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史·朱异传》记载,梁武帝萧衍曾经对臣子们说:“我国家扰若金瓯,无伤缺。”由此开始,国土完整就叫做“金瓯无缺”。乾隆皇帝曾用黄会、珍珠、宝石,制做一个精美的“金瓯·永固”金杯,表现了他永保一统江山的愿望。
本书从中国酒文化史人手,从“酒名”、“酒具”、“酒香”、“酒色”、“酒肴”、“酒量”、“酒功”、“酒过”、“酒趣”、“酒喻”、“酒祭”、“酒别”、“酒帝王”、“酒文人”等14个方面,对于这些成语进行剖析,使读者全面了解中国酒史与酒文化现象,并从中透视这个历史、这种文化现象与汉语成语之间的关系。
【金瓯无缺】“瓯”,本指瓦制的小盆,由于经常为豪饮者昕用而进入了酒具的行列。《南史·朱异传》中记载,梁武帝萧衍曾经对臣子们说: “我国家扰若金瓯,无一伤缺。”由此开始,国土完整就叫做“金瓯无缺”。清代的乾隆皇帝曾调用内库的黄金、珍珠、宝石,制作了一个极其精美的“金瓯永固”金杯,表现了他永保一统江山的愿望。
【喧宾夺_丰】最早的时候,古人为了增加酒的芳香气息,住往在酿酒的原料之中掺入一些香草。随着酿酒技术的提高,即使不用香料,酒香也越来越醇厚、浓烈了。清代的阮葵生认为:酒的味道在于酒本身的香醇,如果为了增加酒香而在酒里浸泡香料,影响酒本身的味道,是不可取的。他说:“不论酒而论香,是为喧宾夺主。”
【双柑斗酒】橙子、柑子、橘子、梨、苹果、柿子、西瓜、荸荠等瓜果有解酒作用,常被人们用来佐酒。南朝有一个名字叫戴禺页的人,每逢春天,都要“携双柑斗酒”(带着两个柑子和一大杯酒)去春游郊饮,以双柑佐酒,听黄鹂鸣叫来激发创作诗歌的灵感。后来,“双柑斗酒”成了春游的代称。,
【烂醉如泥】古代传说:南海中有一种怪虫,没有骨骼,身体能分泌酒液。这种怪虫只有放在水里才能存活,如果把它从水里取出,很快就会被自己醉死,状如一块烂泥。因此,这种无骨怪虫的名字就叫“泥”。古人形容人喝醉以后肢体酥软的状态,常用这种无骨怪虫为比喻,叫做“烂醉如泥”。
总论从酒文化看成语,从成语看酒文化
一 酒之种类,难以枚举
——与酒名有关的成语
匕鬯不惊/007 醴酒不设/008青梅煮酒/009 闻雷失箸/009 青州从事/010
平原督邮/010 化为鸟有/010
二 美食不如美器
——与酒具有关的成语
杯中之物/019 象箸玉杯/020 银杯羽化/022 杯弓蛇影/023 尊中物/024 折冲
樽俎/025 折冲千里/025 卖官鬻爵/025 金瓯无缺/026金瓯一缺/026 无缺金
瓯/026 浮一大白/027壶中之物/028 壶中日月/028玉卮无当/029 守口如瓶/031
瓮中之鳖/032 瓮中捉鳖/032覆酒瓮/033覆酱覆醅/034 瓮里醯鸡/034 瓶罄
罍耻/035 瓮尽杯干/036 数典忘祖/036
三 隔壁三家醉,开坛十里香
——与酒香有关的成语
金貂换酒/041 金龟换酒/042 酒香不怕巷子深/043 琼浆玉液/044 玉液金波/046 千日酒/048 喧宾夺主/050
四 酌罢红酌醅绿醅
——与酒色有关的成语
灯红酒绿/053 玄酒瓠脯/056
五彼有旨酒,又有嘉肴
——与酒肴有关的成语
嘉肴旨酒/062残杯冷灸/062集苑集枯/064鸡犬桑麻/065 月白风清/069 不
时之需/069水落石出/069 一蟹不如一餐/071 煮豆燃萁/072 相煎何急/072
七步之才/072 七步八斗/072 双柑斗酒/073 诗肠鼓吹/073 炮凤烹龙/075 龙
肝凤髓/075 龙肝豹胎/077 山肴野蔌/078朱门酒肉臭/079 浆酒藿肉/081
六 一饮一斛,十斗解醒
——与酒量有关的成语
高阳酒徒/086饮啖兼人/088酒有别肠/088器小易盈/089 穷坑难满/090
七 酒之为德久矣
——与酒功有关的成语
万寿无疆/094 刮骨疗毒/097 良药苦口,忠言逆耳/098鹤鸣之士/101 杯酒解
