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书中收录了近300封肖斯塔科维奇亲笔信,几乎包括了肖斯塔科维奇的大部分生平和创作经历,在这些书信中,肖斯塔科维奇是政治、社会生活中的肖斯塔科维奇,而非私人的肖斯塔科维奇,他是共产党的忠诚儿子、杰出的社会和国家活动家、人民艺术家。更值得一提的是,全书的每一封书信的收信人和本书作者都在每封信尾附加了详细的注释。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肖斯塔科维奇书信集(致伊·达·格利克曼的信)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格利克曼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书中收录了近300封肖斯塔科维奇亲笔信,几乎包括了肖斯塔科维奇的大部分生平和创作经历,在这些书信中,肖斯塔科维奇是政治、社会生活中的肖斯塔科维奇,而非私人的肖斯塔科维奇,他是共产党的忠诚儿子、杰出的社会和国家活动家、人民艺术家。更值得一提的是,全书的每一封书信的收信人和本书作者都在每封信尾附加了详细的注释。 目录 译者的话 前言 致格利克曼的信(1941—1974年) 1941年 第l封1941年11月30日 /45 第2封1941年12月22日 /48 1942年 第3封1942年1月4日 /49 第4封1942年2月6日 /52 第5封1942年2月14日 /54 第6封1942年3月11日 /56 第7封1942年3月31日 /58 第8封1942年6月29日 /59 第9封1942年7月26日 /61 第10封1942年9月17日 /62 第11封1942年10月14日 /63 第12封1942年11月4日 /64 第13封1942年11月6日 /66 第14封1942年11月22日 /66 第15封1942年12月6日 /67 第16封1942年12月23日 /68 1943年 第17封1943年3月1日 /70 第18封1943年3月28日 /72 第19封1943年4月17日 /73 第20封1943年4月21日 /74 第2l封1943年5月10日 /76 第22封1943年5月26日 /77 第23封1943年10月8日 /78 第24封1943年12月8日 /79 第24封1943年12月31日 /81 1944年 第25封1944年1月3日 /81 第26封1944年2月13日 /83 第27封1944年4月19日 /83 第28封1944年6月2日 /86 第29封1944年7月23日 /87 1945年 第30封1945年1月2日 /88 第3l封1945年2月17日 /91 1946年 第32封1946年1月12日 /91 第33封1946年2月11日 /92 第34封1946年9月24日 /94 第35封1946年10月12日 /94 1947年 第36寸1947年1月20 /95 1948年 第37封1948年12月12日 /97 1949年 第38封1949年1月24 /98 第39封1949年2月25 /99 第40封1949年4月29 /100 第41封1949年6月lO /101 第42封1949年7月29 /102 第43封1949年9月25 /103 第44封1949年9月26 /104 第45封1949年12月9日 /104 第46封1949年12月21 /105 1950年 第47封1950年2月2日 /107 第48封1950年2月20日 /107 第49封1950年3月11日 /108 第50封1950年4月3日 /108 第51封1950年4月6日 /110 第52封1950年4月27日 /111 第52封1950年10月9日 /111 第53寸1950年10月31 /112 第54寸1950年12月25 /113 1951年 第55于1951年3月17日 /114 第56于1951年4月5日 /114 第57封1951年17月4日 /116 第58封1951年7月21日 /117 第59封1951年8月18 日 /118 第60封1951年9月24日 /118 第61封1951年10月9日 /119 第62封1951年12月5日 /120 1952年 第63封1952年9月16日 /120 第64封1952年10月14日 /121 第65封1952年10月16日 /123 1953年 第66封1953年4月11日 /123 第67封1953年4月27日 /124 第68封1953年5月6日 /125 第69封1953年6月24日 /127 第70封1953年8月22日 /128 第71封1953年8月28日 /129 第72封1953年8月29日 /130 1954年 第73封1954年1月4日 /130 第74封1954年1月28日 /131 第75封1954年4月7日 /132 第76封1954年6月25日 /132 第77封1954年9月18日 /133 1955焦 第78封1955年3月21日 /134 第79封1955年4月21日 /138 第80封1955年8月13日 /139 第8l封1955年8月25日 /139 第82封1955年8月28日 /140 第83封1955年11月16日 /142 第84封1955年12月28日 /143 1956年 第85封1956年1月11日 /144 第86封1956年1月28日 /145 第87封1956年5月29日 /148 第88封1956年5月29日 /149 第89封1956年6月2日 /149 第90封1956年6月15日 /150 第9l封1956年6月27日 /150 第91封1956年9月13日 /151 第92封1956年12月27日 /153 1957年 第93封1957年3月31日 /153 第94封1957年4月13日 / 155 第95封1957年4月15日 /155 第96封1957年4月23日 /156 第97封1957年4月24日 /157 第98封1957年7月15日 /158 第99封1957年9月11日 /158 第100封1957年11月10日 /158 第101封1957年12月10日 /160 第102封1957年12月11日 /161 第103封1957年12月18日 /161 第104封1957年12月24日 /163 第105封1957年12月29日 /164 1958年 第106封1958年1月5日 /165 第107封1958年2月2日 /165 第108封1958年3月20日 /166 第109封1958年5月5日 /167 第110封1958年6月3日 /168 第111封1958年6月22日 /168 第112封1958年7月10日 /169 第113封1958年7月17日 /169 第114封1958年8月24日 /170 第115封1958年9月6日 /171 第116封1958年9月12日 /172 第117封1958年9月19日 /173 第118封1958年11月11日 /175 第119封1958年12月19日 /176 1959年 第120封1959年2月2日 /177 第121封1959年2月6日 /178 第122封1959年5月20日 /178 第123封1959年5月26日 /179 第124封1959年5月27 13 /179 第125封1959年6月15日 /180 第126封1959年8月25日 /181 第127封1959年10月20日 /181 1960年 第128封1960年2月11日 /182 第129封1960年2月17日 /183 第130封1960年2月26日 /184 第131封1960年3月14日 /187 第132封1960年3月21日 /187 第133封1960年4月8日 /188 第134封1960年4月30日 /188 第135封1960年6月18日 /190 第136封1960年7月19日 /190 第137封1960年8月19日 /192 第138封1960年11月3日 /192 第139封1960年12月19日 /194 第140封1960年12月31日 /194 1961年 第141封1961年2月1日 /195 第142封1961年2月26日 /196 第143封1961年2月27日 /196 第144封1961年4月30日 /197 第145封1961年5月6日 /197 第146封1961年5月14日 /198 第147封1961年8月15日 /198 第148封1961年8月20日 /199 第149封1961年11月18日 /200 第150封1961年11月20日 /201 第151封1961年12月13日 /201 第152封1961年12月19日 /202 1962年 第153封1962年1月27日 /202 第154封1962年4月10日 /204 第155封1962年5月31日 /205 第156封1962年6月24日 /206 第157封1962年7月2日 /207 第158封1962年7月7日 /209 第159封1962年7月9日 /211 第160封1962年7月14日 /212 第161封1962年7月16日 /214 第162封1962年8月3日 /215 1963年 第163封1963年1月6日 /216 第164封1963年1月7日 /217 第165封1963年1月28日 /218 第166封1963年2月22日 /219 第167封1963年4月14日 /220 第168封1963年5月6日 /221 第169封1963年6月28日 /222 第170封1963年7月7日 /222 第171封1963年7月24日 /224 第172封1963年8月1日 /225 第173封1963年8月27日 /226 第174封1963年9月1日 /227 第175封1963年10月8日 /228 第176封1963年12月31日 /228 1964年 第177封1964年7月16日 /229 第177封1964年7月21日 /230 第178封1964年9月15日 /231 第179封1964年9月24日 /232 第180封1964年12月13日 /234 1965年 第181封1965年1月27日 /235 第182封1965年4月23日 /236 第183封1965年6月19日 /237 第184封1965年7月3日 /238 第185封1965年7月6日 /239 第186封1965年8月3日 /239 第187封1965年8月16日 /240 第188封1965年9月4日 /241 第189封1965年9月10日 /242 第190封1965年9月24日 /243 第191封1965年11月26日 /244 1966年 第192封1966年2月16日 /244 第193封1966年3月20日 /245 第193封1966年3月30日 /247 第194封1966年4月5日 /247 第195封1966年4月19日 /248 第196封1966年4月27日 /249 第197封1966年5月4日 /250 第198封1966年5月8日 /252 第199封1966年6月14日 /254 第200封1966年7月29日 /254 第201封1966年8月6日 /255 第202封1966年8月13日 /256 第203封1966年10月9日 /256 第204封1966年11月10日 /258 第205封1966年12月2日 /259 第206封1966年12月26日 /260 1967年 第207封1967年1月24日 /261 第208封1967年2月313 /262 第209封1967年2月18日 /264 第210封1967年3月13日 /265 第211封1967年3月22日 /266 第212封1967年4月8日 /267 第213封1967年4月24日 /268 第214封1967年5月6日 /268 第215封1967年6月14日 /268 第216封1967年7月1日 /269 第217封1967年8月11日 /270 第218封1967年8月30日 /271 第219封1967年9月2 日 /2721 第220封1967年9月30日 /273 第221封1967年10月16日 /274 第222封1967年11月29日 /275 第223封1967年12月8日 /276 第224封1967年12月26日 /278 1968年 第225封1968年1月25日 /279 第226封1968年5月12日 /280 第227封1968年6月5日 /280 第228封1968年6月22日 /281 第229封1968年7月5日 /282 第230封1968年7月20日 /283 第231封1968年8月2日 /283 第232封1968年9月24日 /283 第233封1968年10月9 日 /284 第234封1968年10月26 日 /285 第235封1968年11月10 日 /286 第236封1968年12月4日 /286 第237封1968年12月19日 /287 1969年 第238封1969年1月2日 /288 第239封1969年2月1日 /289 第240封1969年2月17日 /290 第241封1969年3月19日 /292 第242封1969年3月19 日 /294 第243封1969年3月25日 /295 第244封1969年4月28日 /296 第245封1969年5月12日 /298 第246封1969年6月10日 /298 第247封1969年6月24日 /299 第248封1969年7月22日 /301 第249封1969年8月18日 /302 第250封1969年9月10日 /303 第251封1969年10月6日 /304 第252封1969年10月7日 /305 第253封1969年10月26日 /305 第254封1969年11月23日 /306 第255封1969年12月26日 /308 1970年 第256封1970年1月25日 /309 第257封1970年2月27日 /310 第258封1970年3月28日 /310 第259封1970年5月11日 /311 第260封1970年6月2 13 /3121 第261封1970年8月16日 /313 第262封1970年8月24日 /314 第263封1970年8月27日 /314 第264封1970年9月21日 /315 第265封1970年10月25日 /315 1971年 第266封1971年2月22日 /317 第267封1971年6月2日 /317 第268封1971年6月3日 /318 第269封1971年9月9日 /318 第270封1971年11月28日 /320 第271封1971年12月30日 /321 1972年 第272封1972年2月20日 /322 第273封1972年2月21日 /324 第274封1972年4月3日 /324 第275封1972年5月12日 /326 第276封1972年7月19日 /326 第277封1972年8月15日 /327 第278封1972年10月19日 /3281 1973年 第279封1973年1月16日 /329 第280封1973年3月9日 /330 第281封1973年7月17日 /331 第282封1973年8月1日 /332 第283封1973年8月14日 /332 第284封1973年9月20日 /334 1974年 第285封1974年3月25日 /3351 第286封1974年5月17日 /336 第287封1974年8月23日 /336 1975年 本书编者的自述和日记 /338 附录关于《不是音乐是混乱》的文章与其他 /342 书后 /354 试读章节 学生们对老师的这份爱并不是没有回报的,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经常被学生们所吸引,有时,他对学生们的成功习作简直是兴奋不已。有一天,他从音乐学院回来,他让我一定熟悉一下尤里·斯维里多夫创作的几首浪漫曲。他兴致勃勃地坐到钢琴旁,凭借自己的记忆,把几首浪漫曲一连弹了好几遍,他蛮有信心地说,这些浪漫曲不仅优美和完善,而且几乎是十全十美。这个修饰语是他的独创,因为他现在不能对艺术有半点疏忽,不能掉以轻心,他的文艺爱好和品位都很高。歌剧《洛希尔德的小提琴》的作者维尼亚明·弗莱施曼的音乐深深打动了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使他感到惊讶的是,一个刚刚起步的作曲家竞有如此之高的境界,并能准确理解极为复杂的捷克民间故事的中心思想。 尽管音乐学院有传统的规矩,但肖斯塔科维奇对所有的学生均称“您”,毫无例外,而且既叫学生的名字,又要加上他们的父称。他把学生看作是自己的同行,与他们平等相处,永不凌驾于学生之上。这一切怎么会在他那里平静地、自然地、简单地和完美地进行,我简直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当时我总有一种幻觉,无论是全部,还是某些细节,肖斯塔科维奇的这种行为都与普希金笔下的莫扎特十分相似。 在肖斯塔科维奇给我的信中,出现过不少列宁格勒足球队员的名字,因此,有人认为,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是个球迷。不过,我想趁此机会谈谈自己对这种说法的意见。关于这个问题,曾有很多人写了不少的文章,但我认为,大多是无稽之谈。在某些人的回忆录中,肖斯塔科维奇被描写成一个狂热的喝彩者,但这是绝对不符合事实的。 30年代的足球爱好者与当今的爱好者相比,前者很有局限性。例如,按常规,女同志对此项运动没有兴趣,一旦有少数几个女同志来到列宁运动场,也许只是为了在场内吸吸新鲜空气,并欣赏那种她们或许根本看不明白的景象罢了。 当然,有的音乐家、画家、作家等的确是足球迷,但他们的人数很少,凡是出现在看台上的某个演艺界的新面孔,都会引起场内观众的注意,有时甚至成为咄咄怪事和被人讥笑的话柄。肖斯塔科维奇就有过这样的遭遇。 我记得,使他对足球“上瘾”的是著名画家和运动员(职业拳击裁判)弗拉基米尔·瓦西里耶维奇·列别杰夫。根据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的旨意,我开始陪同他去看足球比赛,而索列尔金斯基绝不赞同我们的做法。 正如我猜测的那样,列别杰夫虽然是人到中年,但是他在足球比赛中依然热情激昂,像小伙子一样,不时地叫喊着球员的名字,有时由于队员踢球失误还大声地辱骂他们,有时还要求裁判“滚蛋”等等。