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普贤菩萨的名号、身世、修证、大行思想到对菩萨的信仰及仪式以及众生应化事迹、坊间传说、文学艺术都围绕着菩萨的大行作了表述,这对于佛教信众是基本的信念,对一般人来说在认识传统文化、道德、善恶方面也会有所收益的。还配上众多彩色图片和文字相呼应。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难行能行--大行普贤菩萨/中国佛教四大菩萨图文本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作者 | 许明 |
出版社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从普贤菩萨的名号、身世、修证、大行思想到对菩萨的信仰及仪式以及众生应化事迹、坊间传说、文学艺术都围绕着菩萨的大行作了表述,这对于佛教信众是基本的信念,对一般人来说在认识传统文化、道德、善恶方面也会有所收益的。还配上众多彩色图片和文字相呼应。 目录 第一章 大行菩萨称普贤一普贤菩萨的名号、身世、修证、地位 一、名号 3 二,身世 8 三、修证 9 四、地位 79 第二章 虚空有尽愿无穷一普贤菩萨的经典及其大行思想 一、有关普贤菩萨的经典 27 二,《普贤行愿品》中普贤菩萨的大行思想 37 第三章 方便无数接群迷——普贤菩萨的信仰及仪式 一、普贤圣诞 57 二、有关普贤菩萨的忏法 53 三、普贤延命法 54 四、普贤三昧 56 五、冥界五官 56 六、普贤斋戒 59 第四章 分身百亿化众生——普贤菩萨应化事迹 一,《法苑珠林》四则 67 二、《高僧传》三则 65 三、《净土圣贤录》二则 65 四、《峨眉山旧志·志余》一则 67 五、《太平广记》一则 68 六、民间传说一则 69 第五章 街井闾巷说普贤——普贤菩萨在明清小说中的形象 一、《西游记》第二十三回 75 二、《西游记》第七十七回 78 三、《封神榜》第八十三回 87 第六章 端严示坐六牙象一普贤菩萨的绘画造像 一、南北朝——萌芽朦胧期 83 二、隋唐五代——形象确定期 92 三、宋代——信仰独立期 108 四、元代——藏密造像及其向内地传播期 124 五、明清——宫廷样式与民间流派的两极分化 134 六、近现代——承袭复古与创新期 139 第七章 名山处处有胜景——普贤菩萨的寺塔名胜 一、普贤应化道场峨眉山 143 二、普贤寺与普贤塔 160 主要参考书目 164 后记 166 试读章节 一、名号 大行菩萨称普贤,重重愿海浩无边; 端严示坐六牙象,智慧化生七宝莲。 在中国佛教的四大菩萨中,普贤菩萨是以大行而闻名的(图1-1)。“行”就是行为、动作,并有实践的意思;普贤菩萨实践的是以智慧上求无上佛果,以慈悲下化无量众生的大菩萨道,所以称为大行。 普贤菩萨中的“普贤”两个字,是从梵文翻译成汉文后的名字,他的梵文名字有两个,一个是邲输跋陀(Visvabhadra),另一个是三曼多跋陀罗(Samantabhadra),汉文则相应的也有两个译名,可以翻译成普贤,也可以翻译成遍吉,不过现在普遍通行的称呼是普贤。“普”是“普遍”的意思,是说普贤菩萨乘坐六牙白象随缘应化、普度众生,足迹遍及法界,哪里的众生需要他,哪里就有他的身影;“贤”是指他的地位邻极亚圣,仅次于佛的果德。据佛经记载,普贤菩萨从遥远的过去劫中,便已深切地发起菩提心,依照十大行愿身体力行,最终得以具备各种功德,获得了极接近于佛位的等觉菩萨位。他的名字便是他本身所做德行的体现,并因此而命名。 普贤菩萨的名字最早在中国出现是西晋的时候,聂道真翻译的《三曼陀跋陀罗菩萨经》,首次介绍了他的事迹。稍后,姚秦鸠摩罗什法师在长安译出了《妙法莲华经》,因为最后一品《普贤菩萨劝发品》生动描述了普贤菩萨在末世乘坐六牙白象誓愿守护众生的崇高形象,而使得他名闻遐迩,获得了信众的广泛信仰,千百年以来,一直是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最有人缘的菩萨之一。 在这里,顺便解释一下“菩萨”两个字。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而菩提萨埵是梵文BodhisattVa的音译,意译是“觉有情”、“道众生”等,“菩提”是“觉”的意思,“萨埵”是“众生”或者“有情”的意思,众生和有情其实意思是相同的,因为同属于“众生”的人或者其他动物,都是有情感的(但在这里,主要是对人而说的);“菩提萨埵”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发大心、求觉悟的人”。古代也有把菩萨翻译成开士、高士、大士、圣士、大圣等,现在除了偶而有人仍然称观音菩萨为观音大士外,其他的一些称呼已经不通行了。 在密教中,普贤菩萨的名字和形象远比显教来得复杂,他的名字和形象繁多,主要有:普贤如来、金刚萨埵、金刚手秘密主、普贤延命菩萨、降三世明王、步掷金刚等,经典的依据和作用也各不相同,因此,想准确明白地解说出来,并不太容易,下面只能浅略地予以说明。……P3-4 序言 古往今来,信佛的人不少,但什么是佛教?却不是一个很容易表述的问题。有些人把它复杂化了,说得很深奥、很玄妙。有些人又把它简单化了,只是进庙拜佛,求得保佑。为此,就连大诗人白居易也感到困惑。他求教于鸟窠禅师,禅师用佛说回答他:“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哑然失笑:“这谁不知道。”