怨/101天保九如/102 日升月恒/102寿比南山/102箪醪投川/103青眼相看/104
曲突徒薪/105 焦头烂额/105 箪食壶浆/105 载酒问字/106 移樽就教/108 老
蚌生珠/109
八 酒之祸烈于火
——与酒过有关的成语
酒色财气/114 三不惑/117 醇酒妇人/117 酒入舌出/118 使酒骂座/119 丑态
百出/120 恬不知耻/121 倒著接罱/121 击碎唾壶/122 如醉如痴/123 得意忘
形/123东倒西歪/123前仰后合/124 眼花耳热/124看朱成碧/125杯酒戈矛/125
酒后无德/126 酒后有德/126 烂醉如泥/127 肝脑涂地/128 展草垂缰/129 俾
昼作夜/129 恶醉强酒/130 酒食地狱/131 司空见惯/132 酒肉朋友/132 酒食
征逐/135 反眼不相识/135 宴安鸩毒/135 饮鸩止渴/138 漏脯充饥/139
九 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与酒趣有关的成语
引人入胜/144 淡妆浓抹/144 消愁解闷/145 对酒当歌/146 借酒浇愁/147 新
愁旧恨/148个中妙趣/148醉翁之意不在~/148心旷神怡/150春和景明/150
幕天席地/151 熟视无赌/151 群贤毕至/152 崇山峻岭/152 游目骋怀/152 流
觞曲水/153 一觞一咏/153旗亭画壁/154杜门不出/156 与世长辞/156 浅斟
低唱/157 害群之马/157 文如其A/158 杖头钱/159 如怨如慕/160 如泣如
诉/160余音袅袅/160不绝如缕/160 一世之雄/161沧海一粟/161嬉笑怒骂/162
花天酒地/162 头没杯案/167 酒酣耳热/168 良辰美景/170 赏心乐事/170 金
谷酒数/170 去故纳新/171 鹊笑鸠舞/173 投辖留客/175遗簪堕珥/176 高朋
满座/177 醉酒饱德/178 叨陪末座/178 有的放矢/178 觥筹交错/179 呼卢喝
雉/181
十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与酒喻有关的成语
越扶越醉/187醉生梦死/188张公吃酒李公醉/188金迷纸醉/189饮醇自醉/189
饮■亦醉/190新亭对泣/190 向隅而泣/191今朝有酒今朝醉/191大醇小疵/193
笔酣墨饱/194 天香国色/194斟酌损益/195 字斟句酌/195准情酌理/195 酌
古准今/195 酒囊饭袋/196 痛饮黄龙/197 淡水之交/199 乞浆得酒/200 狗猛
酒酸/201 酿成大祸/201 糟糠之妻/202 旧瓶装新酒/203 心醉魂迷/203
十一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与酒祭有关的成语
风马牛不相及/210越俎代庖/210尸位素餐/212画蛇添足/213蛇足之笔/213
豚蹄穰田/214只鸡絮酒/214斗酒只鸡/215 车过腹痛/215 音容宛在/215
十二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与酒别有关的成语
急管繁弦/220一片冰心/222泛萍浮梗/223东山高卧/223东山再起/223
四面楚歌/223
十三 与寡人饮,不绝缨者,不为乐也
——与酒帝王、酒将相有关的成语
玉石俱焚/234 成与维新/234 酒池肉林/235 馨香祷祝/235 卜昼卜夜/239
白龙鱼服/239祝哽祝噎/240勿忘在莒/241麦丘祝愿/242食言而肥/242
更令明号/243 牛山之悲/243 以己养鸟/244 一鸣惊人/244 一飞冲天/244