我友好地附和着弗拉基米尔·瓦西里耶维奇,而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也非常激动,但他仍然保持他特有的矜持,坐在看台上,从不吭声,只是默默地看球,有时脸上也泛起一丝活跃的表情。在那个时代,最重要的是比赛过程本身,因为这个过程充满了漂亮、奇特的队列、图形和足球“舞步”,难怪“狄纳莫”队的一名球员彼得·杰缅季耶夫在列宁格勒有一个可爱的外号——“女芭蕾舞演员”。当莫斯科“火车头”队球员重重地踢了他一脚时,场内顿时响起了震天动地的怒吼声,列宁格勒的观众以此表示对莫斯科球员的反抗。列别杰夫和我也喊破了嗓子,始终如一的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对刚才发生的事件也非常气愤,可他只是低声地重复着一个表示愤怒的词:“流氓!流氓!” 肖斯塔科维奇对发生在足球场上的恶意的粗鲁和野蛮行为恨之入骨,他喜欢没有诡计的球赛,喜欢公开的、公正的、诚实的和具有骑士风度的球赛。球员们为了达到那难以实现的目标——射门而竭尽全力,他们的勇敢精神、忘我精神和痴迷使都会他感动。我认为,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对球赛的这种态度,就是他喜欢足球的主要缘故。 当我们一起去列别杰夫位于别林斯基大街上的画室时,列别杰夫基本不谈绘画艺术,也不给我们展示他的作品,而是滔滔不绝地给我们讲述各种各样的体育项目,主要是拳击,他自认为自己是一位出色的拳击专家。为了让我们相信他,有一次,他特意邀请我和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观看在“巨人”影剧院举办的国际拳击比赛——列宁格勒队对法国队。场内已经座无虚席,弗拉基米尔·瓦西里耶维奇凭着裁判的身份,安排我们俩在后台就坐,而他身穿一套雪白的西服,嘴里叼着口哨,兴高采烈地在台上转来转去。P24-25 序言 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1906—1975)是我国音乐界所熟悉的20世纪俄罗斯著名作曲家之一,他是音乐创作的改革者,是一位多产作曲家,他的创作范围包括交响曲、清唱剧、歌剧、协奏曲、室内乐、声乐套曲等多种类型的作品。他的创作风格是在继承和发扬优秀音乐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他曾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古典艺术本身就是一种探索,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它是非固定性的。古典音乐作曲家们不断地开垦处女地,但无论如何也无法脱离因循守旧和某些刻板公式。因此,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面临着至关重要的任务和亟待解决的问题,那就是要创建新的艺术表现形式。”肖斯塔科维奇以此为己任,在巴赫、贝多芬、马勒、穆索尔斯基、柴科夫斯基和普罗科菲耶夫等俄罗斯19、20世纪的伟大作曲家的影响下,同时吸收了现代派的某些音乐创作方法,顺应时代的审美要求,融合时代精神,深入思考,执著追求,反复尝试,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创作的主题,形成了鲜明的个性化创作形象,走出了一条新音乐之路。所有这些使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居于20世纪俄罗斯作曲家的领衔地位。同时为世界音乐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肖斯塔科维奇是一位纯粹的民族作曲家,我们无法想像,假如他离开了俄罗斯这块土地,他的艺术之树是否还会如此的枝繁叶茂。这也是他与他的同时代人之间的区别,无论是斯特拉文斯基,还是普罗科菲耶夫,或其他的俄罗斯作曲家,在那个年代里,他们似乎都在国外找到了适合自己生存与发展的沃土,他们的作品已被西方接受,他们各自都有着自己的听众群,而肖斯塔科维奇的命运却与他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及文化氛围等始终紧密相连,他曾被称为“时代编年史”作家,因为他所有的作品几乎都是当时祖国所发生重大事件的真实反映,但他又不是一个静穆的“时代编年史”作家,而是一个既敏锐又深邃的剧作家和不断探索的思想家。在他的音乐中,我们可以听到穆索尔斯基、柴科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音乐中的那种似乎非常鲜明,但又难以表述、难画难描和无法透析的一种情感。从某种程度上讲,肖斯塔科维奇挣脱了当时社会对艺术家创作活动及思想的束缚,相对地走进了自由创作之天地。他的音乐成为最鲜明、最强烈的时代精神的反映,他的音乐艺术渗透了他对人类的爱、对人类崇高精神的信仰,他的艺术蕴涵着坚毅和理智,他的艺术是戳穿那些居心叵测的人、法西斯主义的暴行及一切压制和泯灭高尚人性行为的犀利武器,同时也正如俄罗斯著名音乐学家阿萨菲耶夫所描述的那样:“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就是对现实中强力冲突的极度神经质的、极其敏感的呐喊……这种呐喊犹如当代人类惊恐的反映,这不是某一个人的惊恐,也不是某些普通人的那种惊恐,而是整个人类的惊恐。”因此,对千千万万的听众来说,肖斯塔科维奇不仅是一种大艺术的象征,而首先是能够深刻表现受苦受难的人们的情感的作者。与此同时,他也通过自己的音乐,向俄罗斯和全世界倾泻了自己内心的忧郁和忧患。 肖斯塔科维奇1906年9月25日出生于彼得堡,父亲是一个工程师,母亲是一位钢琴教师,他的童年是在帝国主义战争、十月革命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背景中度过的,所以当他在9至ll岁刚刚萌发作曲念头时,就试图通过自己的音乐,表达自己对现实生活中最令人担忧的事件的反映,通过自己的音乐,抒发自己对某些印象深刻的现象的感受。那时,他作过一些充满童稚的习作,比如,《自由之歌》、《悼念革命烈士进行曲》等。