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丛收录了影响深远的论著若干,分为《文幕与文墓》、《随园性灵》、《神会庐四书》、《乱花漫拈》、《书林驿语》、《海外来风》、《听箫楼五记》、《学术河上乌篷船》八辑,表现了作者所蕴积的学识之深厚。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松叶文丛(共8册)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徐雁 |
出版社 | 东南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文丛收录了影响深远的论著若干,分为《文幕与文墓》、《随园性灵》、《神会庐四书》、《乱花漫拈》、《书林驿语》、《海外来风》、《听箫楼五记》、《学术河上乌篷船》八辑,表现了作者所蕴积的学识之深厚。 目录 学术河上乌篷船 自序………………………………(1) 哲人其萎 悼唐圭璋先生……………………(1) 清贫的路…………………………(6) 说不完的钱锺书…………………(9) 纪念沈从文………………………(11) 无锡聆听汪曾祺…………………(15) 人影落花 叶圣陶的谆谆教诲。……………(17) 叶圣陶与朱自清的友谊…………(28) 鲁迅致母亲的信…………………(36) 海外学者陈源……………………(41) 鲁迅与钱均夫的友谊……………(46) 怀念郑逸梅………………………(50) 淡泊名利的叶至诚………………(52) 忆念唐搜…………………………(56) 记忆之窗 名人的幽默………………………(60) 巴金的五封信……………………(67) 作家叶永烈………………………(73) 黄名芊沪上画展谈话……………(78) 京华访李辉………………………(81) 吴冠中的散文……………………(83) 艾青的《烽火女儿》……………(85) 郭沫若《赠达夫》诗的写作日期(87) 《围城》絮语……………………(89) 记巴金《生与死》一文的发现…(91) 最早哀挽鲁迅的律诗……………(95) 读钱锺书《槐聚诗存》…………(99) 宽容:词典学界的传统…………(101) 《汉语大词典简编》的一个错字:■(106) 河汉星沉 访徐悲鸿的宜兴故居……………(109) 赛珍珠的小楼……………………(113) 阿炳:陋巷中走出的音乐家……(116) 苏南访刘半农故居………………(119) 山村里走出的一代草圣林散之…(122) 访饮冰室…………………………(125) 谒吴冠中旧居……………………(130) 重读鲁迅的《阻郁达夫移家杭州》(133) 丁玲谈鲁迅《悼丁君》诗………(141) 评《1988—1990散文选》………(144) 《槐聚诗存》注释一误…………(148) 答苏迅同志………………………(150) 寻访钱锺书旧居庭院……………(153) 西花园情思………………………(155) 梦溪园印象………………………(158) 陈家园漫步………………………(161) 拜读艺术巨著一法乳堂…………(165) 鉴赏月亮湾………………………(169) 杂花生树 记黄秋耘先生……………………(172) 赤子之心惦记华夏………………(175) 泰戈尔的一首佚诗………………(177) 萧三谈鲁迅诗的一封信…………(178) 美的追求者留下的心迹…………(181) 《风景谈》中的“第二自然”…(184) 一条永葆青春活力的河…………(187) 且听周一良教授的感慨…………(189) 画家三人行的历史彩照…………(193) 精微绣《丝绸之路》……………(196) 《文苑落英》后记………………(198) 校注本《指南录》后记…………(200) 《大鹏折翅:记李白的悲剧人生》序(203) 记叶圣陶关怀《汉语大词典》…(208) 《科学巨擘杨振宁传》后跋……(217) 岁月如歌 致余秋雨先生的信………………(219) 再致余秋雨先生的信……………(222) 茅盾的一封信……………………(225) 叶圣老的复函……………………(227) 槐下寄恋情:谈钱锺书别号槐聚(229) 钱锺书的文言文情结……………(232) 缀在叶君健回忆之后的唠叨……(240) 周作人致吴海发信………………(264) 二泉墓地寄怀……………………(267) 文人手稿的魅力…………………(272) 吴奔星师调侃“老保姆”………(277) 馨香祷祝吴祖光先生健康………(280) 后 跋 …………………………(284) 文幕与文墓 …… 随园性灵 …… 神会庐四书 …… 乱花漫拈 …… 书林驿语 …… 海外来风 …… 听箫楼五记 …… 试读章节 鲁迅小说的结集 夏夜纳凉,躺在竹榻上望着星斗冥想,忽然想及鲁迅的小说。《呐喊》、《彷徨》是现代文学的经典,早不知有多少人谈过论过,话已经够多了。我不是想对小说发什么议论,而是想及鲁迅当年的结集。譬如《社戏》、《故乡》以及《鸭的喜剧》这几篇小说,如果编进《朝花夕拾》里去,当做“旧事重提”,我看大概也没有什么不合适。又如《一件小事》,如果当年鲁迅不将《呐喊》结成集子,若干年后,将它收进任何一本散文集,大概也是可能的——记得知堂似乎就说过这样意思的话。