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著名的英国小说家,在其漫长的生涯中,读千卷书,行万里路。作者以游记的形式给我们展现了上个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满目疮痍的场景,再现了腐败政府的软弱无能与上流社会的纸醉金迷。通过调侃的讥讽,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外国列强的骄横虚伪和生活的空虚与无奈,以及朴实勤劳的中国民众所担负的深重灾难。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在中国屏风上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英)萨默塞特·毛姆 |
出版社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毛姆,著名的英国小说家,在其漫长的生涯中,读千卷书,行万里路。作者以游记的形式给我们展现了上个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满目疮痍的场景,再现了腐败政府的软弱无能与上流社会的纸醉金迷。通过调侃的讥讽,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外国列强的骄横虚伪和生活的空虚与无奈,以及朴实勤劳的中国民众所担负的深重灾难。 内容推荐 毛姆是著名的英国小说家,在其漫长的生涯中,读千卷书,行万里路。毛姆在这部“中国屏风”上描绘了遥远、古老而又神秘的中国景致,她的山川风物、人文景观:令人敬畏的长城、急流险滩的长江、天光云影的水田、纪念先祖的牌坊、筑有雉堞的城墙、各式各样的庙宇、竹林深处的农家、山上的婴儿塔、路边的小客栈、随处可见的“苦力”,以及二十年代初中国的战乱、贫穷、肮脏,还有那位学贯中西、满腹经纶、哀叹道统衰落却又吸鸦片逛妓院、扎着一条细长的灰辫子的现代大儒形象! 目录 序言 一 幕启 二 女主人的客厅 三 蒙古人首领 四 漂泊者 五 内阁部长 六 宴会 七 天坛 八 上帝的仆人 九 客店 十 小阁楼 十一 恐惧 十二 画 十三 国王陛下的代表 十四 鸦片烟馆 十五 最后的机会 十六 修女 十七 亨德森 十八 黎明 十九 荣誉攸关 二十 驮兽 二十一 麦克里斯特医生 二十二 路 二十三 上帝的真理 二十四 罗曼司 二十五 崇高的风格 二十六 雨 二十七 沙利文 二十八 餐厅 二十九 长城 三十 领事 三十一 小伙子 三十二 范宁夫妇 三十三 江中号子 三十四 海市蜃楼 三十五 陌生人 三十六 民主精神 三十七 基督复临派教徒 三十八 哲学家 三十九 女传教士 四十 一局台球 四十一 船长 四十二 小城风景 四十三 黄昏 四十四 正常的人 四十五 老人 四十六 原野 四十七 失败者 四十八 戏剧学者 四十九 大班 五十 报应 五十一 残片 五十二 出众 五十三 老船长 五十四 疑问 五十五 汉学家 五十六 副领事 五十七 山城 五十八 祭神 译后记 试读章节 早在认识他之前,我就听说过他的传奇故事,所以我期望他的外貌也与众不同。在我看来,似乎那些有过非凡经历的人,长相也很特别,但是我所见到的这个人相貌平平,毫无特别之处。他身材较常人矮小,有些瘦弱,皮肤晒得很黑,有一双棕色的眼睛。人未到而立之年头发就已变得花白。他看上去与常人没什么不同,也许你要和他见上五六次才能记住他是谁。如果你碰巧在一家商店的柜台后面或在代理事务所的板凳上见到他,你会觉得那些地方于他适得其所,不过就像你不会去在意柜台或板凳一样,你也不会对他留下什么印象。然而,恰恰是他平凡的外貌最终引起了你的好奇心:他那毫无特征的面容,让你想起满洲皇城的一堵空荡荡的宫墙,也许它的这一边是污秽的街道,但你知道另一边却是雕龙画壁,和常人所不知的精妙复杂的深宫生活。 