1919年,当他刚满13岁的时候,他考入彼得堡(列宁格勒)音乐学院,同时学习钢琴演奏和作曲两个专业。他的钢琴教师是尼古拉耶夫,作曲课教师是斯坦伯格,当时音乐学院的院长是格拉祖诺夫,承蒙他们的精心培养,肖斯塔科维奇在音乐学院学习期间,无论是在钢琴演奏方面,还是在作曲创作方面,都表现出了惊人的天赋和造诣,他的成绩一直都是令人满意的。有一次,格拉祖诺夫在肖斯塔科维奇的作曲考卷上写下了这样的批语:“创作特点鲜明,有独到的见解,较早地显现出了创作才华,真是可惊可叹……”1923年,肖斯塔科维奇钢琴演奏专业毕业;1925年,作曲专业毕业。在校期间,他已经开始了自己的创作活动,他谱写了浪漫曲、钢琴曲和交响曲一类的作品,他的毕业考试作品《第一交响曲》使他声名鹊起。 音乐学院毕业后,肖斯塔科维奇在继续从事钢琴演奏或主攻作曲的问题上,曾一度举棋不定,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尝试之后,他最后决定放弃钢琴演奏活动,集中精力搞作曲。20世纪20一30年代是他创作的旺盛时期,在这个时期,他谱写了歌剧、芭蕾舞曲、交响曲、钢琴曲,并为多部电影和戏剧配乐。在那些尚未成熟的作品创作过程中,肖斯塔科维奇或多或少地借鉴了现代派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斯特拉文斯基、兴德米特、贝尔格等人的某些创作手法。 1928年,为庆祝十月革命胜利十周年,肖斯塔科维奇谱写了《第二交响曲》,该曲公演之后,顿时引起了俄罗斯社会的强烈反响,但是在国外,却没有一家乐团将其列入自己的演奏曲目之中,因为西方不接受这种宣传广告式的音乐作品。同年夏天,肖斯塔科维奇完成了他根据果戈理同名讽刺小说创作的歌剧《鼻子》,这是他这位年仅22岁、具有非凡想像力的作曲家的绝妙之作,总谱中的每一页似乎都清晰地显现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创意,每一页乐谱都标志着作曲家独特的个性。即使是这样,当时苏联音乐界仍然有人指责说:“歌剧《鼻子》对果戈理作品中讽刺性并未在舞台上揭示出来……”还有人说:“《鼻子》只不过是俄罗斯歌剧和作曲家本人创作道路上的一个大型的试验品。”肖斯塔科维奇的支持者、当时彼得堡(列宁格勒)爱乐艺术总监索列尔金斯基撰文反驳说:“歌剧《鼻子》像一枚‘远程炮弹’一样,预示着传统歌剧创作体制方面的断裂,标志着歌剧形式的向前发展……肖斯塔科维奇在结束了陈旧的歌剧表现形式的同时,指出了建立新音乐语言的必要性……”嗣后,又是无休止的论战,直到1962年,歌剧《鼻子》的总谱才在欧洲得以出版,并开始在许多国家上演,这部杰作很快就被听众所首肯。1974年,也就是在肖斯塔科维奇去世前一年,由罗日杰斯特文斯基指挥的这部歌剧取得了最辉煌的成功。 1930一1932年期间,肖斯塔科维奇完成了他根据列斯尼科夫的同名小说创作的歌剧《姆岑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又名《卡捷琳娜·伊兹迈洛娃》,这是剧中女主人公的名字)。列斯尼科夫的小说展示了俄罗斯在革命前的黑暗时代,具有反差强烈的故事情节,根据这样的内容,肖斯塔科维奇以一种强有力的表现手段,深刻揭示出那种黑暗时代的畸形人性,并以哲人的深邃和浪漫主义者的情怀,在自己的音乐中充分再现了女主人公卡捷琳娜在道德方面的悲剧性。这部歌剧的副标题为《讽刺悲剧》,这是肖斯塔科维奇所有的创作中最深刻、揭露性最强的一部作品,通过这部歌剧,反映出了作曲家浓烈的人文主义思想。1934年1月,歌剧《姆岑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上演,得到了俄罗斯和国际音乐界的认可,肖斯塔科维奇从此便跻身于最具盛名的作曲家之列。然而,时隔不久,《真理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不是音乐是混乱》的文章,对歌剧《姆岑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横加指责,进行了很不公正的批判,所以这部歌剧很快就被打入冷宫,作曲家因此也被扣上了形式主义的帽子。直到1962年,歌剧《姆岑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才被批准恢复上演。 20世纪30年代以后,肖斯塔科维奇的创作趋于臻熟,他通过自己创作的三部交响曲(即第四、五、六首),找到了戏剧音乐构思方面独特的表现形式。《第五交响曲》是以古典主义手法完成的,首演是由当时年轻的指挥家穆拉文斯基指挥的,从那时起,他就成了肖斯塔科维奇许多作品的第一个指挥家。《第五交响曲》与听众见面之后,顿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可以说是佳评如潮。 由此可见,《第五交响曲》是一部很受欢迎的成功之作,有评论说:“在《第五交响曲》中,肖斯塔科维奇第一次以理性的现实主义艺术家的面目出现……”“在《第五交响曲》中,肖斯塔科维奇首次尝试了严峻而深刻地表现重要的哲学思想。”“肖斯塔科维奇第一次像艺术家在公众面前,用最简练、最明了、最具表现力的语言吐露自己的心声那样,如实地讲出了自己的心里罾囊}。”,这些评价都概括了《第五交响曲》中所包含的特殊意义。然而,官方却泽了这样一个定义:“《第五交响曲》是艺术家对正确批评意见的回答。”强 1939年,当肖斯塔科维奇满33岁的时候,他已经是列宁格勒音乐学院诵教授了,他创造了自己的作曲学派,斯维里多夫、列维京等人都是他的学生。在同时代人当中,肖斯塔科维奇的确是最杰出的一位。1941年6月22日,由于德国法西斯的入侵,苏联的卫国战争爆发了,这是一次人类历史的交锋。是理性与蒙昧、文明与侵略、光明与黑暗的殊死搏斗。当肖斯塔科维奇在《真理报》上谈到自己的《第七交响曲》时写道:“这部交响曲是俄罗斯人民道德力量的颂歌。”该曲创作于1941年,首演于古比雪夫市,然后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等地分别演奏,当这首交响曲很快传到国外之后,同样受到了各国听众的赞赏。