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半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西方人文科学的发展呈现出两个明显的特征。其一,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人文科学内部的前沿问题与社会科学相互渗透,造就了一批新学科。较之于其他融合(如人文科学内部的融合、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融合),这种渗透的力度似乎更大。其二,人文传统的复归。强调人性研究,强调经验研究,强调互动研究,所有这一切都是这一时期人文科学研究的重要特点。毋庸置疑,在这本书中,读者是可以读懂上述一切的。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嬗变与趋向(人文科学篇)/当代西方学术思潮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
作者 | 黄长著//黄育馥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在半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西方人文科学的发展呈现出两个明显的特征。其一,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人文科学内部的前沿问题与社会科学相互渗透,造就了一批新学科。较之于其他融合(如人文科学内部的融合、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融合),这种渗透的力度似乎更大。其二,人文传统的复归。强调人性研究,强调经验研究,强调互动研究,所有这一切都是这一时期人文科学研究的重要特点。毋庸置疑,在这本书中,读者是可以读懂上述一切的。 目录 序 黄长著/1 回眸20世纪的分析哲学与相关的科学哲学 姚介厚/1 20世纪西方科学哲学发展述评 郑祥福/19 透视世纪末的美国哲学 江怡/34 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中的若干新问题和新动向 徐友渔/52 雅克·埃吕尔的技术哲学 狄仁昆 曹观法/80 “后现代”问题和后现代主义的哲学与文化 姚介厚/96 实用主义:过去与现在 [美]R.罗蒂张金言译/115 评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 王雨辰/129 宗教学百年鸟瞰 何光沪/138 当代西方基督宗教思想研究 卓新平/156 基督宗教与欧洲浪漫主义 卓新平/176 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宗教极端主义与国际恐怖主义辨析 吴云贵/202 宗教对话问题及其解决设想 何光沪/2 1 8 国外的道藏研究 郑天星/238 俄国汉学:儒佛道研究 郑天星/260 超越启蒙心态 [美]杜维明 雷洪德张珉译/285 人类社会健全发展的持续性——对于地球环境的认识与人类社会的管理[日]藤井隆乔亚译/303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突与共生 苏国勋/318 文化研究的发展轨迹 萧俊明/372 从战争文化走向和平文化 秦麟征/397 新技术与文化 [美]J.蔡文平译/406 20世纪的法国史学:从“革命”到“危机” 陆象淦/410 重现与印证历史的历史学——口述历史学的客观性质管窥 杨雁斌/430 历史之音——口述历史学的叙述性质综论 杨雁斌/447 网络时代的语言竞争:文化生态学的思考 黄长著/460 近代美国荒野文学的动物伦理取向 关春玲/474 信息科学与社会人文知识 [乌克兰]谢苗纽克 吴育群摘译/491 试读章节 一 后现代社会与后现代性 “后现代”相对“现代”而言,有两重不同而又相关的涵义。一是就社会进程与时代特征而言,现代社会指西方近代以来发展资本主义造就的工业文明社会,其经济、政治、社会机制和启蒙时代确立的以人为主体中心的理性主义与个体主义、自由主义等基本价值,就是现代性。就此意义而言,后现代社会与后现代性是指西方工业文明的社会状态、机制与文化价值在当代有重大变迁、转折。二是就文化样态而言,现代主义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出现的反抗近代资本主义传统价值的非理性主义文化思潮,它具有深远影响,如尼采哲学、文学艺术中的达达主义、象征主义、未来主义、先锋主义。后现代主义对这种现代主义文化既有承袭,也有批判、更新。80年代围绕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论争与研讨,是就上述两种涵义展开的,不同学派对当今西方社会与文化的特征及其未来走向,有很不相同的见解,对后现代主义文化也有不同的态度与论评。这表现在4位代表性思想家的基本观点中。 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的后工业社会论与新保守主义 1973年贝尔推出名著《后工业社会的来临》,根据核心产业构成区别社会发展的三种形态,即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与西方发达国家正在进入的后工业社会,这被看做得后现代研究风气之先。他指出后工业社会的五大特征:服务性信息经济成为产业中心;专业技术阶层占白领社会之主导;理论知识起发展的核心作用;强化对技术的控制与评估;智力技术成为决策依据。他也不是根据生产方式划分社会形态,但他揭示了由于知识与信息技术在经济发展中有日益重要的作用,导致西方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与社会阶层的变迁,这确实概括了在科技革命推动下西方经济与社会结构、社会机制的新特征。他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中进而论述西方社会走向新阶段之际,发生着文化与经济、政治三大机制断裂、互悖的危机。追求经济“利润”原则促成资本主义兴起的双重精神动力本身,早就包含着资本的“贪婪攫取性”和恪守“天职”、奉行“勤俭禁欲的新教伦理”这两者的内在矛盾。在以所谓“平等”为原则的政治领域,则已强化了干预经济的官僚化国家机器。