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论引食文化与成语
一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从生食到熟食
1.蒙昧时期的自然饮食状态
饮食男女/4 饥不择食4/ 腥臊恶臭/4 茹毛饮血/5 生吞活剥/5 食肉寝皮/5
食生不化/6
2.火的使用
薪尽火传/7 人烟辐辏/7 渺无人烟/7 不食人间烟火/7 不火食者/7 喝西北
风/8 寒食禁烟/8 炀灶/9 曲突徙薪/11 焦头烂额/11 另起炉灶/11 增兵减
灶/12 因势利导/12柴米油盐/13
二 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
——炊具与餐具
1.炊具
破罐破摔/18 破釜沉舟/19 一以当十/19 釜底抽薪/20 热锅上蚂蚁/20 举鼎
绝髌/20 人声鼎沸/22 鼎足而立/22 鼎铛有耳/22 尝鼎一脔/23 鼎中一脔/23
牛鼎烹鸡/23 折鼎覆■/23 智小谋大/z3 列鼎而食/24 列鼎重■/24 堕甑不
顾/24 甑尘釜鱼/25 甑中生尘/25 釜中生鱼/25釜中之鱼/25
2.餐具
和盘托出/26杯盘狼藉/26打破沙锅/27 盎盂相敲/27 箪食壶浆/28 斗筲之
人/28斗筲之才/28篮簋不饬/29 酒囊饭袋/29 翳桑饿人/29 口不两匙/30
一口两匙/30 闻雷失箸/31 当食投箸/31 箸长碗短/31 象箸玉杯/33 雨过天
青/34 头没杯案/34
3.厨用器具
杵臼之交/36 磨杵成针/36 卸磨杀驴/37 南山可移/37 南山不可移/37 指山
卖磨/38指山说磨/38磨刀霍霍/38砍瓜切菜/38
三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丰富的食物原料
1.粮食类
民以食为天/44 五谷杂粮/44 五谷不分/44 不辨菽麦/44 五谷丰登/45 稻粱
谋/45 黄粱一梦/45 持粱刺肥/46 膏粱锦绣/46 膏粱子弟/46 推陈出新/47
贯朽粟腐/47 米烂陈仓/47 陈陈相因/47 陈谷子烂芝麻/48 等米下锅/48 数
米而炊/48 生米煮成熟饭/50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51 巧妇无米为炊/51 无米
之炊/51 太仓梯米/51 沧海一粟/51 布帛菽粟/52 不为五斗米折腰/52 为五
斗米折腰/52 舐糠及米/53 米珠薪桂/53 时丰道泰/53 糟糠之妻/54 薏苡之
谤/55薏苡之嫌/55
2.肉类
肉食者谋/56 肉食者鄙/56 即鹿无虞/56 中原逐鹿/57 不知鹿死谁手/57 蕉
叶覆鹿/57 守株待兔/58 见兔顾犬/58 见兔放鹰/58 兔死狗烹/58 杀彘教
子/59 牧豕听经/60 牧猪奴戏/60 辽东之豚/60 人怕出名猪怕壮/61 口腹之
累/62庖丁解牛/62 目无全牛/62 官止神行/62 批■导寂/62 游刃有余/62
踌躇满志/62 善刀而藏/62 牛刀小试/65 牛刀割鸡/65 割鸡焉用牛刀/65 羊
踏菜园/65 蹲鸱为羊/67 如蚁慕膻/67 挂羊头卖狗肉/68 束缊请火/69 过屠
门而大嚼/69 挑肥拣瘦/69 得其所哉/70 骨鲠在喉/71 喉间骨鲠/71 祝鲠祝
噎/71 弹铗无鱼/72 鱼与熊掌/72 前庭悬鱼/72 如烹小鲜/73 鲍鱼之
肆/73 涸辙之鲋/74 贪饵吞钩/74 贪饵丧生/74 太公钓鱼/75 放长线钓大
鱼/75 三日打鱼,两日晒网/76 漏网之鱼/76 鱼网鸿离/76 得鱼忘筌/77 竭
泽而渔/77 鱼米之乡/78 瓮中之鳖/79 瓮中捉鳖/79 食指大动/79 染指羹
鼎/79 染指垂涎/79 无肠公子/80 落汤螃蟹/80 手忙脚乱/80 一蟹不如一