禅师说出了极为深刻而又十分简单的话:“三岁孩儿能懂得,八十老翁行不得。”禅师给白居易的回答出自《法句经》,原文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后四个字不可忽视,那是明确的定义,毫不含糊的。) 我个人以为这四句话说明佛的教义是实践的、行为的、取决于每一个信奉者自身的。莫作恶,多行善,不论作为还是不作为都围绕着一个行字,要去除妄念明白真理必须净化自己的意念,这个净字也离不开行。普贤便是一位“难行能行”被称为“大行普贤”的菩萨。因此,虽然在一般人群中普贤菩萨不如观音那么熟悉,但在佛教信众内却是影响极大的。 一个行字看来是那样简单,似乎三岁便能懂得,可是它又是那样复杂,到八十还行不得。我想这正是一个人做一件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的原因。 行之所以难,首先难在坚定的信念上,信念坚定方能一往无前决不动摇,同时也难在正确的认识上。多行善,不作恶,是一般正直的人都明白的,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在无常而“有我”的复杂世间却不是那样容易明白的。因为无常,变化万千,因为有我,常生妄念,这正行便难行了。但只要有坚定的信念,难行也能行。 普贤菩萨以其十大愿行告诉众生,学佛要行,行佛所走的解脱之路。为此必须有坚定的信念。这就是“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的深意。礼敬、称赞、供养都不仅是为求善报,重要的是认识理解佛的慈悲、平常、坚定。要行善首要的是去除妄念,为此忏悔业障,随喜功德必不可少。这一切不是单单为了自己的修养,做一个善人,更是为了恒顺众生,普皆回向。 本书从普贤菩萨的名号、身世、修证、大行思想到对菩萨的信仰及仪式以及众生应化事迹、坊间传说、文学艺术都围绕着菩萨的大行作了表述,这对于佛教信众是基本的信念,对一般人来说在认识传统文化、道德、善恶方面也会有所收益的。 君冈 甲申春 后记 古德曾说,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也。又说,空言不能饱腹。平常我们也说,说得容易做起来难啊。探究这些话的意思,无非都在强调一个“做”的重要性。 唐代怀海禅师提倡“一日不做,一日不食”。据说他老人家直到晚年还带头参加劳动,大家看了很不忍心,就偷偷地把他干活的工具藏起来,以为这样便能让他休息了。禅师说:“我无德无能,怎么好坐着享受呢!”在到处都找不着工具的情况下,当天便因而不吃饭了。可见“做”在佛教里历来都受到特别地重视。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不落于空谈,也不无目的地白忙乎,尽量地把自己从经论中所学到的知识,得心应手地应用于日常生活当中去呢?显然并不容易,这需要具有智慧的思想和慈悲的胸怀。大体说来,人因受贪、嗔、痴三毒的影响,智悲两方面都比较薄弱,做事情的成功率低而阻碍大;天人悲心强,但智慧不足,以前做了不少善事,因而感得在天上享福;阿罗汉和缘觉智慧强盛而慈悲心又相对弱些,因此更偏重于自己得解脱,却顾不上帮助其他人;唯有佛、菩萨能够智悲双运、解行并重,既以智慧上求菩提,又能以慈悲下化众生,真正做到不偏不倚、自利利他的完美境界。 大行普贤菩萨则是这众多的佛、菩萨中,最令我敬仰的其中之一。这是因为他在深切的慈悲心基础上,更特别提出并始终实践着的十大行愿。试看《行愿品》说:“如是随顺众生,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顺,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这是何等的崇高伟大,这是何等的了不起啊!他是佛教菩萨行的一座巍巍丰碑,芸芸众生心目中不倒的楷模,千百年来始终不断地激励着人们为“庄严国土、净化人生”而做出不懈地努力。 正因为这个原故,当去年李家振先生让我写一本关于普贤菩萨的通俗性读物时,便很高兴地接受下来了。写作深入不易,浅出更难。通俗读物最难做到的是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那样,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读完并有收获。本书虽是一本小书,但涉及面却很广,其中包括佛教教理、教仪、艺术、文学、语言等各方面,因此尽管本人为写好此书已付出极大的努力,但疏漏不足之处仍然难免,欢迎读者提出自己的宝贵意见,以供将来修订之用。 佛教说“福不唐捐”,有播种就有收获。弹指间一年将要过去,而这本书也即将付梓了。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始终得到李家振先生的支持与帮助,他是我最想真诚地道声感谢的人。峨眉山总方丈永寿法师的题签,使拙著陡然增色;上海辞书出版社陆海龙先生为本书的出版,而付出辛勤地工作;朋友王蕾女士站在普通读者的角度,向我提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在这里谨表由衷地感谢。另外还要特别感谢佛教文化信息中心的全体同仁,以及所有直接间接为我成书提供支持的人们。 许明 2003年10月10日于安定门外看山看水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