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而作。从“邓先圣来到邓家大院”讲起,娓娓叙写远涉重洋奔赴法兰西,“把一生交给了党”;回国后历经了“三落三起”,坚持“老祖宗不能丢”,讲了许多新话,成为“中国现代化之父”。用较大篇幅如实反映了邓小平的谋略世界、情感世界和生活情趣,践行“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的诺言,把“邓小平理论”写在党的旗帜上。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邓小平的一个世纪 |
分类 | |
作者 | 林庭芳 |
出版社 | 湖北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为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而作。从“邓先圣来到邓家大院”讲起,娓娓叙写远涉重洋奔赴法兰西,“把一生交给了党”;回国后历经了“三落三起”,坚持“老祖宗不能丢”,讲了许多新话,成为“中国现代化之父”。用较大篇幅如实反映了邓小平的谋略世界、情感世界和生活情趣,践行“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的诺言,把“邓小平理论”写在党的旗帜上。 内容推荐 本书的作者怀着诚挚的心情,浓墨重彩,从“邓先圣来到邓家大院”讲起,娓娓叙写远涉重洋奔赴法兰西,“把一生交给了党”;回国后历经了“三落三起”,坚持“老祖宗不能丢”,讲了许多新话,成为“中国现代化之父”;然后,用较大篇幅如实反映了邓小平的谋略世界、情感世界和生活情趣,践行“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的诺言,把“邓小平理论”写在党的旗帜上。从此,邓小平这座巍巍的历史丰碑,永远矗立在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心中!坚毅刚强的邓小平正向我们走来,可信、可亲、可敬! 目录 序言 说不尽邓小平 林建公 第一章 邓先圣来到邓家大院 ·古城广安,地灵人杰 ·邓氏家族,人才辈出 ·喜添长子,邓家有了继承人 ·父母才德,对邓先圣的影响 ·农家子弟活泼顽皮的“伙伴头” ·进入私塾,开始人生的启蒙学习 ·“偷钱”,义助同窗伙伴 ·协兴场小学接受新式教育 ·以科学道理制止“割肝敬母” ·参与五四爱国运动的政治锻炼 第二章 旅欧岁月,人生转折 ·直赴重庆留法预备学校 ·远涉重洋,奔赴法兰西 ·难忘的勤工俭学生涯 ·选择共产主义,加入“旅欧少共” ·从“油印博士”到职业革命家 ·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马列“理论班”上的小火炮 ·“把我的一生交给党,交给本阶级” ·以俄为师,坚定马列主义信仰 第三章 一部活生生的中共党史 ·“我熟悉我们党从开头到现在的历史” ·秘密回国,投身大革命 ·“八七”风云中的邓希贤改名为邓小平 ·长征途中参加了遵义会议 ·抗日战争中129师的政治主官 ·解放战争中率军直捣蒋家王朝 ·建国初期担任西南局第一书记 ·赴京任重,总书记日理万机 ·新时期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第四章 “打不倒的东方小个子” ·“一落一起”:1933.5—1933.6 ·“二落二起”:1966.5—1973.3 ·“三落三起”:1976.4—1977.7 ·我一生问心无愧,让历史去评价 第五章 “中国现代化之父” ·中外学者眼中的现代化 ·超越毛泽东晚年的错误 ·超越许多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念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现代化是中国最大的政治 ·要摸城市改革这个“老虎屁股” ·上海是我们的王牌 ·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不管白猫黑猫,会捉老鼠就是好猫” ·“摸着石头过河” ·“三步走宏伟蓝图” ·“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 ·“这个设计好” ·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 第六章 “老祖宗不能丢”,讲了许多新话 ·“毛泽东思想这面旗帜丢不得” ·“我国社会主义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 ·“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让路接班也是一场革命”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消肿”一百万,军队“立体振荡” ·“大原则是共同富裕” ·对原工商业者“钱要用起来,人要用起来” ·“发展是硬道理” ·“一国两制”,“台湾还可以保留军队” ·“特区姓‘社’不姓‘资’”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第七章 邓小平的谋略艺术 ·严明纪律,执法如山 ·第一次“不握手会议” ·“柔中寓刚、绵里藏针” ·舌战赫鲁晓夫 ·多谋善断,果敢坚决 ·与“铁娘子”的较量 ·“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 ·“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 ·“杀出一条血路来” ·实行“拿来主义” 第八章 邓小平的情感世界 ·邓小平与父母的深情厚意 ·邓小平与三个妻子的感情生活 ·邓小平与儿孙的舐犊情怀 ·邓小平与挚友的革命情谊 ·邓小平与工友的“忘不了”情 第九章 邓小平的生活情趣 ·吃饭定时,简朴又有特色 ·举世闻名的吸烟嗜好 ·每天喝一小杯酒 ·“他是一个超级老球迷” ·终身爱好打桥牌 ·爱在大海中搏击风浪 ·攀登高山从不示弱 ·坚定自信,天天散步 第十章 众人心目中的邓小平 ·时代最强音:“小平您好” ·毛泽东心目中的邓小平 ·周恩来心目中的邓小平 ·自我评价,我不是完人 ·把“邓小平理论”写在党的旗帜上 ·邓小平永远活在世界人民心中 后记 试读章节 邓小平不但从小学习勤奋,而且不畏困难,勤俭节约,乐于助人: 从邓小平家到协兴场小学堂之间,是一条约1.5公里的乡间小路。