集》、《诗歌集》里的诗大都是爱情诗,我在中学时曾经读得如醉如痴。假若没有记错的话,这两部诗集是钱春绮先生翻译的,另外我还读过冯至先生翻译的《海涅选集》。勃兰兑斯的《十九世纪欧洲文学主潮》我在高中时只买到了第一卷,现在购全了,但读过的还是那时读过的那一卷,它是我读的第一部关于西方文学史的著作。柏格森的名字是早就知道的,不过读他的作品也是在文革结束之后,我读过他的两部著作:《时间与自由意志》和《笑》,维特根斯坦、乔姆斯基足在新时期知道的两方文化名人,不过没有读过他们的书,胡塞尔的《现象学的观念》、波普尔的《猜想与反驳》、本雅明的《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卡西尔的《人论》、马尔库塞的《爱欲与文明》、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与《儒教与道教》都是我最近20年读的学术著作,现在才知道,它们的作者都是犹太家庭出身的。在这里,特别应当提到的是马克斯·韦伯,在我的感觉里,似乎他对中国当代思想界的影响来得比其他思想家更为切实和更为深刻。但对于我这样年龄的一代人,他们的影响都是在文革前读到的社会科学著作的基础上发挥作用的,老年时期读的作品总不如青年时期读的作品来得印象深刻。这也就是为什么老年人总趋于保守,肯年人更趋于先进的原因。此外,像电影艺术大帅爱森斯坦,美国电影表演艺术家霍夫曼,著名电影导演斯皮尔们格,绘画大师毕加索、列维坦,女革命家卢森堡,实业家摩根、洛克菲勒这些犹太人的名字在中国知识分子中大概可以称得上是家喻户晓的。 P13-14(下册) 序言 我的序跋文 我害怕写“书评”,所以序跋文就多了起来。 我从山东,到了陕西。又从陕西,到了北京。并且是文革之后最早的硕士研究生和最早的博士研究生。学问没有做大,人却认识得很多。并且都是从文化大革命那样一个学术“荒歉的年头”挣扎过来的,发表篇文章、写本书都很不容易。写了书,就希望有点影响,就希望让更多的读者能够知道它,能够读它。在这种情况下,“书评”就变得重要了起来。出了书,有一篇或几篇书评,给自己宣传宣传,才会产生更大的影响,才会有更多的读者来购买,来阅读。这样的书评,自然要多说好话,多说优点;缺点说得多了,不但起不到宣传的效果,反而将人家的书给封杀了。但也正是因为如此,我很早就对写书评产生了一点戒备心理。熟人太多,又大都像我一样,是从艰苦中挣扎出来的。给这个写了不给那个写,就在熟人中分出了亲疏,反而容易产生误会,产生裂隙了,但要一视同仁、来者不拒,谁让我写我就给谁写,那我自己的事情就什么也做不成了。熟人太多,书评太多,一年三百六十天,至少也得将一半的时间花在写书评上,那就成了“书评专业户”了。我是不甘心当“书评专业户”的,所以,一到北京,我就给自己立下了一条规矩:不请别人给自己的书写书评,也不给别人的书写书评。果不然,没过多久,我西北大学的一位老师,让我给他的一部新出的专著写书评。这位老师,是我一向很尊重的,并且他对我也很关心、很器重,可以说是一位恩师。当时我颇费踌躇,但最后还是拒绝了他。直到现在,想起来仍然有点愧疚之感,觉得对不起他,有点不近人情。但从那之后,我也就真的实践了我不写书评的诺言。(来到汕头之后,写了两篇书评,但已是20年之后的事情,并且是“特例”。) 拒绝了写书评,却没有拒绝给人写序跋文。我当时只是一个博士研究生,一个“青年学者”,原本就没有几个人愿意让我写序写跋,所以我也不必担心多了怎么办。开始的几篇序,有的是写给自己家乡爱好文学的青年的,有的是写给自己授课的班级的学生的,有的是写给自己多年的老朋友、老同学的,有的是写给在我困难的时候帮助过我的学界的同事的。再说,写序与写书评不一样。写书评是不能不写出对一本书的感受和认识的,是不能不做出自己的或好或不好的价值判断的,而写序则可以不负责任,只要和这本书沾上点边。就可以乱扯一通。就这样,除了给自己的书要写个自序或后记之外,也开始给别人的书写序。谁知人也是会老的,年岁越来越大,在学界混的时间越来越长。比自己年轻的人也越来越多。年轻的愿意让年老的人给自己的书写篇序言,也是人之常情。已经开了头,后来也就没有理由拒绝了。这样,我的序跋文就多了起来。虽然想起来令人汗颜,俨然像一个“名人”,这个写篇序,给那个写篇序,颇有附庸风雅、以“导师”自居的嫌疑。但像已经发动起来的一辆破摩托车,刹不住把了,一开就是二十多年,于是就弄出了这样一大堆序跋文。 我认为,只要了解了我的序跋文写作的“缘起”,也就能够知道,我的序跋文实际上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序跋文。真正的序跋文,应该是一个学术领域的权威们写的。由于权威们比该书的作者更有水平,更有学问,所以不论是肯定意见还是批评意见,都有点高屋建瓴的气势,三言两语,就把该书的精神提起来了。放在书的前面,就像给这本书戴上了一顶桂冠,立马就使这本书庄重了许多,高贵了许多。因为是“高屋建瓴”,所以这样的序跋文不会太长,不会太哆嗦。一长,一哆嗦,就不庄重了,话也就不值钱了。将领的命令向来是很简洁的,只有打了败仗跑回营地的士兵才会絮絮叨叨说个没完,唯恐别人不理解自己为什么如此狼狈地败下阵来。我的序跋文则像寄生在人家的书上的寄生虫。平时自己没有这样的知识,没有研究过,人家有了系统的研究,自己看了,也有了一点零零星星的想法,就借人家出书的机会,也把自己的这点想法附带着发表出去。所以我的序跋文有的很长,因为没有人家的书做基础,自己的这些话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说,得赶紧说,一次说完。不然,离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趁着人家出书的机会,自己也算有了一篇文章。这样的序跋文,对人家的书是没有好处的,对我自己却不是一点用处也没有。自己平时没有更广博的知识和更精深的研究,借着别人的研究,多掌握一些知识,多思考一些问题,虽然并非做学问的正路,但到底比仅仅缩在自己的那点知识的蜗牛壳中,永不探出头来看看更广阔的世界,要好得多。 所以,我得谢谢那些让我写序的作者们,他们的书让我开阔了眼界,想了一些自己平时想不到的问题。 当然,也得谢谢汕头大学出版社的编辑们,为我这样一些零里八碎的序跋文做编辑,又还得符合出版要求而做字词的订正,太麻烦他们了。 2005年12月1日 于汕头大学文学院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