蟹/81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82 无理取闹/82 垂涎欲滴/83 垂涎三尺/83 杀
鸡为黍/84 只鸡絮酒/85 斗酒只鸡/85 焚琴煮鹤/85 见弹求鹗/85 材与不
材/87 掩目捕雀/87 惊弓之鸟/88 鸟尽弓藏/88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88 明
珠弹雀/88 门可罗雀/89 自投罗网/89 一网打尽/90 网开三面/90 卧薪尝
胆/90甘之如饴/90
3.蔬菜类
甘之如荠/92 芹曝之献/93 不遗葑菲/94 葑菲之采/94 左右采获/94 藕断丝
连/95拔葵去织/95拔葵饮水/95 拔葵啖枣/95 玄酒瓠脯/96 啜菽饮水/96
菽水承欢/96 豆重榆瞑/98 冷灰爆豆/98 顺藤摸瓜/98 种瓜得瓜,种豆得
豆/99 浆酒藿肉/99 令人喷饭/100 买菜求益/101
4.果品类
哀梨蒸食/102哀梨并剪/102 橙黄橘绿/103 怀橘遗母/103 双柑斗酒/103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104 二桃杀三士/104 余桃啖君/105 断袖余桃/105 投
桃报李/106桃李不言,下自成蹊/106 门墙桃李/106 桃李满天下/106 青梅
竹马/107 望梅止渴/107 渐入佳境/108 东家枣完/109 囫囵吞枣/109 火中
取栗/110 掷果潘安/110 掷果盈车/110 推梨让枣/111 浮瓜沉李/111 甘瓜
苦蒂/112 瓜熟蒂落/112 滚瓜烂熟/112 及瓜而代/112 及瓜不代/112 浇瓜
之惠/113青门种瓜/113瓜田李下/113瓜李之嫌/113小儿市瓜/114
5.蛋类
危如累卵/115 鸡飞蛋打/115 鸡蛋里挑骨头/116 杀鸡取卵/116
6.调味品
油盐酱醋/117 火上浇油/118 熟能生巧/119 撮盐入火/119 撮盐入水/119
酸甜苦辣/120 含饴弄孙/121 口蜜腹剑/121 蜜里调油/121 酸文假醋/122
半瓶醋/122拈酸吃醋/123 争风吃醋/123 咬姜呷醋/123 姜桂之性/123 鸡
毛蒜皮/124 含辛茹苦/124 同甘共苦/125 不知甘苦/125 添油加醋/125 拿
糖做醋/125
四 鲈肥菰脆调羹美,麦熟油新作饼香
——丰富的食物原料
1.面食
画饼充饥/130 饮健亦醉/131 一浆十饼/133 穷唱渭城/133 有去无回/134
心中有数/135 心中无数/135 热鏊翻饼/135
2.粥饭
放饭流歌/137 断齑画粥/138 灌米汤/138
3.菜肴
脍炙人口/140 惩羹吹齑/140 尘饭涂羹/141 分我杯羹/141 闭门羹/142 残
羹冷炙/143 残羹冷饭/143 含脯鼓腹/143 朝齑暮盐/143 漏脯充饥/144 千
里莼羹/144 莼羹鲈脍/144馋涎欲滴/145 金齑玉脍/145 山珍海错/146 油
煎火燎/146 龙争虎斗/147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148
五 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帏绣幕围香风
——筵宴
三牲五鼎/153 越俎代庖/154 酒池肉林/155 俾昼作夜/155 蜩螗沸羹/155 钟
鸣鼎食/156万寿无疆/157折冲樽俎/157 筵无好筵/158 项庄舞剑,意在沛
公/158人为刀俎,我为鱼肉/158俎上肉/158 日食万钱/159 无下箸处/159
烹龙炮凤/160炊金馔玉/161 水陆毕陈/162 盛筵难再/162 雁塔题名/163 声
价百倍164/登龙门/164登龙术/164饱食自若/166 盛筵必散/166 盛筵易
散/166 中看不中吃/166 河东狮吼/167鲜衣美食/168成龙配套/169 家学渊