惊人一鸣/244冲天一飞/244 排难解纷/245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246 劳
苦功高/246人为刀俎,我为鱼肉/247 俎上肉/247 大风之歌/247 羽翼已
成/248一举千里/248萧规曹随/249 谈笑自若/250 乐不思蜀/250 一衣
带水/251 全无心肝/251 干卿何事/252 黄袍加身/253 杯酒释兵权/254
烛影斧声/255
十四 酒为翰墨胆
——与.酒文人、酒墨客有关的成语
付之一笑/260 文君当垆/261 家徒四壁/261 千金买赋/261 臧否人物/262
山阳闻笛/263 黄垆之痛/264 把臂入林/z65 我醉欲眠/266 乘兴而来/266
雪夜访戴/266 文不加点/267 不修边幅/268 落霞孤鹜/268 斗酒百篇/269
浮生若梦/270 阳春烟景/270 大块文章/270天伦之乐/270马耳东风/271
今月古月/271 沙里淘金/272 剖石采玉/272 水中捞月/273 高谈雄辩/274
玉树临风/274春树暮云/275哀丝豪竹/275 忘形尔汝/276 古稀之年/276
年逾古稀/276年近古稀/276 月下花前/277 昂首天外/279 悲欢离合/279
压倒元白/280醉墨淋漓/280挥洒自如/281 有口难言/281 一枕黑甜/282
一扫而空/282全无是处/282 河东狮吼/283 季常之癖/283
又论酒文化今昔
附录世说新语中的酒言酒语
索 引
代后记酒话联翩说成语
中国酒的酒名形形色色、五花八门。有的酒以酿造人命名,有的酒以酿造的原料命名,有的酒以酿造的水源命名,有的酒以酿造的时间命名,有的酒以酿造的地点命名,有的酒以酿造的方法命名,有的酒以味道命名,有的酒以颜色命名,有的酒以用途命名,有的酒以饮酒的场合命名,有的酒以酿酒作坊的字号命名。
著名的“杜康酒”,就是以酿造人命名的一种酒。《说文解字·巾部》中说:“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shu)酒。少康,杜康也。”这段话指出:古代有一个名叫少康的人,又叫杜康,发明了簸箕、扫帚和高粱酒。
“菊花酒”,是以酿造原料与饮酒场合命名的。《西京杂记》卷三中记载:“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意思是:第一年的秋天,当菊花瓣舒展开来的时候,把花和茎、叶一起采下来,与黄米混合在一起酿酒;到第二年九月九日菊花再一次开放的时候,酒酿熟了,人们就在菊花前面一面赏花一面饮酒。)
“古井酒”,是以酿造的水源命名的酒。取水的井,是南朝梁大通四年(公元532年)开凿的,距今天已经将近1500年了。清代乾隆年问有一种“薛涛酒”,也是以酿造的水源命名的酒。薛涛,本是唐代一个乐妓的名字。她出生于长安,幼年时随父亲人蜀。由于薛涛的诗写得好,名气很大,被人们称为“女校书”。这位女校书入蜀以后,居住的地方有一口井,她平时饮用的就是这口井的水,后人因此把这口井叫做“薛涛井”。从这口井取水酿造的酒,就叫做“薛涛酒”。
“女儿红”和“状元红”,是以酿造的时间与用途命名的酒。《南方草木状·草曲》中说:“南人有女,数岁,即大酿酒”,“女将嫁,乃发陂(bei)取酒以供宾客,谓之女酒”。(意思是:南方人生了女儿以后,在女儿只有几岁时就大量酿酒,埋在地下;当女儿出嫁的时候,从地下把酒挖出来招待宾客,所以叫做“女儿红”(也叫“女儿酒”)。如果是给儿子酿造的酒,就叫做“状元红”。)
“君山酒”,是以酿造地点命名的酒。庾穆之在《湖州记》中所说的“君山有美酒”,(意思是:“君山地方出产美酒”。)
