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与中国社会发展、社会现代化进程直接相关,并承受着西方强势话语的压力。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正面临危机之中,该何去何从?怎么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有无振兴的必要与可能?本书将解答你的疑问。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中国体育博士文丛 |
分类 | 生活休闲-体育运动-体育理论与规则 |
作者 | 倪依克 |
出版社 |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与中国社会发展、社会现代化进程直接相关,并承受着西方强势话语的压力。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正面临危机之中,该何去何从?怎么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有无振兴的必要与可能?本书将解答你的疑问。 序言 中国的当代的“体育理论”似乎很丰富,貌似科学和现代化,一经接触到实际应用,特别是面对民族传统体育,顿显苍白无力。究其原因,归根结底是缺乏主体文化观念——它既缺乏西方文明中人文精神的滋养,也缺乏东方文明中养生观念的传承,没有文化依托和继承的根基。 中国古代没有完整的体育思想观念、知识体系、传承制度和运行机制。健康、长寿等养生思想,射、御等礼仪教育,舞狮舞龙等节庆民俗,搏击武艺等杀人之术,只能称为体育的萌芽。50多年前,政府开始注意民族体育,曾于1953年在天津召开了民间体育运动会以展现传统项目,但很快陷入沉寂。这一沉就是30年。在民族体育整体受到西方体育文化压抑的这30年中,仅有改编的武术套路一花独放,装饰门面。真正重视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应该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经过了漫长的停顿,工982年重新举办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列出骑马、摔跤、射弩、秋千等竞赛项目,也让众多的表演项目精彩纷呈,揭开了中华民族体育事业整体推进的序幕。20世纪80年代,龙舟被列入全国比赛;90年代,风筝被列入全国比赛……民族体育迅速发展。 此后,民族体育的发展热衷于赛事。比如,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全国体育大会等基本上落入奥运会、亚运会和全运会的俗套,四年办一届,各省、市、自治区按行政划区组团参加。原意旨在继承和倡导民族文化的盛会,简化为各地政区之间的金牌争夺大战。而在实际生活中,大量原汁原味散发着乡土气息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以不合时代潮流、不规范为由置之不理,甚至还要作为“糟粕”而加以“扬弃”。民族体育何处去?集体的无意识,其根源在于理论的缺乏。 我们有了奧林匹克,有了田径、体操、球类、游泳等丰富多彩的运动项目,还在不断创造几乎不可穷尽的新兴运动形式,还需要民族传统体育吗?为什么发展民族传统体育,能讲点新鲜道理吗?换言之,民族传统体育继续生存的理由何在? 按照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古典进化论,以及由此引申而来的推陈出新、优胜劣汰的对待传统体育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方针,民族传统体育似乎没有必要存在了。中国体育界有相当一部分人,似乎已形成了这样的潜在共识。 因此,发展民族体育,必须进行理论创新,改变观念,从学理上拓展民族传统体育宝贵的生存空间。 1993年夏,亨廷顿在美国《外交》杂志上发表了“文明的冲突”一文,引起国际学术界普遍关注和争论。他认为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或文明方面的差异。文明的差异是人类各种差异中最根本性的,而且基本上是不可消除的。具有相似文化的人民和国家正在聚合,具有不同文化的人民和国家正在分离。由意识形态和超级大国关系界定的联盟正在让位于由文化和文明界定的联盟。因此,一个以文明为基础的世界秩序正在形’成。未来主宰世界的冲突主要是“文明的冲突”。美国“9.11”事件直到阿富汗、伊拉克战争,都是这种理论的印证。 文明是人创造的,具有超自然性,是人类独有的现象,体育显然是其中的一部分。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这一人类群体而创造,并由这一群体而承载,独具特色的中华民族的养生健身活动,正是中华文明赋予中国人身体活动,靠社会传续和推广,体现东方体育的文化之根。一个世纪以来,西方体育的强力传人中国,代表东方文明的传统身体文化不可避免地在冲突中受到压抑。所谓“土洋体育”之争,也可以视为文明的冲突在体育领域的反映。 文明之间的冲突往往是由于不理解或误解引起的。文化具有族群性,世界上各族群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和风俗习惯均不相同,使我们在引进西方体育时必然要将其文化理念拒之门外。“土洋体育”的此消彼长,冲突与交流,是一个远远没有终结的漫长过程。然而,东方体育长期处于濒危性劣势,其中很少的一点武术被改造成单纯的西式运动项目,其文化内涵几乎丧失殆尽,这是一个多世纪以来的现实。 西方近代体育是工业社会的产物,有雄厚的科学技术手段支撑,它借助强大的政治经济杠杆向生产方式落后地区渗透,成为当代体育的主流。面对西方体育文化水银泻地般汹涌的传播,东方体育节节退让。百年的引进和吸收,我们消化良好,在器物层面多处达到世界一流,一些运动项目发展水平很高貌似“传统”,如乒乓球虽贵为“国球”却毫无东方文明之根。 