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经济转型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中国经济
作者 (美)邹至庄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通过综合运用历史-体制与理论-定量方法,对有助于经济转换过程的诸因素进行了深入全面的分析,阐述了中国经济取得成功的原因以及性质,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预测具有在世界范围不可或缺的意义,适合于经济学家与一般读者作参考用书。

目录

第1部分:历史背景与总体考察

第1章 历史的经济教训/3

第2章 计划试验与经济混乱/20

第3章 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经济改革/43

第4章 进一步改革:问题与前景/64

第2部分:宏观经济分析

第5章 经济增长/87

第6章 经济波动/107

第7章 宏观经济政策/122

第8章 政治运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135

第3部分:经济发展课题

第9章 消费/155

第10章 西部开发与环境政策/175

第11章 人口/190

第12章 人力资本/206

第4部分:对各部门的分析

第13章 银行与金融体制/233

第14章 上海股票价格的确定/253

第15章 国有企业的行为/266

第16章 非国有部门/285

第17章 对外贸易/298

第18章 外国投资/322

第5部分:经济制度及其基础结构研究

第19章 资产的使用和滥用/343

第20章 法律体制和政府职能/359

第21章 教育体制和政策/374

第21章 总结与展望/391

第22章 经济转型研究的教训/411

索引/420

译后记/462

试读章节

1.2.5唐,公元618—907年

忽略其间的朝代,下面来讲唐朝。中国人一直被外国人称为汉人或唐人。这表明这两个朝代都是中国历史上灿烂的时期。关于唐朝,笔者更乐意讨论对外贸易。尽管汉朝时的中国人已经与北方的外国人做生意,但正是在唐朝时期,中国人通过著名的“丝绸之路”与欧洲人做生意。“丝绸之路”现在仍然有人游览。通过这条道路,中国人与罗马人之间展开贸易。在甘肃省的敦煌有一个纪念地,吸引了许多游客。在那里,有和尚委托绘制的石窟壁画,作为宗教供品的象征。很久以前,欧洲人已经拥有来自中国的丝绸和瓷器,但是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必须通过中东的中间商进行贸易。这些中间商手中也有中国人想要的香料和其他货物。“丝绸之路”告诉我们各国经济关系中对外贸易的重要性。它标志着经济全球化过程的开始,尽管根据现代的标准,其程度非常有限。有很长一段时间,中国政府对广泛开放中国的门户毫无兴趣,因为它认为国家可以自力更生,中国对西方几乎没有要求。只是在最近几年,中国发现自己技术落后,才对引进外国技术和鼓励外国投资有了兴趣。1.2.6宋,公元960—1126年

在宋朝时,中国的市场经济相当发达。其经济在许多方面类似于一种资本主义制度。人们用钱开办企业,获得利润,富者大有人在。各种生产和商业活动繁荣兴旺。人们可以在宋代有名的绘画《清明上河图》中看见这些活动。此画描绘的是在春天的清明节期间,位于黄河沿岸的河南开封的经济场景。在画中,人们从事不同形式的生产和贸易以及休闲活动。人们看上去丰衣足食。虽然有人可能声称,就现代意义而言,在宋代时期,中国在许多方面曾经有过一种资本主义经济,但是却缺少一种主要的成分——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之上的现代技术。一个令人感兴趣的问题是:中国为何没有早于和不依赖于西方而发展现代技术?