源/170
六 养生之道,莫先于饮食
——饮食卫生
饥餐渴饮/175 饥肠辘辘/175 饥焰中烧/175 宵衣旰食/177 饔飧不继/177 灭
此朝食/177如汤沃雪/178细嚼慢咽/178狼吞虎咽/178食无求饱/179 贪多
嚼不烂/180病从口入/180
七 盖聚物之天美,以养吾之老饕
——名人与饮食
饭糗茹草/185孜孜不倦/186 官居鼎鼐/186不食周粟/187 以暴易暴/187顽
廉懦立/187周公吐哺/188 以水济水/189 南橘北枳/189橘化为枳/189 嗟来
之食/190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191 饭疏饮水/192 乐在其中/192 箪食瓢
饮/193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193食前方丈/194廉颇老矣,尚能饭否/195
戛羹之嫂/196 借箸代筹/196 不因人热/197 举案齐眉/197 食之无肉,弃之有
味/198鸡肋/198 煮豆燃萁/199 相煎何急/199 七步之才/199 指囷相赠/200
禁脔/200 自欺欺人/200 山肴野蔌/20l饕餮之徒/202 为口忘身/204 咬得菜
根,百事可做/204 咬菜根/204食不下咽/205超然物外/206 郎才女貌/207
八 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闭(she)黎饭后钟
——宗教与饮食
1.佛教
沿门托钵/212 衣钵相传/212 衣钵传人/212 僧多粥少/212 饭后之钟/213
药石之言/213 指雁为羹/214 长斋绣佛/215 长斋佞佛/215 十八罗汉/216
逍遥自在/217一刀两段/217素口骂人/218 甘旨肥浓/218 钻冰求酥/219
醍醐灌顶/220 如饮醍醐/221 无遮大会/221 嚼饭喂人/222 刀头舔蜜/223
刀头蜜/z23 屠所牛羊/223 炊沙作饭223 /味如嚼蜡/223 臭肉来蝇/z24 众
口难调/224 钻冰觅火/224 饥不择食/225 一口吸尽西江水/225 羊毛出在羊
身上/226
2.道教
灵丹妙药/227脱胎换骨/227 九转金丹/228 九转丹成/228 点铁成金/228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228鸡犬升天/228 淮南鸡犬/228 灰窝豆腐/229 每逢
佳节倍思亲/230
3.伊斯兰教
集苑集枯/232
4.基督教
偷吃禁果/234 最后的晚餐/234
九 世间万事不挂口,齿颊尽日留甘香
——茶
齿颊生香/239 丢杯打盏/242 以茶代酒/245 西江水/246 千载难逢/247 家常
茶饭/249残茶剩饭/249 月朗星稀/249 粗茶淡饭/251 清茶淡话/251 茶余饭
后/251 三茶六饭/252 搜索枯肠/253 撑肠拄肚/254 引贼入室/255 骨瘦如
柴/255 茶禅一味/256 端茶送客/259
索引
人之初,饮食是生存本能的需要。地球上曾经有过的一切动物以及现存的一切动物,都必须吃东西才能维持生命、繁衍种群,人类也不例外。为了充饥,我们的祖先与其他动物一样,寻觅一切可以充饥的动物和植物,直接生食。这种状态,叫做“自然饮食状态”。在饮食文化史上,这是史前的蒙昧时期。
火,使人类的饮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与其他动物一样,人类最初也是惧怕火的。但是,由于雷电等原因引发的森林火灾,使人们偶然吃到了被烧烤过的鸟兽,感到它们的滋味要比生食鲜美得多,而且肉质也变得柔软多了。无数次这样的经验,使得人类由惧怕火变成有意识地保留火种;继而,人类又发明了“钻木取火”和“凿石取火”的方法,火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火进入了人类的生活以后,茹毛饮血的蒙昧时代结束了,人类的饮食文化史揭开了第一页。