他的整个生涯就像一个传奇。他是兽医的儿子,早年是伦敦警厅的书记,后来在一艘驶往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商船上当服务员。船到目的地后,他便溜下船,以这样那样的方式独自游历了南美。在智利的一个港口,他设法搭船去了南太平洋的马克萨斯群岛,并在那儿与热情好客的原住民一起生活了六个月,后来他又搭上一艘帆船到了塔希堤岛,在那里他做了一艘运送中国劳工去社会群岛①的老爷船的二副,就这样到了厦门。 那是我遇到他九年前的事了,在那以后他一直生活在中国,一开始他在英美烟草公司找了份工作,不过几年之后,他觉得这工作太单调乏味,加上他那时已经懂得一些中文,就应聘为一家公司在全国推销专利药品。三年中他一个省一个省地推销药丸,最后终于攒下八百块大洋,于是又开始了四处漂泊的生活。 他开始了最为惊心动魄的冒险。他从北京出发穿越整个中国,旅途中他把自己打扮成一个中国的贫苦百姓,背着铺盖,带着旱烟袋和牙刷。他投宿在中国的小客栈里,和其他赶路人挤在大炕上睡觉,也吃中国的饭菜。这可真不简单。他很少坐火车,大部分路途不是步行就是搭车或坐船。他穿越了山西和陕西,行进在狂风怒号的蒙古高原上,冒着危险在蛮荒的士耳其斯坦探险;他和沙漠中的游牧部落一起生活了数月,又跟着运输砖茶的商队穿过荒凉的戈壁滩。四年过去了,他终于花光了最后一块大洋,再次回到北京。 他想找份工作,最容易赚钱的工作似乎是写作。一家中国的英文报纸的编辑请他写一组游记。我想他唯一的困难是如何从如此丰富的经历中进行选择。有很多东西也许所有英国人中只有他知道:稀奇古怪的、引人入胜的、恐怖可怕的、有趣逗乐和意想不到的,什么样的东西他没见过呢?他一共写了二十四篇文章,我不敢说那是不忍卒读的,因为文中反映出作者细致而饱含感情的观察;但在他的视野中事物都是杂乱无章的,而其实,那些只不过是艺术创作的原料。它们就像是陆军或海军军需库的物品清单,对一个充满想像力的人来说这是一座宝藏,但与其说那是文学作品本身,还不如说是文学创作的基础。他就像是一个野外科学工作者,耐心地收集无穷无尽的事实,但没有一点概括的能力,这些事实有待那些比他思维复杂的人去提炼。他所搜集的既不是动物,也不是植物,而是形形色色的人;他的藏品数量罕有其匹,但他对它们的理解是肤浅的。 当我遇到他时,我试图去辨识那丰富的阅历是如何影响他这个人的;可惜的是,他虽然是个快乐、友好的人,有着一肚子的奇闻轶事,也乐于叙说他的所见所闻,但是我却无法发现哪一段冒险经历曾深深打动过他。引导他做出那些古怪事情的冲动源于他与生俱来的古怪习性。他厌倦了文明世界,产生了一种远离陈规旧习的激情。生活中离奇的事物吸引着他,他有一颗不知足的好奇心。但我觉得他的经历仅仅是肉体的,从没有达到心灵的高度。这也许是为什么你会觉得他根本就是个平庸的人。他平淡无奇的外貌,恰恰是他平淡无奇的灵魂的最真实的说明,在那道空荡荡的宫墙后面,仍然是空荡荡。 那就是为什么他有如此丰富的素材,写出的文章却索然寡味,因为在写作中,更重要的不是丰富的材料,而是丰富的个性。P7-9 序言 这本集子很难被称为一本书,它只是可以写成一本书的素材。我喜欢旅行,因而周游列国。我喜欢旅行带来的那种无拘无束的自由感觉。时间从来没有像在旅行中那样宽裕,也许你有一份庞大的计划但仅仅完成了一部分,你仍然会觉得有空闲可以做任何事情。你有大量的时间可以尽情挥霍,而不必感叹光阴似箭或遗憾未能珍惜时光。虽然我认为有条件却不去享受旅行的闲适是件傻事,但我也乐意去体验艰辛。我喜欢美味佳肴,也不介意难吃的甚至单调的饭菜。在南太平洋时,我每天吃的都是牛肉汉堡,但胃口一点不受影响(不过我得承认当我回到旧金山,见到牛肉汉堡就反胃)。另一次在马来群岛的一个岛上,因为找不到别的食物,我一日三餐靠吃香蕉果腹。自那以后,我对香蕉再未提起过兴致。