毋庸讳言,现代体育是从西方文明中生长出来的,它最大的优点是科学化程度高。因此,我们把它作为强国强种的工具在技术层面上全盘接受,是相当自觉自愿的,甚至不惜放弃民族传统体育及其文化内涵。尽管直到20世纪70年代我们的体育史还称西方体育的传人是“文化侵略”,但很快就作为一种过时的阶级斗争观念而扬弃了。我们从来没有忘记挥动政治工具的大旗,即便改革开放多年,也绝不让西方体育价值观在文化观念的层面上占主导地位。这样,就使当代中国体育的文化根须既不能涵养于东方文明之中,又难以汲取西方文明中已为人类大多数认同的人文精神,为其未来的发展带来隐忧。 从工具理性回到价值判断,找不到自己的文化理念,中国体育的发展方向是悬空的。 好在亨廷顿先生在《再论文明的冲突》中还说了一句中肯的话,他认为,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回归自己固有的文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现代化可以加固现存的传统文化,使文化间的差异永远共存。如此看来,中国体育需要从意识形态取代价值观的惯性中摆脱出来,回归具有东方文明特色的文化价值观。 过去,中国体育摈弃了传统文化的积淀,又顽强抵御西方文化的核心观念,因此只能尽量在器物层面学西方最先进的技术方法、设备器材以及部分管理手段。中国体育的发展目标,成为简单的量化指标。 中国体育界对于体育的发展目标,潜意识的简化能力是很强的。先是把有关身体的教育文化简化为体育,然后置换为竞技运动,再浓缩为金牌,最终通过制定战略而指向标志性成果——奥运会金牌。把体育与金牌划等号,进一步强化锦标观念。大众传媒对所谓金牌榜、第几集团的渲染,吸引举国上下的眼球盯着奧运会金牌,以此论英雄、以此论体育的成败、甚至以此论体育的社会发展目标和文化属性。这是隐患。 如果仅仅按西方文明制定的游戏规则,中国体育作为代表东方文明的主角,显然不足以适应亨廷顿在《再论文明的冲突》中预言的未来:“潜在的、最危险的冲突是在中美之间。”一旦文明的冲突在体育里展开,在近期,我们很难逃脱束手就擒的结果。 认识中国体育的文化属性,本身就是现代化的过程,需要寻根,也需要学习和借鉴其他文化中的普适性成分。发掘有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东方体育价值观,汲取西方体育的人文精粹,重新塑造中国体育的文化价值观,真正在2008年奥运会为世界留下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才能从容应对亨廷顿的“文明冲突”。 人类是由为数众多的民族组成的。各民族因为长期生活在同一个地域或同一个环境中,建立起密不可分的经济和文化联系,逐步形成共同的心理状态、风俗习惯以至语言文字,从而产生一种特殊关系和凝聚力量,构成一个稳定的共同体。民族之间的差别,很突出地表现在包括体育在内的文化差异上。在久远的未来当国家的界线和社会制度的区别消失时,民族之间的差异仍然会在一段时间内遗留存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客观存在,决不是一种短暂的现象。 民族的概念主要是人文概念而非遗传基因的概念。中华文明几千年风风雨雨,历史从未中断,更不可能全盘西化。一项传统体育活动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它是否能成为奧运会项目。各民族丰富多彩的传统体育,是各自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如果不对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加以挖掘、继承和发扬,它们就有丧失的危险。目前世界上广泛流行并极受重视的奥林匹克竞技项目并不能代表整个体育文化。要使体育不仅成为少数竞技天才和多数观众的世界,而有更多身体力行者投入到锻炼体魄的广阔天地,更应该允许区域性的传统体育活动蓬勃发展。中国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代表着古老的东方保健体系,是中华文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开发这个蕴藏量极大的资源,可以为中华民族体育全面走向世界,促进国际体育文化的大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人们从事身体运动的文化与其他形式的文化一样,其民族性来自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和文化体系,这种不同文化体系的差异,在相互交流中必然会发生碰撞,甚至对立和冲突。西方国家常常利用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在世界范围内推行他们的文化和政治价值观。把一种主流文化强加于本土文化,本土文化必然受到压制。西方体育对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就是如此。但是,以西方主流文化为主的体育全球化并不容易彻底地消灭本土的民族体育文化,一种文化,只要它背后有丰富的传统和民间秘密地流行,那么这种文化即使很小也不可能被消灭。中国传统文化有五千年悠久历史,而且从来没有中断过,其源远流长为世界史上所仅见。同样,中华民族的体育文化传统也绝不会被文化全球化“化”掉;相反,中华体育文化正在为新时期的体育文明多元共存做出自己的独特贡献。改革开放以后,被遗忘的、边缘化的和被迫沉默的民族体育文化又复苏了,在体育全球化的进程中表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 当前的环保、生态、文明冲突等全球性问题,是近代以来西方文化所引发的严重后果之一。包括奥林匹克在内的西方文化向哪里去,面对棘手的问题如何才能走出困境,人们仍在求索之中。奧林匹克运动是全球最盛大的文化活动,“五环”是权威性最强的体育符号,“更高、更快、更强”是影响力最大的体育口号,奥运会是最成功的全球化仪式,奥运会金牌是显示度最高的追逐目标。