把猎获的禽兽鱼虾直接放到篝火上烧烤,是最原始的烹饪方法。这种烹制熟食的方式,至少持续了一百几十万年。陶器的发明,使人类的饮食文化更上了一层楼。人们可以在陶制的器皿中烹煮肉类,也可以煮谷类、煮蔬菜,从而出现了新的食物和新的饮食结构——不仅有了粥、糜,还可以把谷类与肉、菜混合在一起煮。后来,随着炊具的发展,“蒸”法继“煮”法出现,人类的饮食状况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不过,人类刚开始吃熟食的时候,只“烹”新石器时代·夹砂灰陶绳纹鬲而不“调”,仅仅是把食物烧熟、烤熟、煮熟、蒸熟,没有调味品。后来,生活在海边的先民们,偶然把食物放在海滩上面,沾上了一些盐粒;这样的食物烹熟之后,味道分外鲜香可口。由此,人们开始揣摩盐与食物的关系,有意识地在烹制食物时放入一些盐来调味。一个名叫“宿沙氏”①的人发明了烧煮海水提取食盐的方法,这是对于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人类的食物多样化了,饭与菜有了区别。在人类的饮食文化史上,食盐的使用是继火的使用以后又一次重大突破。至此,“烹”(烧煮食物)与“调”(调和滋味)共同构成了饮食文化的主体。1.蒙昧时期的自然饮食状态
当人类刚刚从树上下来的时候,当人类刚刚开始直立行走的时候,虽然具有无限的发展前景,但仍处于野蛮状态。有的人类学家把这个时期的人称之为“裸猿”。与其他猿类一样,裸猿们辛辛苦苦地四处寻觅可吃的东西,借以维持生存。
下面这7条成语,都反映了人类蒙昧时期的自然饮食状态。
【饮食男女/饥不择食/腥臊恶臭】
《礼记·礼运》中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孟子·告子上》中也说;“食、色,性也。”食欲与性欲,是人的自然本能,是生存与繁衍的需要。
为了获取食物,原始人追逐野兽、采集野果、捕捞水里的鱼、挖掘植物的根,由于生产力低下,疲于奔命而所得极少。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常常“饥不择食”,只要是能够充饥的东西,不管是新鲜的还是腐烂的,更不管好吃不好吃,找到什么都往肚子里填。正如《韩非子》中所说的:“上古之世……民食果■(lou)、蚌蛤,腥臊恶臭,而伤腹胃,民多疾病。”——蒙昧时代,人们吃的是野果、野瓜、河蚌、蛤蟆,不仅味道是腥的、骚的、恶臭的,而且伤害肠胃,经常有人生病。
成语“饮食男女”,指人对于饮食的需求与对于异性的欲望。清代的袁枚,在《答人求娶妾》中提出:“饮食男女之间,最易观人之真识见。”这是很有见地的观点。当代的一个学者持这样的观点:“古语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若以这个标准来论,西方文化(特别是近代美国式的文化)可说是男女文化,而中国则是一种饮食文化。”①这个说法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成语“饥不择食”,原指饥饿时顾不得选择食物,后也用来比喻情急之下不加以选择的做法。《水浒传》第三回中使用了这一成语的本义:“自古有几般:饥不择食,寒不择衣,慌不择路,贫不择妻。”《红楼梦》第一百零三回中使用了这一成语的比喻义:“那金桂原是个水性人儿,那里守得住空房?况兼天天心里想念薛蝌,便有些饥不择食的光景。”
成语“腥臊恶臭”用来形容粗劣、腐败的食物。
【茹毛饮血/生吞活剥】
《礼记·礼运》中说:“昔者……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东汉王充的《论衡·齐世》中说:“上世之民,饮血茹毛,无五谷之食。”南北朝梁代萧统的《文选序》中也说:“冬穴夏巢之时,茹毛饮血之世。”这里,“茹”,是吃的意思。在人类不懂得使用火的时候,不论吃什么都是生食,即使是鸟兽,也连毛带血地生吃。这就叫做“茹毛饮血”、“生吞活剥”。