一遇下雨天,路面泥泞不堪,很不好走。但邓小平总是风雨无阻,雨再大路再烂再滑,他也要披件蓑衣去上学。几乎每次下雨天,在上学或放学的路上,都会滑倒在泥水中,回到家中经常是浑身上下都是烂泥。祖母和母亲心疼邓小平,也怕摔坏了他年幼的身体,就劝邓小平下雨天不要去学堂了,在家中自己读书写字、温习功课算了。但邓小平不肯,一定要坚持去上学,没有办法,母亲就想出一个主意。一遇雨天,淡氏就用一个小布袋装上一合米,再给小平两枚铜板,叫他带到学堂去,中午就不要回家吃饭了,就近找户人家或店铺搭一顿饭,这样就可以少走两趟泥路。但谁知,邓小平从没有把米和铜板拿出搭伙,而是不吃午饭,饿着肚子去上课,下午放学回家后,将带去的米和钱原封不动地交还给母亲。母亲心疼地责怪他,叫他不要这样节俭,要注意爱惜自己的身体,邓小平总是笑着点点头。但下一次还是把米和铜板又带了回来,母亲没有办法,以后遇到下雨的时候,总是在家里早早把午饭做好,再托人送到学校去给邓小平。 邓小平从小就是一个热爱劳动的孩子。他的童年时代,家中虽然不愁生计,但由于父亲邓绍昌很少关心家产的经营,而且仗义疏财,家中少有积蓄,日子过得也相当的紧张。祖母和母亲一面要亲自操劳繁重的家务,一面还要养蚕来增加一部分收入。邓小平在家里尽力帮助母亲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扫地、照看弟妹、养蚕等等,样样都干。有时母亲煮饭,他抢着去帮助搬柴烧火。到了养蚕的时候,他更成为母亲得力的助手。他家每年都要喂几发蚕,一到养蚕的季节,家里的正堂屋和两间厢房都充作蚕房。这时候,母亲更加忙碌了,除了繁重的家务外,还要抽时间来照看蚕“宝宝”。白天忙一天家务,晚上侍弄蚕苗,到了夜里还不能休息,尽管祖母和姐姐也一同帮着做,母亲仍经常忙到深夜。邓小平年纪虽小,但很懂事,看到母亲这样操劳辛苦,十分心疼。于是,他不再去玩泥巴仗了,放学后直接跑回家,争着帮助母亲做些事情,不是背着背篓去采摘桑叶,就是帮着捉小蚕换桑叶,总是忙个不停。捉小蚕,是一件细致而又慢的活,要一条一条地捉,一家人经常要捉到很晚。入夜了,母亲总是再三催促邓小平先去睡觉,但邓小平总是要坚持到最后,和母亲、姐姐把所有的活干完了才肯去睡,这时往往是深夜了。蚕“宝宝”长大以后,要做的活就更多了。由于邓小平经常帮助一些农家小伙伴放牛割草,所以,这时候一些小伙伴主动跑来帮忙,邓小平和小伙伴们一起捉蚕、摘桑叶,干得热热闹闹。每到这时,母亲总是招呼孩子们多休息,并把家中好吃的东西拿出来款待他们。 P47-48 序言 本书的作者怀着诚挚的心情,浓墨重彩,从“邓先圣来到邓家大院”讲起,娓娓叙写远涉重洋奔赴法兰西,“把一生交给了党”;回国后历经了“三落三起”,坚持“老祖宗不能丢”,讲了许多新话,成为“中国现代化之父”;然后,用较大篇幅如实反映了邓小平的谋略世界、情感世界和生活情趣,践行“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的诺言,把“邓小平理论”写在党的旗帜上。从此,邓小平这座巍巍的历史丰碑,永远矗立在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心中!坚毅刚强的邓小平正向我们走来,可信、可亲、可敬! 当代中国伟人邓小平华诞100周年的前夕,西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的年轻教授、硕士生导师林庭芳撰写了《邓小平的一个世纪》一书,约我作序。1994年5月,我们在重庆全国“邓小平理论与中华腾飞学术研讨会”上相识。2000年,我和林庭芳、金钊两位年轻学者合著《读懂邓小平》一书。2003年,林庭芳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下,挤时间读书探索,三次去广安“邓小平故居”收集资料,拍摄图片,忘我地完成了《邓小平的一个世纪》的写作任务。我为她多年来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潜心学习和研究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所感动,十分高兴地为她的新著写几句开场白,题为“说不尽邓小平”。让我们携手共同纪念这位受人爱戴的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的创立者,把邓小平留给我们的巨大精神财富,一代又一代地永远传承下去。 览尽天华阅此景,花开花落寄故人。《邓小平的一个世纪》全书十章,约30万字。作者怀着诚挚的心情,浓墨重彩,从“邓先圣来到邓家大院”讲起,娓娓叙写远涉重洋奔赴法兰西,“把一生交给了党”;回国后历经了“三落三起”,坚持“老祖宗不能丢”,讲了许多新话,成为“中国现代化之父”;然后,用较大篇幅如实反映了邓小平的谋略世界、情感世界和生活情趣,践行“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的诺言,把“邓小平理论”写在党的旗帜上。从此,邓小平这座巍巍的历史丰碑,永远矗立在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心中!