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1911-1912--辛亥首义阳夏之战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陈国安
出版社 湖北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8小时——从打响第一枪到占领湖广总督督署只用了8小时。

41天——阳夏战争坚持41天,赢来了全国各省的纷纷响应。

123天——从起义爆发到清帝退位历时仅123天。

惊心动魄的8小时,轰轰烈烈的41天,翻江倒海的123天,可谓是天翻地覆慨而慷!

再看下面的数字:

267年——砸碎了清王朝267年的政权机器。

2100余年——摧毁了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专制大厦。

83天——袁世凯自我加冕后皇袍仅穿了83天。

本书参考了许多近年出版的反映晚清政坛风云的著作和历年辛亥革命的研究成果编写而成。

内容推荐

武昌起义爆发后,清政府惊慌失措。10月12日,清政府命陆军大臣荫昌率北洋陆军两镇迅速赴湖北"剿办",14日,又将荫昌所率部队编为第一军,并加派北洋悍将冯国璋为第二军总统官,陆续赴湖北助战。北洋陆军主力,除留一个镇协助戌守京城外,几乎都相继投入湖北战场。同时,清政府还令海军提督萨镇冰率海军和长江水师,迅速开往武汉江面,配合北洋陆军作战……

目录

第一章

 风雨飘摇的王朝

1.慈禧出逃

2.摇尾乞怜的“罪己诏”

3.腐败王朝的裱糊匠

4.从庚子到庚子的苦难

5.在中国领土上开打的“外国战争”

6.紫禁城内的改革会议

第二章

浪潮汹涌

7.列强瓜分中国的“时局图”

8.“革命军”中马前卒

9.震动全国的《苏报》案

10.汪精卫刺杀摄政王

11.血染黄花岗

12.保路风潮席卷四川

第三章

 多事的荆楚大地

13.立宪派要推倒皇族内阁

14.拒借外债修铁路

15.饥民起事

16.会党发难

17.“教案”迭起

第四章

秘密活动的团体

18.花园山聚会

19.研究革命的科学补习所

20.日知会继之而起

21.同盟会在湖北的活动

22.推行“抬营主义”的共进会

23.扛枪拖炮的文学社

第五章

 举事行动一波三折

24.清廷武昌驻军态势

25.夜盗“金佛”未果

26.“两会”联合成功

27.南湖炮队失事

28.八月十五杀鞑子

29.宝善里机关爆炸

第六章

 工程八营打响第一枪

30.起义信号因故未发

31.彭、刘、杨殉难

32.熊秉坤乘机发难

33.首义军占领楚望台

34.李鹏升纵火举事

35.吴兆麟临危受命

第七章

 占领武汉三镇

36.湖广督署火光冲天

37.黄鹤楼上义旗飘

38.瑞潋、张彪等人出逃

39.清廷闻讯惊恐

40.首义都督黎元洪

41.首义军布告天下

42.汉阳汉口光复

43.首义学生军

44.首义号角《大汉报》

第八章

 湖北军政府成立

45.首义“总管”蔡济民

46.中华民国在湖北“诞生”

47.清点金库,招聘人才

48.剪辫和祭天

49.照会各国组建鄂军

50.护礼教、破旧俗、稳金融

51.中国现代第一法:《鄂州约法》

第九章

 汉口争夺战

52.决战前夜

53.刘家庙大捷

54.阵前换将

55.黄兴来汉督师

56.妇女参战

57.袁世凯出山

58.海军反正

59.门前一盏灯,家抽一个丁

60.清军火烧汉口

61.汉口巷战

第十章

汉阳保卫战

62.筑坛拜将

63.各路援军云集武汉

64.三渡汉水,一跨长江,反攻失败

65.血溅三眼桥

66.“天罡”“地煞”前线督战

67.十里铺失守

68.黄兴泪洒昭宗祠

69.火烧归元寺

70.阳夏饮恨

第十一章

 停战议和

71.退守武昌

72.孙武刻印

73.南京光复

74.炮火声中的武昌中央政府

75.首义之区遭受政治寒流

76.国旗和建都之争

77.临时大总统选举,16票:0票

78.逼宫与退位

第十二章

辛亥遗韵

79.铸九州之铁成此大错

80.革“辫”布新

81.共和怪胎袁世凯

82.孙中山造访首义之区

83.政党如林,参政如潮

84.首义元勋与中共‘L一大”代表

85.首义中的黄陂人与黎黄陂

86.首义“三武”士

附录:

辛亥武昌起义大事年表

后记:

试读章节

1904—1905年,发生了一件“借地打仗”的怪事。日俄两个国家在中国的领土上,进行了一场你死我活的大厮杀,这就是日俄战争。

1904年2月6日,日本对旅顺口的俄国舰队发动突然袭击,随后日本陆军渡过鸭绿江,进入辽沈地区。双方就在中国的领土上展开了大战。

“借地打仗”已经够奇怪的,而更奇怪的是,领土主权受到严重侵犯的清政府竞于2月12日宣告“局外中立”,上谕说:

“现在日俄两国失和用兵,朝廷轸念彼此均系友邦,应按局外中立之例办理。著各直省将军督抚,通饬所属文武,并晓谕军民人等一体钦遵,以固邦交,而重大局,勿得疏误。”

同时,还令地方督抚‘认真保护”各国人民财产及使馆、教堂,‘倘有匪徒造谣滋事,即著迅速查拿,从严治罪。”

两个强盗张牙舞爪来到了家里,清政府竞称‘彼此均系友邦”,不准人民反抗。其实,战争就在中国领土上,如何能够“中立”?所谓“局外中立”不过是自欺欺人之谈。不仅如此,清廷还划定辽河以东为“两国战地”。两个国家为了自己的利益为所欲为:日本军舰甚至驶到远离作战地区的烟台,将已被中国海军扣留的俄国鱼雷艇劫走;沙俄军队根本不管什么“局外”、“局内”,在东三省恣意骚扰。

就在清政府的“局外中立”下,东三省的大好河山和数以万计的人民,遭到了两个强盗的野蛮蹂躏。双方军队抢掠骡马牲畜,索要银钱粮草,焚毁官署民居,破坏村落田园,强迫中国人充当苦役,乃至奸淫杀戮,无所不为。盛京地区完全“陷于枪烟弹雨之中,死于炮林雷阵之上者数万生灵,血肉飞溅,产破家倾,父子兄弟哭于途,夫妇亲朋号于路,痛心疾首,惨不忍闻”。“自旅顺迤北,直至(柳条)边墙内外,凡属俄、日大军过处,菽黍高粱,均被芟割以作马料,纵横千里,几同赤地”。广大农村“贫民如鲫”,逃难者“纷纷如蚁”,“号泣流离之声遍闻四野”。各地难民多于冰天雪地中‘露地栖宿’,“囚首垢面,状如乞丐”,啼饥号寒,死者相藉。

经过一年多的厮杀,俄国不敌日本,不论是陆战还是海战,都遭到了失败;日本方面也筋疲力尽,强颜作胜者。在美国总统罗斯福的调解下,双方代表于1905年8月9日开始在美国新罕布尔州的朴茨茅斯举行和议谈判。

在和谈将开之际,清政府外务部分别照会俄日两国,声明凡牵涉中国事件未经与中国商定者,概不承认。照会如下:

“前年贵国与俄(日本)国,两国不幸失和,中国政府深为惋惜。现闻将开和议,复修旧好,中国政府不胜忻幸。但此次失和,曾在中国疆土用武,现在议条款内,倘有牵涉中国事件,凡此次未经与中国商定者,一概不能承认。业经本部电知出使大臣,照达贵国政府,预为声明。”

日、俄两国对处在风雨飘摇中的清政府提出的这样一个照会,根本不予理睬。虽然双方在谈判中讨论的问题十分之九都涉及中国,却未同清政府进行任何商量。1905年9月5日,两国达成了瓜分东北的肮脏协议。主要内容是:

“俄国政府以中国政府之允许,将旅顺口、大连湾及附近领土领水之租借权内一部分之一切权利及所让与者,转移与日本政府,俄国政府又将该借疆域内所造有一切公共营造物及财产,均移让与日本政府。

俄国政府允将由长春至旅顺口之铁路及一切支路,并在该地方铁道内所附属之一切权利财产……均移让与日本政府。

俄国政府允将库页岛南部及其附属一切岛屿……永远让与日本政府。”

中国就这样成了日俄两国任意宰割的俎上肥肉!