中国人掌握很多数学知识,拥有科学知识,包括天文学,本来可能作为发展技术的基础。他们也拥有若干相当精密的技术,这使他们能修建长城和许多引人注目的宫殿和庙宇,以及例如在西安的博物馆中展示的火药和武器。中国人发明了造纸术、火药和指南针。一种对宋代时没能够发展现代技术所提出的解释是,当时的知识基础是充分的,只是缺乏刺激手段。在那个时期,中国拥有大量廉价的生产劳动力。在引进新技术的初始阶段,成本是高昂的。只有到产品能够通过新技术为一个大市场大量生产时,才可能收回成本。在一个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经济中,一个潜在的创新者在创新很昂贵、其成功没有把握时,不可能预见到其创新会得到足够的偿付。除了缺乏这种经济刺激之外,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知识分子主要献身于学习中国的经典著作,以便通过考试,成为政府官员。政府官员比其他人具有更高的社会和经济地位,这被视为比金钱更加重要。进行科学和技术调查研究是一项孤独的活动,即使它可能产生某种智力上的满足或经济上的回报。在一个并不合适的经济环境中,一两项技术创新不可能产生一场产业革命。为何在宋代建立在先进技术基础之上的资本主义没有发展,对其原因的研究也需要考察技术创新的投资风险。同时,当时的人口不得不在受到来自北方的入侵之后向南方迁移。还存在对这种投资的融资渠道的问题。P8-9

序言

  在21世纪,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而言,亚洲各国的经济一体化以及在经济和政治方面的影响的增强,是形成世界事件的两种重要的推动力。中国在这两方面事务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是因为其日益增长的经济规模。因此,凡是关注世界发展的人,都有必要了解中国的经济。

本书的宗旨是向读者介绍中国经济的运行情况。它是为希望了解中国经济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以及一般读者而写的一本教科书,它描述了中国诸多方面经济转型的过程。了解这种转型过程,对于了解当前中国的经济是至关重要的。

为了研究中国的经济,我综合运用了历史一体制的以及理论一定量的方法,因为其中任何一种方法本身都不能提供一幅清晰完整的画面。前一种方法受到专业领域的专家和历史学家们的青睐;后一种方法则是经济学家们所熟悉的。这些方法可以互补。如果对历史一体制背景缺乏扎实全面的了解,在将理论一定量模式应用于中国经济时,人们可能会犯严重的错误。另一方面,了解历史一体制方法而不获益于理论一定量的分析,也是不充分的。本书第1~4章、第7、9、10、11、13和第15~22章提供了历史一体制的背景,而第5~9章、第11、12、14、15、17和19章,则是对理论一定量的论述。因此,这两种方法在本书中融为一体。运用这两种方法研究中国经济,人们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生机勃勃和连续不断的过程中,形成一幅中国经济转型的清晰的画面。

历史学家和专门领域的专家们反对经济学家信奉经济学的普遍规则,并将其一成不变地运用于所有的国家,而不考虑特殊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经济学家们则对那些不利用经济学分析的强有力工具所作的专门领域的研究表示失望。在本书中,我提议经济工具可以应用于中国,研究人员仔细考察基本的假设是否与中国社会的现实相一致。在第2、5~9、11、14、16、17和19章中,提供了把体制材料与理论或定量分析相结合的事例。不考虑体制背景,经济工具是无法被予以适当运用的。人们希望在发现现有概念不恰当时,通过提出新的分析工具和概念,运用准确界定的文化一体制背景,把经济学工具运用于中国或其他国家,将有助于扩大经济学的领域。这个主题将在第22章中加以讨论。

因为本书涉及的是经济转型过程,这属于研究转轨经济学读者的兴趣范围。也许“转型”一词能够比“转轨”更好地描述中国经济的变化。后者可能包括这样的含义,该过程将达到一种明确的和最终的状态,然而中国的情况则是,经济体制将采取的最终形式仍然是未知的。与大多数经济学家的研究不同,本书特别关注经济体制的变化。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中国和90年代初期的东欧与苏联进行经济改革以来,经济转型或转轨业已吸引了普遍的关注。从历史上看,当在一套既定体制下用以解释行为的获利动机和经济自利思维也已促使赚取更多财富的新体制的设计的时候,体制变革就会发生。然而,在中国发生的经济转型,很大程度上则是旨在实现中国经济现代化的一种政府行动,尽管私人的利润动机也起作用。在第2、3和4章中,我们分别研究中国的计划体制、经济改革过程以及改革国有部门的问题。在第10、2l和22章中也讨论经济转型过程,这几章分别涉及政府对开发西部地区、制定环境政策、建立现代法律体系以及改进教育体系所作的努力。在第16章中,我们研究非国有部门,包括在中国体制背景下通过利润动机而发展起来的乡镇企业。