“抱瓮酒”,是以酿造方法命名的酒。《古今谈概·汰移》里面有这样的记载:“羊琇(xiu)冬月酿,常令人抱瓮,须臾复易人,酒速成而味好。”(意思是:一个名叫羊琇的人,在冬季酿酒的时候,让人们轮流怀抱酒瓮,促使它升温发酵;这样,酒很快就酿成了,而且味道非常好。)“顷刻酒”,也是以酿造方法命名的酒。钮琇的《觚(gu)剩》中记载:“主人之妇,采树叶裹糯米少许,纳口,细嚼,吐于盆。主人与客共酌……谓之‘顷刻酒’。”(意思是:有客人到来的时候,主妇用树叶裹上糯米放到口中细嚼,顷刻之间就酿成了,所以叫“顷刻酒”。)
前面《总论》中所说的“旨酒”,是以酒的味道命名的酒。《战国策·魏策二》中记载:“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这段话的意思是:从前,大禹的女儿让仪狄酿造出的酒味道非常美,进献给大禹,大禹一喝,确实很甘甜。
“贡酒”,是以酒的用途命名的酒,正如《齐民要术》中所记载的:东汉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出于政治目的,将家乡的“九酝春酒”进给汉献帝,并上表陈述酿造的方法,“九酝春酒”自此开始有了“贡酒”之称。
“全兴酒”,也叫“全兴大曲”,是以酿酒作坊的字号命名的酒。清代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四川成都城内暑袜南街建了一个“全兴成”烧酒坊,这个烧酒坊酿造的酒就叫做“全兴酒”。
周代,根据酿造的时间与酒的质量,分别把因事需要而随时酿造的酒叫做“事酒”或“新酒”,把冬酿春熟、比较醇厚清澈的酒叫做“昔酒”,把冬酿夏熟、最醇厚清澈的酒叫做“清酒”。这就是《周官》中所说的“三酒”。晋代,根据酒的质量与饮用的场合,分别把高官饮用的好酒叫做“斋中酒”,把中级官吏饮用的酒叫做“厅中酒”,把下级官吏饮用的酒叫做“猥酒”。这就是《酒谱》中所说的“三品”。
从酒史上看,根据酒的不同味道、颜色、透明度、浓度等,我国古人还曾把甜酒叫做“醴”,把苦酒叫做“酐”,把红色的酒叫做“醍”,把白色的酒叫做“醛”,把浅白色的酒叫做“■”,把清酒叫做“醯”,把浊酒叫做“醪”,把淡薄的酒叫做“■”或“酾”,把浓厚的酒叫做“■”或“醇”,把没有滤过的酒叫做“醅”,把重酿而成的酒叫做“酎”,把香醇的酒叫做“醑”。此外,还有《诗经》里提到的“酤”和“醣”,晋代左思《魏都赋》中提到“酵”,葛洪《抱朴子》中提到的“酸”、“■■”,《晋书》中提到的“酿”,唐宋时代《白孔六帖》中提到的“酴醵”和梅尧臣诗中提到的“酝”等等,都是中国古代的酒名,确实是琳琅满目,洋洋大观!
除了上面提到的种种酒名之外,中国古代还有称道酒力的“千日酒”和“出门倒”。“千日酒”也叫“千日醉”,意思是饮酒以后会醉倒千日,正如《搜神记》卷十九里所说的:“狄希,中山人也,能造‘千日酒’,饮之,千日醉。”“出门倒”的意思是刚出酒店的门就会醉倒在地上,古典小说《水浒传》的第二十二回中提到过这种酒:“我这酒,叫做‘透瓶香’,又唤作‘出门倒’:初入口时,醇浓好吃,少刻时便倒。”
古代还有一种表明馈赠方式的“骑驴酒”——把酒作为礼品,骑驴去送给远方的亲友。《洛阳伽蓝记·城西法云寺》中记载了这种酒的得名缘起:“河东人刘白堕善能酿酒……京师朝贵多出郡登藩,远相饷馈,逾于千里。以其远至,号日‘鹤觞’,亦日‘骑驴酒’。”据说,北魏孝武帝永熙年间,南青州刺史毛鸿宾曾经携带着这种酒赴任,途中遇到了强盗打劫;不料,强盗们喝了这种“美香使人久醉”的酒立即醉卧在地,因而全部被擒获。所以,“骑驴酒”又被称为“擒奸酒”。
商周时代,有一种由于酿造时间而得名的“春酒”。《诗经·豳风·七月》中就有“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句子,描写人们饮酒欢庆丰收的情景。马瑞辰(清嘉庆年间进土,著有《毛诗传笺通释》)认为:“盖以冬酿,经春始成,因名‘春酒’。”(因为是冬天酿造的,经过春天才熟,所以叫做“春酒”。)李善(唐朝人,曾为《文选》作注)认为:“谓春时作,至冬始熟也。”(因为是春天酿造的,到了冬天才熟,所以叫做“春酒”。)P3-5
