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罗岗的学术随笔集,收录了作者的20篇论文,是其多年学术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文中既有对诸多西方思想家——韦伯、福柯、本雅明等人的研究思考,也有对于“都市研究”的分析阐释,亦有文学研究者对文本问题的关注和思索,其理论研究与中国的社会现实有着紧密的联系,体现了当代知识分子的人文关怀、岗位意识,体现了文学研究自觉将理论思考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诉求。这些文章规范严谨、观点独到,而又贴近现实、妙趣横生,在文学研究、文学作品的解读中探究了中国现代化、现代性问题,兼具学术性和实用性价值。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想象城市的方式 |
分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
作者 | 罗岗 |
出版社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为罗岗的学术随笔集,收录了作者的20篇论文,是其多年学术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文中既有对诸多西方思想家——韦伯、福柯、本雅明等人的研究思考,也有对于“都市研究”的分析阐释,亦有文学研究者对文本问题的关注和思索,其理论研究与中国的社会现实有着紧密的联系,体现了当代知识分子的人文关怀、岗位意识,体现了文学研究自觉将理论思考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诉求。这些文章规范严谨、观点独到,而又贴近现实、妙趣横生,在文学研究、文学作品的解读中探究了中国现代化、现代性问题,兼具学术性和实用性价值。 内容推荐 本书为罗岗的学术随笔集,收录了作者的20篇论文,是其多年学术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文中既有对诸多西方思想家——韦伯、福柯、本雅明等人的研究思考,也有对于“都市研究”的分析阐释,亦有文学研究者对文本问题的关注和思索,其理论研究与中国的社会现实有着紧密的联系,体现了当代知识分子的人文关怀、岗位意识,体现了文学研究自觉将理论思考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诉求。 目录 Part 1 漫卷西书 “韦伯翻译”与中国现代性问题 “被压迫者”的知识如何可能? 诸神时代 书边杂草 Part 2 都市拾荒 想象都市的方式 打碎都市万花筒 看得见的城市 看不见的城市 Part 3 文本寻踪 言说“大时代” 美好的八十年代 文学,跨文本 小说 • 秘史 • 启示 “时间游戏”的内与外 “上游”和“下游” Part 4 坐而论道 中国人为什么要办大学? “新课标”:历史与现实 在“教室”里还有“经典”吗? Part 5 如沐春风 面临双重困境的选择 视觉文化·历史记忆·中国经验 鲁迅形象的当代塑造 试读章节 李:罗老师分析得非常深刻,也体现了这样一种趋势:当今知识界对鲁迅的挖掘更加立体更加透彻,也更具有现实感。但是我们仍会发现一种现象,就是在阅读鲁迅的过程中,鲁迅不断被经典化,至少对于普通大众来说,鲁迅好像不断在远离我们。非常有幸我们能在大学讲坛中接触到一个真实的鲁迅,但是更多人觉得鲁迅并不是那么可爱,那么在当今这样一个阐释系统之下,是否有这个可能像前面所说的激活鲁迅,让我们重新找回一个真实的鲁迅呢? 罗:今天我们确实需要寻回鲁迅。这个寻回鲁迅的过程应该有很多的工作可做,比如现在中小学的课本中有大量的鲁迅作品,这是认识鲁迅、接近鲁迅很重要的前提。但是什么时候选什么样的作品,是有许多讲究的。现在中小学课本所选的鲁迅作品可能并不是那个年龄段的学生最适合读的作品。中小学语文教育,特别是中小学语文阅读也是一门很大的学问,给什么年龄段的孩子读什么样的书,让他接受书中的哪一个层面,其实非常值得研究。鲁迅作品中有许多有趣的内容,但适合那个年龄段的孩子读的这些内容并没有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反而可能在教学过程中用那种僵化的、过于严肃的语言和没有生趣的阐释把它们掩盖掉了。比如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本来就是一篇很有趣的文章,还有《阿长与山海经》——这篇不知道有没有被选人中学语文课本——也很适合于孩子阅读,《社戏》也是极生动有趣的文章。