坚毅刚强的邓小平正向我们走来,可信、可亲、可敬! “邓小平之路”在哪里?这是作者首先要告诉我们的科学道哩。这条路不是哪个人主观意志的臆断,而是党和人民群众长期奋斗的集体智慧铺设起来的金光大道。这条路就是由毛泽东开拓、邓小平创立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领导我们创造性地完成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毛泽东对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如何“走自己的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进行了艰辛的探索。比如,毛泽东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应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身调节和完善不断加以解决;提出了我国经济建没要走自己的路,我国工业化的道路应从大农业国这个基本国情出发,要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作为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发展重工业和发展轻工业与农业同时并重,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逐步实现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过渡;提出了自力更生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行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实行经济独立,以确保政治独立;创造性地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强调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等。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继承并发展毛泽东思想体系的博大内涵,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他主张“毛泽东思想这个旗帜丢不得”,“现代化是中国最大的政治”,“发展是硬道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江泽民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上述思想,并且成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所以,我们高兴地看到,这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拓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始于毛泽东,成于邓小平,发展于江泽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此展现出更加灿烂的前景。 鲁迅曾经说过,“路是人走出来的”。作者在本书中摆出许多令人信服的事例告诉我们:“邓小平之路”也是由邓小平带领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奋斗,一步一步走出来的。但是这条路不是笔直的,而是曲折发展之路。邓小平他的一生是不平凡的,波澜壮阔,几乎与20世纪相始终;他的革命实践,几乎与中国共产党的整个历史相伴随。他参加过中共党史上伟大转折的三次重要会议:“八七”会议、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他是党的两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成员;他三次担任中共中央秘书长和四个大区(晋冀鲁豫中央局、中原局、华东局、西南局)的中央局书记;他领导千军万马,指挥了淮海、渡江两大战役,解放大西南;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创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历史事实表明,邓小平的一生充满着坎坷和磨难。邓小平之所以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家,是同他所处的环境和诸多的外在因素分不开的。他在为国家的独立、统一、建设、改革事业的奋斗和磨炼中,坚持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努力改造主观世界。因此,在“邓小平之路”上,既充满了纷繁复杂的政治较量,五光十色的社会思潮的相互碰撞,一以贯之地对马克思主义与共产主义事业的追求与向往;又充满了挚爱自己的祖国和人民的深情,把个人融于群众之中,一辈子做群众的公仆,说出了人民的心里话。在“邓小平之路”上,邓小平是“打不倒的东方小个子”,面对困境,从不低头,迎难而上。“三落三起”的实践,不仅锻炼了邓小平的革命意志,而且促使他深刻总结革命与建设经验,增长智慧、才能,有对付各种危难的本领。他唯实不唯书,敢想敢说,敢闯敢干,不怕风险,勇于探索,从不拘泥于前人的既有成果,不满足于现有的结论。