中国酒的历史是极为悠久的。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中国最古老的酒——水酒,就已经问世了。
在甲骨文中,“酒”字作■、■、■、■、■,这些象形文字看上去都与仰韶遗址中出土的束腰陶罐的样子极为相似。在钟鼎文中,“酒”字作■、■、■、■、■,这些象形文字又都酷似仰韶遗址中出土的粗腰陶罐的样子。仰韶文化时期大约是从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当时中国还处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可见,最晚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中国就已经有酒了。近年,又在陕西省临潼的白家村遗址发现了距今约8000年以前的石制酿酒工具——“滤缸”。这一考古成果,有可能将中国酒的历史再提前数千年。
中国古人酿酒,经过了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最初,由于果类、谷类等食物的发酵变质现象,中国古人发现了酒;炎黄时代,人们用“曲米”加上“药丹”造酒,开始了自觉酿酒的先河。到了夏禹时代,一个名字叫做仪狄的人,改进了前人的酿酒方法,酿造出了比过去更为甘甜、浓烈的“旨酒”。这就是史家所说的“仪狄造酒”。“旨”,是味道美好的意思;“旨酒”,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美酒”。显然,仪狄酿造“旨酒”,并非中国酒史之始,而是中国酒史的新纪元。
中国酒问世以后,很快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领域,与中国古人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都产生了极为密切的关系。不论是氏族社会的酋长还是封建社会的皇帝,不论是春风得意、踌躇满志的官僚还是失意落魄、捉襟见肘的寒士,不论是超尘拔俗的僧人、道士还是风流倜傥的诗人、画家,不论是洞房花烛的新郎、新娘还是行将就戮的死囚、罪犯,不论是驰骋沙场的将士还是辗转病榻的患者……都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正如古人所言:“大哉,酒之于世也!礼天地,事鬼神,射乡之饮,鹿鸣之歌,宾主拜,左右秩秩,上至缙绅,下逮闾里,诗人墨客,渔夫樵妇,无一可以缺此。”
众所周知,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社会生活的镜子。在古典小说中,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性格的刻画,往往是在各种饮酒场合中进行的。长篇小说《水浒传》之中,竟然写了64家大大小小的酒店!而在“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红楼梦》中,年酒、节酒、生日酒、接风酒、送行酒、喜庆酒、祭祀酒、解忧酒、去病酒……几乎是随处可见。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了这些饮酒场面,就没有了《红楼梦》。小说中不仅有大量对于各种饮酒场面的描述,还有不少关于人物醉酒情态的刻画,极其生动、逼真。人物身份不同,思想性格不同,醉态也千差万别——刘姥姥的醉卧怡红院与史湘云的醉卧芍药■(yin),王熙凤的酒后撒泼与贾宝玉的酒后闹气,焦大的醉后骂人与倪二的醉后骂人……真是一部写酒的绝唱!