运用理论一体制分析研究经济增长(第5章),经济波动(第6章),宏观经济政策(第7章),“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第8章),消费(第9章),人口(第ll章),人力资本(第12章),银行和金融系统(第13章),上海股票价格的确定(第14章),国有企业的行为(第15章),非国有部门(第16章),对外贸易(第17章),以及外国投资(第18章)。第22章是本书的小结部分,总结了不同于西方市场经济的中国经济体制的若干重要的体制特点,提出了进一步研究可能会面I临的挑战性问题。它也讨论了建立在历史力量发展势头基础之上的21世纪经济继续增长的前景。

本书是基于1980年以来通过研究、教学以及与中国教育者、经济学家和政府官员的共事,由此而对这一课题所作的研究,利用了普林斯顿大学关于中国经济的本科生课程中的材料。此课程始于1986年,那时此课程仅包含第2章的内容,以及第3、9、11、12、17和18章的内容,即包含在我的《中国经济》(1985年)一书中的内容。其余的材料利用了我自从那时以来进行的研究,部分研究见于《了解中国经济》(1994年)以及参考文献中所引用的最近的一些论文。在写作本书时,我获益于多年来学生们的提问和批判性的评论,大约20%的材料(包括第5、6、8章,特别是第14章等部分)是技术性的和与数学有关的,一般读者可以跳过技术性的材料而只阅读正文内容。

我要感谢Patrick Bolton,Simon Chen,Paula Chow,Vida Chu,Shouwei Hu,D.Gale Johnson,Lawrence Klein以及Chia Yu Shen。感谢他们阅读了部分手稿,特别是Kan Chen阅读了全部手稿,并且提出了改进的建议。其余的错误由我本人负责更正。我感谢世界科学出版社的Dr.K.K.Phua,他建议我编写1985年那本关于中国经济书的新版本,结果进展顺利,并且一本新书问世了。Annama,ie Sca,Da—ti以其技巧、效率和热情,在诸多方面协助我准备手稿。非常荣幸与Blackwell出版社的A1 Bruckner一起,他在处理本手稿的出版过程中,体现出了杰出的职业才能、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非常感谢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系邹至庄计量经济研究项目提供的资金支持。

邹至庄

普林斯顿,新泽西

2001年5月

后记

一本著作如果具有数量描述和很浓重的政策应用研究色彩的话,

其影响力则绝不仅仅局限于学术界中。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邹至庄教授(Gregory C.Chow)所著、由Blackwell Publishers在2002年出版的《中国经济转型》就属于这样的著作。邹教授曾经就中国经济改革出版过一部专著(《中国经济》,Harper and Row,1984,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该书不仅在中国的高等学府、研究机构具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在决策层亦常常被提及,曾经是海外研究经济改革的重要参考文献之一。作为中美经济学教育交流委员会的执行主任(美方委员会的两主席之一便是邹至庄教授,中方主席是中国人民大学的黄达教授),我清楚地记得,中国的领导人,如江泽民和朱镕基同志曾经多次会见邹教授交谈中国经济发展,江泽民同志甚至和邹教授探讨过邹教授另一本著作《中国经济改革》第六章的内容。《中国经济转型》是邹教授关于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的第二部著作,从宏观、历史、现实很好地总结了他在这方面的近期研究成果。