作为一条成语,“茹毛饮血”用来形容野蛮落后的生活方式。张爱玲在《谈吃与画饼充饥》一文中描写西方人吃牛排,就使用了这一成语:“照理牛排应当里面微红,但是火候扣不准,而许生不许熟,往往在盘中一刀下去就流出血水来,使我们觉得他们茹毛饮血’。”
“生吞活剥”本指剥去鸟兽的皮毛,生着吞食它们的肉;后多用来比喻不加理解而生硬地模仿、照搬。明代的徐渭,就曾在《青藤书屋文集·奉师季先生书》中批评朱熹时使用了这一成语:由于“著释速成”,对于先秦诸子百家的理论“冰解理顺之妙固多,而生吞活剥之弊亦有”。P3-5
饮食的目的,本是为了获取维持生命和繁衍种族所需要的营养。西方国家的饮食观,至今仍是这种原始的饮食实用性的延伸,中国人却把饮食推向了艺术的领域,使饮食成为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化。
让我们先来纵观中国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史吧:
上古时代的圣贤们,大多是由于在饮食方面造福人类而享誉万世的——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教民熟食;轩辕氏发明了灶火,人们“始蒸谷为饭,烹谷为粥”;伏羲氏教民结网捕鱼、驯养牲畜,扩大了食物来源;神农氏亲尝百草,创立了农业生产,还发明了陶制炊具……当然,这些圣贤不见得真有其人,他们是先民智慧的集中表现。
从原始社会晚期开始,中国人就开始讲究烹饪了。商汤王的辅宰伊尹,曾经“以滋味说(shui)汤,致于王道”①——以烹饪美味食物的方法为比喻,给商汤王讲说治理天下的道理。
后来,随着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食物原料大大增加了。从考古挖掘以及甲骨文的记载来看,夏、商、周三代,有禾、黍、麦、麻、稻等五谷,有马、牛、羊、鸡、犬、猪等六畜,还有人工种植的蔬菜、人工栽培的水果。同时,炊具多样化了,烹饪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制作精细的“三羹”(三种羹)、“五齑”(五种腌制的菜)、“七菹(zu)”(七种肉酱)以及很多耐贮藏的食品。在中国饮食史上享有盛誉的“八珍”,也是在这个时期开始出现的。
膳食机构、宴会制度、进餐制度等,这些中国饮食文化的组成部分,也都是在三代时期开始形成的:夏代,就已经有了专门掌管膳食的人——“庖正”;周代,掌管王室膳食的机构有20多个,共有2332人,分工极为细致。对于天子、诸侯、大夫、士的进餐,《周礼》、《仪礼》与《礼记》中做出了严格的规定;哪些人吃,吃哪些食品,用什么餐具,用什么调味品,奏什么乐,什么时间奏乐……都有极其苛细、烦琐的规定。
在饮食卫生方面,三代时期也有所要求了。《周礼·食医》中总结出“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的理论,至今有参考价值。
可以说:夏、商、周三代,中国的饮食文化已经初具雏形了。
汉代“张骞通西域”的历史事件,在中国饮食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大量中原地区本来没有的食品,通过“丝绸之路”源源而来。菠菜、芹菜、茴香、胡萝卜、扁豆、胡豆、莴笋、西瓜、甜瓜、黄瓜、石榴、核桃、苜蓿、芫荽……都是在这个时期传入的,大大丰富了中原地区的蔬菜品种。芝麻、胡椒等,也是这个时期传人中原地区的;香料与作料的增多,也使菜肴的烹制出现了新的变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时期,各民族的饮食出现了相互之间的大交流。