然而,从古至今的“饮者”之中,除了极少数人是为饮酒而饮酒的“酒鬼”、“酒虫”、“酒腻子”,绝大多数人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无论是男婚女嫁的酒,还是举杯消愁的酒;无论是欢庆佳节的酒,还是祭奠亲友的酒;无论是祈求丰收的酒,还是庆贺凯旋的酒;无论是激发诗兴的酒,还是启迪文思的酒;无论是相逢的酒,还是离别的酒;无论是治疗伤病的药酒,还是夺人性命的毒酒……都托载着丰富、深刻的社会生活内容。可以这样说:一部酒文化史,是整个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的缩影。酿造酒与饮用酒,是十分重要的文化现象。
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必然会影响到人们的语言词汇。纵达六七千年而横及全社会的中国酒文化,在汉语词汇中蓄积了大量积淀。仅从成语来看,与酒有关的就多达276条。这些成语中,有的与酒名有关,有的与酒具有关,有的称誉酒香,有的描绘酒色,有的介绍酒肴,有的评论酒量,有的赞颂酒功,有的指斥酒过,有的咏叹酒兴,有的以酒设喻,有的表现祭祀活动,有的描述离别场景,有的折射出帝王将相的生活,有的反映了文人墨客的经历……凡此种种,很值得人们注意、研究。
本书从中国酒文化史人手,从“酒名”、“酒具”、“酒香”、“酒色”、“酒肴”、“酒量”、“酒功”、“酒过”、“酒趣”、“酒喻”、“酒祭”、“酒别”、“酒帝王”、“酒文人”等14个方面,对于这些成语进行剖析,使读者全面了解中国酒史与酒文化现象,并从中透视这个历史、这种文化现象与汉语成语之间的关系。
2004年,本书尚未最后完稿,台北市的实学社出版公司就得知了消息。于是,在大陆出版之前,台湾以《饮酒趣典——酒文化与成语》的书名先行推出了这部书的繁体字版。正文前,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华民俗艺术基金会董事长曾永义先生以及台湾酒业发展协进会秘书长、酒研究所所长林赞峰先生分别以《酒话联翩说成语》、《酒文化小百科》为题作文,为台湾读者“导读”。这里,将曾永义先生的文章作为本书的代后记,以飨读者。
身为“酒党”党魁,为酒写的文章已经不少。譬如为宣扬“党义”的,就有《四酒主义》、《五拳宪法》,这是效法中山先生《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而写的;中山先生另有《建国大纲》、《建国方略》,吾党不建国,但却有《饮酒八要》、《酒品中正》,则为先生所不及。吾党发现举世之“党”皆“尚黑”,因恢复用古文,以“尚人”为“党”,从而鄙弃黑心黑手黑道黑幕黑金黑权,讲究人品人格人性人情人趣人味;因又有《尚人不尚黑》,并由此昭告世人,永远在山在野,乃有《在山泉水清》。本党亦不能免俗,自有《党歌》、“党旗”。而吾党之徒,纵使《飞扬跋扈酒杯中》,而旨归实在《人间愉快》。此二书前者长年滞销,后者颇为看好,可见世人喜欢愉快。
1993年承《联合副刊》和香港《明报》之约,要我写篇酒文章,同步刊登。我煞有介事地写了《酒话联翩说礼俗》,文长12000言,于翌年元月六日,在《联副》连载9天。文中宣称将续有《说人物》、《说文学》、《说祸福》等等之作,当时确曾立下大志,欲于酒文章施展大作为。
没想稍事蹉跎,竟致“壮志消磨”。而眼前酒文化之书接二连三,如侯云章等《中华酒典》、张远芬等《中国酒典》、蔡毅等《中国历代饮酒诗赏析》、何满子《醉话酒文化》、薛军《中国酒政》、麻国钧等《中国酒令大观》、杜金鹏等《中国古代酒具》、万伟成《中华酒经》与《中国酒传》、周谨《中华美酒》、刘友金《中国酒趣》等,皆教我瞠目结舌,心想:吾辈同好,高才捷足者何其多也;凡此,皆堪为吾党之高贤也。
然而尤有进者,近日“实学社”送来《饮酒趣典——酒文化与成语》一书,更使我深为拜服,颇有太白“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而为之搁笔的赞叹。因为多数有关酒文化的书,不是将文献掌故分类编辑,就是根据这些文献掌故改写为浅近有趣的“酒话”,虽具知识性趣味性,但文化性与实用性均嫌不足。