我喜欢每天能在不同的地方过夜,环境好坏并不重要。我曾在西萨摩亚的萨瓦伊岛的一户人家打地铺睡了一夜,也在中国一条江上的敞篷小船里过了一夜,睡得都挺舒服。我还在一条小艇里的干椰子袋上睡觉,再也没有比那更难受的了,但我仍然乐在其中。那些夜晚的星光是多么灿烂!我喜欢结识各种各样的人,包括那些我不愿再见面的人。当你知道这辈子你们只会见上一面的时候,没有人会让你厌烦。揣摩一下你新认识的那个人究竟属于哪一类人,并将他与你所认识的同类人相比较,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都将自己简单地归入某一类人中,而识别出那些你所设想的特点和习性则是妙趣横生。就像你经常在大自然的美景中找到你所见过的某一幅画作的意境,你也会遇到和你读过的某部小说中人物类似的人。比如那些吉卜林①笔下的人物,就常能在东方遇到。我不知道这人物究竟是四十年前吉卜林先生在印度描述过的那些男男女女的后代,还是在反复阅读过那些精彩故事后逐渐变成这样的。听他在说话中用上那些著名的词语,或是看他似乎自然地抱有那种已落伍的处世态度,这往往令人觉得滑稽有趣。有时,自然是偶尔,你会遇见一个与你过去认识的完全不同的人,这种令人兴奋的经历无疑十分难得。你会在意想不到的地方碰上他:一艘沿海岸航行的汽轮上,西藏边境一座高墙围绕的小城中,或是印尼的阿鲁岛的一座可可种植园里。孤独和不寻常的人生使他自成一格,而不像芸芸大众,因为受到我们西方文明至少是表面的影响(外界对人的内在生活有多大的作用啊!)而失去了个性。这个人也许不很聪明,他甚至会显得有些疯狂。他也许是邪恶、虚伪、粗鲁、低俗或者野蛮的,但他是独一无二的!他简直就不属于我们这个群体。如果你爱研究人性你会为此兴奋异常,你觉得与他交谈会给你和聆听伟大音乐作品有同样的愉悦感。在他们身上有一种令人振奋的特质。因为,在我看来,正是借助自然之力,他们使自己脱离了那引导世界的潮流而变得与众不同,而大自然是用来塑造他们独特个性的工具。 我于1920年前往中国游历。我并没有一部日记,因为自十岁以后我就不记日记了,但每当遇见能激起我兴致的人或地方,我都会一一记录下来。我约莫觉得它们或许能成为创作一部小说有用的素材。随着素材的越积越多,我冒出一个想法,打算将它们连缀成一组中国之行的叙事。一回国,我就开始工作,但要把它们弄得井然有序可不容易,因为只有很少的部分是用钢笔写的,大部分文稿都是用铅笔在路边买的黄色包装纸上草草写就的。那些时候我或是走累了坐在轿子里,或是在一条舢板上。但当把它们排列好,我从中发现了一种新鲜感,那些文字是在我记忆鲜活的时候记下来的,而如果我将它们精心加工成一个故事,这种感觉就会不复存在。我觉得我只需要将因匆忙造成的随意和马虎之处删去,使文稿变得更简洁些就够了。我希望这些文字可以给读者提供我所看到的中国的一幅真实而生动的图画,并有助于他们自己对中国的想像。 后记 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1874—1965)是著名的英国小说家,在其漫长的生涯中,读千卷书,行万里路。1920年,他东行抵达中国,《在中国屏风上》(On a Chinese Screen,1922)是他的中国游记,五十八篇长短不一的文章连缀成“一组中国之行的叙事”。游记的读者大抵是本国人,毛姆为英国同胞展现的是一架古色古香、散发着浓郁东方情调的“中国屏风”。 毛姆在这架屏风上描绘了遥远、古老而又神秘的中国景致,她的山川风物、人文景观:令人敬畏的长城、急流险滩的长江、天光云影的水田、纪念先祖的牌坊、筑有雉堞的城墙、各式各样的庙宇、竹林深处的农家、山上的婴儿塔、路边的小客栈、随处可见的“苦力”,以及二十年代初中国的战乱、贫穷、肮脏,还有那位学贯中西、满腹经纶、哀叹道统衰落却又吸鸦片逛妓院、扎着一条细长的灰辫子的现代大儒形象! 