1942年,当意大利指挥家托斯卡尼尼在纽约指挥演奏《第七交响曲》之后,一位美国记者这样写道:“什么样的魔鬼才能战胜能写出如此美妙的音乐的人民呢?”两年之后,肖斯塔科维奇又完成了描写战争给人们带来悲剧的史诗——《第八交响曲》,成千上万无辜的人们遭受的痛苦和死亡,使作曲家心灵感到无比震撼,所以他带着满腔的热血和极大的勇气,向黑暗与残酷发出了震天的呐喊,他让人们永远不能忘记那令人恐怖的战争悲剧。《第八交响曲》“燃起了人们胸中的烈焰”,他经常引用贝多芬这句用来表现艺术职责的话。 与穆索尔斯基和其他音乐家一样,肖斯塔科维奇认为,音乐就是他的常用语言,是作曲家述说重大事件的语言。因此,一个真正的作曲家是不会轻易放弃这种语言的。1947—1948年期间,肖斯塔科维奇又写出了两部优秀作品。一部是专门献给大卫·奥伊斯特拉赫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另一部是取材于犹太民间诗歌的乐队伴奏歌曲《犹太民歌》。1949年,作曲家改变了自己以往的谱曲风格,以大众歌曲形式谱写了清唱剧《森林之歌》。此外,他还为电影《哈姆雷特》、《青年近卫军》、《牛虻》等著名电影配乐,这些也都是大众耳熟能详的作品。 1957年,为了纪念俄罗斯1905年革命,肖斯塔科维奇谱写了《第十一交响曲》,名为《1905年》,全曲共分四个乐章,其中第一乐章:冬宫广场;第二乐章:1月9日;第三乐章:永远的追忆;第四乐章:警钟。1961年,他的《第十二交响曲》问世,这部作品是专为纪念列宁而作的。 20世纪50-60年代,肖斯塔科维奇对俄罗斯人民解放斗争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以现代人的目光,审读了俄罗斯17世纪历史的重要一页,这就是他根据作家、诗人叶夫图申科的诗歌,谱写的声乐交响诗篇《斯捷潘,拉辛的死刑》。在这一时期,肖斯塔科维奇十分渴望找到一种能够格外清晰地、具体地反映作品内涵的一种新形式,于是他努力使诗歌在交响曲中体现出优美的旋律性和歌唱性。在他根据叶夫图申科的另一首诗创作的《第十三交响曲》当中,充分体现了作曲家所追求的旋律性和歌唱性,《第十四交响曲》完成于1969年,这是一部哲理深刻、悲剧色彩极浓、充分体现人生价值的作品之一。肖斯塔科维奇创作的最后一部交响曲——《第十五交响曲》,乍看上去平平常常,似乎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实际上整个乐曲都渗透着复杂的哲学思考和他对生活的反思。 肖斯塔科维奇还谱写了15首《四重奏》,他试图通过这种体裁,并以独特的深邃性和非凡而细腻的表现力告诉人们:他是一个哲学家和抒情诗人。 肖斯塔科维奇于1975年8月9日去世,他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资深的艺术研究专家们一致认为,肖斯塔科维奇就是俄罗斯的贝多芬,因为他和贝多芬身上有许多共同之处,他们都有着同样的反抗心理、坚毅和勇敢的性格,有着同样的谦卑、善良和隐忍;贝多芬有“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自我牺牲精神,肖斯塔科维奇在自己的《第五交响曲》中,将自己比做“代世人受罪的观世基督”。用傅雷的话说:“天才的艺术家(贝多芬)站在‘无意识世界’的最高峰,说出了自己的胸怀,结果唱出了大众的情绪。”众所周知,肖斯塔科维奇的每一部作品都是时代的回声,都是灾难深重的俄罗斯人民的真实情感的宣泄;贝多芬有交响曲《英雄》,肖斯塔科维奇有《第七交响曲》与其对应。天才艺术家们所做的这一切,都是试图通过音乐艺术来拯救可怜的人类,为人类求得光明、欢乐、幸福、进步和文明,但这只是我们后人对伟大作曲家理性的理解和认识,俄罗斯作曲家施尼特凯曾经说过:“用陋智的钥匙是无法打开天才内心世界的大门的……”而往往在他们的文选、札记、书信等文学遗产中,我们可以较清晰地看到他们的心灵,甚至连同他们本人的一部分,因为这是我们理性之外的东西,是对天才们的本能和自然心态的记述,这样也能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他们作品内涵的理解。 即将出版的这本《肖斯塔科维奇书信集》,是俄罗斯20世纪音乐史中最具代表性、最有价值的文化遗产之一。由于肖斯塔科维奇本人的性格和其”他方面的原因,在他的一生中,真正的朋友极少,本书编者和收信人伊萨,克·格利克曼就是肖斯塔科维奇仅有的几位朋友中的一位。从1941年到。1974年期间,在肖斯塔科维奇写给格利克曼的所有信件(本书所收录的近300封)当中,读者可以感受到作曲家那种“即便是砍掉我的双手,我仍然要作曲”的强烈的使命感,这种浸透于血液之中、充溢着旺盛生命力的自然愿望,是任何外力都无法阻止的,也是从理性上所难以解释的。一切天灾人祸,在这种与生俱来的使命感面前,都会显得无能为力。 《肖斯塔科维奇书信集》仿佛是作曲家本人与他的朋友伊萨克·格利克曼共同创作的一部乐曲,“旋律部分”为肖斯塔科维奇的亲笔信,“和声”部分为收信人伊萨克·格利克曼精心加工、整理、编辑和附加的详细注释。这本《书信集》读起来似乎像我国大作家沈从文的作品一样,原始、古朴、自然、和谐、真实感人,没有丝毫的渲染和矫饰。 衷心希望读者朋友们能喜欢这本书,它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大家加深对肖斯塔科维奇这位伟大作曲家的认识,更深层地理解他内心世界,从而达到更准确、更细微地理解和欣赏其作品的目的。 译者 2005年2月7日于莫斯科 后记 1981年,当时的外文出版局《编译参考》编辑部以内部出版的方式出版了《肖斯塔科维奇回忆录》,也就是伏尔科夫写的那本著名的《见证》。粗糙的纸张,简陋的印装,l元2角的低价,这些都无损于《见证》的历史认知价值。在肖斯塔科维奇去世刚刚6年,《见证》的英文版也才出版了2年,中文版能以这么快的速度面市(虽然不是正式出版物),无意也“见证”了中国那段特殊的历史年代。 这本浅蓝色封面的书立在我的书架上已经有20多年了,记得好像是在一个内部书店买的。