但是这些文章都没有得到很好的阐释和解读。另外则是课本中有不少鲁迅的作品是被删节的,这种经过处理的选本往往起了很坏的作用,选本把一些在中学语文课本编者看来似乎无关紧要的内容删掉了,但这些内容实际上可能对全篇的理解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把这些内容拿掉了,也就妨碍了学生理解鲁迅。我们还要承认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的当代问题,现在的学生与20或30年前的学生,甚至10年前的学生都不一样了,他们有自己的问题和自己的敏感。在这样的情况下,选择课文时应该多选一些和他们的问题意识结合在一起的文章。比如说在鲁迅的杂文里面就有很多对都市文明的批评。鲁迅生活在上海,看到了许多都市文明的弊端,这些弊端至今没有消除,甚至变本加厉。今天读到这些文章,还是很有启发性。像这些文章能不能放到中学语文课本里呢?不一定硬要选一些时间性太强的文章,时过境迁,让现在的学生来读,可能会有困难。文章也许是好的,但是中学生理解上有隔膜了。这是中学语文教育可以改进的一个工作。 第二个就是到目前为止还有一种“圣化”鲁迅的趋势,这种“圣化”鲁迅的趋势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鲁迅所批评的“寡妇主义”。什么叫寡妇主义?就是把一个人搞得很圣洁、干净但是也很乏味。应该记住鲁迅是很丰富很多面的,他的兴趣也是丰富多彩的,比如说鲁迅喜欢看电影;鲁迅的艺术修养很高,喜欢美术,是中国木刻和版画艺术的倡导者;鲁迅对中国传统艺术特别是民间艺术有特殊的爱好……鲁迅有好多丰富的面向,问题是我们怎样把它们激发出来,激发出来以后就知道鲁迅是很有趣,很可爱的,而不是现在人们想象的只会写一些“横眉冷对”、“冷嘲热讽”的文章,给人一种非常尖刻而冷峻的感觉。今天鲁迅的很多东西都已经整理出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否可以编一本适合年轻人读的鲁迅作品的“青年读本”。这个读本不光包括鲁迅的小说,他的杂文和散文;还包括一些他喜欢的版画和油画,他爱看的电影,他推崇的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一一民间戏曲、书籍装帧和绣像笺谱,等等;以及日记书信都可以选出一些,从而构造出一个立体的丰富的鲁迅。让人们直接跟他的人和作品打交道,也是一个可以使人们亲近鲁迅的方式。当然这两个层面都是针对社会的普通读者而言。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层面,要激活鲁迅,要亲近鲁迅,就要把他带进当代的问题当中去。因为把鲁迅经典化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对他顶礼膜拜,而不是用一种对话的方式来面对鲁迅。鲁迅自称为“历史中间物”,他是未完成的,许多思考刚刚起步。假设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鲁迅文学和思想上的这一个个的空白点其实是一个个“召唤结构”,这些召唤结构就需要当代人用当代的问题意识去激活他,去和他对话。我们今天阅读鲁迅更重要的是和他对话,把我们今天的感受,今天的体验投射到鲁迅的文章中,用我们的思考去撞击鲁迅的思想,这样才能激发出鲁迅作品的活力和火花。 还有,鲁迅文章的文字之美是现代文学中少有的。但是现在的社会变成了一个图像和景观消费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不讲究文字,很少有人懂得真正去欣赏鲁迅的文章。鲁迅的文字是从魏晋文章“化”出来的,对现代汉语的建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今天语言环境正变得越来越恶劣,尤其需要多读鲁迅的作品,从鲁迅的语言中体会他的文章之美,从中会发现现代汉语依然是一个富有活力的、具有表现力的语言。 所以,至少从我刚才讲到的四个方面,可以把鲁迅拉得离我们更近一点。大学中文系的学生,包括大学文科的学生,大家都应该来读一点鲁迅,从不同的角度来读。从鲁迅的身上可以得到各种各样的启发。阅读不一定是学术研究式的,可以有各种不同的方式,但是今天似乎真的越来越多人认为鲁迅已经是块“老石头”了,阅读的价值越来越少。面对这种情况,最重要的还是读他的书,和他对话,这样才能真正使鲁讯走进我们中间。P303-30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