然而,它的弊端之一就是通过对体育文化多元性的窒息而取代体育的宏观目标。 文化多元就是价值观的多元。提倡多元化,应该允许以不同价值为基础的文化同时存在。如果人类的发展失去丰富性和多元性,许多人性的价值也丢失。经济的全球化,文化必须多元化、本土化。鲜活的原始生态的体育文化可以矫正现代体育的异化,提高体育文化基因的丰富性。 愿意顺应人类可持续发展健康潮流的现代人不难认识到,符合现代生态人类学的“生物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多元化”观点,是清醒地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具有高度智慧的理论依据。越来越多的人以文化多样性来抵抗全球化,甚至把文化多样性类比为生物多样性。当进行这种类比的时候,有一个根本性的区别需要注意:生物不能自主选择,而只能被动地接受进化的结果,而人则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做出选择。因此,对于体育的未来,依据什么样的理论来发展,用什么样的观念来进行价值判断,是至关重要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空间,只能由我们自己来开拓。 2008年奧运会,为中国提供了一个参与解决世界体育全球化和多元化矛盾的机会。这个机会是难得的,也是易逝的。面临日益严重的生存危机和发展危机,奥林匹克文化也在进行自身的反思,并借鉴其他文化资源,求索化解危机与发展之道。奥林匹克文化一旦完成它的转型和调适,由于它仍然保持着的强势地位,它不会再给西方以外的文化以任何机会。 对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来说,这个机会意味着它是否能化解奥林匹克文化全球性问题所带来的生存和发展困境,使非西方体育文化由边缘参与到世界体育文化体系中去,并从全球文化生态上改变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片面状况。 21世纪是东方文明复兴的世纪;也是东西方进一步交流融合的世纪。东方文明的复兴是加速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嵌合的全球多元化整合的过程。中华民族的复兴,代表传统体育在内的东方文明的复兴。民族复兴是人文的概念,根本上是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凝聚力。中国传统文化是东方文明的代表,这其中包括世界上惟一没有中断的民间身体活动形式。由于它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在现代化的西方体育呼啸而来时,被打入社会底层,受尽蹂躏,甚至把许多认为没有“价值”的东西都“扬弃”了。因此,我们缺了另一条腿。 中华民族的复兴,包括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复兴,这必将导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及其观念的崛起。古老的东方文明,正在向西方后现代文明开放,甚至引起向西方体育文化的局部倒灌。在片面强调“更高、更快、更强”之类的前现代体育意识与人类生存伦理发生冲突的后现代,体现东方智慧的和谐发展观念更应该回到中国体育,从微观的、具体的、技术层面的、形式上的圈子里抬起头来,寻找它失去的精神家园——拓展其赖以生存的理论空间。 胡小明 2004年10月 后记 在本研究整体构思中,我尽可能地把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历程的基本轮廓勾勒出来,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并力图将史、论融为一体。但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过于浩瀚广博,对于许多内容只好忍痛割爱,难以顾全。呈献在大家面前的这一拙著,是我几年来涉足这一领域探索的初步成果。 本文的完成,得到了我的导师胡小明教授的悉心指导。先生渊博而卓越的学识,深刻缜密的思维,往往能一语中的、使人茅塞顿开,还有那百忙之中对学术动态的及时把握、给学生提供的诸多令人惊叹的学术资料’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务实的工作作风,不仅使我在学业上受益匪浅,也使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人生,理解了生活的意义。在此,谨向导师胡小明先生表示诚挚的谢意! 感谢卢元镇教授、谭华教授在我选题、论文结构和基本格调的调整上付出的辛勤劳动,以及在论文撰写过程中给予的指导和帮助。感谢杨文轩教授、周爱光教授、陈琦教授、李薇副教授给予我深切的关怀、鼓励和启发,论文里也有他们的智慧和心血。 感谢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任海教授、政策法规司谢琼桓司长、暨南大学马明达教授、上海体育学院邱丕相教授、郭志禹教授等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感谢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书刊部李晓宪主任对我的鼓励、启迪和帮助。 感谢我的博士同窗邓星华、杨晓生以及我的师弟师妹们,他们的高谈阔论经常给我以灵感。感谢我的好友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梁林博士对本书的出版给予的热情帮助。 感谢我的妻子和可爱的女儿萌萌多年来的理解、关爱、支持和无私的奉献。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