而《饮酒趣典——酒文化与成语》一书的特色即在知识性、趣味性、文化性、实用性四者兼备。将与酒有关的成语275则,分为酒名、酒具、酒香、酒色、酒肴、酒量、酒功、酒过、酒趣、酒喻、酒祭、酒别、酒帝王、酒文人等14类。每一类皆前有叙论,用以说明其应顾及的相关知识,由此引经据典以见其文化上的意义。譬如其说“酒具”,先由“美食不如美器”引言,次说历代酒具材质:夏陶、商周青铜,东汉由于“大秦”(西罗马帝国)贡使而有玻璃、珊瑚、琉璃,唐宋以降,瓷业发达而有各种美瓷;此外,“金瓯”、“玉樽”、“银瓶”、“角杯”等,亦可见其材质;“夜光杯”、“荷叶杯”、“蕉叶杯”等,则与文人雅致有关;“竹筒”、“葫芦”、“瓦盆”、“土碗”,则农家亦可用以盛酒长子孙。再说酒具由用途分,则杯、尊、觯、觚、觥、爵、角、黍、海、白等等皆为饮酒器,壶、卣、斝、盉、卮等等皆为盛酒器,瓮、孽、缶、■、瓿等等皆为贮酒器。其间每举经史文献,乃至笔记小说,以相印证,以见趣味;更举田野文物,如1978年湖北隋县曾侯乙墓出土之“冰鉴酒缶”,正可以见证屈原《招魂》所云“挫糟冻饮,酎清凉些”。若此,则中国人在古老的时代里,早已知道用爵、角、斝来温酒,同时也知道用鉴、缶来冰酒了。于是归结“中国古代的酒具,真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从而引出与酒具相关的成语:杯中之物、象箸玉杯、银杯羽化、杯弓蛇影、尊中物、折冲樽俎、折冲千里、卖官鬻爵、金瓯无缺、金瓯一缺、无缺金瓯、浮一大白、壶中之物、壶中日月、玉卮无当、守口如瓶、瓮中之鳖、瓮中捉鳖、覆酒瓮、覆酱覆醅、瓮里醯鸡、瓶罄罍耻、瓮尽杯干、数典忘祖等24条,然后逐条作详细的解释并说明其用法。
至其对成语词条的解释和说明,兹举其“酒名”项下之“青梅煮酒”、“闻雷失箸”为例:首先解释“煮酒”乃因酿造方式得名,其法是把原料置于钵中加盖,更将钵置于大锅水中,用微火加热,使钵中原料发酵成酒。其法与蒸馏而成的“烧酒”相对,烧酒也叫做“白酒”或“白干”。因又举李时珍《本草纲目》:“烧酒非古法,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出,用器承取滴露。”谓此说久为学界所承认,但1975年12月河北省青龙县出土一套金代的黄铜蒸馏器,又安徽省天长县汉墓中也出土了一套由一甑一釜组成的青铜蒸馏器,甚至有人认为1976年河南安阳县小屯村商代妇好墓所出土的青铜汽柱甑具,有蒸馏的功能,烧酒的产生可以上溯到商代。而由李氏之说,盖可以确定烧酒的普及从元代开始。其后乃叙及大家所熟知的《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中曹刘“煮酒论英雄”的故事,实出自《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最后说“青梅煮酒”由此故事产生,用来指代臧否人物,纵论天下事;“闻雷失箸”也由此故事产生,用来比喻以借口掩饰实情。
像这样的类别叙论和词条的解释说明,岂是一般成语辞典所能具有的,岂是其他酒文化书籍所能望其项背的!
而本书既以《酒文化与成语》为名,则联翩而至的酒成语中,自见酒文化的缩影。请看:“醴酒不设”,见其宾主之道,礼数有亏。“象箸玉杯”,见殷纣之奢侈,终至亡国。“金貂换酒”,见名士之旷达,放浪不羁。“玄酒瓠脯”,见高人之操守与清苦。“尧舜千钟,孔子百觚,子路嗑嗑,尚饮百磕。”看来要做圣贤也得酒量好。“一饮一斛,五斗解酲。”看来要“以酒为名”也得酒量高。“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称彼兕觥,万寿无疆。”“酒者,所以养老也,所以养病也,所以合欢也。”则酒之为用,真是“大矣哉”!“酒色财气”,人间四大痴,而酒居其首;“使酒骂座”,飞扬跋扈,而灌夫、窦婴身家俱灭;“酒池肉林”,美人在怀,而帝辛身焚国亡;则酒之为祸,又何其烈也!然而“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无须“借酒浇愁”,无须“投辖留客”,无须“遗簪堕珥”,无须“头没杯案”;但能“流觞曲水”、“一觞一咏”,但能“旗亭画壁”、“浅斟低唱”,但能“春和景明”、“幕天席地”;则“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游目骋怀”、“心旷神怡”,酒兴、酒胆、酒量、酒德四者兼备、相得而益彰;酒圣、酒仙、酒贤联袂而来,相顾而莫送,则其乐其趣何如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