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节选唐朝著名诗人王维诗歌100首,以汉英对照的形式,译出原诗的意境和诗味;译出他的禅意,译出他的“诗中有画”,译出他独特的音乐美。译诗节奏鲜明;韵声丰富。本书正文后,附有作者在1993年发表的一篇谈汉诗英译的论文,其后的书目中包括了有关这个议题的其他文章。
1994年金秋,我在北京参加全国第三届英语诗歌翻译研讨会,当时湖南文艺出版社谢先生约我英译王维诗百首。我素爱王维,忽有天赐良机使我得尽所学,向世界展示这位“诗佛”的风采,自然兴奋异常。于是辞去本职以外的所有邀约,埋头斗室百日,不分昼夜译吟啸傲,有苦有乐地按时完成了翻译任务。不料世事有变,谢先生调工作,以致“来是空言去绝踪”,我遂与湖南文艺出版祉失去了联系。
1997年,全国英国文学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年会在保定举行。会间北京某大学出版社外语编辑室周先生向出席者恳索书稿,我便拿出王维诗百首的拙译,蒙著名英美文学专家胡家峦教授允荐。所憾者,出版之事因故搁浅,使之继续“养在深闺人未识”。
2004年初,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庄彩云女士惠于约稿,我又推出王维诗百首英译。该公司,组织专家认真审稿,其敬业精神使人感叹。如此,本书从孕育到出版,荏苒十年,我也由“知命”而“耳顺”,进入“人过六十为有寿”的“有寿之年”了。
书路漫漫,其实是好事,正可利用时机对手稿细细打磨。于是借1996—1997年去英国剑桥大学访学之机,将拙稿拿给知名学者、时任英国诗书学会(Poetry Book Society)会长兼剑桥大学英语学院院长的碧叶教授(Professor GillianBeer)求教。碧叶教授称赞说译文是美的,同时指出文化翻译方面的某些问题值得商榷,如:“中岁颇好道”(《终南别业》)的“道”怎么翻译?出席学术会议的好处之一就是能够结识一些道德文章俱佳的文坛大家,和他们的交谈每每使我获益匪浅。著名诗人翻译家吴钧陶先生便是其中的一位。我请他看拙译王维诗,他对“我国特有的文物”(如《赠裴十迪》中的“如意”)如何翻译提出了宝贵意见。蒙吴先生关照,选拙译二十余首收入由他主编的汉英对照、文白对照《唐诗三百首》,给了我莫大鼓舞。河南大学英美文学专家、博士生导师Professor Shirley Wood是我的业师,我每遇困惑便向她求教,她总是乐呵呵地回答,言语间充满智慧。而“西出阳关无故人”(《渭城曲》)的“阳关”英译则是受时在开封讲学的许渊冲教授指点做出的。
在诗歌翻译上,我主张以诗译诗,要译出原诗的意境和诗味;具体到王维诗英译,我主张译出他的禅意,译出他的“诗中有画”,译出他独特的音乐美。原诗节奏鲜明,译诗也要节奏鲜明;原诗韵声丰富,译诗也要韵声丰富。如果抛开王维诗的这些特点去译王维,译出的必不是王维。这些主张在本书中实践如何,敬请读者检验。本书正文后,附有我在1993年发表的一篇谈汉诗英译的论文,其后的书目中包括了有关这个议题的其他拙文,均请读者参考。
著名英美文学专家、复旦大学外文学院王建开教授仔细审阅拙译,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誉燃女士为本书设计了精美的插图。我的夫人图书馆学副研究馆员刘刚同志随时保证资料供应,给我有力的支持。在此,我谨向以上提到的诸君表示衷心的感谢!
愿王维以王维的真实面貌走向世界。
王宝童
2004年8月13日星期五
甲申孟秋廿八甲子之日子时
于开封河南大学河西老塘斋