邹教授长期研究两岸经济,造诣很深,曾经是台湾中研院院士,在海外被誉为“台湾经济起飞设计师”之一,在大陆是原国家体改委的资深顾问,他提出的计量经济学的著名“邹检验”,凡研修该经济学分支者,大抵是要学习的。美国密歇根大学曾经模仿美国体育界篮球NBA名星卡作出一套经济学家名人卡,邹教授是华人经济学家中惟一榜上有名者。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改革和发展是经济一个阶段的主题,因此转轨(过渡)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在中国受到了特别的重视。这些经济学说大多以发展中国家、转轨国家的一般情况为出发点,对这类国家普遍的经济现象进行分析,除了某些共同原理外,很多论述与中国的实际情况有较大差距,难以适用于中国。

本书在写作上遵循了从经济发展的实践中总结理论规律,再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方法。邹教授在中国经济发展方面从事研究的时间很长,且长期担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顾问,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因此本书的理论阐述,总是结合着作者实践的背景和经验性的思考,使得本书的理论创新多;而中国经济改革的实践及其结果反过来又给了这本书不断丰富、修正的素材。

本书从历史回顾人手,提出了中国现代与当代经济发展的难度,在考察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后,作者分析了中国经济改革面临的难题,并对中国经济改革的内部条件(如人口、人力资本、金融体系、消费、国有企业、其他所有制企业等)与外部环境(如外贸、外资、西方国家的环境政策等)进行了分析,同时对中国的制度因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由于使用了数学方法及推导,以理、以论、以例、以数量分析贯穿全书,以朴实的数学语言来叙述经济现实,这就使得它能够为广大学者所接受。另外本书尽管大量使用了术语、符号,但却将复杂的经济现象简明扼要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易于了解中国经济问题的真髓,这就使得关心中国经济的人们可以通过本书的内容,从根本上了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进步和存在的问题。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要实现小康、达到富裕,在开放的过程中进行改革发展是惟一的途径,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借鉴其他国已有的改革、转轨、发展经验和教训,有着重要的意义。邹教授的《中国经济转型》一书对于我们进一步加深对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理解,对于参考、借鉴其他发展中国家、转轨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也会颇有裨益。

本书由曹祖平、韩玉军、刘元春、徐小云、张卫红、徐蓉蓉、刘春生、韩燕译。在此对他们的辛勤工作表示诚挚的感谢!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黄卫平

2005年6月

书评(媒体评论)

邹至庄成功地利用其对中国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的了解,以及在现代计量经济方法方面的专业知识.将之融合为对自从1980年以来中国经济进步的评估。并且融于这个新世纪。他的著作提供了对一个在世界上具有战略地位地区的权威性解释。对于这个地区,外行人所知甚少,因而需要知之更多。

劳伦斯·克莱茵(Lawrence Klein),宾夕法尼亚大学

在《中国经济转型》一书中,邹至庄展示了其作为经济学家20多年与中国经济、众多的政府官员和学者颇有意义的接触的洞察力。他非常成功地把历史信息和体制信息与大量系统分析经济的事例相结合。本书中的经济分析以一种透彻明了的方式加以展开.使得这本著作适合于经济学家与一般读者。

D·盖尔·约翰逊(D.Gale Johnson),芝加哥大学

很少有经济学家像邹至庄那样对中国所知甚多。这是一部渊博的著作。该著作的成就完全可以成为一种标准的著作参考。

奥利维尔·巴朗查德(Olivier Blanchard),麻省理工学院

邹至庄卓有成效地表明.现代经济学这一强大无比的工具完全适用于中国.尤其是如果对中国颇具特点的历史与独特的体制仔细斟酌的话。我不仅向经济学家与学生大力推荐此书,而且也向想要更多地了解这个国家经济的人大力推荐此书。这个国家很可能成为本世纪的领导者之一。

格利·贝克(Gary Becker),芝加哥大学

邹至庄的《中国经济转型》一书综合了经济理论与经验证据,对当代中国经济的方方面面进行了严格与全面的考察。我大力推荐此书作为这一主题的入门书。

詹姆斯·J·海克曼(James J.Heckman),芝加哥大学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9:0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