毛姆的“中国屏风”无疑为英国读者描绘了一幅光怪陆离的中国形象,但对毛姆和他的英国读者来说,这一异国形象呈现的既是特定时代的中国的现实,也是毛姆作为一个“观光者”个人及英国读者集体的想象物。在他们看来,或在他们想来,中国是一个既古老又神秘的国度,她的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她有着悠久的文明,但她的历史似乎是停滞的,现代中国更是落后、愚昧、贫穷,而中国人也让他们难于理解:一方面善良、热忱,孝敬父母、疼爱孩子,另一方面则圆滑、残忍、好说谎、不可信任,等等。毛姆的《在中国屏风上》当然不是道听途说、甚至向壁虚构的产物,但走马观花确又难免雾中看花,正如他自己意识到的,“你所见似乎千篇一律,因为不管怎样,在异乡人眼里,每个中国城镇都大同小异”。所以在西方人看来,中国人不是买办就是苦力,而毛姆所见,中国的街道常是拥挤的,旅店常是肮脏的,苦力永远穿着破旧的蓝衣衫。 屏风具有呈现、点缀的功能,但同时它又是一种遮蔽。这架中国屏风“隔”在毛姆与现实中国之间,尽管毛姆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真诚的同情心,但他对真实的中国还是有所隔膜的,因而,他描绘的中国形象又是一幅误读之图。在他的笔下,中国的鸦片烟馆干净明亮,一派温馨怡人的气象,“这地方真令人愉快,像家里一样,舒适温馨,令我想起柏林那些小酒馆,每天晚上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常去享受安逸的时光。”面对陌生的经历,人们难免以熟知的经验去想象和理解,这真如毛姆所感叹的:“虚构总是比事实离奇”。当毛姆在一家旅店看到有个官员同苦力坐在一起喝茶聊天时,大为感动,觉得“这似乎就是真正的民主”。他进而推论:东方人的这种平等观念既不同于欧洲人,也有别于美洲人,在他们看来,职位和财富造成的人与人之间地位的尊卑完全是偶然的,并不妨碍人的交往。这就显现出异国形象构建中的“乌托邦”气味来了。当毛姆由此提出:“为什么在专制的东方,人与人之间比自由民主的西方有更多的平等?”你会觉得这显然是个“伪问题”;而当毛姆自问自答:“臭水沟比议会制度更有利于民主”时,你自然哑然失笑,大可不必当真了。也许是由于这种难于消解的“隔”,不通中文、只是到此一游的毛姆书中笔墨多半落在了在华的洋人身上,如传教士、外交官、汉学家、商人、海员等。个中情由他在《山城》一文中作了说明: “你说不出在你身边涌动着的这些众多的生命意味着什么。凭你对自己同胞的同情和了解,你有了一个支点;你可以进入他们的生命,至少是在想象的层面上,而一定程度也能够真正地拥有他们。借助你的想象,你差不多可以将他们当作你自己的一部分。但这些人对你来说毕竟是陌生的,正如你对他们也是陌生的一样。你没有线索可以破解他们的神秘。他们与你即使有诸多的相像也帮不上你多大的忙,而毋宁更说明他们与你的不同。……你依然像是看着一堵砖墙。你无所依凭,你不知道他们最基本的生活状况,于是你的想象就很受挫。” 一种异国形象既是对“他者”的注视和观看,同时也是形象构想者的自我呈现,在此意义上,毛姆的屏风既是“中国”的,也是毛姆自己的。毛姆说他不是一个“勤勉的观光者”,确实,他本质上是个作家,一个小说家,他对人生百态的好奇胜过异域风光。他“爱研究人性”。他观察细致、文笔生动,在不露声色的叙述中,人物的音容笑貌、才具性情跃然纸上,其中“亨德森”、“陌生人”、“大班”等篇,可以作为精彩的短篇小说来读。毛姆认为,“写作中,重要的不是丰富的材料,而是丰富的个性。” 毛姆的文字冷峻犀利,充溢着英国式的幽默,不经意间抉发出入的自负、可笑、贪婪、虚荣、做作等这些人性的通病来。毛姆的讽刺对象不限国别种族,那位中国的内阁部长虽然谈吐优雅,有很高的艺术品位,但我们读到这样一段文字: “对我而言,这次见面中最奇妙的事情是,我从一开始就知道他根本就是个恶棍,腐败渎职,寡廉鲜耻,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他是一个搜括的高手,通过极其恶劣的手段掠夺了大量财富。