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弘扬革命精神系列丛书之中的一本,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又一伟大成就,是中国科技发展的新的里程碑,是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又一非凡壮举,是航天人科学求实、开拓创新精神的结晶,是一代又一代航天人艰苦创业、勇攀高峰的硕果,闪耀着航天人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精神的光芒,是伟大民族精神的延伸和扩展,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载人航天精神/弘扬革命精神系列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
作者 | 黄宏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弘扬革命精神系列丛书之中的一本,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又一伟大成就,是中国科技发展的新的里程碑,是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又一非凡壮举,是航天人科学求实、开拓创新精神的结晶,是一代又一代航天人艰苦创业、勇攀高峰的硕果,闪耀着航天人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精神的光芒,是伟大民族精神的延伸和扩展,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内容推荐 “神舟”飞船遨苍穹,伟大精神贯长虹。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也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的一曲壮丽凯歌。 伟大的实践催生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实践。载人航天工程,是当今高新技术发展中极具风险和挑战的领域。要完成这一中华民族史上的壮举,不仅需要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强大的科技实力作支撑,而且需要巨大的精神力量来推动。正是在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实践中,在攀登现代科技高峰的征程中,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和部队官兵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满怀为国争光的雄心壮志,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开拓创新,表现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这一精神是我国航天领域取得辉煌成就的巨大动力,也是我们党、国家和军队宝贵的精神财富。 目录 代前言在全社会大力弘扬载人航天精神 第一章 载人航天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一、“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期的发扬光大 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 三、中央领导情注航天建设 第二章 特别能吃苦 ——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 一、迎难而上创一流 二、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 三、祖国的需要高于一切 第三章 特别能战斗 ——勇于登攀、敢于超越的进取精神 一、开辟民族航天之路 二、世界潮头竞风流 三、科学探索路未尽 第四章 特别能攻关 ——科学求实、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和同舟共济、团结协作的大局观念 一、确保质量为成功 二、齐心合力为攻关 三、众志成城为发展 第五章 特别能奉献 ——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崇高品质 一、无怨无悔一路行 二、艰辛和奉献铸辉煌 三、热血和生命铺就成功之路 第六章 大力弘扬载人航天精神,建设创新型国家 一、始终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战略思想 二、始终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 三、始终把科学管理作为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环节 四、始终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 后记 试读章节 (二)载人航天精神 中国航天人继承了研制“两弹一星”的先辈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精神。广大航天人始终以国家意志为最高意志,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以党的需要为最高需要,以苦为荣,以苦为乐,常年超负荷工作,默默承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寂寞、枯燥和巨大的精神压力。从科研试验室到各生产企业,从大漠深处的航天发射场到浩瀚三大洋上的“远望号”测量船,到处留下了航天人艰苦创业的足迹,洒下了航天人不懈奋斗的汗水。广大航天人紧盯世界科技前沿,坚持自主创新,科学求实,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一次次从困难和挫折中崛起,不断攀登高新技术的高峰;广大航天人不计个人得失,不求名利地位,坚定地奋斗在各自岗位上,奉献了青春年华,奉献了聪明才智,奉献了热血汗水,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生命。 “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出生于上海,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5年赴美留学,1938年在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著名专家冯·卡门指导下获博士学位。1943年,钱学森与马林纳合作完成的研究报告《远程火箭的评论与初步分析》,为美国在20世纪40年代成功研制地对地导弹和探空火箭奠定了理论基础。其设计思想被用于“女兵下士”探空火箭和“二等兵A”导弹的实际设计中,所获经验直接导致了美国“中士”地对地导弹的研制成功,并成为后来美国采用复合推进剂火箭发动机的“北极星”、“民兵”、“海神”导弹和反弹道导弹的先驱。以他和卡门名字命名的卡门——钱学森公式成为空气动力计算上的权威公式,并被用于高亚音速飞机的气动设计。由于他对火箭技术理论卓有建树,并于1949年提出核火箭的功能设想,因而钱学森在当时被公认为火箭技术方面的权威学者。 1955年,钱学森冲破美国当局的层层阻挠回到祖国,投身于创建中国航天事业当中。1956年2月17日,他向国务院提交了一份《关于建设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最先为我国火箭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同年10月,他又受命组建了我国第一个火箭研究院——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第一任院长。接着,他长期担任航天研制工作的技术领导。在他的参与下,1960年11月我国发射成功第一枚仿制火箭,1964年6月29日我国第一枚自行设计的中近程火箭飞行试验取得成功。1965年。钱学森建议制定人造地球卫星研制计划并被列入国家任务,最终使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于1970年到太空遨游。在20世纪50年代初,钱学森把控制论发展为一门技术科学——工程控制论,为飞行器的制导理论提供了基础。他还创立了系统工程理论,并广泛应用。由于钱学森在中国航天科技方面的卓越成就,1989年6月,国际理工研究所向他颁发了小罗克韦尔奖章;1991年10月我国政府授予他“杰出贡献科学家”称号。