据专家考察,我们党内反对毛泽东晚年错误的比较重大的斗争,大致有八次。邓小平在这八次斗争中,通常情况下能审时度势做一些检讨,一般不与毛泽东公开对抗,但是涉及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他就决不让步。比如,1975年受到毛泽东的批评时,邓小平如果能做点检讨,同意“文化大革命”三七开的评价,就完全可以维持其地位。但是,邓小平在否定还是肯定“文化大革命”这个原则问题上,宁愿再次被打倒,也不妥协,更不检讨。1975年11月,毛泽东设计了一个17人会议,提议由邓小平主持,作出一个肯定“文化大革命”的决定。然而,邓小平却把陶渊明的“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拿出来,说“文革”9年,自己6年没管事,不适宜由他来写这种独特人格的形象,在全党全国人民心目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邓小平与中国人民在“邓小平之路”上风雨同行,洋溢着人文关怀,百折不挠,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壮丽事业更大的胜利。这是贯串全书的一条主线,充分体现出邓小平把个人的一切奉献给养育自己的人民、党和祖国的高尚情操,时时处处与人民群众同在。作者具体阐述了邓小平走过93年(1904—1997)人生历程的分分秒秒,始终把邓小平的言行举止放到党的集体活动之中;生动地描绘了邓小平时刻关注人民的疾苦,视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超越了个人本位观念的“自我”,实现了早年的夙愿:“把我的身子交给我们的党,交给本阶级”,接受“铁的纪律的训练,共产主义的洗礼,使我的思想行动都成为一贯的共产主义化。” “人民是一切的母亲”。邓小平这句话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部队中广为流传。与他长期共事的同志都知道,这是邓小平始终奉守不渝、身体力行的一条基本政治信念。根据地遇到大灾,群众日子难过,部队也有困难,但他首先想到的是群众。于是,通过党委集体讨论作出决定:精简机构,减少津贴,生产自救,减轻群众负担,每人每天节约二两粮食支援群众。平时,他绝不容许任何违反组织纪律、欺压群众的现象发生。部队打了胜仗,但有些官兵群众纪律执行得不好,他严厉地批评:“你们打仗牺牲了那么多人,为了什么?不是为人民而战吗?为什么又这样损害群众的利益?你们要认真地赔偿群众的损失!”一位有战功的副连长抢掠了群众的财物,他和其他领导开会商量,果断地作出决定:这个副连长非杀不可!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是1981年2月英国培格曼公司出版的《邓小平副主席文集》英文版题序中,邓小平应邀写的一句话,如今已是家喻户晓了。平时邓小平很少感情外露,这回却敞开心扉,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内心世界的真实想法,也可视为他“东山再起”,重新登上政治舞台的施政宣言。综观邓小平晚年的活动,除精心设计和督促检查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外,主要办了如下两件大事,给后人留下说不尽的思念和赞扬。 头件大事是抛弃个人恩怨,科学地评价毛泽东。邓小平一生经历了“三落三起”,都与毛泽东有关。1933年邓小平第一次“落”,是因为他拥护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1966年第二次“落”与1976年的第三次“落”,都与毛泽东错误地估计形势,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领导和发动了一场“文化大革命”运动有着直接关系。尽管如此,邓小平以大局为重,对毛泽东的感情是始终如一的。他不仅不计较个人恩怨,而且要求全党同志要正确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他认为,毛泽东不是孤立的个人,直到毛泽东去世,一直是我们党的领袖。对毛泽东的功过评价不恰当,老工人通不过,土改时候的贫下中农通不过,同他们相联系的一大批干部也通不过。对此,邓小平提出了一个基本原则:实事求是,恰如其分。诸如,把功绩和错误的主次加以区分,肯定毛泽东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把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加以区分,明确毛泽东思想不包括毛泽东的错误,毛泽东的错误在于违反了他自己正确的思想。把伟大革命家毛泽东所犯的错误同阴谋家、野心家林彪、“四人帮”所犯的罪行加以区分。邓小平说,毛泽东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做了非常好的事情,如果没有毛泽东,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 第二件大事是正确对待手中权力,老了就让位,执意不担任第一把手职务。由于邓小平在长期的战争和革命生涯中,显示出非凡的胆略和智慧,以及卓越的才干和丰富的经验,所以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拥戴他担任党的总书记、国家主席已成为众望所归,人心所向。但是,无论大家怎么要求和劝说,他都一次又一次地拒绝了。相反,他却致力于培养接班人,倡导领导职务不能搞终身制,建立离退休制度,身体力行,作出表率。邓小平多次说过,一个党、一个国家的命运,如果建立在一两个人的声望上,是很不健康、很危险的。