因而,多种多样的食品,多姿多态的烹调方法,使中国饮食文化呈现了前所未有的辉煌局面。清酱(酱油)、豆豉、生姜、肉桂、蜂蜜等等,都是在这个历史时期出现的新的调味品。色素,也是在这个时期开始用于烹饪的,诸如用栀子染黄、用苏木染红等等。现代绝大部分食品种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都已经问世了。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农书。这部书不仅记录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丰富的粮食品种以及瓜菜、水果,还记录了各种菜肴、食品的烹制方法,仅制醋方法就多达21种。在中国饮食文化史上,《齐民要术》是一部非常重要的文献。
经过唐代的发展,出现了两宋时代饮食文化的繁荣昌盛。其中一个突出的特点,是都市饮食、市民饮食的迅速发展。以东京汴梁(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市)为例:在这人口过百万的大城市中,酒楼、饭铺、茶坊、食店比比皆是,各色小吃摊子蜂攒蚁聚。据《东京梦华录》等史籍记载,当时东京有“正店”(大型酒楼、饭铺)72家,“脚店”(小型酒家、饭铺)不可胜数。正店高楼广座,气势非凡,脚店经营特色食品,各有绝活,“王楼包子”、“曹婆婆肉饼”、“段家■(ao)物”①、“薛家羊饭”、“周家南食”、“梅家鹅鸭”、“曹家从食”、“万家馒头”、“乳酪张家”,都是见于记载的汴梁脚店。这些正店、脚店与各色小吃摊子、走街串巷的流动小贩共同组成了一个极其繁荣的都市饮食市场。南宋的临安(又称“武林”,即今天的浙江省杭州市),城市规模比汴梁更大,人口达124万,繁华程度大大超过了汴梁。南宋周密撰写的《武林旧事》中,记录了临安的著名酒楼29家,各种面食、糕点、粥、菜等298种。
明代,食品种类进一步丰富,烹饪技术进一步提高。反映明代社会生活的《金瓶梅词话》,提到的各种米面主食、羹汤菜肴、干鲜果品、蜜饯糖果不下三四百种,不仅燕窝、鱼翅是珍稀佳肴,田鸡(青蛙)、黄鼠、螳螂也都成了美味佳肴。书中列举的烹饪方法,有烧、炙、蒸、煮、炒、炖、煎、熬、熏、卤、炸(zha)、焯(bo)等十几种。另外,《金瓶梅词话》还写到名目繁多的家宴筵席以及规格、等级不同的筵席。这些,都反映了明代的饮食文化风貌。
中国历史上的第三次民族交融(元代)、第四次民族交融(清代),对于饮食文化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清代皇宫中的“御膳”,集中体现了当时最高的饮食水平。让我们从乾隆皇帝的膳单中随便抽取一份吧——
乾隆三十年正月十八日:
卯正(早晨六点),“请驾伺候,冰糖炖燕窝一品”。
卯正二刻(早晨六点半),“炒鸡大炒肉炖酸菜热锅一品,燕窝锅烧鸭子一品,猪肉馅侉包子一品,燕窝肥鸡挂炉鸭子野意热锅一品,厢子豆腐一品,羊肉片一品,羊乌叉烧羊肚攒盘一品,竹节卷小馒头一品,烤祭神糕一品,银葵花盒小菜一品,银碟小菜一品”;“上传叫冯鼎(厨师)做鸭丝肉丝粳米面膳一品,鸭子豆腐汤一品”。
未正(下午两点),“莲子八宝鸭子热锅一品,肥鸡火熏炖白菜一品,羊肉他他土一品,莲子猪肚一品,青笋香蕈炖肉一品,水晶丸子一品,奶酥油野鸭子一品”;“青笋爆炒鸡一品,摊鸡蛋一品,蒸肥鸡煤羊羹攒盘一品,象眼棋子饼小馒首一品,荤素馅包子一品,烤祭神糕一品,银葵花盒小菜一品,银碟小菜四品,咸肉一品”;“粳米膳一品,鸡汤一品,额食六桌:饽饽奶子十二品一桌,内管领炉食八品一桌,盘肉二桌,羊肉四方二桌”;“上要饽饽二品,二号黄碗菜二品一盆”。
酉时(下午五点),“丰灯宝盒一副,元宵一品,三号黄碗膳房面筋,荣房叉子”;“行宫伺候:煤八件鸡一品,醋熘脊髓一品,火熏猪肚一品,小葱拌小虾米一品,涿州饼子一品”。
从这份食单来看,原料的精粹珍稀,菜名的典雅吉祥,餐具的豪华考究,空前而绝后,确实是中国传统饮食的最高成就的代表。至今,北京的“仿膳”虽然只保留了清官御膳中微乎其微的一点风貌,却仍令中外宾客向往。