但现在既然都收进了《呐喊》,也就都当做小说,从而引起许多纠缠不休的争议,譬如“我”的问题,究竟是作者自己还是小说人物等等。画家司徒乔大概是不把《故乡》看做小说的,他为《故乡》所作的插图,就分明是鲁迅的形象。 鲁迅自己怎样呢?揣想起来,“五四”时期的作家们大概都不很认真于文学形式的界定,不像后来的理论家那样在讲章上说得那么分明,所以结集的时候,也就随随便便。小说也罢,散文也罢,故事也罢,只要是能“引起疗救的注意”,也就不妨编在一起。譬如《不周山》,即后来《故事新编》里的《补天》,在《呐喊》初版时是收在那集子里的。后来鲁迅把它抽出,并非因为“体例”,而是由于批评家说《呐喊》“庸俗”,惟有《不周山》可读,于是先生索性抽出这可读的,给批评家一个幽默而辛辣的冷眼与反击。《故事新编》算不算小说?用后来的文学理论的界定,自然是“历史小说”。不过鲁迅大概只把它看做“速写”,说“不足称为‘文学概论’之所谓小说”(鲁迅:《故事新编·序》),所以起了这样一个书名。 独有《彷徨》,似乎比较纯粹。从《祝福》到《离婚》,尽管先生仍然爱用第一人称,但毕竟与《社戏》、《故乡》不同。就艺术说,也更臻成熟。像《在酒楼上》、《伤逝》那样浓郁的抒情,在《呐喊》里是找不到的;同时作为短篇小说,如此完美的结构也为中国现代文学所仅见。大概]926年以后,鲁迅对于结集已比较地认真,不同于《吶喊》时之随意了吧。(《乱花漫拈》P10-11) 序言 始识躲斋已是五十年前事,其时躲斋年青风华正盛,我很惊讶于他对于西洋美术和文学已具有异常丰富的知识。未久分离,待八十年代再相遇时,各各都已进入中年甚或老年的人生旅程了。但正是这近二十年时相过往,谈艺论文弥感欢愉。如今编入此集中的大都是短文,而其所涉的面却甚广,不惟有文学艺术,抑且也不乏历史掌故和哲学思考,这正表明躲斋的兴趣广泛,同时又是其数十年如一日对于书籍所怀的深情的耽爱。 当代有些老一辈的文家也是从耽爱书籍开始,然后发为文章自抒胸臆,不求功利目的,这样的文无疑最可喜可读。躲斋虽未必臻此化境,然其庶几乎。 集中有些短文是我所欣喜的,如有关周越然《言言斋西书丛谈》和《言言斋性学丛谈》的两篇序文。三十年代周氏居海上以编《英语模范读本》成为商务印书馆垄断全国的初中课本。周氏即以所得购置书籍。他购书取人所不取,或人所不知而他认为有价值的奇书僻书。这和当时的藏书家若长乐郑振铎以及今之黄裳氏都不相同。躲斋两序抉择幽微,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极具有可读性。 此集中亦有长文,可见作者所蕴积的学识之深厚,我特别要指出的是作者为徐慕云《中国戏剧史》新刊本所作的导读。与作者交久而竟不知他对于戏剧史演变有如是深邃的知识和见解。导读其实并不易写,躲斋此文可谓得其要领,未坠入烦琐称引中。长文短文要能广知识,饶兴味,足以永日,书名《乱花漫拈》正合此意。 夫子曰文莫吾犹人,自古以来这应是衡文的最高标准。后学夫谁能望夫子之项背,但如果把这翻为通俗的话来说,文只要出于内心,出于常月读书有得,都可说是可读的有用的文,对于躲斋此次结集,我是作如是观的,相信读者亦会有同感。是为序。 鲲 西 2002年12月6日 后记 读罢书,随手写点感想,作点札记,是在学生时代养成的习惯。积习难改,后来即使环境大变,风雨飘摇,也还是止不住动笔。那年代自然不能畅言,所写也就不免晦涩。“思辨浅想”和“读史散札”中的部分文章就是如此。其实现在收在这里的,已经是较为明白的,更多的过于晦涩的都被删汰了。 被删汰的还不仅是这类札记,还有不少发表过的短文。虽说从五十年代起就在报刊上乱写,毕竟幼稚,遂不留存。例外的是《莺莺不宜起舞》,是一位老友为我从1959年的《文汇报》上找出,特意寄给我的。我很感动,为不拂他的诚实和雅意,就编进集子了。 五十年代之后,沉默了二十年。重新公开拙文与读者见面,已是七十年代之末。第一篇即是与周建人先生商榷的《鲁迅对瞿秋白有所保留吗?》。其时,瞿秋白问题还没有解决,但《复旦学报》还是发表了。我很感佩主编的胆识,又为后来某些瞿秋白研究专家的注目和秋白烈士女儿瞿独伊的提及感到安慰。这之后,陆续写了些散文、论文之类,至于读书随笔,虽积稿盈箧,都未加整理。直到1994年,受友朋的怂恿,才陆续地从中选取若干,略加润饰付之报刊。蒙读书界垂爱,时见反响。这里要特别提到《普希金在中国二三事》一文,其中涉及第一部普希金作品的中译。文章发表以后,先后得冯春和郭延礼两位先生的补正,确认是《上尉的女儿》。感谢之余,本拟将冯、郭的文章附于拙文之后,但必须征得作者的同意;编事仓促,一时联系不上,就只能作罢。好在两文都容易找,有兴趣的读者不妨一查1999年10月16曰和23曰的《文汇读书周报》即成。此外,还该提到《徐慕云〈中国戏剧史〉导读》,序文中蒙鲲西老论及,然今因此文过长终编时抽去了,但其中心意思在《中国第一部戏剧通史》一文中已述。 收进这集子里的文章,仅仅是近年所作和所发表的一部分,但已芜杂如此,因为本来就没有什么计划。“兴来吟小诗,有感做文章”,如此而已。也因此从未想到结集,这回还是第一次。要不是鲲西老的鼓励,徐雁先生的鼎助,这些长短不一的随笔还不知哪一天会集在一起呢。 躲斋记于2002年12月14日,上海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