而以个体主义“自我实现”为原则的文化领域更已走向反面,长期存在危机,集中表现在近百年来成为“文化霸权”的现代主义,它反人道、反文化,表现“自我无限精神的狂妄自大”,是非理性意志与欲望的胜利,表明理性至上的传统和“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消亡;同时,它盛行以文化为商品消费的“享乐主义”、“娱乐道德观”,摧毁了作为资本主义“社会道德基础的清教伦理”,造成信仰危机。贝尔持文化保守主义的观点,惋惜清教伦理的沦落,批判时尚的后现代主义和现代主义的文化不过是一脉相承地表征文化危机。他认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后结构主义者福柯等人的哲学与文化中发展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潮流,只不过是“把现代主义逻辑推到了极端”,它湮没人的价值,使人沦为在浪涛拍击中荡然无存的“沙滩上的痕迹”,并且在表现“冲动自由”等名义下攻击正常行为的价值观,这种“荒唐逻辑的文学游戏”只是意味着“中产阶级价值观的危机”。他认为后工业社会要解决的问题不再是人与自然、技术的关系,而是人际关系。他主张在经济上应实行既维护自由竞争、又推崇群体价值优先的所谓“社会主义”,政治上应奉行自由主义,文化上则应推行保守主义,建立崇拜将社会看做“公众家庭”的新宗教,恢复传统美德,形成自由与平等、个人与社会团体融合一致的道德秩序,他并且说就此意义而言,自由主义传统和社会主义传统是一致的。贝尔对后工业社会与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的论述对一些后现代理论研究有所启迪,而他尖锐批判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文化,同后者又大相径庭。他的文化保守主义则旨在用群体价值的添加剂来修补以西方自由个体主义为轴心的经济与社会道德秩序。P98-100 序言 四年前,为了更好地满足关注国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动态的读者的需要,我们把多年来分散刊登在各期《国外社会科学》的大批文章逐一进行筛选,从中挑选出一批比较优秀的,然后按专题编辑成册。这样,就有了后来读者见到的具有一定系统性的三卷本“当代西方学术思潮丛书”:《重写现代性——当代西方学术话语》、《冲突与解构——当代西方学术叙语》、《流变与走向——当代西方学术主流》。这套书发行后,受到了读者的欢迎和好评,却是我们始料未及的。 当然,这给了我们动力,使我们萌生了把这一工作继续下去的想法。 《国外社会科学》的作者大多系中央和地方社科院、各高校及其他研究机构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他们中不乏学养深厚的优秀学者;而发表在作为国家社科类核心期刊《国外社会科学》上的许多文章,也不乏受到读者欢迎的优秀文章。这些文章以不同方式涉及到近年来国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研究动态,向读者提供了大量相关信息。这些研究进展、研究动态和相关信息不仅对专门从事国外人文社会科学和国际问题研究的学者是有用的,而且对从事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研究的学者也有借鉴作用,尤其是国外人文社会科学学者的一些研究手段、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等对中国学者是有参考价值的,而有些知识则是所有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具备的。 20世纪的人文社会科学有几大特点:体制化、专门化、综合化和国际化。其中,专门化和综合化似乎是矛盾的,其实不然。自人类有了人文社会科学以来,学科分化和细化的趋势虽然一直没有终止,但综合化和跨学科研究却显示了更为强劲的发展势头。这一趋势从20世纪下半叶以来变得尤为明显。究其原因,恐怕与当代社会的复杂性不无关系,认识和解决当代复杂的社会问题、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单靠某一个学科或某一个方面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多学科的协同努力。而人文社会科学的国际化,或日现在的时髦用语:全球化,这是人文社会科学一个总的发展趋势。这是国际交往增多、人类面临的问题具有日益增多的共同性和普遍性,以及交通、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等所带来的直接结果。 我们这次的编选工作,大体上按上述思路来进行。总题目仍然是“当代西方学术思潮丛书”,没有将总题目中的“西方”改为“国外”主要基于两点:一是涉及西方学术思潮的文章的确占了绝大多数;二是为了与四年前出版的那套丛书保持一致性和连续性。“丛书”仍然分三卷。三卷的题目分别为:《嬗变与趋向——人文科学篇》、《整合与拓展——社会科学篇》、《交汇与综合——跨学科篇》。三卷共包含2000年至2003年间发表的论文、综述、评论、译文等类文章90余篇。每卷30多万字,总计100万字略多。这些文章基本上可以反映当代国外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当然也涵盖了当今世界上的一些热点问题,如学者们持续关注的全球化问题、恐怖主义与反恐问题、文化问题、国外中国研究以及政治学、经济学等领域中的一些重要问题。我们尽可能按不同卷的内容进行选编,使各卷的内容能够更加协调,但由于我们的水平所限,也由于有些文章的内容确有交叉,划分难免失当。另外,由于文章涉及学科较多,又分散于各期《国外社会科学》,发表的时间也有先有后,作者的写作风格和侧重点各异,即使把它们编排在一起,也不可能获得专书那样强的系统性。这一点,还望读者谅解。 但是我始终相信,也许正是文章的这种多姿多彩,反而可能增加可读性和对读者的吸引力。“酒醴异气,饮之皆醉;百谷殊味,食之皆饱”(《论衡》)。如果我们的丛书真的能够做到这一点,则编辑们的劳动没有白费,尚可聊以自慰了。 出版社和编辑部的同事们嘱给丛书写个序,没有太多新话可说,写下这几句话,是为序。 二00四年八月二十二日夜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