清代袁枚的烹饪专著《随园食单》,兼收历代的烹饪经验,融会各地的饮食风味,对于烹调技术进行了具体的描述,对于烹调科学进行了形象的阐释。它集中华民族烹饪之大成,证明中国精湛的烹饪实践已经上升为成熟的理论。
中国饮食文化的形成,有自然、经济、政治、文化诸多方面的原因。
自然气候、地理环境、物产资源,是造就中国饮食文化的关键因素。《黄帝内经·素问》中说:东方,是“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西方,是“砂石之处”,“多风,水土刚强”,“其民华食而脂肥”;北方,“寒风冰冽”,当地的人“乐乳食”;南方阳盛,“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中央,是“地平以湿”的地方,“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可见,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已经认识到气候、地理、物产对于食俗的影响了。中国幅员辽阔,从热带雨林到高山冻土,从内陆到海洋,生态环境各不相同。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社会,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就地取材,创制出具有各种地方风味的食品。
在经济方面,中华民族是一个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体,而汉民族主要生活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平坦肥沃的土地、发达的水系、适宜的气候,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早在7000年前,以种植谷物为主的农业社会就已经形成了。以谷物为主、以蔬菜和肉类为辅,几千年来一直是汉民族传统的饮食结构。这与西方游牧民族以肉、奶为主的饮食习俗是大相径庭的。
经济的繁荣也为饮食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例如,“淮扬菜”就是这样形成的——自秦汉时代开始,吴越地方的广陵就逐渐成为淮南重镇了。隋炀帝开凿南北大运河以后,扬州成为食盐集散中心和发达的贸易城市。宋代宏迈的《容斋随笔》卷九中记载:唐代,“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着也”。“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①是很多人心驰神往的事情。如此发达的城市商业经济,极大地刺激了饮食业的发展,从而形成了具有淮扬地方风味的菜肴流派。
在政治方面,大一统的集权力量,把天南海北最美味的食品、最出色的佳肴统统荟萃到帝王的餐桌上。北京作为明清时代的都城,吸收了国内外的精华,在饮食品种与烹饪技术方面也成了全国的“首善之区”。同时,中国如同一个巨大的塔,只有塔尖上的少数人才有讲究美食的条件。农业社会缓慢的生活节奏,决定了时间在中国的不值钱,于是,不惜人力,一刀刀、一勺勺,精工细活地整治出五光十色、五花八门的美食,供塔尖上的人享用。就是一只鸡蛋,也不能简单地炒一下或煮一煮、蒸一蒸了事,而要细细加工,做成味道极其鲜美的“混蛋”或“混套”——清代的《调鼎记》中说:“将蛋壳敲一小孔,清黄倒出,取黄用清,加浓酒煨干者拌入,用箸打良久使之融化,装入蛋壳中,上用纸封,饭上蒸熟,剥取外壳,仍浑然一鸡卵也。”这就是“混蛋”的烹制方法。如果拌入蛋清的不是煨于的浓酒,而是“浓鸡卤煨就者”(煨干的浓鸡汤),做出来的就叫做“混套”②。