那个时候,我还没有听过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作品,与其说是在读一本苏联作曲家的回忆录,不如说是在了解俄罗斯的一段历史,一段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虽然学界对这本书的真伪一直争论不已,但有一点是毋庸质疑的,就像哈罗德·勋伯格所说的那样,“回忆录是对俄国的过去和现在的严正的控诉,显然也是对在恐惧与绝望中度过的生活的回忆”。1985年前后,激光唱片进入中国市场,这才开始听到肖斯塔科维奇的唱片。慢慢地,唱片的收藏越来越多,版本也丰富起来,对肖斯塔科维奇也就越发地崇拜。那个时候,热爱他的朋友干脆就叫他“老肖”,王文澜更是过分,他竟然给我起了个绰号叫老肖,我说我担不起,他却说,谁让你那么着迷的。是啊,是够着迷的。北京文艺台让我去做一个专题音乐,整个一个小时都在说老肖;北京大学的爱乐协会邀请我去做个周末音乐讲座,还是说老肖,放他的音乐。就连在唱片店里碰到熟人都要推荐他的经典唱片。自然,所有这些都离不开那本《见证》,它使得我对肖斯塔科维奇的人格与音乐有了深切的了解。 遗憾的是,这么多年,国内出版社再也没有出过有关老肖别的什么书,只是到了2003年底,人民音乐出版社才出了本肖斯塔科维奇的小册子。据我所知,国外相关的图书至少几十种,甚至上百种。今年是作曲家逝世30周年,明年是他诞辰100周年,难道我们的出版同行不该做点什么吗?好在现在有了这本珍贵的肖斯塔科维奇和格利克曼的书信集,作为特约责任编辑,能够先睹为快当然是让我非常高兴的事。于是拉拉杂杂记下了这些编后笔记。 首先是文本的可靠性。如果说《见证》尚有争议的话,那么这本通信集的真实性是毫无问题的。格利克曼曾经是列宁格勒爱乐乐团大众文化部的主任,后来当过肖斯塔科维奇的私人秘书,肖斯塔科维奇对他十分信任。正是由于这种友谊,两个人才保持了30多年的通信联系。肖斯塔科维奇的谨言慎行是人所共知的,除了公开场合的应景文章和讲话,他并没有留下太多的文字,正因如此,细心的格利克曼保存下的这些信笺才显得弥足珍贵。虽然有些信很短,许多信只是作曲家委托办理的私事,或者说,严格的检查制度让作曲家不便在信中透露更多的思想,包括艺术思想,(比如很多信封和明信片上都注名“已经通过军事检查”的字样)但是“伟大作家的任何一行文字都能成为后人的宝贵财产”,普希金这句话的确是至理名言。遗憾的是,20世纪30年代肖斯塔科维奇写给格利克曼的信在列宁格勒遭受德军900天围困的岁月里全部丢失了。这是重大的损失。要知道,那个10年当中,作曲家创作了许多重要作品,包括第4、5、6交响曲,歌剧《姆岑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等。那个年代正是作曲家艺术生命力最旺盛的时期,当然也是思想最为活跃的时期,特别是1936年受到批判之前。 确认了这些信件的真实性之后,恰恰可以将这部通信集和《见证》一书对照着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我们厘清《见证》中所说的一些事件的真伪和准确性。以《第七交响曲》的创作动机为例,《见证》中(以肖斯塔科维奇的口气)说:“《第七交响曲》是战前设计的,所以完全不能视为在希特勒进攻下有感而发。侵略主题与希特勒的进攻无关,我在创作这个主题时,想到了人类的另一些敌人。”而作曲家在1941年10月9日的《苏联艺术》上却说,这部作品是献给家乡列宁格勒的,他所写的“是和抗击法西斯强盗的历史性时刻紧密相连的”。两种说法发生了矛盾。更多的人根据当时报刊发表的评论也认为,这是作曲家的爱国之作,作品中的正面形象是苏联人民,而反面形象的“侵略主题”无疑是对法西斯的刻画。来看一下《通信集》中提供的说法。肖给格利克曼的第一封信落款时间是1941年的11月30日,这个时间显然晚于作曲家在《苏联艺术》上发表谈话的时间。他在信中这样写道:“我在列宁格勒一直住到10月1日,9月3日,我完成了《第七交响曲》的第一乐章,9月17日完成了第二乐章,9月29日完成了第三乐章”,而第四乐章甚至“还没有开始动笔”。肖在这封信中说到没有动笔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过于疲劳,二是“创作问题”使他感到不安。什么样的创作问题呢?作曲家并没有进一步说明,倒是说了不少从列宁格勒撤出的麻烦事,途中被偷了手提箱,食品紧缺,以及长途跋涉造成的心理恐惧。同年12月20日的信中称,《第七交响曲》的终乐章即将写完。1942年初的几封信除了说明各个乐章的时间长度,最多也就说了一句听大剧院排练的心情:“乐团演奏了第一和第二乐章,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我为自己的这个孩子(指作品)感到心花怒放。”显然,《第七交响曲》究竟是针对“另一些敌人”还是法西斯,在信的内容里都没有得到印证。但格利克曼在《通信集》的前言中提供了另外一个线索。1941年8月,作曲家约他见面。肖紧皱双眉,若有所思地说,想让他看看原先构思的一部作品,只是由于战争的爆发,他的作品大概也无人需要了。接着,肖为他弹奏了《第七交响曲》的部分音乐,眼睛里充满了激动的泪水。然后,肖又对他说,“我一时还说不准这部作品的命运如何,那些无所事事的批评家肯定会指责我,说我在模仿拉威尔的《波莱罗》。让他们指责去吧,我所看到的战争就是这样的。”以上这几句话,格利克曼是记在本子上的,因此应该具有可靠性。如果从这个线索出发,上面两种有关主题的指向都有不准确之处。伏尔科夫在《见证》中所转述的肖的所谓针对“另一些敌人”的说法依据不足,因为作曲家自己都表示作品与战争有关。但流行的所谓正面主题和侵略主题同样也站不住脚,因为作曲家只说到艺术形式上的问题(《波莱罗》的主题就是不断反复)。从格利克曼的记录可以认定,这部作品的确构思在战争之前,初衷与战争无关,所以作曲家才有作品是不是有人需要的担忧。战争到来时作品还没有写完,这让他改变了初衷(尽管无法知道初衷是什么),因此战争最终成了《第七交响曲》的大背景。由此看来,过于具体地指认作品的主题,无论两种说法中的哪一种都是缺乏依据的。类似这样的例子还很多,读者有兴趣可以自己对照着两本书来读。 至于作曲家所处的时代政治环境的险恶也在信件里得到印证,由于信件的检查制度,因此作曲家的表达也只能是只言片语。有关这方面的内容,不可能指望在信里找到更多的佐证。倒是有关创作方面的通信引起了我的注意,像多年遭禁演的歌剧《麦克白夫人》。