钱学森为民族、国家的利益,毅然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投身到伟大的事业中,是我国“两弹一星”元勋的代表,是载人航天精神的代表。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功臣——任新民,是导弹总体和液体发动机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重要开拓者之一。他从20世纪50年代起从事导弹与航天火箭研制工作,在液体火箭发动机和型号总体技术上贡献卓著。任新民曾作为运载火箭的技术负责人,领导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曾担任试验通信卫星、实用通信卫星、“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发射外国卫星等六项大型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主持研制和发射工作。任新民参加了我国导弹与航天事业创建、发展的全过程,撰写、审查了大量的科技报告和型号研制技术总结。他在科学技术上的成就与贡献,更主要的是集中地表现在他为液体火箭发动机、运载火箭以及大型航天系统工程的研制成功,所付出的巨大劳动和心血。他在我国导弹与航天技术发展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技术“领头人”——总设计师王永志院士。即使在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之后,面对“当之无愧”的称赞,王永志仍然保持其一贯风格:“荣誉属于整个群体,我是代表大家领奖的。” 王永志于1952年进入清华大学航空系学习。1957年,他在莫斯科航空学院由飞机设计专业改学火箭导弹设计。1961年,王永志回到祖国,一直从事航天技术工作。1992年,王永志被任命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有了圆飞天梦的广阔舞台。然而这又谈何容易:1992年论证时,预计要经过10年左右,到2002年我国的载人宇宙飞船可以上天,到那时苏联第一位宇航员加加林上天已经41年。当然中国航天人也深知:跨越并非易事。因为载人航天是当今世界技术最复杂、难度最大的巨型航天工程,涉及众多高新技术领域,这些领域的高新技术是花多少钱也买不来的。四十多年来,王永志在我国战略火箭、地地战术火箭以及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特别是在载人航天工程中做出重大贡献。P5-7 序言 在全社会大力弘扬载人航天精神 (2005年11月26日) 胡 锦 涛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我国实施载人航天工程13年来,广大航天工作者牢记使命、不负重托,培育和发扬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主要表现为: ——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广大航天工作者自觉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个人选择与党的需要、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始终以发展航天事业为崇高使命,以报效祖国为神圣职责,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奋力拼搏、挑战极限,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 ——勇于登攀、敢于超越的进取意识。在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比世界航天大国起步晚30多年的情况下,广大航天工作者知难而进、锲而不舍,勤于探索、勇于创新,攻克了飞船研制、运载火箭的高可靠性、轨道控制、飞船返回等国际宇航界公认的尖端课题,不仅在一些重要技术领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而且形成了一套符合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要求的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创造了对大型工程建设进行现代化管理的宝贵经验。 ——科学求实、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广大航天工作者始终坚持把确保成功作为最高原则,坚持把质量建设作为生命工程,以提高工程安全性和可靠性为中心,依靠科学,尊重规律,精心组织、精心指挥、精心实施,在任务面前斗志昂扬、连续作战,在困难面前坚忍不拔、百折不挠,在成就面前永不自满、永不懈怠,创造了一流的工作业绩。 ——同舟共济、团结协作的大局观念。全国数千个单位、十几万科技大军自觉服从大局、保证大局,同舟共济、群策群力,坚持统一指挥和调度,有困难共同克服,有难题共同解决,有风险共同承担,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凝聚成一股气势磅礴的强大合力。 ——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崇高品质。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凝聚着我国几代航天人的艰辛和奉献。长期以来,广大航天工作者不计个人得失,不求名利地位,以苦为乐,无怨无悔,为航天事业奉献了青春年华,奉献了聪明才智,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生命,书写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敬可佩的时代英雄。他们用自己的青春、智慧、热血和生命铺就了通往太空的成功之路。 载人航天精神,是“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期的发扬光大,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程上,我们一定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载人航天精神,增强全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凝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紧紧抓住发展机遇,积极应对各种挑战,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摘自胡锦涛同志在庆祝“神舟”六号载人 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的讲话 后记 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领导下,经过广大科技工作者和解放军指战员的不懈努力,我国的载人航天事业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再次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壮丽篇章,在载人航天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新的重要内容。胡锦涛总书记进一步概括了载人航天精神的深刻内涵,充分阐述了弘扬载人航天精神的时代意义。新时期,大力弘扬载人航天精神,必将对凝聚全社会各方力量,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十一五”规划,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神舟”六号发射成功之际,我们组织编写了《载人航天精神》一书。本书主编黄宏,副主编洪保秀、刘熙武。参加本书撰稿的同志有(按章节顺序):刘海生(第一章),康伟(第二章),张大飞(第三章),王曙光、刘熙武(第四章),洪保秀(第五章),杨永利(第六章)。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我们参考和借鉴了一些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恕不一一注明,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同时,人民出版社的领导和责任编辑对此书的出版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本书编写组 二00五年十一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