在文化方面,中国人一向把人丁兴旺看成头等大事。对于最痛恨的人,孑L子骂道:“其无后乎!”④孟子也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④为了达到人丁兴旺的目的,就要注意养生。为了养生,就非常注重吃。在中国固有的文化中,没有什么关于吃的禁忌,所谓“物无不堪食”⑤。佛教传入以后,不少中国人又在素食方面狠下工夫,反而形成了独特的饮食门类。
另外,中国人素来敬重有学问的人。中国历史上一些文人创制的或介绍过的食品,总是能迅速引起人们的兴趣,对于饮食文化的发展起了不可抹杀的促进作用。宋代的“东坡肉”,清代的“宫保鸡丁”,至今脍炙人口。唐代名僧明瓒爱吃的“煨山芋”,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爱吃的“山东煎饼”,也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传统食品。
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一文中说:“烹调之术本于文明而生,非深乎文明之种族,则烹调技术不妙。中国烹调之妙,亦是表明进化之深也。”台湾女作家三毛也说过:“毕竟我们是一个美食文化的民族。”①确实如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吃”贯穿了中国文化的始终。这种现象当然要反映到词汇上——被人占了便宜叫做“吃亏”,受苦叫做“吃苦”,感到惊吓叫做“吃惊”,承受重担叫做“吃重”,多心叫做“吃心”,嫉妒叫做“吃醋”,费力叫做“吃力”,遇到了尴尬情况叫做“吃瘪”,情况紧张叫做“吃紧”;坚持得住叫做“吃得消”,坚持不住叫做“吃不消”;面子大叫做“吃香”、“吃得开”,面子不够叫做“不吃香”、“吃不开”;对情况看不透,叫做“吃不准”;叛徒的行为是“吃里扒外”,坏人与坏人发生冲突是“黑吃黑”;战胜敌人是“把敌人吃掉”;贪心不足是“吃着碗里,看着锅里”;心里有苦楚而不能说,叫做“哑巴吃黄连”;对于情况有所了解,叫做“哑巴吃扁食”;遭遇挫折后吸取教训,叫做“吃一堑,长一智”;不能接受强硬态度,叫做“吃软不吃硬”;惹出了大麻烦,叫做“吃不了兜着走”;自己不认识的人是“生人”,自己认识的人是“熟人”;死皮赖脸、不好对付的人,叫做“滚刀肉”;职位低的小官是“芝麻官”;乡土气息浓重的人是“土包子”;能吃不能干的人是“饭桶”;做作虚伪的言行叫“装蒜”;包剿敌人是“包饺子”、“一锅端”、“一勺烩”;处理得不彻底的问题,叫做“夹生饭”;混乱的局面是“一锅粥”;做投机生意,叫做“炒”;占人便宜,叫做“揩油”、“宰一刀”;听不进劝告和开导,叫做“油盐不进”;时机不成熟,叫做“不够火候”;做事荒唐,叫做“吃饱了撑的”;做事磨磨蹭蹭,叫做“泡蘑菇”;分不清主次,叫做“拣了芝麻,丢了西瓜”;说话半吞半吐,叫做“含着骨头露着肉”……尤其能说明问题的是:我国流行最广的文明礼貌用语,不是“你好”、“早安”之类,而是“吃了吗?”
成语,是汉语词汇中的精华。与中华民族历史同步的中国饮食文化,对于成语的形成与使用无疑是具有极大影响的。中国饮食文化的各个方面,几乎都在汉语成语中有所反映——从生食到熟食,从炊具到餐具,从便饭到筵宴,从主食到副食,从正餐到小吃,从荤菜到素菜,从飞禽到走兽,从五谷杂粮、鱼鳖虾蟹到瓜果梨桃、油盐酱醋,从和尚喝的腊八粥到道士服食的金丹,从“会须一饮三百杯”的酒到必须细细品啜的茶……都在汉语成语中留下了层层积淀。本书对于这429条成语穷原竞委,目的是与读者朋友一起,在深入了解这些成语的同时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由于与酒文化有关的成语另有专著,本书就不再收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