一方面,作曲家为了它的首演奔走呼号,另一方面,他也在积极修改自己的作品,甚至包括剧中的歌词。在第78封信中,作曲家说道,“要把总不满足的荡妇的动机取消”,剧中“不要出现流氓和下流之类的语词”,“这些改动是必需的”。类似的情况还有《斯捷潘·拉辛的死刑》,在1964年9月15日的信中,作曲家表示,歌词作者叶夫图申科“有一系列的诗句引起了我的反感”,对于“一些不健康的诗句,我把它们删掉了”。这些都表明了他对自己作品的严谨态度。也有一些事情的情趣出人意外。著名的《钢琴五重奏》原本是一首四重奏,是什么原因让肖斯塔科维奇修改的呢?听听他怎么说,“我的目的是为了亲自演奏这一声部,为了有理由去各大城市和乡村做巡回演出。这样,格拉祖诺夫和贝多芬四重奏乐团再想走遍全球,不带我去是不行的。”原来肖是个旅行爱好者。要不是他的自供,谁会想到这样有意思的创作动机呢。众所周知,在肖斯塔科维奇晚年的作品中,弦乐四重奏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关于《第八弦乐四重奏》的写作动机历来有两种说法。流行的说法是“献给被法西斯和战争杀害的牺牲者”,而在家人和更小的范围里,认为作曲家是在用“自己从前作品中的箴言”,把这首作品“献给自己的死亡”。(参见戈约夫:《肖斯塔科维奇》第157页。)后面这种说法在《通信集》里得到了确认。在1960年7月19日的信中,肖斯塔科维奇这样说,“有时我这样想,如果我在某时一命呜呼,未必有人能专门作曲来寄托对我的哀思。因此我决定为自己先写这么一首乐曲,甚至可以在封面上写道:为纪念这首四重奏的作者而作。这首四重奏的主题是:D.E s.C.H,也就是我的名字的缩写。”在这首作品中,作曲家把自己的《第一交响曲》、《第八交响曲》、《钢琴三重奏》、《第一大提琴协奏曲》以及《麦克白夫人》的多个主题都串进去,作为一种暗示,他还引用了瓦格纳的《葬礼进行曲》和柴科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的悲剧性主题。这样明确地在信中说明一部作品创作背景的情况在《通信集》中并不多见,足见肖斯塔科维奇对这首四重奏的重视。当然,这也为我们留下了疑问,明明是去德累斯顿为电影《五天五夜》创作电影音乐的,而且电影也是反映反法西斯内容的,作曲家怎么会从战争中的死亡联想到自己的死亡问题,这其中有什么样的联系,这些都是耐人寻味的。 在《通信集》中,肖斯塔科维奇对一些作曲家给予很高的评价。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谈起过马勒作品中恐惧与幽默并存的风格对肖斯塔科维奇的影响,没有想到肖斯塔科维奇对马勒的确情有独钟。1963年7月,作曲家从吉尔吉斯回到亚美尼亚,美丽的自然让他想起了马勒。作曲家在信中表示了对《大地之歌》的崇拜,并且说自己的《大地之歌》也在酝酿中。只是我们无从知道他指的究竟是哪部作品。一个月后,在收到英国作曲家布里顿《战争安魂曲》的唱片时,他再次表示《战争安魂曲》与“马勒的《大地之歌》和人类历史上的其他一系列杰作属于同一水平”。格利克曼在几封信的注释中也指出,肖斯塔科维奇曾多次对他说,每当他听到马勒的《大地之歌》时,都会感到无比的震撼,其中的第三乐章会让他潸然泪下。也许正是《大地之歌》中那种黑色的绝望,那种对生命的眷顾与无奈,让他在险恶的生存环境中产生了共鸣。除了马勒以外,作曲家也非常推崇布里顿,两人之间的友谊也成为佳话。 肖斯塔科维奇对布里顿作品的喜爱一直延续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生前,他把自己晚年创作的感人肺腑的《第十四交响曲》特意献给了布里顿。在德奥作曲家中,肖斯塔科维奇十分推崇舒曼。在一次有关他的《第十三交响曲》的谈话中,他专门谈到舒曼的悲惨命运,并且对舒曼的创作尤其是大提琴协奏曲赞叹不已。他认为,舒曼的这部作品是在精神抑郁的重病期间进行的,他要为这部作品重新进行配器。可惜我们从来没有见到这个版本。要知道,肖斯塔科维奇是写作大提琴协奏曲的高手,舒曼的原作经他配器,也许又会留下一个杰出的改编本。 对同时代的作曲家和年轻的一辈,肖斯塔科维奇往往出言谨慎,很少说到他们创作的得失短长。倒是对他们的成长很关心。斯维里多夫一度嗜酒成性,肖在好几封信中都让格利克曼劝其戒酒,最终让他改掉了这个毛病。季辛科是他的得意门生,一次他给导师听了他的《第三交响曲》,老肖只是在和格利克曼的信中很克制地说了一句“其中许多东西使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本想在《通信集》中找到和他同时代的加夫里尔·波波夫的些许信息,无奈也只在1972年的一封信里看到波波夫逝世时他哀悼的简短致辞。其实本不应该奢望在这本《通信集》中找到他更多的表达,毕竟他所处的是那样一个特殊的年代,而肖斯塔科维奇自己又是如此的谨言慎行。 今年适逢肖斯塔科维奇逝世30周年,而明年恰恰又是他的百年华诞。在这个日子里能够出版他的这部《通信集》的中文版,的确是一件让人欣慰的事情。每每在聆听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时,都能听到他的坚忍和刚强,听到他对黑暗专制势力的抗争的声音。《通信集》同样让我们触摸到他的品格。1955年底,苏联的“解冻时期”刚刚开始,他在跟所谓“进步的文学界”对话时,针锋相对地引用契可夫的话来表明自己的艺术家的立场:“作家永远不能充当警察和宪兵的助手。”(与契可夫的原话有出入,但意思是对的。)1936年,当他第一次陷入意识形态的危机时,绝大多数人都认为他会屈服,同时对他稍后创作的《第五交响曲》产生了程度不同的误解。《通信集》再一次证明了他毫不畏惧的立场,面对批判的浪潮和死亡的威胁,肖斯塔科维奇掷地有声地说:“如果有一天我的双手被砍断,我还可以用牙齿咬住笔继续作曲。” 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 这就是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的气节,一个艺术家的脊梁。 2005—3—30写于北京芳草地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