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综合运用经济学、社会学、民族学等学科知识,在认真分析西部民
族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西部大开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
实践,就当前事关西部民族地区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如何进一步推进民族
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经济发展与社会运行状态、经济发展与金融支持、经济
发展与生态建设、经济发展与文化转型、发展经济与其他社会环节等几个关
键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中国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期,综合国力大大增强,经济总量和规模已居世界第7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东部沿海汉族聚居区由于原来基础较好,并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加上国家的倾斜政策,发展速度普遍高于西部民族地区,东西部发展差距日益拉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地处西部的少数民族地区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发展差距日益拉大的问题,直接影响着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成为当前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近几年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率已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效益显著提高,产业结构也有了明显改善,但与东部沿海地区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相比,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仍然滞后。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开放领域较窄、市场发育滞后,国有企业比重过大、亏损面过高,股份制改革进展不快,金融、保险业发展活力不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缓慢、民营经济不能实现大的跨越,名牌产品少、品牌意识淡薄等问题仍然困扰着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是由诸多因素造成的。除了自然区位条件、历史原因、政策环境、思想观念和劳动力素质等客观因素外,一些地区不能正确评价认识本地区的资源条件,过分突出资源型产业的地位;传统产业规模过大,产业结构单一;盲目扭转轻重工业比例,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相互攀比,有好的产业项目,一轰而上,遍地开花,重复建设严重;过分依靠国家政策和国家投入,难以形成有活力的产业结构等不科学的经济行为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新中国成立后,西部民族地区经济长时期走的是资源开发为主的道路,随着国际环境和国内外市场的变化,这种传统的工业化战略已受到严峻挑战。工业是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解决农牧民就业和增加农牧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工业发展了,才能反哺农牧业,繁荣第三产业,推进区域经济发展。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壮大的过程,一定程度上就是由农牧业占主导地位向新型工业占主导地位转变的过程。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西部民族地区如何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以农牧业产业化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工业化促进城镇化,进而脱贫致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推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健康、协调发展,关系到整个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各民族大团结。
由于工作性质和专业关系,我们一直十分关注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系统查阅了有关研究成果,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和资料整理工作,并赴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建设一线工作调研,积累了珍贵的一手资料。正是有多年的学习、思考和积累,我们才能把自己的所思所想统一起来,汇集成书。
全书综合运用经济学、社会学、民族学等学科知识,在认真分析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西部大开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就当前事关西部民族地区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如何进一步推进民族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经济发展与社会运行状态、经济发展与金融支持、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经济发展与文化转型、发展经济与其他社会环节等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通篇以建设民族经济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新西部民族地区为宗旨,提出了立足本地区经济发展现实,实行制度创新,加大金融支持,发展适合本地区特色的立体型生态农牧业,实现农牧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资源开发与少数民族利益相结合,发展生态经济;促进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型,建设先进文化与发展文化产业;治贫与治愚相结合,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和谐一致,作好经济发展中政府职能定位等对策。书中引用的数据、资料大多是权威部门和机构公布的,希望能对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需要说明的是,西部民族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是一个涵盖面广阔、问题复杂、头绪较多,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财力的课题,近些年也取得了相当多的研究成果。因此,本书对一些大家公认的、在实践中也得到验证的成果进行了大胆地引用。此外,由于我们所学知识有限,经济建设实践经验相对缺乏,本书的一些提法不尽全面,分析问题的角度也不太合理,深度也不够,望读者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