人老了总有一天会糊涂,也难免说错话、办错事。他一再表示要在自己身体还健康、脑子还清醒的时候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1997年2月19日晚上,邓小平的心脏停止了跳动。遵照他生前的意愿,捐献角膜,解剖遗体供医学研究,把骨灰撒人大海,从而完善地完成他人生的最后一个篇章。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参加捐献器官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他想得那么周到,想得那么彻底,充分反映了他大公无私的博大胸怀,不愧是一位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当时,薄一波惊悉邓小平仙逝,心情十分沉痛,挥毫写下“一人千古,千古一人”的挽联,表达对这位20世纪中国伟人的崇高敬意和评价。 今天,“邓小平之路”在不断地向前延伸。回顾150多年前,30岁的马克思和28岁的恩格斯共同完成了一部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历史文献——《共产党宣言》。它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因为它正确地把握了时代,关怀着人的存在,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趋势。在人类历史上,没有任何一种思想理论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实现了对社会主义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列宁主义开创东方落后国家首先开始社会主义革命的新道路。在列宁“一国胜利”学说指引下,不发达的俄国率先进入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形态变成了现实制度,实现了对社会主义认识的第二次飞跃。“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马克思主义已经是中国人民手中强大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华大地上先后形成了三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极重要的作用。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发展产生了极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对于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同样会产生很重要的作用。从现在起到本世纪中叶,我们要更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中继续创造新的辉煌。 (作者系国防大学研究员、中共党史学会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 2003年12月 后记 邓小平是我党我军我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 邓小平光辉伟大的一生贯穿整个20世纪,犹如一部壮丽辉煌的史诗,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一部高亢激越的乐章。他的丰功伟绩、他的科学理论、他的革命风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将永远不忘,激励和鼓舞我们在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事业中勇往直前。 追溯、研究邓小平革命几十年的光辉足迹,以教育青年,继续坚定不移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这是我在多年研究邓小平理论过程中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邓小平的一个世纪》一书,就是我力图从这一研究视角,达到这一目的。 2004年8月,是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的纪念日,谨以此书作为一个理论工作者表示对邓小平的深深怀念。 湖北人民出版社为该书的出版给予了极大支持,尤其是该书责任编辑吕薇同志对该书的设计、写作、出版更是给予了极大的关心、指导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中共党史学会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中国国防大学林建公教授在百忙中审读了该书全部书稿,并欣然为本书作序。在此,向林先生表示致谢! 西南师大思政系王麟同志不仅为该书的出版,在搜集资料、图片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而且负责了全部书稿的录人工作。在此,特向他表示谢意! 该书在写作过程中,参阅、吸收了学术界专家、学者的有关研究成果。在书中,除了将这些研究成果以主要参考书方式列出外,限于篇幅,尚有部分成果未列出。在此,也特向他们表示致谢! 由于自己理论水平有限,书中不妥之处,敬请同行学者、专家指正。 林庭芳 2004年1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