他是个虚伪、残忍、报复心强、行贿受贿的人,中国沦落到他所悲叹的这个地步,他本人也难辞其咎。然而,当他拿起一只青色小花瓶时,他的手指微曲,带着一种迷人的温情,忧郁的目光仿佛在轻轻地抚摸,他的双唇微微张开,似乎发出一声充满欲望的叹息。” 当然由于他对英国同胞的性格更加熟悉,也就形神毕肖地描画出一幅幅讽刺性肖像来。那位有“社会主义者”之称的亨德森,初来中国时不忍心坐黄包车,这有违他关于个人尊严的思想,因为黄包车夫也是人,一个兄弟,但他骨子里有着种族歧视,“你不必去关心中国人,你明白,我们在这儿是因为他们害怕我们。我们是统治的民族。”他因车夫错过了拐弯的地方而勃然大怒,高声咒骂之间还往车夫的屁股上狠狠地踢了一脚。那位斯特韦尔德先生形象威严、关切荣誉,但每当他年轻的太太新找了个情人,他就要求岳父母给他足够的一笔钱,以补偿他名声和荣誉受到的伤害。毛姆说,“德·斯特韦尔德先生已然是一个精明的人,但在他妻子达到守教规的年龄之前,他无疑会成为一个富翁。” 毛姆是个人性的观察者和批判者,但不是一个冷漠的旁观者。他描写那些常年累月行走在中国大地上的挑着重担的苦力,不再是悠然地欣赏这样的图景,因为“他们的劳苦让你心中觉得沉重,你充满怜悯之情却又爱莫能助”。他引了庄子的一段话并感叹:“在中国,驮负重担的不是牲畜,而是活生生的人啊!”中国人的劳苦、坚韧,与自然和生活的艰难抗争让毛姆为之震憾和感动,他描写弓着腰拉纤和码头扛大包的苦力: “他们都赤着脚,光着上身,他们汗流满面,他们的号子是痛苦的呻吟,是绝望的叹息,是揪心的呼喊。这声音几乎不是人发出的,那是灵魂在无边苦海中的、有节奏的呼号,它的最后一个音符是人性最沉痛的啜泣。这生活实在是太艰难、太残酷了,这是他们最后的绝望的抗议。这就是江中号子。” 这决不是文人的矫情,而是深挚的情怀,至今读来仍为之动容。 毛姆说他希望《在中国屏风上》一书可以给英国读者提供他所看到的中国的一幅真实生动的图画,有助于他们自己对中国的想象。其实,毛姆描绘的这一幅真实生动的图画,也有助于今天的中国读者,尤其是年轻的读者对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的想象,因为这样的一个中国多少也是屏风上的景象了。 《在中国屏风上》上世纪四十年代已有中译,但不知是否是全译,八十年代中期湖南人民出版社出了新译本,不过读后觉得不甚理想,当然,理想的译本也许只是一个理想。我的这个译本多半也是一个“背叛者”,但还是要感谢江苏人民出版社,感谢钱林森教授三年来的苦心与付出,使它虽有波折但最终得以出版。这应了一句话:“每一本书都有它自己的命运”。 唐建清,2006年3月于南京大学 书评(媒体评论) 一本令人着迷的书——鲜明生动、富有思想,充满了色彩。 ——《纽约时报》 我于1920年前往中国游历。我并没有部日记,因为自十岁以后我就不记日记了,但每当遇见能激起我兴致的人或地方,我都会 记录下来。我约莫觉得它们或许能成为创作一部小说的有用素材。随着素材的越积越多,我冒出一个想法,打算将它们连缀成组中国之行的叙事。一回国,我就开始工作,但要把它们弄得井然有序可不容易,因为只有很少的部分是用钢笔写的,大部分文稿都是用铅笔在路边买的黄色包装纸上草草写就的。那些时候我或是走累了坐在轿子里,或是在一条舢板上。但当我把它们排列好,我从中发现了一种新鲜感,那些文字是在我记忆鲜活的时候记下来的,而如果我将它们精心加工成一个故事,这种感觉就会不复存在。我觉得我只需要将因匆忙造成的随意和马虎之处删去,使文稿变得更简洁些就够了。我希望这些文字可以给读者提供我所看到的中国的幅真实而生动的图画,并有助于他们自己对中国的想象。——摘自本书前言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