1905年11月7日至12月22日,日本代表又在北京同清政府谈判,逼迫它承认日俄两国的瓜分协议。庆亲王奕勖、外务部尚书瞿鸿机和北洋大臣直隶总督袁世凯,代表清政府在“会议东三省事宜正约”上签字,正式承认朴茨茅斯条约的规定,由日本继承俄国在南满的利益。  这场“奇怪的战争”将清政府的腐朽无能暴露无遗。“局外中立”的后面掩盖着的是清政府的软弱可欺。它不但无力驱逐侵略者,维护国家主权和人民利益,反而屈服于侵略者,其结果是主权丧失,人民遭殃。在广大的东北领土上,除了俄国外,又来了一个凶狠敌人——日本。

P22-23

后记

写完《1911—1912:辛亥首义阳夏之战》,对于1911年的辛亥首义和阳夏之战的过程和意义,留下了一组由数字组成的清晰印象。请看下面这一组数字:

8小时——从打响第一枪到占领湖广总督督署只用了8小时。

41天——阳夏战争坚持41天,赢来了全国各省的纷纷响应。

123天——从起义爆发到清帝退位历时仅123天。

惊心动魄的8小时,轰轰烈烈的41天,翻江倒海的123天,可谓是天翻地覆慨而慷!

再看下面的数字:

267年——砸碎了清王朝267年的政权机器。

2100余年——摧毁了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专制大厦。

83天——袁世凯自我加冕后皇袍仅穿了83天。

历史的车轮在时间的道路上转动,时间凝聚了巨大的能量!首义先贤们在极短的时间里开启了中国迈向“现代意义”社会的光明航程,同时堵死了封建专制的黑暗甬道。

武昌首义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的多个第一:

建立了第一个革命政权——湖北军政府,制定了第一部具有共和宪法雏形的《鄂州约法》,成立了第一个具有民主性质的临时议会,建立了第一个地方共和政体,第一个筹设警察,第一个允许妇女出任公职,第一支革命正规部队,第一次尝试革除旧俗,第一个设置招募人才的专门机构……等等。这些破天荒的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诸多第一,打破了历代农民起义夺取政权后的专制循环怪圈。

今天,首义先贤们的丰功伟业、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洗刷而起皱模糊。彭、刘、杨,“首义三武”。阳夏战争。《鄂州约法》,这些闪光的名词仍然在人们心头回荡。时间过去了95年,而武昌首义的悲壮画卷并没有布满历史的灰尘,血与火铸就的辉煌并没有失去光泽。这说明武昌起义蕴藏着巨大的精神资源,需要人们去发掘、创造、表现。拙著《1911-1912:辛亥首义阳夏之战》只是在这座宝山的浅层上刨了一铲土,也算抛砖,更为引玉。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湖北人民出版社李尔钢先生的热情指导,从题纲编写到图片选择他都认真推敲,审稿时他为了核对一个人名,多次电话垂询,这种高度的敬业精神实在令我感动。感谢冯天瑜先生,他和贺觉非先生编写的《辛亥武昌首义史》为我提供了不少史料。本书还参考了许多近年出版的反映晚清政坛风云的著作和历年辛亥革命的研究成果,恕不能一一列出,一并致谢。

念及畴昔,岁月峥嵘,感缅先贤,幽怀神往,“不觉临风而陨涕者,有愧乎太上之忘情”。是为后记。

                    作 者

                   2006年6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3: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