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五十多篇短文组成,所记述均为作者在哈佛一年当中访问、研究、观察与思考之心得。全书内容囊括哈佛大学建制、行政理念、财务管理、奖助学金、课程安排、考试安排、实习训练计划、学生活动等有关的内容,对比中国大学的相关方面,观察分析其基本精神、追求、原则和激励机制;还提到了社会学、中国研究发展的一些课程、书目和论题,重点在于说明理论和方法流向。
本书是关于社会学以及大学文化问题的、反映作者独特社会学分析视角的文化随笔集。全书由五十多篇短文组成,所记述均为作者在哈佛一年当中访问、研究、观察与思考之心得。
另一个原因是我非常想家,我总是惦念景少爷和景老爷,怀疑他们整日水深火热,吃糠咽菜瞎凑合。虽然我在家时,做饭也是简便行事,不能令他们满意,但毕竟看着他们“茁壮成长”,结结实实地生活,心里还是踏实。在家里我曾经替自己辩护说,简便做饭不是因为懒惰,而是因为注重科学——营养、卫生和环保,这更有利于保持他们的生活健康。为此,景老爷曾经取笑说,我是那种根据科学理论生活的人。现在够不着他们,也看不到他们的生活标准了,反而焦虑起来,恨不得回去给他们做饭。显然,我必须设法使自己更忙一些,这样就没有焦虑的时间。我不能让想家的不良情绪破坏我的生活,必须做一些事情让自己兴奋起来。
再一个原因是我想记录“历史”。当然,记录的是我现在看见的哈佛,但再过几十、上百年,现在就变成历史。哈佛大学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比美国建国历史还长,我们知道哈佛的过去,得益于很多到过这里的前人的记录。比如今年作为特别的访问学生,我在厚厚的哈佛大学2003~2004年学生名册上找到ZHANG JING的名字,这就是历史。但我只是一个过客,有一天会从人世间消失,所以无关紧要,而哈佛可能和人类、地球一个孩子好奇的心态,记录所见,让一切向往它的人,了解它的精神、它的气质和它的禀性。
还有一个原因是我对于专业写作感到不满足,它们往往太坚硬,缺少生活的灵性和梦想。回想在西藏,我上大学前后的那段日子里,头脑中充满各式各样的梦想。我甚至将它们写成诗行去发表,或在朋友中交流。那段日子虽然一无所有,但精神上充满期待、向往和好奇,这种感觉激励着我的灵魂和生活。
现在也有激励,但与以往不同,它是学术论文、著作,以及由此带来的身份、地位、荣誉和名声。我们的评价体系要求教授出活儿,但要像一个印刷机那样,出硬邦邦和厚重的产品。而随笔这类的写作,在这种激励下完全是浪费时间,同样的时间,不如写学术论文更划算。因为随笔不算是“学术著作”,和学术评价、岗位津贴等毫无关系。
我被这种激励改变。比如现在,我想写随笔了,但又不断提醒自己,千万不可花费太长时间,不过是暂时转换一下思考内容,一旦使自己得到充分休息,就适可而止,返回到常规车道上去。为何学术研究比随笔更重要?我自己也解释不清。在这方面,我的价值判断不可救药,一个朋友说,这与我经常评价的不良禀性有关。P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